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斯號通報艦

「尼克斯」號通報艦SMS Nix[b]普魯士海軍旗下建成於19世紀50年代早期兩艘尼克斯級通報艦中的首艦。1851年入役後,「尼克斯」號除了在波羅的海進行短期的訓練和巡航之外,幾乎沒有參與什麼任務,期間更是多次發生鍋爐起火事故。不滿於其服役表現的普魯士海軍決定出售兩艘尼克斯級通報艦。1855年,普魯士將「尼克斯」號出售給英國皇家海軍,以換取風帆巡防艦「忒提斯」號英語HMS Thetis (1846)[c],前者在英軍旗下被更名為「威悉河」號(HMS Weser[d]。1855年10月,該艦參加了克里米亞戰爭中的金伯恩戰役,之後一直駐紮在馬耳他。最終該艦在1865年退役,成為一艘港口船,然後在1873年被賣給了拆船公司。

「尼克斯」號和「沙羅曼蛇」號在1905年的版畫,呂德·阿倫霍爾德英語Lüder Arenhold繪製。
歷史
普魯士
船名 Nix
艦名出處 水妖
建造方 羅賓遜和拉塞爾公司英語Millwall Iron Works
鋪設龍骨 1850年
下水日期 1850年
入役日期 1851年7月29日
結局 1855年1月12日,出售給英國
聯合王國
船名 Weser
交船日期 1855年1月12日
退役日期 1865年
結局 1873年10月29日,出售並拆解
技術數據
船級 尼克斯級通報艦
排水量
船長 53.85米(176英尺8英寸) o/a
型寬
  • 船殼:7.2米(23英尺7英寸)
  • 槳輪:12.4米(40英尺8英寸)
吃水 2米(6英尺7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船速 13 kn(24 km/h;15 mph
續航力 10 kn(19 km/h;12 mph)航速下,可達2,500 nmi(4,600 km;2,900 mi)
乘員
  • 4名軍官
  • 70名士兵
武器裝備 4門25磅迫擊炮

設計

尼克斯級通報艦是由英國海軍設計師約翰·史葛·羅素和普魯士的阿達爾貝特親王於1849年設計的明輪蒸汽船[7]。兩艦於1850年獲得授權,作為加強第一次什列斯威戰爭期間小型普魯士海軍的計劃的一部分。兩艦都訂購自羅素的羅賓遜和拉塞爾公司。同一時間普魯士還訂購了一艘更大的明輪船「但澤」號英語SMS Danzig (1851)[e],但該船將在普魯士本地由英國技術團隊監督建造[9]

「尼克斯」號全長53.85米(176英尺8英寸),舷寬7.2米(23英尺7英寸),槳輪寬度12.4米(40英尺8英寸)。設計排水量為389 t(383 long ton),滿載排水量為430 t(420 long ton),吃水深度為2米(6英尺7英寸)。該艦由兩台單脹船用蒸汽機驅動,帶動船體中部兩側的槳輪。蒸汽由四台鍋爐提供,廢氣從兩個煙囪中排出。該艦的推進系統額定輸出功率為600 PS(592 ihp),最高航速為13(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設計可以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行駛2,500海里(4,600公里;2,900英里)。艦上常規配有約4名軍官和70名士兵。武裝為4門25磅迫擊炮。[7]

服役記錄

「尼克斯」號於1850年開建,並在同年晚些時候下水。建造者最初計劃在1850年至1851年冬季普魯士波羅的海沿岸的港口結冰之前完成建造,但由於工期延誤,造船廠放慢了「尼克斯」號的建造進度,並將工人分配到其姊妹艦「沙羅曼蛇」號英語SMS Salamander (1850)[f]上。1851年3月,該艦的首任指揮官海軍上尉希爾馬赫和其他艦員前往倫敦,並在該艦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同時接受培訓。由於普魯士海軍缺乏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一名英國機械師被雇來監督和指導艦上的機艙成員。「尼克斯」號於4月中旬離開倫敦前往普魯士,但由於艦員經驗不足導致其中一台鍋爐起火,另一台也發生泄漏。當該艦進入奧得河時,又因引航員的失誤而擱淺。隨後「沙羅曼蛇」號趕到並將其解救。「尼克斯」號隨後駛往斯德丁的海軍基地,進行修理。在此期間,艦員進行了進一步的訓練。「尼克斯」號於7月29日正式服役。該艦的名字取自德國民間傳說中的水妖[7][10]

 
普魯士通過出售「尼克斯」號和「沙羅曼蛇」號獲得的「忒提斯」號巡航艦

入役後,該艦開始進行訓練演習,在首次演習中搭載阿達爾貝特王子前往但澤。8月底,該艦在但澤灣與「梅庫爾」號(SMS Mercur[g]巡航艦會合。隨後,該艦又將普魯士的卡爾王子送往俄羅斯喀琅施塔得。在這幾次任務執行德過程中發生了許多事故,多數與木質爐艙發生鍋爐失火有關。當年9月,該艦抵達施特拉爾松德並在那裏除役。1852年,該船除了在斯特拉爾松德、普特布斯和但澤之間運送腓特烈·威廉四世國王外幾乎沒有什麼活動。同年該船還前往瑞典的卡爾斯克魯納進行了一次大修。1853年期間,該船一直處於停用狀態。1854年5月,該艦被重新啟用,並於6月26日將第一海軍陸戰隊英語Seebataillon的士兵從斯德丁運送到但澤。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卡爾王子於7月再次登上該船再一次訪問了喀朗斯塔得。之後,「尼克斯」號在但澤進行了修理。[12]

