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賽語
巴賽語(巴賽語:Basai、Kawanuwan、Ketangalan),亦稱「馬賽語」、「馬塞語」,為台灣北部平埔族巴賽族所用的台灣南島語言,原在大台北地區、基隆市、新北市石門區、金山區、萬里區、瑞芳區、貢寮區等地使用。依據中研院李壬癸院士研究認為在大台北地區的巴賽語於1937年才消失。[8][9]於2009年2月21日世界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世界各地母語現況報告。在台灣部分,有24種語言有危機。其中巴賽語等七種語言,已被認定流失。[10][11]
巴賽語 | |
---|---|
Basai、Kawanuwan、Ketangalan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台灣北部 |
區域 | 主要分佈在淡水河及新店溪以北、基隆河以西,西起自淡水、金山、基隆、東到貢寮三貂角,另含語言孤島宜蘭「社頭」(torubiawan,哆囉美遠)。有一部分族人隨噶瑪蘭族遷移至花蓮縣新城鄉(嘉里村)等地。[1][2][3] |
母語使用人數 | 已滅絕(1937年) |
語系 | |
文字 | 拉丁字母 |
官方地位 | |
管理機構 |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byq |
Glottolog | basa1287 [4] |
瀕危程度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瀕危語言[5] 滅絕(UNESCO) |
歷史記載
十七世紀前半葉台灣北部於西班牙統治時期駐台(1631年7月-1633年5月)西班牙神父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 del Rosario/O.P.)說:「...他們都使用一種通用語即巴賽語(Bazay)。有些地方雖然有他們自己的語言,但都是以巴賽語作為第二語言...」,[12][13] 另駐台(1636年-1642年)傳教士胡安·洛杉磯(Juan de los Angeles/O.P.)亦說:「...西班牙人統治的區域有一種共通的語言,叫做巴賽語(Basay),通行到產金的地區哆囉滿(Turoboan,花蓮縣立霧溪出海口一帶)...」[14][1][13][15]
地名源流
現今許多地名如:Ki-taparri(金包里社,Cajpary)、Ari-pong(阿里磅;新北市石門區乾華里)、Ari-law(阿里荖;新北市石門區草里里)、Masu(瑪鋉;萬里)、Kantaw(甘答門;甘豆門;關渡)、Catayo(塔塔悠;台北市松山區莊敬里一帶)、Pourompong(大龍峒)、Ki-pataw(北投/八斗子)、Ki-zing-an(唭哩岸)、Pari(八里)、Perranouan(暖暖社),以及Bangka(艋舺)、Palaka (巴拉卡公路;巴拉卡、百拉卡、百六戛;百六戛山)等均為巴賽語音譯而成。[16][1][17][7]
巴賽語及淡水語採錄
巴賽語及淡水語的採錄大抵分四個時期:
從每時期的語料採錄可以觀察出巴賽語的語音演變進程之各式表達法。
西班牙統治時期
西班牙佔領北臺灣後,隨軍出征的道明會神父艾斯基維(之後艾斯基維在赴日本傳教航程中被船員殺害,相關時期神父們的事蹟被改編為小說《沉默》及同名電影)先在雞籠和平島上西邊傳教士居住地裏設立了給漢人和日本人就讀的神學院「諸聖修院」(Todos los Santos),目的在培養進入日本的傳教士。後艾斯奇維從基隆轉抵淡水,獲准入村傳教。期間約從1631年10月至1632年2月。艾斯奇維神父為了在淡水地區更方便的傳教,編寫了「淡水語辭彙」(Vocabularin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以及「淡水語教理書」(Doctrina cristiana en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二本書與兩篇報告、後此書籍及報告歸存於西班牙阿維拉(Ávila)道明會館。據西班牙阿維拉道明會館的一份古文件註記,這二本書在20世紀初仍有西班牙神父見過。據信有可能因年久破損、故與別的古書混合裝訂而不知所蹤。至今這兩本書仍遺軼。[12][18][19][20]
清康熙時期
