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楚王墓
明楚王墓位於武漢市江夏區龍泉鎮龍泉山,是明朝九位楚藩王的陵寢。
明楚王墓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湖北省武漢市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明 |
編號 | 5-175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歷史
明朝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楨為楚王,封國湖廣武昌府。洪武三十年楚昭王正妃王氏薨逝,朱楨選擇龍泉山為塋穴,遷走世居於龍泉山的樊、李、沈、張、鄒、曾、杜、董等八個家族[1],營建園寢。此後楚昭王、楚莊王、楚憲王、楚康王、楚靖王、楚端王、楚愍王、楚恭王、楚定王(龍泉山當地稱為「賀王」)九位楚王卜葬於此。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兵焚毀楚王園寢地面建築。1950年代初,楚憲王墓被當地農民挖毀[2]。60年代中期,楚恭王墓和「賀王」(朱華奎)墓被當地農民挖毀[2]。龍泉當地人民公社修建豹澥地震台和靈泉水庫時,拆走大量建築石材[2]。之後當地農民修建倉庫、建造房屋,也拆走大量石材、磚料[2]。
1956年11月15日,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將龍泉山楚王墓定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武漢市成立龍泉山風景區管理處暨楚王墓群文物管理所。此後武漢地區文物考古部門相繼開展了對楚王墓區的考古研究工作。1982年對朱楨的王妃墓進行了發掘。1986年對楚昭王園寢進行了清理、勘測和修復。1990年至1991年對楚昭王墓地宮進行了發掘。2001年6月25日,龍泉山明代楚王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江夏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劉治雲介紹,九座陵寢基本相同,由荷花池、配殿、神帛爐、地宮等建築構成,其中7座墓葬保存較好,2座毀於上世紀文革時期[3][4]。
規模
龍泉山為盆地地形,由北側的天馬峰和南側的玉屏峰組成,中間東西向為古河道遺址。明代楚王墓園分為北側和南側兩個墓葬群,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楚昭王墓在北側的最西邊,其東側是楚憲王墓。南側的玉屏峰自東向西排列的是楚莊王墓(已清理修復)、楚愍王墓(已清理修復)、楚恭王墓、楚靖王墓(已清理修復)、楚端王墓、楚定王墓、楚康王墓。玉屏峰一側的各墓中軸線朝向均正對北方的楚昭王墓[1]。
從2015年起,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楚莊王、楚愍王、楚靖王墓園的地面遺址進行考古清理,清理面積達35900平方米。三座墓園佈局基本一致,包括外垣,園寢門,內垣,享殿門,焚帛爐,享殿(前有月台),左右配殿,櫺星門(內垣後門),石几筵,墓冢構成。楚莊王墓左前方還有碑亭,楚愍王墓園寢門之前有明堂水池一座、享殿門之前有金水橋三座[1]。
明楚昭王墓
楚昭王墓位於龍泉山天馬峰主峰下,坐北朝南。園寢平面為長方形,面積112800平方米,合明代185畝6分,市畝169畝2分。按照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87年的考古勘測[1]及典籍記錄,其規制為:
- 外神道:無存。依禮制推測存在。未復建。
- 碑亭:無存。1988年復建。內有楚康王朱季埱所撰寫之《楚昭王碑》(保存完好),及馱碑贔屓(局部有破損)。
- 外垣牆:殘存牆基。1988年修復,大城磚砌築,長1528米,高3.3米,厚1米。
- 園寢門:無存。1988年復建。磚砌,開門券三座,五踩斗拱,單檐歇山頂,綠琉璃瓦。
- 內神道:無存。1988年復建。
- 園寢左右側門:推測存在,1988年復建。
- 金水橋三座:均為單孔橋,只存中間一座,1987年復建左右兩座,有石欄板,望柱頭為二十四氣。
- 享殿門:無存。殘存須彌座、四角滴水螭首、柱礎。推測為面闊五間,深二進,穿斗式三環柱列梁架結構,單檐歇山頂,綠琉璃瓦。未復建。左右砌內垣牆。
- 內垣牆:殘存牆基。1988年復建。磚砌,內外均塗以赭紅。
- 享殿:無存。殘存須彌座及部分螭首、欄板、望柱。1988年復建,面闊五間,深三進,九檁二環柱列梁架結構,單昂單翹五踩斗拱,單檐歇山頂,綠琉璃瓦。檐下飾以花錦枋心旋子彩畫。建築面積451平方米。享殿前月台的中路陛石為1988年復建,壓地隱起雲紋圖案。
- 左右配殿:無存。殘存台台基。1988年復建。各面闊三間,五花山牆,七檁前出廊懸山頂,綠琉璃瓦,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檐下飾以雅五墨一字枋心旋子彩畫。建築面積各為237平方米。
- 焚帛爐:無存。殘存須彌座。1988年重建。在右配殿之南。
- 內紅門(內垣後門):無存,殘存須彌座。1988年重建。規制同園寢門,體量略小,外牆刷赭紅。
- 石五供:無存。殘存石台。1988年修復台基部分,上置一體量較小之石几案。
- 墓道:根據考古探方實測,長約30米,寬約17米。入葬後即填土回埋,已與山體融為一體。
- 登山石階:原制不存在,1990年考古發掘地宮後添建。
- 地宮門殿:原制不存在,1990年考古發掘地宮添建,面闊三間,單檐卷棚歇山頂,覆綠琉璃瓦。
- 地宮入口前拱券:原制不存在,1990年考古發掘地宮後添建。
- 地宮:1990-1991年進行考古發掘。封土層厚3米,再下為木炭層厚0.3米,再下為三合土層厚0.5米。拱券用澄泥城磚,砌六圈層。地宮入口有三座石門,僅一米見方,僅可供一人彎腰進出,無法供棺槨通過,應為入葬後砌築。石門之上為磚牆,磚牆之後即為墓室。墓門前東南側有排水龍鬚溝一道。地宮長13.84米,寬5.78米,高4.78米,面積85平方米,有一主室,兩耳室,一後室。耳室和後室為壁龕式建築,內有隨葬明器。主室正中為石砌棺床,上為楚昭王朱楨單人棺槨,無陪葬或殉葬者。發掘時棺槨及屍骨均已腐爛,棺床上僅見人形骨骸印,有金腰帶一圍(僅剩金帶板)及銅鏡、葫蘆形玉佩、圓形瑪瑙佩、棺釘等物件。棺床之前有一石台,擺放「楚昭王寶」諡寶金印,旁邊為一龍紋石匣,內有銅製鎏金封冊,外包絲綢。石台之前為楚昭王墓誌。共出土文物170餘件,有諡寶、龍紋石匣、洪武御窯白瓷碗、冬瓜形瓷壇,以及錫制的火鍋、火筷、香爐、燭台、鍋、勺、筷、盒、鑰匙、油燈盤、熨斗、剪刀、爵杯、帶流壺、扁壺、細頸酒壺、溫酒器、四足炭爐子等明器。出土隨葬品分別保存於湖北省文物管理所和武漢市文物管理所,現部分文物在武漢市博物館展出[1]。
-
昭王墓大門
-
昭王墓享殿
-
昭王墓碑亭
-
昭王墓墓室
-
昭王墓享殿石雕
-
明楚昭王壙志
明楚莊王墓
-
明楚莊王碑碑亭
-
明楚莊王碑-碑額
-
明楚莊王碑-全身
-
明楚莊王碑-側面
其它王墓遺址
-
明楚端王碑碑亭
-
明楚端王「楚王壽藏」碑
-
2019-2020年明楚愍王塋園考古發掘遺蹟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