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音樂廳

慕尼黑音樂廳(Odeon)是德國慕尼黑的一個前音樂廳,位於音樂廳廣場,廣場正是因其而得名。它建於19世紀初,由萊奧·馮·克倫澤設計,與毗鄰的洛伊希滕貝格宮形成整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完全被摧毀,戰後修復,現在巴伐利亞內政部設此。

歷史

慕尼黑音樂廳建於1826 - 1828年,由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委託,最初是一個音樂廳和舞廳。克倫澤設計的外觀與毗鄰的洛伊希滕貝格宮相似,形成整體,模仿羅馬的法爾內塞宮。[1] 禮堂實測75乘125英尺(23乘38米),有1445個座位,天花板高50英尺(15米)[1][2]。約翰內斯·里布創作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十大作曲家的半身像:貝多芬莫扎特格魯克亨德爾海頓、沃格勒、梅於爾、韋伯奇馬羅薩和彼得溫特。[2] 天花板裝飾以拿撒勒運動風格的壁畫:威廉·考爾巴赫和亞當·埃伯爾的「阿波羅」,赫曼·安許茨的審判[2][3] 大廳,被稱為「音樂廳的最不尋常的古典主義建築的方案之一」,[4] 具有良好的音響效果[1]

該建築毀於1944年4月25日夜的盟軍空襲。從1951年開始,由約瑟夫·維德曼重建,以容納內政部。[1] 立面的修復到1954年開始。原禮堂成為內部庭院。許多音樂和建築愛好者都要求將其修復,作為音樂會空間,但這在技術上或財務上並不可行。

參考

  1. ^ 1.0 1.1 1.2 1.3 Geschichte des Odeons: von Leo von Klenze bis heu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avarian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德文), with historical photographs and plan.
  2. ^ 2.0 2.1 2.2 Hermann Alexander von Berlepsch, Munich: Its Art-treasures and Curiosities; Supplement to Every Travelling Guide, Munich, 1871, OCLC 681426067, p. 45.
  3. ^ J. Fey, "Der Maler Johann Adam Eberle", Aus Aachens Vorzeit 9 (1896) 119–28, p. 120 (德文) digitised at Archive.org.
  4. ^ eine der außergewöhnlichsten klassizistischen Lösungen der Bauaufgabe Konzertsaal - Georg Dehio, Handbuch der Deutschen Kunstdenkmäler, Bayern Volume IV, München und Oberbayern, 3rd ed. rev. Ernst Götz et al., Munich: Deutscher Kunstverlag, 2006, ISBN 9783422031159, p. 878.

48°08′37″N 11°34′36″E / 48.143484°N 11.576801°E / 48.143484; 11.57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