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邦巴奇
尼古拉·邦巴奇(意大利語:Nicolò Bombacci,也寫作Nicola Bombacci或Nicolino Bombacci[2];1879年10月24日—1945年4月28日),意大利社會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1903年,加入意大利社會黨,曾任意大利社會黨書記。1921年參與創立意大利共產黨,並擔任中央委員。1927年,邦巴奇因其親法西斯立場而被以帕爾米羅·陶里亞蒂為首的意共中央開除黨籍。
尼古拉.邦巴奇 Nicola Bombacci | |
---|---|
意大利社會黨書記 | |
任期 1919年10月11日—1920年2月25日 | |
前任 | 科斯坦蒂諾·拉扎里 |
繼任 | 埃吉迪奧·真納里 |
意大利眾議院議員 | |
任期 1919年12月1日—1924年1月25日 | |
選區 | 羅馬涅(1919年—1921年) 的里雅斯特(1921年—1924年)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意大利王國 弗利省 羅馬涅地區奇維泰拉 | 1879年10月24日
逝世 | 1945年4月28日 意大利王國 科莫省 棟戈 | (65歲)
國籍 | 意大利王國(1879年—1943年)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1943年—1945年) |
政黨 | 意大利社會黨(1903年—1921年)[1] 意大利共產黨(1921年—1927年) 共和法西斯黨(1943年—1945年) |
配偶 | 艾麗森.福卡恰(1905年結婚) |
專業 | 政治活動家、報刊主編、工運活動家、小學教師 |
1930年代後,他的政治立場逐漸向墨索里尼靠攏,並在薩羅共和國成立後積極參與其政治活動。1945年,他被意共游擊隊槍決,其屍體被倒吊於洛雷托廣場示眾。
生平
社會黨時期
1879年10月24日,邦巴奇出生在一個天主教農民家庭。1895年至1900年,於弗利神學院就讀。1903年,加入意大利社會黨,並在數年後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及科斯坦蒂諾·拉扎里等人成為該黨「最高綱領派 」(意大利社會黨內的左翼派系)的重要人物。1917年,就任意大利社會黨副書記,輔佐科斯坦蒂諾·拉扎里。1919年,就任意大利社會黨書記,並於同年大選中率領意大利社會黨以32.3%的得票率贏得大選,成為票數和席位數第一的大黨。(這也是該黨有史以來最好的選舉成果)。1920年,由於同黨內的改良派(以菲利波·屠拉蒂為主要代表的意大利社會黨右翼派系)關係緊張,辭去意大利社會黨書記一職。
意共時期
1921年,邦巴奇與安東尼奧·葛蘭西,阿馬迪奧·博爾迪加等人共同創立意大利共產黨,並擔任其中央委員。 [3]
儘管墨索里尼領導的國家法西斯黨敵視共產主義,但邦巴奇仍舊同墨索里尼保持友誼關係。1927年,邦巴奇由於其親法西斯立場而被意共開除出黨[4]。
1933年後,邦巴奇雖未加入國家法西斯黨,但卻開始公開支持法西斯主義。1936 年,邦巴奇在他自己創立的《真相》雜誌上承認:自己「擁護法西斯主義,也擁護共產主義」。他認為:「法西斯主義帶來了宏偉的社會革命,無論是墨索里尼領導下的法團羅馬政府,抑或者列寧統率下的蘇維埃莫斯科政府。過去兩者之間採取過的立場,必須予以改正;對於這一點,我們無需互相道歉,因為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我們都受到同一個理想的驅策:勞動的勝利!」[5] [6]
20世紀40年代初,邦巴奇寫了一本小冊子,試圖向意大利民眾警告布爾什維主義的危險性,並批判斯大林主義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異化。從此,他正式同共產主義劃清界限。 [7]
薩羅共和國時期
當墨索里尼於1943年9月在德國的幫助下成立薩羅共和國時,邦巴奇立即動身前往薩羅。他被任命為墨索里尼的個人顧問,幫助墨索里尼維持薩羅共和國和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合法性。 [8]為迎接1943年11月的維羅納大會,邦巴奇參與起草了維羅納宣言,並於其中提出了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經濟「社會化」理論。邦巴奇在墨索里尼的支持下負責監督「社會化」計劃。 [9]
1945 年,邦巴奇於熱那亞發表了一生中最後一次公開演講,他說道:
隨即他還說道:
死亡
1945 年 4 月 27 日,邦巴奇在跟隨墨索里尼出逃時,被加里波第旅(由意共指揮的游擊隊)俘虜。次日,邦巴奇被押到棟戈槍決。行刑前,邦巴奇面對昔日的共產黨同志們,高聲疾呼「墨索里尼萬歲!社會主義萬歲!」(Viva Mussolini! Viva il Socialismo!) [12],隨即中槍身亡。
邦巴奇死後,他與墨索里尼、克拉拉·貝塔西、亞歷山德羅·帕沃利尼(共和法西斯黨書記)及阿基萊·斯塔拉切(曾任國家法西斯黨書記)等人的屍體一同被倒吊於洛雷托廣場上示眾。 [13]在邦巴奇屍體的上方,有一個手寫的標示,內容為「大叛徒」(Supertraditore)。 [14] [15]
邦巴奇去世四天後,他的故友和前同志,於墨西哥流亡的共產國際活動家維克托·塞爾日在當地報紙上得知他的死訊。對此,他在日記中就邦巴奇這類投向法西斯的前共產主義者評價道:
延伸閱讀
註解
參考來源
- ^ Nicola Bombacci. FondazioneRSI. 2008-02-06 [2023-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9) (意大利語).
- ^ Vedi Scheda su Lacorsainfinit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mith, Denis Mack. Mussolini. London: Phoenix. 1994: 312. ISBN 1-85799-240-7.
- ^ Gilbert, Mark & Nilsson, K. Robert, The A to Z of Modern Italy, Scarecrow Press, Inc.: 67, 2010
- ^ Norling, Erik, Revolutionary Fascism, Lisbon, Portugal: Finis Mundi Press: 30, 2011
- ^ Petacco, Arrigo, Il comunista in camicia nera: Nicola Bombacci tra Lenin e Mussolini, Milan: 115, 1996
- ^ Bombacci, Nicola. Il mio pensiero sul bolscevismo. Rome: La Verità. 1941.
- ^ Smith, Denis Mack. Mussolini: A Biography. Vintage. 1983: 317. ISBN 0-394-71658-2.
- ^ Deakin, William. The Brutal Friendship: Mussolini, Hitler and the Fall of Italian Fascism. Weidenfeld & Nicolson. 1962. OCLC 1120789967.
- ^ citato in: Claudio Cabona, Nicola Bombacci. Storia e ideologia di un rivoluzionario fascio-comunista, 2012
- ^ Bosworth, R.J.B, Mussolini, 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511, 2011
- ^ Muravchik, Joshua, Heaven on Earth: The Rise and Fall of Socialism, New York: Encounter Books: 171, 2002
- ^ Steve Cole. The Execution of Mussolini. August 5, 2009 [202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3).
- ^ Gasparini, Marco; Razeto, Claudio. 1945: Il giorno dopo la Liberazione. LIT EDIZIONI. 2015-04-08 [2023-10-28]. ISBN 978-88-6944-2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意大利語).
- ^ Artieri, Giovanni. Mussolini e l'avventura repubblicana. A. Mondadori. 1981 [202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意大利語).
- ^ Serge, Victor. Notebooks: 1936-1947. New York: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19: 501–506. ISBN 978-1-68137-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