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

春秋時期諸侯國君

晉文公(前671年—前628年10月27日[2]),姓,[3],名cung4晉獻公之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趙國先祖)、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魏國先祖)、介之推等人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開創了晉國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原霸權,為後來的三晉(趙國、魏國、韓國)位列戰國七雄奠定了基礎。

晉文公
宋‧李唐《晉文公復國圖》部分(1140年)
統治前636年夏曆二月-前628年夏曆九月九日(9年)
出生前671年[1]
逝世前628年
諡號
文公
政權晉國
父親晉獻公
母親狐季姬
晉文公
前636年-前628年
政權 晉國
君主 晉文公cung4
歷時 9年
晉國分裂時代晉文公在位年和他流亡時期在春秋時代的位置

出生

前671年[4]晉獻公族通婚,娶狐季姬,生下重耳[5]

流亡生涯

前665年,繼母驪姬生下一子,取名奚齊驪姬優施通姦,淫亂後宮,兩人開始排擠陷害申生、重耳、夷吾。在前665年,晉獻公派重耳守護城。

前655年,重耳之兄申生驪姬害死,重耳也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倖逃走[6]。重耳的母親是戎族,他決定往狄族人的地方逃跑,至翟國,在翟國被晉國攻打後,又逃往其他國家,自此流亡19年,經歷狄、衛、齊、曹、宋、鄭、楚、秦八國。[7]

至狄(前655年-前644年)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荀息國相,繼母驪姬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國君,里克砍死奚齊,又活活鞭殺了驪姬荀息自殺,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自立,是為晉惠公。重耳在狄國住了十二年。前644年,晉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殺重耳,重耳沒死,決定不能在狄國多留。

至衛(前644年)

重耳逃到衛國。衛國看他是個倒運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們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濮陽東南)地方,實在餓得厲害,正瞧見幾個莊稼人在田邊吃飯。重耳他們看得更加口饞,就叫人向他們討點吃的。莊稼人懶得理他們,其中有一個人跟他們開個玩笑,拿起一塊泥巴給他們。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動手揍人了。重耳的舅舅狐偃連忙攔住,接過泥巴,安慰重耳說:「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啦,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嗎?」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階,苦笑着向前走去。

至齊(前644年-前639年)

重耳聽說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決定去齊國給齊桓公效勞,他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幫助和保護。重耳在齊國過安逸的生活,放棄了恢復君位的願望。齊桓公贈送他20輛車馬,並且主持了將宗室女齊姜嫁給重耳。[8]

前639年,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趙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樹下商量如何離開齊國,一個宮女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宮以後偷偷的告訴了重耳的妻子齊姜。齊姜因為怕宮女洩露秘密,不但沒有給宮女獎賞,而且馬上把她殺了。齊姜也勸告重耳趕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趙衰等人讓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馬車上離開齊國國都臨淄。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感到非常憤怒,拿了戈追殺狐偃,幸虧沒有成功。

至曹(前639年)

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趁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9]。曹共公如此無禮,重耳頗生怨心。

至宋(前638年)

前638年,楚國打敗宋襄公軍隊不久以後,重耳到了宋國宋襄公熱情地款待了他,並贈送了20輛車馬給他。

至鄭(前637年)

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魯僖公二十三年、鄭文公三十六年),重耳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詹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詹勸告,對重耳不予禮遇接待。(這即是日後晉文公邀秦穆公興問罪之師的起源,加上鄭文公在城濮之戰起兵助楚,讓晉文公有了問罪的理由。更造成日後秦、晉之間的幾場戰爭(殽之戰王官之戰和一些邊境衝突)埋下伏筆(事見《左傳》)。

至楚(前637年)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接待他,並問他以後打算如何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萬一晉國楚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我願意命令軍隊撤退三舍(即九十里)」。楚國大夫成得臣(子玉)建議楚成王馬上殺死重耳,以免給自己留下後患,但是楚成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至秦(前636年)

最後,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地接待了他,並主持將宗室女子五人許配與他,其中就有秦穆公的親生女兒懷嬴。(參考《左傳》)

返國即位

晉惠公因治國無方,韓原之戰戰敗,使晉國內外交困。國人怨聲載道。前637年秋,晉惠公亡,其子晉懷公立。晉大夫欒氏暗中遣使赴秦,勸說重耳歸國稱君。據《左傳[10]周襄王十六年(魯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春二月(夏曆十二月),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晉國。秦軍東渡黃河入晉。晉國西南部的令狐、桑泉(均在今山西臨猗縣)、臼衰(今山西永濟市東北)三邑相繼歸降重耳。晉懷公發兵西進迎擊秦軍,駐軍廬柳(今山西臨猗縣西北)。秦穆公使者赴廬柳遊說晉軍,使其倒戈,退到郇邑(今山西臨猗縣西南)。跟隨重耳流亡在外的狐偃便與秦、晉兩國大夫在郇邑會盟,支持重耳稱君。隨後,重耳率秦軍經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北)進入晉都翼(又稱絳,今山西翼城縣西南)繼位,為晉文公。晉懷公逃到晉國北部的高梁邑(今山西臨汾市東北),被文公派人殺死。

