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門海戰
厓門海戰[註 1],又稱厓山海戰、厓門戰役、厓門之役等,是南宋末年宋軍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牽涉到南宋的存亡。宋元雙方投入軍隊且號稱30餘萬,結果在1279年告終,元軍以少勝多,而宋軍全軍覆滅。此戰之後,南宋正式滅亡,原有領土成為元朝的一部份。不過元朝編撰的《宋史》記載:「似道誅,爚死,鑒遁,宜中走海島,宋亡。」將陳宜中於德祐二年(1276年)退走海島視為宋亡的標誌。
厓門海戰 | |||||||
---|---|---|---|---|---|---|---|
宋元戰爭的一部分 | |||||||
在江門市新會區厓山海戰遺址建立的公園 | |||||||
| |||||||
參戰方 | |||||||
元朝 | 南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指揮官張弘範 李恆[1] 梁雄飛 王天祿 哈剌䚟 阿里海牙部[2] 馬堅部[2] |
指揮官張世傑 † 宰相陸秀夫× 宋少帝趙昺× 張達 † 翟國秀 劉俊 蘇劉義 | ||||||
兵力 | |||||||
海軍約50000多 戰船420餘艘 騎兵約20000多 |
軍民約200000多 幡船1000多艘(多為民船,部分為戰船) | ||||||
傷亡與損失 | |||||||
約10000-20000 | 100000餘具浮屍[3](除少數隊伍外,全軍覆沒) |
起因
宋帝南逃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臨安陷落。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着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成為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弟弟趙昺被加封為衛王,陳宜中為丞相,張世傑為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為端明殿學士進簽書樞密院事,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
元軍追殺宋帝
宋端宗趙昰登基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行朝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閩廣招撫使、掌握泉州市舶的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張蒲二人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能退到廣東。井澳之役,宋端宗乘坐的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也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曾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借兵。端宗病死後,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在碙州(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登基,年號祥興,命陸秀夫為左丞相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厓山,在當地成立行宮據點,繼續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生擒,文天祥作詩——《過零丁洋》。今香港的九龍城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紀念宋端宗一行人的。另外宋端宗姐亦葬於九龍城,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陳宜中一直在海上海外組織抵抗,元朝也沒有停止過對宋抗元力量的絞殺。《元史》記載,直到1285年元朝還在頒佈「追捕帝昺及陳宜中」指令。
厓山戰事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隨後,攻佔廣州不久的西夏皇族後裔元軍將領李恆也帶領軍隊也加入戰事,對在厓門南宋小行朝進行三面包圍。
相傳宋軍兵力約20萬人,戰船千多艘,其中多為民船;元軍則7萬多人,戰船400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但後續外圍軍隊眾多。這時宋軍中有人建議應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卻為防止士兵逃亡擾亂軍心,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房屋、迫使全體軍民登船作戰;又將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僅靠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元軍還利用海水潮漲汐退的時勢利導攻打宋軍。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戰元軍,張弘範擒張世傑外甥韓新,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一日戊寅,宋將陳寶投降元軍。
