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源州宋代所置的一個羈縻州,明代屬交阯承宣布政使司諒山府,後陷於安南,其轄地在今越南高平省廣淵縣和福和縣、石安縣[1]

宋代的廣源州

廣源州地處宋朝與大瞿越的邊界,宋代屬廣南西路邕州[2]該地雖為宋朝的羈縻州,實際上在大瞿越李朝的控制之下。該州由儂氏世襲統治,與宋朝地理上隔絕,盛產黃金和丹砂,民風彪悍。[3]寶元二年(1039年、越南通瑞六年),廣源州的頭人儂全福起兵反對大瞿越李朝的統治,但被李太宗擊敗並殺害。其子儂智高為報父仇,舉州欲內附宋朝,但被宋仁宗拒絕。慶曆元年(1041年),儂智高在廣源州建立天曆國,在宋越之間搖擺不定,成為兩國之間的一股獨立勢力。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起兵伐宋,攻取邕州等地,給宋朝以很大震動。不久,宋朝派出狄青將他擊敗,起事失敗,廣源州歸於宋朝統治之下。

在儂智高起事的時候,李朝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曾希望助宋攻廣源州。儂智高戰敗之後,又出兵助儂,但未能如願。事後,宋越兩國因為邊界糾紛而引發了宋越熙寧戰爭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宋將燕達攻破廣源州,李朝將領劉應紀投降。熙寧十年(1077年)二月丙午,改廣源州為順州[4]。元豐元年(1078年),由於宋朝派遣前往歲戍的三千人,每年僅因病而亡者就有十之五六,最終宋神宗以「今順州荒遠瘴癘之地,朝廷得之未為利,交址失之未為害,豈可自驅戍兵,投之瘴土,一夫不獲,朕尚閔焉,況使十損五六邪?」,宣佈正式放棄順州(即廣源州),並以其地交還交址李朝[5]

按越南的記載,當時的宋人有作詩「因貪交趾象,卻失廣源金。」來嘲諷此事始末。[6]

明代的廣源州

  • 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癸未朔置,隸諒山府[7]
  • 永樂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前軍都督僉事高士文率兵至廣源州,與寇力戰戰死[8]
  • 永樂八年七月十四日,設廣源州寨麻廵檢司[9]
  • 永樂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設廣源州儒學[10]
  • 宣德三年五月二十三日,黎利迫脇廣源州土官知州閉色新歸附,閉色新父子遣人求援,朱瞻基懦弱膽怯,不敢援助,其所轄地遂陷落[11]
  • 宣德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以廣源州人閉顏不從黎利叛,歿於廣西龍州,授其子閉玄成仍為本貫知州[12]
  • 正統二年十一月六日,優恤廣源等州縣土官知州閉玄成、頭目丁攢等率五百餘人歸附[13]