於臺灣清治時期1722年7月(康熙61年6月)巡臺御史黃叔璥於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卷六「北路諸羅番十」卷末載有一首「澹(淡)水各社祭祀歌」。此時期的巴賽語歌曲之採錄用的是漢字記音,音素精準度較模糊。[21][22]
日治時期
台灣日治時期日人安倍明義將所採集之部分巴賽語(Ketangalan)單詞及其它的南島語系語言編入1930年12月出版的「蕃語研究」一書,由臺北市樺山町「蕃語研究會」出版。[23] 於1936年10月台北帝國大學人類學教授淺井惠倫對由三孫潘慶龍陪同前來臺北帝大的新北市三貂社新社巴賽語發音人「潘氏腰」(時年75歲(1861?-1947?),潘耀璋(1934−2008;75歲)老師之曾祖母)[24][25]、及1936年12月淺井與其助理林氏對宜蘭縣社頭社(qaikilabiawan/壯圍鄉新社村,哆囉美遠(trobiawan))方言發音人「吳林氏伊排(Ipay)」(時年69歲(1867?-1937.3.1))等二人進行語音記錄之研究。[26][27] 同年日本人石坂莊作亦赴臺北州(今新北市)貢寮鄉訪問巴賽族老嫗潘氏腰,並採錄三支巴賽語「祝年歌」等歌謠。[28] 接着於1937年3月1日「吳林氏伊排」(70歲)去世後,巴賽語哆囉美遠(Trobiawan)方言就先走入歷史了。不過,吳林氏留下了7張以<巴賽語哆囉美遠方言之歌謠和傳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灌製成的<蟲膠>黑膠唱片(京都三榮唱片(Sammen)1936年出片),由東京外國語大學收存保管。[29][1][30][31]
1980年代
在1987年李壬癸院士對「曾潘蟯」(小時候住過貢寮新社,時年83歲)女士進行田野語音調查。[32] 再於1994年時,至宜蘭縣冬山鄉員山療養院訪談巴賽族後裔‧潘盛女士(時年90歲)進行巴賽語之語音採錄確認工作。[1]
語言復興及發展
從1626到1642年、台灣北部西班牙統治地區,巴賽語跟至少與其他兩種語言並存:一種依據神父艾斯奇維的報告是「淡水語」(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另一種是在淡水河口北岸 Senar社(林仔)所使用的「塞納語」(Senar)(荷文:Sinack)。[33][34][35] 而據1644年 「Quimaurri(Ki-maurri/基隆港地區巴賽族平埔社)的長老丟哆囉(tiwtolo)接受荷蘭人詢問概要」裏的第17道提問說:「淡水的人跟 Quimaurri 的人講同一種語言嗎?」回答說:「是的」。[36]台灣日治時期1936年(昭和11年)台北帝國大學人類學教授淺井惠倫,採錄三貂社(St. Jago、又名山朝社,今天新北市貢寮區龍門村)當時還會講巴賽語的潘氏腰收集到1,000多個巴賽語(Basay)、及哆囉美遠(Trobiawan)方言之語詞及句子。[25] 1991年由日本學者土田滋重新整理,中央研究院李壬癸院士帶回臺灣給台北縣市凱達格蘭族協會做族語推廣。[37]
現為死語,不過試圖進行語言復興。
2019年台北市凱達格蘭長老會宣道協會陳金萬辦理凱達格蘭族文化會議,試圖整合巴賽語相關語料作為復振使用[38] ;2021年,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青年Mutulavay(杜宜蓁)偕同排灣族七佳部落青年Giljegiljaw(陳文瀚)嘗試重現巴賽語語料,製作成podcast族語廣播短劇[39],並參與由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舉辦的網絡podcast族語教材競賽,獲得第三名,此為近代巴賽語躍出文獻而重新被使用之首例。[40]
語音系統
巴賽語的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41]
巴賽語文法
在文法的分類上台灣南島語並不同於一般的分析語或其它綜合語裏的動詞、名詞、形容詞、介詞和副詞等之基本詞類分類。比如台灣南島語裏普遍沒有副詞,而副詞的概念一般以動詞方式呈現、可稱之為「副動詞」,類之於俄語裏的副動詞。[42] 巴賽語文法分類是將基礎的文法之詞類、詞綴、字詞結構及分類法,對比分析語等之詞類分類法加以條析判別。[43]
例文
巴賽語歌謠採錄
1936年(昭和11年)石坂莊作與宗壬癸前往臺北州雙溪下游貢寮訪問巴賽族老嫗「潘氏腰」(時年75歲),並採錄三支巴賽語歌謠。並於同年7月1日由廣播電臺廣播。[44] 其中一支「祝年歌」,歌詞如下:[21]
Sa-tzay-an na Tasaw-an (祝年歌) 原文:Chinabi tasawan, tasawan, Pashinkua! taraku gu wannakai!