二月二日己卯,宋軍都統張達夜襲元軍失敗。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認為火砲可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在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張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元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着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遣小舟至趙昺處,希望趙昺來張世傑船上,準備一同逃走。陸秀夫恐趙昺被人所詐,或被元軍俘辱,不肯赴張世傑船。張世傑只好和蘇劉義帶領餘部三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舟大,且諸舟相連,陸秀夫眼見無法脫逃,對趙昺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便背着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4]。《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南宋滅亡。
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擧;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被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曰》悼念。
年表
厓門海戰大事表:
元紀元 | 宋紀元 | 農曆日 | 公曆紀元 | 事件 |
---|---|---|---|---|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 宋端宗景炎元年 | 十一月 | 1276年12月 | 阿拉伯裔的商人蒲壽庚投靠元朝 |
至元十三年~十四年 | 景炎元年~二年 | 十一月~三月 | 1276年12月~1277年4月 | 在元張弘範海軍的追擊下,宋端宗龍船入海航行,由福州→泉州→漳州→詔安→潮州(饒平縣紅螺山行營)……由於害怕城池失守,宋朝君臣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南逃,苦不堪言 |
至元十四年 | 景炎二年 | 四月 | 1277年5月 | 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宋端宗由大將張世傑護衛登船再次入海,由潮州紅螺山行營逃到南澳(島上的宋井遺址至今仍存) |
至元十四年 | 景炎二年 | 五月~十月 | 1277年6月~11月 | 宋端宗又逃到香港九龍城一帶的官富場行營(現存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 |
至元十四年 | 景炎二年 | 十月~十二月 | 1277年11月~1278年1月 | 元將張弘範、劉深等幾萬海軍再次迫近,宋端宗從香港官富場逃去對海井澳地區。11月中旬,宋元大軍發生十字門海戰。(據說宋軍從原先48萬銳減到20萬人) |
至元十四年 | 景炎二年 | 十二月二十二日丙子 | 1278年1月16日 | 1277年12月,在十字門戰役之初,在香山島[5]之戰中宋軍失利,宋端宗於是乘龍舟北渡秀山[6]途中,卻聞知廣州失陷而折返;欲南下硇洲島卻又遇到海上颶風使其舟傾覆,端宗險遭溺死[7];七洲洋會戰,宋國舅俞如珪等被俘[8];元將劉琛將二千多名南宋降將囚卒押回上都;陳宜中則前往占城借兵卻一去不返 |
至元十五年 | 景炎三年 | 四月十五日戊辰 | 1278年5月8日 | 不到10歲的宋端宗去世 |
至元十五年 | 景炎三年 | 四月十七日庚午 | 1278年5月10日 | 宋幼主趙昺在岡州(今新會區會城鎮街道帝臨里)被擁立為帝,5月23日改元為祥興;25日改新會為祥龍縣;6月28日改廣州為祥龍府 |
至元十五年 | 宋幼主祥興元年 | 五月一日癸未朔 | 1278年5月23日 | 宋少帝昺改元為祥興(慶),五月下旬(公元1278年6月份)命軍隊定駐厓山並設行營草市 |
至元十五年 | 祥興元年 | 十二月十四 | 1278年12月29日 | 李恆帶領的元軍再次攻入廣州 |
至元十六年 | 祥興二年 | 正月十四日壬戌 | 1279年2月26日 | 張弘範軍隊大舉進攻趙昺流亡朝廷 |
至元十六年 | 祥興二年 | 正月二十二日庚午 | 1279年3月6日 | 李恆援軍從廣州抵達,加入戰事 |
至元十六年 | 祥興二年 | 二月一日戊寅朔 | 1279年3月14日 | 陳寶降元軍 |
至元十六年 | 祥興二年 | 二月二日己卯 | 1279年3月15日 | 宋軍都統張達夜襲元軍失敗,張達、陳壁娘夫婦雙雙陣亡 |