重耳即位後,在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晉惠公的舊臣呂省郤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謀殺他。他們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

勃鞮聽聞了他們的陰謀,想告訴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絕見他,因為他曾試圖刺殺文公兩次。勃鞮說他當時純屬奉命行事,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向他射箭」,晉文公聽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呂省和郤芮的陰謀。呂省和郤芮逃走,晉文公向秦穆公求助。秦穆公將呂省、郤芮二人誘殺於黃河岸邊。夏,秦穆公派三千秦軍入晉,助其加強防務。至此,晉文公在歷經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後,開始了在晉國的統治。

公羊傳》的記載有所不同。據《公羊傳》,前636年底,懷公死後重耳才篡奪了晉國。

孔子為晉文公重耳避諱篡位,並未在《春秋》正文中提及晉文公即位細節。

稱霸

尊王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動亂,周襄王逃到鄭國並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同時,秦國正準備去救周王。晉文公想當霸主,他趁這個機會顯示了他的權力和威望,所以不顧晉國剛剛才安定,決定在行動之前拯救天子,不讓秦國得到功勞。因此,他答應了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返京。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將河內、等地賜與晉。

攘夷

當時齊桓公已卒,中原群龍無首,楚國乘勢堀興。晉文公先翦除楚國的羽翼,擊敗曹國衛國,使二國與楚國絕交。[11]

前633年(周襄王二十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衛國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

晉文公繼而聯合秦國,攻打親楚的鄭國,阻止日後楚國的北進。[12]

執政

晉文公在位期間,執政為:郤縠郤溱先軫趙衰狐毛狐偃欒枝胥臣先且居箕鄭胥嬰先都

逝世

前628年冬,晉文公去世[13],其子晉襄公即位。

年齡

史書並未明確記載晉文公的出生時間,對於他流亡時的年齡有兩種說法。

  1. 《史記》的說法,則魯僖公五年(前655年),流亡時就已經四十三歲,到六十二歲回國,於七十歲時去世。
  2.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左傳·昭公十三年》記載:「……我先君文公 狐季姬之子也 ……生十七年……亡十九年」,晉文公是十七歲時因亂出奔,在外流亡達十九年才最終回國接位,在位八年後去世,終年四十四歲。楊伯峻考證史記的記載為誤,左傳記載的晉文公生年正確。重耳當生魯莊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其姊伯姬於魯僖公五年(前655年),嫁於秦穆公時,年齡在十七歲左右,不可能四十四歲矣。《左傳·昭公十三年》原文記載:「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好學而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為腹心,有魏犨、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有欒、郤、狐、先以為內主。亡十九年,守志彌篤。惠、懷棄民,民従而與之。獻無異親,民無異望,天方相晉,將何以代文?」
  3. 國語》:「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與《左傳》記載一致。

家庭

父母

妻妾

  1. 文嬴
  2. 偪姞
  3. 季隗
  4. 杜祁
  5. 齊姜
  6. 懷嬴
  7. 南威
  8. 妾周氏,祖籍秦國,晉成公
  9. 另有兩位秦國妾。

兒子

女兒

  • 伯姬,又作趙姬、君姬氏

影視作品

註解

  1. ^ 見討論頁
  2. ^ 夏曆九月九日
  3. ^ 《左傳·定公四年》:「王若曰,晉重、魯申、衛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
  4. ^ 國語》:「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左傳記載亦同。一說697年,本於《史記》。詳下年齡章節。
  5. ^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6. ^ 《韓非子·難三》文公出亡,獻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斬其祛,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竇,不得也。及文公反國,披求見。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竇之難,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對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惡,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無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鈎而相管仲。」君乃見之。 ——或曰:齊、晉絕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鈎之怨,文公能聽寺人之言而棄斬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後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後世之臣,賢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則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賊;知之,則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誅而自以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燭,多假之資,自以為賢而不戒,則雖無後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飾君令而不貳者,則是貞於君也。死君後生,臣不愧,而復為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貳何如?
  7. ^ 顧頡剛:《浪口村隨筆》,「晉文侵曹伐衛之故」條,頁151。
  8. ^ 佚名. 寺人披見文公_賞析. 讀古詩詞網. 2017 [2019-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中文). 
  9.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杜預註:「駢脅,合干。」孔穎達疏:「脅是腋下之名,其骨謂之肋……駢訓比也,骨相比迫若一骨然。」宋孫奕《履齋示兒編·事同》:「晉文駢脇,張儀亦駢脇。」
  10.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1. ^ 顧頡剛:「晉文侵曹伐衛之故」條,頁151-152。
  12. ^ 顧頡剛:「晉文侵曹伐衛之故」條,頁152。
  13. ^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鋒,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參考書目

  • 顧頡剛:《浪口村隨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晉文侵曹伐衛之故」條,頁151-152。
  • 除了《左傳》和《史記》等文獻以外,子犯和鍾的銘刻也記載了關於晉文公的生活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