由於在運作過程中多次發生輪機艙火災,這兩艘艦的聲譽很差。這也促使德國海軍指揮部決定將這兩艘尼克斯級軍艦出售[13]。普魯士海軍最初尋求與英國皇家海軍交換這兩艘船隻,以換取兩艘小型巡航艦,其中一艘本來應該是「特普西科雷」號(HMS Terpsichore)。經過談判,兩國達成協議,於1854年底將這兩艘船轉交給英國,作為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國急需的小型快速蒸汽船。而作為交換,英國轉讓風帆巡航艦「忒提斯」號[14]。11月初,「尼克斯」號和「沙羅曼蛇」號離開但澤,並於23日在亞德河口英語Jade Bight[h]參加了慶祝威廉港海軍基地成立的活動。兩天後,兩艦繼續航行前往英國,但漢諾威政府最初拒絕批准這些船隻進入威悉河畔的不萊梅以便補充燃煤並避開惡劣天氣。在普魯士駐漢諾威代表向政府施壓後,兩艦最終於12月1日獲准入港。兩艦在那裏停留到12月11日,但一場嚴重的風暴使它們在威悉河口又滯留了三天。在途中,進一步的風暴使兩艦之間失去聯繫,「尼克斯」號於12月19日抵達德文港。1855年1月12日,該艦正式移交給英國。[13]

英國服役

 
1855年11月5日,在亞速海葉伊斯克,「威悉河」號參加了摧毀俄羅斯倉庫的場景,出自《倫敦新聞畫報

入役英國皇家海軍後,該艦被更名為「威悉河」號並在德文港海軍基地進行大修。1855年3月,該艦被派往地中海,當時艦上的指揮官是約翰·埃德蒙·康梅雷爾英語John Edmund Commerell[13]。在黑海行動期間,「威悉河」號在離開君士坦丁堡航行時再次發生火災,康梅雷爾隨即指揮該艦沖攤擱淺。在火勢得到控制後,該艦被拖離並於6月參加了對塞瓦斯托波爾的圍攻[15]。6月16日晚上,該艦與其他幾艘艦艇——「保民平民官」號(HMS Tribune[i]「高飛者」號英語HMS Highflyer (1851)[j]「可怖」號英語HMS Terrible (1845)[k]「米蘭達」號英語HMS Miranda (1851)[l]「尼日爾」號英語HMS Niger (1846)[m]、「箭」號(HMS Arrow[n]、「毒蛇」號(HMS Viper)以及「蛇」號(HMS Snake)一起對保衛城市的俄羅斯陣地進行了夜間轟炸[22]。「威悉河」號後來進入亞速海,並於10月11日,康梅雷爾、威廉·湯馬士·里卡德英語William Thomas Rickard(艦上的軍需官英語Quartermaster)和另一名水手登陸燒毀了俄羅斯的倉庫。康梅雷爾和里卡德都因其行動而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15]。該艦於10月17日參加了對金伯恩的攻擊,這次襲擊導致了金伯恩戰役

戰後,「威悉河」號被派駐紮在馬耳他。1859年初,該艦返回英國在伍爾維奇兵工廠進行了一次重大翻修,翻修工程從1859年5月1日持續到1861年5月。之後,該艦返回地中海,直到1865年在馬耳他退役。此後停泊在當地被用作港口船,直到1873年10月29日被出售並拆解報廢[13]

腳註

註釋

  1. ^ 譯名參考自《中華科學技術大詞典 工程技術卷 上》[1]
  2.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SMS」為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的縮寫,是「國王和女王陛下的船艦」(His/Her Majesty's Ship)的意思。[3]
  3.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4],另有來源譯作「西蒂斯」號[5]
  4.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6]
  5.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8]
  6.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
  7.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1]
  8.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9.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16]
  10. ^ 譯名參考自《海上樂事 上海開埠後西洋樂人、樂事考 1843-1910》[17]
  11. ^ 譯名參考自《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英國畫報看庚子事變 上》[18]
  12.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19]
  13.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20]
  14.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1 鐵甲艦之前 戰艦設計與演變 1815-1860》[21]

引文

參考書目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eathcote, Tony. The British Admirals of the Fleet 1734 – 1995. Barnsley: Pen & Sword. 2002. ISBN 0-85052-835-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The German Warships: Biographies: A Reflection of Naval History from 1815 to the Present (Vol.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德語). 
  • Nottelmann, Dirk. Wright, Christopher C. , 編. From "Wooden Walls" to "New-Testament Ship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rman Armored Cruiser 1854–1918, Part I: "Humble Beginnings". Warship International. 2022, LIX (2): 102–129. ISSN 0043-0374. 
  • Russell, William Howard. The British Expedition to the Crimea.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1877. OCLC 81217473.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由朱鴻飛翻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1 铁甲舰之前 战舰设计与演变 1815-1860. 指文海洋文庫. 由李昊翻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07. ISBN 978-7-5594-3746-4 (中文(中國大陸)).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工程技术卷 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06. ISBN 978-7-100-17102-1 (中文(中國大陸)). 
  • 宮宏宇. 海上乐事 上海开埠后西洋乐人、乐事考 1843-1910. 音樂上海學叢書. 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9-06. ISBN 978-7-5566-0248-3 (中文(中國大陸)). 
  • 羅倫士·桑德豪斯 著,NAVAL+工作室 譯. 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 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2013. ISBN 978-7-89429-177-6 (中文(中國大陸)). 
  • 趙省偉.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英国画报看庚子事变 上.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由賴莎; 劉嬋; 鄧姝月翻譯. 北京: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20-07. ISBN 978-7-5146-1872-3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