中文:今日新年,去玩吧!我子與我孫呀!
拉丁:Cinabi tasaw-an, tasaw-an, Pasin-kua! taraku ku wanak-ay!原文:taraku, maiai, nachiaku sabatu, Kinneno maraisei, maraisannia,
中文:廟堂以石砌成,柱上雕塑有龍,
拉丁:taraku, maiai, naciaku sa-btu, Ki-nneno ma-raisei, ma-raisannia,
註解:(sa-btu:以石頭…)原文:wubai chinnabi, Kinarausiyana, waitara a,owae, āohownihe,
中文:堂皇富麗,無人不知,無人不拜,
拉丁:wubai cinabi, Ki-narauisiyana, waitara a,owae, aohownihe,原文:āohowaiya, ēheiehe, eheyooho.
中文:讓我等一起玩吧!
拉丁:aoho-waiya, eheihe, eheyooho.
註釋
- ^ 1.0 1.1 1.2 1.3 1.4 李壬癸,"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縣政府,1996年10月. ISBN 957-00-8252-6 (巴賽文)
- ^ 林修澈,"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噶瑪蘭族的民族認定與身分認定"[1][永久失效連結],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pp.122-123.
- ^ 陳志榮 著,"噶瑪蘭人的宗教變遷"存档副本. [2010-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2).,平埔文化資訊網,2009-11-18.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Basay.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 ^ Blust, R.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pp. 31-94). Taipei: Academia Sinica.
- ^ 7.0 7.1 Paul Jen-kuei Li," Some Remarks on the DNA Study on Austronesian Origins"[2][永久失效連結],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1:237-239,2001.(英文)
- ^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市),"下一個消失的語言是?"[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聯合報,2010.10.29 01:39 am.
- ^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市),"下一個消失的語言是?"[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平埔道卡斯,2010.10.29 01:39 am.
- ^ 記者林嘉琪、李信宏/綜合報導,"<聯合國組織報告>台灣7種語言 已滅絕"[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自由時報,2009-02-21.
- ^ chunyu. 巴賽語的地位*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10-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4-14).
- ^ 12.0 12.1 陳宗仁 助研究員,"1632年傳教士Jacinto Esquivel報告的解析—兼論西班牙佔領前期的臺灣知識與其經營困境"存档副本 (PDF). [2011-05-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9-28).,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台灣文獻第61卷第3期,2010年9月30日.
- ^ 13.0 13.1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Appendix B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英文)
- ^ 陳淑華,"噶瑪蘭族",秋雨文化事業公司,pp.53-54,2006年10月 ISBN 978-986-00-6775-0
- ^ Tonio Andrade,"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Gutenberg,Taipei,16 June 2005.(英文)
- ^ 「大台北古地圖」[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1查閱。
- ^ 林媽利,《我們流着不同的血液-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台灣本鋪:前衛出版社,2010年7月。ISBN 978-957-801-648-4
- ^ 中村孝志原著,賴永祥譯,〈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頁125
- ^ 李毓中,"李毓中-從大航海時代談起:西班牙人在淡水〈1627-1637〉"[8]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5-12.,頁5.
- ^ 【讀‧書‧人】專欄/曹銘宗,「《沉默》與台灣的歷史關係」[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聯合報;讀.書.人專欄,2016-12-08 14:13
- ^ 21.0 21.1 李汝和 主修,"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第十冊/平埔族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72年12月30日,pp.81-82. (巴賽文)
- ^ (臺海使槎錄,叢刊簡介,台灣文獻叢刊)
- ^ 安倍明義編,"蕃語研究(Study of the Languages of Native Tribes)"存档副本. [201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7).,臺北市樺山町55ノ6/蕃語研究會(Bango Kenkyukai),昭和5年[1930]12月28日,pp.430-435.