參考文獻

  1. ^ 《越南歷代疆域-越南歷史地理研究》,陶維英著鍾民岩譯,商務印書館,1973,第194頁
  2. ^ 邕州,下,都督府,永寧郡,建武軍節度。開寶五年,廢朗寧縣封陵縣思龍縣三縣。大觀元年,升為望郡。紹興三年,置司市馬於橫山砦,以本路經略、安撫總州事,同提點買馬,專任武臣;隆興後文武通差。寶祐元年,兼邕州宜州欽州融州鎮撫使。元豐戶五千二百八十八。貢銀。縣二:宣化縣,下。景祐二年,廢如和縣入焉。武緣縣。下。景祐二年,廢樂昌縣入焉。砦一:太平。舊領永平、太平、古萬、橫山四砦,《元豐九域志》止存太平一砦。金場一:鎮乃。熙寧六年置。羈縻州四十四,縣五,洞十一。忠州凍州江州萬丞州思陵州左州思誠州譚州渡州龍州七源州思明州西平州上思州祿州石西州思浪州思同州安平州員州、廣源州、勤州南源州西農州萬崖州覆利州溫弄州武黎縣羅陽縣陀陵縣永康縣,武盈洞、古甑洞、憑祥洞、鐏峒、卓峒、龍英洞、龍聳洞、徊洞、武德洞、古佛洞、八𨈚洞:並屬左江道思恩州鶼州思城州勘州歸樂州武峩州倫州萬德州蕃州昆明州婪鳳州侯唐州歸恩州田州功饒州歸城州武籠州龍川縣:並屬右江道。初,安平州波州皇祐元年改。元祐三年,又改懷化洞為懷化州。』。《宋史》卷九十 志第四十三/地理六/廣南路/西路/邕州
  3. ^ 《宋史》卷495:「廣源州蠻儂氏,州在邕州西南鬱江之源,地峭絕深阻,產黃金、丹砂,頗有邑居聚落。俗椎髻左衽,善戰鬥,輕死好亂。其先,韋氏、黃氏、周氏、儂氏為首領,互相劫掠。唐邕管經略使徐申厚撫之,黃氏納質,而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蠻皆定。自交阯蠻據有安南,而廣源雖號邕管羈縻州,其實服役於交阯。」
  4. ^ 「《長編》卷280:熙寧十年二月丙午, 「以廣源州為順州。夾注云:新紀書以復廣源、蘇茂等州,群臣表賀,赦廣西囚罪一等徒以下原之……以廣源州為順州」。」。郭黎安編,《宋史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242頁
  5.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廣南西路經略司言交址歸所掠二百二十一人,詔納之,廢順州,以其地畀交址。初,李乾德遣使入貢,且以廣源等州為請,知桂州趙□請留弗與,歲戍以三千人,十損五六,不可守。上曰:「乾德犯順,故興師討罪,逵等不能討滅,垂成而還。今順州荒遠瘴癘之地,朝廷得之未為利,豈可自驅戍兵,投之瘴土!一夫不獲,朕尚閔之,況使十損五六邪?」轉運副使苗時中亦言,順州所築堡寨,深在賊境,饋運阻絕,戍卒死者十常八九,不如棄之。然廣源州舊隸邕管羈縻,本非交址有也。」
  6.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之三》
  7. ^ 「七源、上文、下文、萬崖、廣源、上思朗、下思朗七州隸諒山府」,《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十八永樂五年六月癸未朔
  8. ^ 「是日,前軍都督僉事高士文,率兵至廣源州,與寇力戰,死之,時交阯已平定,而七源諸州山谷中有餘寇,猶出沒為盜,總兵官新城侯張輔遣士文率兵往捕,至廣源州,寇出逆戰士文擊敗之,斬數十人,乃集其餘眾,依山結寨自固,士文晝夜攻之,寨將破,寇突出走,士文率敢死士追及與力戰,而寇反據高地,矢石亂下,士文中飛炮死,所部將士復追寇與戰,寇復竄入七源州,輔遣都指揮程瑒等繼領兵至,遂平之,士文,陝西咸陽縣人,洪武間由小校從征雲南,又從征金山有功,授燕山左護衛百戶,上平內難,士文出入戰陣,奮勇當先,累陞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征交阯,多効勞勩,而終以戰沒,其為人質直剛果,善騎射,既死,人皆惜之」,《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永樂五年八月二十九日
  9. ^ 「己卯,設交阯奉化府清化府二府稅課司,諒江府三江府清化府三府並快州之醫學,北江府之市橋倉,諒江府之芹站倉,奉化府之廣積倉,三江府之豐盈庫,三帶州之長江,歸化州之石廩,安立縣之茂阿、朱貴,文盤縣之忙椀,文振縣之文盤、甘棠,水尾縣之水尾、巴羅九馬驛,三江府之三江,洮江州之陳舍,夏華縣之夏華三水驛,清化府之古刀鎮、安謨縣之安謨海口、小安海口、大汪海口、安寧縣之迤蓬江口、峽山縣之椰園屯、太平縣之太平海門、水棠縣之都埋社、萬寧縣之阿葛屯、同利縣之爭江屯、廣源州之寨麻十一廵檢司,愛州之樁市、古弘縣之大拜市及七源州歸化州二州、文盤縣文振縣麻籠縣三縣七稅課司局,併愛州支俄縣九真州古平縣清化州細江縣各入本州,其支俄縣之支隆海口、神投海口、支俄渠口,細江縣之蒲巴鄰關、絹槐關五廵檢司各隸本州」,《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永樂八年七月十四日
  10. ^ 「設交阯諒山府七源州、廣源州、上文州下文州萬崖州上思郎州下思郎州九真州嘉興州廣威州十州;多翼縣古蘭縣丘溫縣鎮夷縣丹巴縣脫縣淵縣大蠻縣宣化縣富良縣弄石縣大慈縣感化縣永寧縣宋江縣俄樂縣安樂縣十七縣儒學,宣化府陰陽學、僧綱司,廣威州陰陽學、醫學、道正司,萬崖州僧正司,太平縣鎮夷縣二縣陰陽學,太原縣醫學、僧會司、道會司,古蘭縣醫學,道會司,多翼縣洞喜縣二縣,陰陽學、醫學、道會司;乂安府常豊倉、新平府常平倉、建昌府廣平庫〔廣本平作用〕」,《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十永樂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癸亥〔舊校改「亥作酉〕
  11. ^ 「鎮守廣西總兵官都督山雲奏,交阯黎利以兵迫脇廣源州土官知州閉色新從己,色新父子不從,分守山寨,潛遣人來言緩急,乞以兵援,上遣勑報雲曰:閉色新嚮慕朝廷,忠義可嘉,然朕不欲以土地之故至於殺人,卿宜審勢度力,可援則援,不可則已,若其父子來歸,即收入內地,加意撫綏,勿令失所」,《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四十三宣德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12. ^ 「壬申,行在工部右侍郎羅汝敬奏:交阯廣源州人閉顏、岑斗烈、譚忠謹初以龍州四村地歸附,授顏本貫知州,斗烈判官,忠謹吏目,黎利叛,顏等三人義不從,利咸歸龍州,顏臨終屬其子玄成曰:受天朝官職,不可懷貳心從賊,今顏已死,乞憫其忠,量與玄成等職事,而處之善地,上命行在吏部曰:閉顏等死不從賊,亦當加恩,玄成仍令為知州,判官吏目職如舊,俱於廣西布政司支俸,有司常加綏撫」,《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五十四宣德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13. ^ 「命優恤交阯歸附官民,先是交阯諒山府廣源等州縣土官知州閉玄成、頭目丁攢等率五百餘人歸附,上命廣西布政司撥田給耕,而廣西無閒田,奏言湖廣民稀地廣,宜於彼給田造冊籍編里甲,三年後當差,上以遠人來歸,當加存恤,不必編里甲,免其猺稅,仍給二年廩食,其閉玄成五人令吏部選用,不願者勿強,亦給俸二年」,《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十六正統二年十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