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州, 元明時期雲南的一個州,本漢邪龍縣地,南有金沙江[1],在今雲南省玉龍縣寶山鄉寶山石頭城[2]

沿革

  • 元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昇州[3]
  • 明代屬麗江府[4]
  • 清代會典中土官仍列有寶山州土知州一員[5]

寶山州土知州和氏

寶山州土知州和氏:和耐、和阿日[6]

寶山州印

寶山州印,於1984年3月18日發掘於大研鎮[7]

註釋

  1. ^ 「寶山州,西南有阿那山。南有金沙江。西距府二百四十里。」,《明史》卷四十六志第二十二地理七雲南麗江軍民府
  2. ^ 「寶山州遺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元代文化遺址。位於寶山鄉寶山石頭城,距古城110多千米。寶山又寫作「羅邦」「剌寶」「拉伯」,元代設麗江路宣撫司所轄「寶山州」於此。據《元史・地理志》載,這裏的居民「其先自樓頭徙居此二十餘世」(樓頭,今雲南寧蒗縣永寧鄉)。忽必烈率軍南征,在「革囊渡江」之後曾經此地。寶山州遺址面積約0.5平方千米,四周均是懸崖峭壁,唯西南面有一道天然石門。東臨金沙江,築有高約兩米的石牆,石牆上建有一座東門。目前,寶山州遺址內仍居住着百戶人家,他們依石建房,鑿石為缸,雕石為床、灶、桌、凳,有的還鑿石為槽、為臼,儼然一座石頭城。寶山州築城於危石之上,正是古代納西族社會「酋寨星列,互不統攝」的一種反映。它適應多攻伐的部落戰爭,因民族戰爭而產生、存在、發展、衰落」,《中國民族百科全書13白族、傈僳族、納西族、怒族、獨龍族》,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12,第490頁
  3. ^ 「寶山州,在雪山之東〔案《明史稿》寶山州,本漢邪龍縣地,謹附識〕,昔麼些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往居此二十餘世,元世祖征大理,自卞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內附,名其寨曰察罕呼魯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昇州」,《續通典》州郡典卷一百三十七州郡十七元四雲南諸路行中書省麗江路軍民宣撫司
  4. ^ 「更置雲南布政司所屬府州縣,為府五十有二:大理、永昌、姚安、楚雄、武定、臨安、騰衝、普安、仁德、澂江、廣西、元江、和泥、柔遠、芒施、鎮康、南甸、麓川、鎮西、平緬、麗江、北勝、曲靖、烏撒、芒部、烏蒙、東川、建昌、德昌、會川、栢興、普定、雲遠、徹里、孟傑、木按、蒙憐、蒙萊、木朵、孟愛、通西、木來、木連、木邦、孟定、謀粘、蒙光、孟隆、孟絹、太公、蒙慶、木蘭,州六十有三:嵩盟、晉寧、昆陽、安寧屬雲南府,鎮南、南安、威遠、景東、開南、遠幹屬楚雄府,姚州屬姚安府,鄧川、蒙化、趙、喜、順寧屬大理府,和曲、祿勸屬武定府,新興、路南屬澂江府,建水、石平、寧川屬臨安府,師宗、彌勒、維摩屬廣西府,巨津、通安、蘭、寶山屬麗江府,永寧、浪渠、順州屬北勝府,陸涼、越、羅雄、馬龍、霑益屬曲靖府,歸化屬烏蒙府,會理、麻龍、通安、姜州屬東川府,建安、永寧、瀘、禮、里、闊、邛部、隆、蘇屬建昌府,昌、德、威龍、普濟屬德昌府,武安、黎溪、永昌屬會川府,習安、永寧、鎮寧、安順屬普定府,縣五十有四:以昆明、富民、宜良屬雲南府,楊林、邵甸屬嵩盟州,呈貢、歸化屬晉寧州,三泊、易門屬昆陽州,祿豊、羅次屬安寧州,楚雄、定遠、諤嘉屬楚雄府,定邊屬鎮南州,廣通屬南安州,永平屬永昌府,大姚屬姚州,太和雲南屬大理府,浪穹、鳳羽屬鄧川州,南甸、元謀屬和曲州,易籠、石舊屬祿勸州,劍川屬鶴慶府,為美歸厚屬仁德府,河湯、江川、陽宗屬澂江府,普舍、研和屬新興州,邑市屬路南州,通海、嶍峨、河西、蒙自屬臨安府,西沙屬寧州,臨西屬巨津州,南寧屬曲靖府,芳華、河納屬六涼州,亦佐屬羅雄州,通泉屬馬龍州,交水、石樑、羅山屬霑益州,中、北社屬永寧州,瀘沽屬禮州,閏鹽、金屬栢興。於千戶所二,捨資屬臨安府,納樓屬和泥府,蠻部六:伴溪、七溪、烏撒、阿頭、易溪、易娘屬和泥芒部府」,《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三洪武十五年三月初十日己未
  5. ^ 「寶山州土知州一員」,《大清會典》(雍正朝)文職衙門四十八目吏部卷之二十吏部十八驗封淸吏司二土司承襲等
  6. ^ 和耐,本州人,前元任本州知州。洪武十五年,本州系邊境,西番俱系生拗,麽些蠻如他出官勸人民,認納糧差,本府前故土官知府木得委充火頭。三十二年見任土官知府木森,舉保襲任知州,西平侯暫令管事,後准任知州。患病,男阿日赴京朝賀,永樂四年正月奉聖旨:「先着他替做知州,還去照勘他父病的緣故。欽此。」 ―《土官底簿》卷下「雲南」之「寶山州知州」條,《明清土司誥敕諭旨輯要校注》,雲南人民出版社,2018.11,第139頁
  7. ^ 「寶山州印,明代永樂帝頒發給當時屬麗江府寶山州官署的印鑑。於1984年3月18日發掘於大研鎮。寶山州印呈四方形,青銅質料,各邊長7.5厘米,厚1.3厘米,淨重890克。印有長柄長8厘米,柄上、下均呈橢圓狀,柄尾直徑2厘米。印之正面刻小篆體「寶山州印」4字,它們正方形排列,每字邊長5.5厘米。印文採用朱寶山州印麗江市博物院提供印,即「陽刻」。印背面除長柄外,正上方從右至橫向刻寫着「永字叄仟伍佰拾柒號」等9個字。其下,右邊縱向刻「永樂十年九月」及「禮部造」兩行正楷(陰刻),左邊縱向刻「寶山州印」。」,《中國民族百科全書13白族、傈僳族、納西族、怒族、獨龍族》,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12,第4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