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應寺 (北京)
顯應寺,俗稱「皇姑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西黃村路西黃村西,是一座漢傳佛教的尼庵。[1][2]
顯應寺 |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石景山區西黃村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8-15 |
認定時間 | 2011年6月13日 |
歷史
顯應寺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原名「順天保明寺」。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敕賜順天保明寺碑記》記載:「阜成門外香山鄉西黃村有寺名曰『順天保明』,蓋自正統年間女僧呂氏所創造。」孫承澤所著《天府廣記》記載:「順天保明寺,天順中建,俗稱皇姑寺。正統八年征也先,陝西呂尼叩馬諫而死。及復辟,乃為建寺,肉身尚在寺中。」可見女尼呂氏在正統八年叩馬諫明英宗不要出征也先,遂死,順天保明寺是明英宗復辟之後為呂氏女尼敕建的寺院。[2]
對於該寺的建立,有許多傳說。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騎兵進攻大同,明朝時有宦官王振把持朝政,經王振勸說,明英宗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征。傳說,他們行至居庸關,女尼呂氏化作瘋婆攔駕,勸諫明英宗,稱此次出師會不利。明英宗不聽,隨後遭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王振死在亂軍之中。又傳說,明英宗被關押期間,女尼呂氏多次出現,為明英宗送水送飯。明英宗被俘後,景泰帝繼位為明朝皇帝,瓦剌見明英宗已無利用價值,便將其放回。景泰八年,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重登皇位。傳說,明英宗感念呂氏的救命之恩,封呂氏為御妹,並於天順元年(1457年)為其建寺,賜額「敕賜保明寺」,民間俗稱「皇姑寺」。[2]
明朝人蔣一葵的《長安客話》記載:「自平坡東轉,望都城,平沙數十里。中經黃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修道處……凡貴家女緇髡皆居其中,人不易入。」這是說,當時保明寺是貴家婦女才能進入,普通人無法隨意進入。[2]
明朝弘治年間,保明寺的開山祖師女尼呂氏已故,第二代住持是呂氏的弟子楊氏。據說,楊氏善於搞人際關係,在擔任住持期間,保明寺和明朝朝廷關係更加密切,弘治年間成為皇家香火院。明孝宗為保明寺下了一道敕令,免除了保明寺六頃七十六畝田的糧稅,且規定禁止任何人侵佔該寺田土,不得毀壞垣宇,敢有不遵此命者,以法論之。[2]
明世宗時,保明寺為自身發展,不僅接待內宮嬪妃宮娥及貴族,也開始接待普通民眾。此時,雖然仍是分別接待這兩方面人員,但避免不了兩方面人員的混雜,這引來了流言蜚語。實際上,自嘉靖六年起,便一直有大臣接連上奏皇帝,要求拆毀保明寺,最終獲明世宗允許。但皇太后們當即反對,最終皇太后一方佔上風,保明寺獲保留,但建寺之初的敕額要交回,這便否定了保明寺的皇家寺院地位。為防止毀寺之事再發生,慈壽皇太后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將天順六年(1462年)所鑄的銅鐘重新翻鑄,作為保明寺的「擎天柱」(這口「保明寺鐘」後來被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此後,保明寺又經歷了多次被拆而復建的過程。[2]
明末清初,保明寺毀於火災。清朝康熙年間,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開始重修該寺,康熙五十八年正月(1719年)落成。因為「保明」一名有保衛明朝之嫌,所以康熙帝賜名「顯應寺」。此後,顯應寺自皇家寺院逐步變為民間寺院。[2]
舊時,農曆每年四月初一日至十五日,顯應寺舉辦廟會。四月初一日開山門,四月初八日為「佛誕日」。從四月初一至初八,京城各處的香客雲集顯應寺禮拜,慶祝佛誕。在此期間,顯應寺舉辦熱鬧的廟會,每天廟會上有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參加。四月初九以後,廟會參加者逐漸減少,四月十五日顯應寺關山門。[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顯應寺的女尼還俗,廟會停辦。顯應寺逐步挪作他用,用作學校教室、民居,受到很多拆改,破壞嚴重。[2]2007年8月16日,皇姑寺(顯應寺)修繕工程開工儀式舉行。此次修繕是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及文物部門投入修繕資金進行保護修繕,這是皇姑寺百餘年來最大一次修繕,是北京市「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項目。為了確保此次修繕工程的開工,石景山區人民政府投資600多萬元人民幣,搬遷了寺內居民。北京市文物局安排北京市人民政府專項修繕經費400萬元人民幣,用於皇姑寺內的天王殿、普賢真人樓、觀音殿、呂祖聖母殿西配殿、東藏經樓、西方接引樓、藥師閣以及東西耳房等建築遺址的清理、整體圍牆修復、院內地面鋪裝等工程。修繕後的該寺將作為博物館對社會開放。[3]
建築
該寺坐北朝南,初建時有四進院落。
- 第一進院:正殿為天王殿,天王殿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中央供奉彌勒佛,彌勒佛壁後塑有雙手捧降妖杵的韋馱像。天王殿外的東西兩側有鐘樓,鐘樓內各懸掛一口銅鐘,一為慈壽皇太后命人翻鑄的銅鐘,另一口是萬曆元年(1573年)萬曆帝之母慈聖皇太后率信徒1700多人捐贈的銅鐘。兩口銅鐘的形制、尺寸大致相同,現均收藏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2]
- 第二進院:正殿為觀音殿,面闊三間,硬山正脊。觀音殿前立有兩通石碑。東配殿內供奉龍王像,左側有電母,右側有雷公。西配殿正中供奉土地神,左側有青苗神,右側有馬王神。[2]
- 第三進院:正殿為呂祖(呂尼)殿,為顯應寺的主殿,此殿面闊五間,硬山正脊,殿內供奉顯應寺的開山祖師呂尼、第二代祖師楊尼、第五代祖師張尼的塑像,塑像兩旁立有金童玉女。呂尼的全身舍利原來供奉在這裏,如今早已無存。呂祖殿東配殿供奉碧霞元君。西配殿供奉千手觀音。[2]
- 第四進院:正殿為藥師閣,俗稱「大佛殿」。藥師閣內兩側立有十八羅漢。藥師閣西側有樓,早年是該寺住持的住所。西配殿供奉關羽像,東配殿供奉灌口二郎神像。藥師閣後面是寺內女尼的禪房,共72間,各自有名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