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探源

史記探源》是近代經學家崔適觶甫[1]以其今文經學思想為核心的史學著作。

經歷

崔適《史記探源》據今文經學觀點,考證辨析所謂《史記》為劉歆所竄改者。以為《史記》原屬今文經學,太史公時尚未有古文,後由劉歆據古文經學竄改,而雜有古文學。認為劉歆既偽造《左傳》,則不得不波及《史記》以為佐證。此外尚有後世妄人所增及鈔胥所脫,以及傳鈔過程中出現的衍、倒、改、解之誤,對此皆一一進行深入仔細之考辨,以「證其所本有,辨其所本無」(朱祖謀〈序〉),志在恢復《史記》原貌。

概述

全書八卷,先為序證,論說貫串全書之問題,如春秋古文、尚書古文、書序終始五德十二分野等事,然後分本紀、十、八、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一一進行考辨,除〈管蔡世家〉等十篇外,全部都有仔細深入之辨析。

對《史記》原文的勘誤論證大都可從,唯所論劉歆竄改之事多有主觀臆斷之嫌,如謂劉歆偽造古文經傳,須廣樹證據,此非歆一人之力所能勝任,故徵天下有通古文經傳及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者數千人至京師,「正乖謬、一異說」,統一經傳史書的記述,於是群經及《史記》皆被竄亂。再者,《史記》部分篇章亡佚,東漢時班固曾指出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崔適更進一步認為《史記》中有二十九篇為後人所補和妄人所續,又說前人認定已亡佚的〈孝景本紀〉「實未亡耳」。

儘管如此,崔氏能以懷疑精神對《史記》全書進行深入考辨,對於中國古史的記述提出獨到的分析,對於古史研究以及《史記》本身內容的認識,確有重要價值。

有清宣統二年崔氏觶廬初刻本、北京大學出版部排印本及中華書局點校本等版本。

胡適開出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2],不收司馬遷的《史記》,但有崔適的《史記探源》。

備註

  1. ^ 觶,漢語拼音:zhì,注音符號:ㄓˋ。
  2. ^ 讀書雜誌》第7期,1923年3月4日。[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