至元十六年 | 祥興二年 | 二月六日癸未或七日甲申 | 1279年3月19日或20日 | 元軍以奏樂為號南北進攻,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降元軍。張世傑和蘇劉義帶領餘部斬斷大索突圍。陸秀夫背着8歲的趙昺跳海,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而亡。(七天後1279年3月25日,南宋十萬餘軍民浮屍厓門海口) |
至元十九年 | 1282年初至1283年初 | 《宋史》:元軍進攻占城,陳宜中逃亡暹羅(今泰國),後來死於暹羅。 但是鄭思肖《心史》記載:陳宜中一直在海上海外組織抵抗,元朝也沒有停止過對宋抗元力量的絞殺。《元史》記載, 直到 1285年 元朝還在頒佈 「追捕帝昺及陳宜中」指令。 |
影響
在抗日戰爭前夕,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專門前來厓山祭拜,目的是是要把一種精神和氣節傳達給當時的中國人,號召抗戰到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說:「厓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蹟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9]
厓門海戰之後,漢民族建立的宋朝徹底步入滅亡。網絡流傳「厓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有人質疑是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所創,然而「厓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錢謙益的詩句「海角厓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10]這句話與日本京都學派無關。[11]
中國歷史學博士葛劍雄反對「厓山之後無中國」一說,他指出與南宋對峙時的蒙古已經滅了金朝,佔有傳統的中原和中國北方的大部分。特別是以「大哉乾元」得名建立元朝後,蒙古統治者已經以中國皇帝自居,以本朝為中國。葛劍雄認為南宋也視元朝為北朝,承認它為中國的北方部分。到元朝滅南宋,成了傳統的中國範圍裏的唯一政權,無疑屬於中國的延續。就是文天祥、謝枋得等至死忠於宋朝的人,也是將元朝視為當初最終滅了南朝的北朝,而不是否定它的中國地位。根據文天祥的價值觀念,他是宋朝的臣子,並出任過宋朝的丞相,宋朝亡了就應該殉難,至少不能投降元朝當元廷的官。但他承認元朝取代宋朝的事實,包括他的家人、弟弟、妻子在內的其他人可以當元朝的順民,甚至出仕。也就是說,在文天祥心目中,這是一場改朝換代,北朝戰勝南朝,新朝取代前朝,在宋朝的忠臣和遺民的心目中,只會是厓山以後無宋朝,而不是厓山以後無中國。[12]
當代厓門
現今厓門戰役的範圍已不可考,約位於廣東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南約5公里,在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鎮官衝村一個無名小丘為中心,北起銀洲湖,南至厓門口,方圓數十里的水陸區域。今天這個區域已建立起大廣海灣經濟區,通行萬噸巨船。當地的國母墳有可能是楊太后的陵墓。國母墳西南的碗山相傳是宋朝士兵當年曾在這裏做飯。離厓山祠約4公里,屹立於厓門對開海面的厓門奇石附近,則相傳是張世傑用來作纜躉,以大索一字形連貫千多艘宋軍船隻、陸秀夫背宋帝昺跳海和張弘範滅宋後在石上大書「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之處。《元史·張弘範列傳》記載「磨厓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相傳明成化年間,御史徐瑁對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但因為存在爭議最終沒有刻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之後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由田漢題字於新石碑上,新碑文為「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當代,也有一些人組織了厓山海戰的紀念活動。2011年12月11日,來自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年輕人聚集在新會厓山祠和厓門古炮台,身着漢服,憑弔戰死的宋朝文臣武將,主題為「千古英靈且安息,後生不敢忘國恥」,他們對記者說:「我們不是演戲,我們以華夏漢人的身份,來祭奠民族的英烈;我們不是復古,我們用祖先傳承的衣服,來宣揚民族的傳統。」[13]
以此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 清末著名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的《痛史》(1902—1906連載於《新小說》雜誌,共二十七回,未完),故事以「劉秉忠降敵制朝儀,賈似道隱瞞軍情而欺君」開始,結束於「忽必烈太子蒙冤,仙霞嶺義兵撻伐對抗」。其中描寫賈似道的厚顏無恥非常地成功。全書對外族佔據中國洋溢極為悲憤的感情,大有借反元而反清的言外之意[來源請求]。
