朱邦臣(15世紀—16世紀),子貞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1]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朱邦臣父親朱嵩入贅吳家,讓他成為官員陸某養子,讀書後中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舉人,陸氏親生子陸邦教長大後就恢復原姓,授嶧縣知縣,為政寬和,擅長文學,饑荒時人民聚眾為盜,他發糧賑濟,親自招撫盜賊,眾人都感動歸田,上級賞識上其治狀第一,他卻因為親生父母去世回鄉[2]

之後朱邦臣補任仙居知縣,路經嶧縣留下「且喜近來無菜色,寧知去後有棠陰」的詩歌給當地父老,仙居剛經歷倭寇入侵,他就任後又收到倭報,有人暗示他應離去,他說:「城亡與亡,是應份。」帶領士民守城四十天,倭寇傳聞他設下陷阱而逃走;很快又有百多名賊人入境,他裝作戰敗留下毒乾糧,對方吃下後毒發後立刻擒拿。適逢朝廷下令催稅,人民譁然,他下令偵查奸詐者,杖殺二人,五十多人遭戍守外地,因為徭役忤逆家居的御史李某,被對方中傷調任黃縣,陞山東參議後辭官回鄉[1]

引用

  1. ^ 1.0 1.1 民國《太倉州志·卷十八·人物二》:朱邦臣,字子貞,父嵩贅吳氏僚壻陸某乞為子,教以讀書,中嘉靖四年舉人,既而陸子邦教成立,遂復姓。知嶧縣,歲饑民嘯聚為盜,邦臣發庾賑之,單騎入撫,眾感泣歸田,臺司上治狀第一,以憂歸。補仙居,時新被倭難,及是又報倭至,或諷之去,曰:「城亡與亡,分也。」率士民乘城四十晝夜,倭傳邦臣設計疑賊,賊遁去;已又有百餘賊入境,與戰佯敗,遺乾糒置毒其中,賊爭啖之,毒發悉成擒。會催稅檄下民譁,邦臣令散偵尤黠者,杖殺二人,戍五十餘人,以徭役忤里居御史李某,為所中量移黃縣,出為山東參議修隙,邦臣遂歸,李亦坐免。
  2. ^ 乾隆《嶧縣志·卷七·職官》:朱邦臣,南直太倉舉人,嘉靖三十二年任,政尚寬和,文學尤為所長,期年以憂去,後補仙居令,過嶧境為詩諭父老,有「且喜近來無菜色,寧知去後有棠陰」之句,士民多感頌之。

參考文獻

  • 民國《太倉州志》·卷十八·人物二
  • 乾隆《嶧縣志》·卷七·職官
官銜
前任:
陳萬言
明朝嶧縣知縣
1553年-1556年
繼任:
丁永鼎
前任:
姚本崇
明朝仙居縣知縣
1558年-1559年
繼任:
姚服璜
前任:
劉珙
明朝黃縣知縣
1559年-1563年
繼任:
張廷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