- ^ 拍攝者:宮本延人,"貢寮新社平埔老嫗潘氏腰"[10],人類學: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群:凱達格蘭(Ketagalan):影像-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攝製地點:台北州基隆郡貢寮莊新社/社名:三貂新社/行政隸屬:台北縣貢寮鄉雙玉村,攝製時間:昭和11年(1936)10月.
- ^ 25.0 25.1 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藏品資料/靜態影像,"(新北市)貢寮新社平鋪老嫗潘氏腰(照片)"[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科會國家型科技計劃─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創新應用前鋒計劃(EPEE)/1930年代臺灣平埔族群影音資料整合應用與推廣放映計劃,2011.
- ^ 拍攝者:淺井惠倫,"淺井惠倫語言調查訪問的噶瑪蘭老嫗吳林氏伊排(當時75歲)"[12],人類學: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群:噶瑪蘭(Kavalan):影像-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攝製地點:台北帝大,攝製時間:昭和11(西元1936)年12月.
- ^ 李壬癸,"淺井惠倫"[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果文化大辭典網絡版,2011.
- ^ 李汝和 主修,"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第十冊/平埔族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72年12月30日,pp.81-82.
- ^ 拍攝者:淺井惠倫,"淺井惠倫語言調查訪問的噶瑪蘭老嫗吳林氏伊排(當時75歲)"[14],攝製地點:台北帝大,攝製時間:昭和11(西元1936)年12月.
- ^ 李壬癸、黃秀敏 著,"《凱達格蘭族的原語傳說故事集》介紹"[15][永久失效連結],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 ^ 潘朝成、胡家瑜,"收藏的平埔記憶:再現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聲影(DVD)"[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01-01.
- ^ 李壬癸院士,"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前衛出版社,2010-1,p.201.ISBN 9789578016354 (巴賽文)
- ^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族種類及其互動關係"存档副本. [2013-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7).,台灣北部平埔族種類及其互動關係,2009-11-18.
- ^ 原始文件-大台北古地圖(臺灣中央研究院).
- ^ 臺灣史研究-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鮑曉鷗(Jose Eugenio Borao Mateo),"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南天書局,2008年12月,pp.397-398.ISBN 9789576387104
- ^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八日電,"消失的凱達格蘭族群"[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大紀元,4/9/2003-9:56:42AM.
- ^ 台灣教會公報記者邱國榮台北報導,"凱達格蘭族文化會議 今年着重巴賽語復振"[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4/17/2019
- ^ 原住民族電視台"青年復振巴賽語 網絡族語教材設計賽秀創意"[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21-09-06].
- ^ 臺北市母語巢第2次網絡podcast族語網絡教材創意競賽:巴賽語-Mutulavay+Qupa-激烈的愛 教學對話[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 ^ 張永利,"台灣南島語言語法:語言類型與理論的啟示(Kavalan)"[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語言學門熱門前瞻研究,2010年12月/12卷1期,pp.112-127.
- ^ Barbara B.H. Partee, A.G. ter Meulen, R. Wall,"Mathematical Metho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語言研究的數學方法)"[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Springer,1/e 1993 edition(April 30, 1990).
- ^ 王一剛 著,"凱達格蘭族的蕃歌"[26][永久失效連結],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7.
參考文獻
- 信徒總檔,"訪記「北投社」凱達格蘭人潘慧耀長老"[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賴永祥長老史料庫,2011年.
- 莊華堂,"巴賽風雲",唐山出版社,2007/09/01.ISBN 9789867021540
參見
外部連結
- 巴賽語在《民族語》的連結
- 凱達格蘭文化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inguistic dat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英文)
- (新北市)貢寮新社平鋪老嫗潘氏腰(照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貢寮新社平埔老嫗潘氏腰(照片)/數位典藏目錄
- 淺井惠倫訪問巴賽族老嫗吳林氏伊排(時69歲/照片)
- 舊地名與古地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臺灣平埔原住民協會(潘耀璋)
- 從巴賽到金雞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曹銘宗──《沉默》與台灣的歷史關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YouTube上的Silence Official Trailer
- [紀錄片]凱達格蘭族的奮起之路. [2021-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 Podcast巴賽語廣播劇/ 激烈的愛 教學對話(Mutulavay、Qup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