- 香港麗的電視在1979年拍攝的電視劇《怒劍鳴》以南宋末年對抗蒙古人為故事背景,電視劇末段有隱晦厓山海戰的情節。
-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歷史小說《海嘯》(1997,中譯本由台灣尖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要敘述臨安陷落到厓山海戰這段時期中,宋朝文臣武將的奮鬥。作者刻意不以文天祥為中心,而盡量顧及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各色各樣人物的心理與活動。
- 在李國立製作電視連續劇《天涯織女》,兩個虛構人物——宋理宗之皇女趙嘉儀(劉詩詩飾)和少將軍林慕飛(袁弘飾),倆人聯同宋朝的殘餘勢力,與元軍無數次交手,直到最後親眼目睹了崖門之役的慘敗,但是他們沒有與宋朝文臣武將自殺,相反他們逃脫了元軍的追擊。
南宋皇室遺民
現今廣東四邑一帶的多個村莊聚居着當年隨朝廷南下的太宗派與魏王派宋朝皇室倖存後裔,如台山斗山鎮浮石和田稠趙氏,台山都斛鎮趙氏,台山海宴鎮趙氏,新會古井鎮霞路村趙氏,新會三江趙氏,及珠海斗門崑山趙氏。
除了趙氏外,一些和趙宋皇室有聯姻的遺民,也都居住在附近一帶,在南宋理宗後越來越多。
謝壺山:娶宋理宗堂妹,居潮州
謝中正:號樂田,謝壺山子,娶郡主趙氏
方幼學:娶宋理宗堂妹、宋濮懿王之妹,可能是趙仲理一族,但必定是商王元份一脈,居東莞河田
吳少顏:娶趙氏三郡主,七郡主,宋寧宗時趙皇叔女,居潮汕,廣東唯一雙郡馬
冼文溪:娶宋理宗四妹,趙希瓐女婿,居南海西江
區元傑:娶宋度宗姐妹,趙希瓐孫女婿,居南海
聶家積(聶昌曾孫):祖父聶發是趙氏郡主之子,家積娶宋度宗親妹,趙希瓐孫女婿,居新會象山
蔡豐湖:娶宋度宗妹,趙希瓐孫女婿,居澄海
易士熊:廣東鶴山人,1276年娶宋度宗侄女,趙希瓐曾孫女婿,時易士熊18歲,晉王郡主趙貽謀,晉王應該是未足35歲做外父,居廣東吳川
方道盛:娶宋度宗女,趙希瓐曾孫女婿,居開平茅岡(今開平塘口鎮碉樓群)
江日新:江萬里孫,娶宋度宗和楊氏之女,楊亮節外甥女,趙希瓐曾孫女婿,居石寨村
朱羨:號粵山,宋端宗時娶趙氏郡主,父不明,居東莞和香港元朗
林鋈:娶南海郡王女趙氏郡主,父背景不明,可能是建安郡王趙必迎,待考。約在宋末三主時娶的。
其中梁節、冼文溪、區元傑、聶家積、蔡豐湖、易士熊、方道盛、江日新本來就是一家人的,他們的趙氏郡主,出自趙希瓐家族。
註釋
- ^ 古文作「厓」,目前中國大陸多作「崖」,港臺則續用「厓」
參考文獻
引用
- ^ 張弘範主戰海上,李恆主戰內河
- ^ 2.0 2.1 外圍軍隊
- ^ 《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
- ^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四:會日暮,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遣小舟至宋主所,欲奉宋主至其舟, 謀遁去,陸秀夫恐為人所賣,或被俘辱,執不肯赴。宋主舟大,且諸舟環結,秀夫度不得脫,乃先驅其妻、子入海,謂宋主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 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即負宋主同溺,後宮諸臣從死者甚眾。宋主時年八歲。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奪港,乘昏霧潰去,餘舟尚八百,盡為弘范所得。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
- ^ 今中山市五桂山地區
- ^ 今虎門虎頭山
- ^ 幸好老臣江萬載把他救起(江萬載則淹沒海中身亡),而且端宗則一病不起
- ^ 元將劉琛以為抓到端宗
- ^ 风雨海疆路 千古崖山情. 鳳凰網. 2013-05-31 [2014-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3).
- ^ 錢謙益. 後秋興之十三. 讀古詩詞網. 2012 [2020-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海角厓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 ^ 崖山之后无中华”真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吗?. 鳳凰網. 2011-06-16 [201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8).
- ^ 不可說厓山之後再無中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大家,2015年7月11日
- ^ 崖山之痛,华夏当兴——辛卯年新会崖山汉服祭祀活动纪实. 日照新聞網. [2011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5)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