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 (青島市)
36°03′40″N 120°17′50″E / 36.06111°N 120.29722°E
台西片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和市北區西端,西瀕膠州灣、南接團島灣、東臨鐵路青島站、北連青島大港。因原有台西區而得名。現在台西的範圍一般指的是河南路以西、膠州灣以東的地區。作為擁有青島市人口密度最大、居民最集中的純居住區的老城區,近幾年圍繞該區域,一批用於拆遷安置和提升居民居住狀況的高層居民小區陸續規劃建設完成,但該區域中心部分卻缺少相關規劃建設。《青島市市南區河南路以西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給該區域未來發展的定位為「以航運商務、海岸線開發、站前改造為帶動,以城區整體繁榮為目標,集居住、商務貿易、旅遊接待、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城區,是青島膠州灣的海上門戶景觀區之一,是青島主城區中心區的組成部分。」對應台西片區的《青島市市南西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正在與市南區政府對接,編制完善規劃成果後將按程序報批。
名稱問題
- 該地區的名稱常被稱為「西鎮」,實為受當地公交首末車站(原2路電車站)沿用1935年舊區劃名稱的影響。同時由於青島市重心東移和中山路商業街的沒落,「台西」正漸漸淡出年輕人的記憶。20世紀末,又因為2路電車的撤出,「台西(或西鎮)」公交樞紐車站的地位逐漸被「團島」車站取代,因而出現了「只知團島,不聞台西」的現象。為此,當地人在向外人介紹自己的住所時,常說自己住在「團島」附近。
- 「西鎮」一詞語出台西鎮的訛化簡稱[參1]因為「台」字的繁體字(臺)過於複雜,難以被不識字的平民使用而被簡化掉,成為「以訛傳訛」的謬誤(類比「市南區」可簡化為「市南」,而不可簡化為「南區」),還帶有較為深重的「貧民色彩」與台西的現狀和市南的城市形象不相稱,容易被人們,尤其是青年一代和外地人理解成所謂的「城鄉結合部」或「城中村」。
著名地標
西嶺
作為一座「山嶺」,西嶺的自然實體的主體已經不復存在,其所在的範圍一般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指四川路、廣州路、貴州路合圍的部分,最高點(山頂)位於雲南路、西藏路的交叉路口;西部即團島山。作為台西的重要標誌之一,現因其自然實體的消失和配套名稱的缺乏而漸漸被人們遺忘。
八大峽
該地區為1984年起為擴展台西居住區而由貴州路向南填海建成,由八條(實為十條)以中國國內著名峽谷命名的道路組成。這是條道路自西向東依次為:紅山峽路、瞿塘峽路、西陵峽路、觀音峽路、明月峽路、龍羊峽路、青銅峽路、巫峽路、劉家峽路、三門峽路。
團島
位於台西片區西南盡端,膠州灣口東側,最高點海拔8米,雖稱作「島」,實為一近似三角形的「岬角」。團島原為若干近岸島礁,中部最大的一個古稱「坦島」。青島建制後,為減少航行船隻事故,將其連同周邊的島礁填平並與大陸相連,改稱「團島」。西南岔的島礁舊名「游內山」,上有游內山燈塔[參2]和團島炮台;東南岔的島礁舊名「下安山」,面積較小。團島常年有海軍部隊駐紮,2010年游內山東側進行了填海,面積擴大近一倍;2012年,繼續向東填海並與下安山相連,使團島的形狀由原來的人字形變為近似三角形。
團島山
位於團島四路包圍範圍內,為西嶺余脈,最高點海拔16米,北麓和西麓緊鄰膠州灣,東接青島膠州灣隧道台西三路進口匝道。初為軍事基地,山的凹狀頂部內有建制初建設的原「西嶺炮台」,德租時期擴建為台西鎮炮台。現狀為規劃中的山頭公園。
淮子口
膠州灣灣口。因原團島及其南部小島及一批礁石群,使膠州灣口水流湍急,經常發生船隻觸礁海灘,「舟者視為畏途」,而得名「淮子口」。「淮」通「壞」的意思。
大黑欄和小黑欄
位於青島灣西部近岸處的兩片礁叢,俗稱「大島子」和「小島子」,誤作「大黑瀾」和「小黑瀾」。青島話將石頭堆稱作「石欄子」,故大小黑欄就是大小兩個黑色的石頭堆的意思。如今大黑欄已被碼頭完全掩蓋;小黑欄除海上皇宮基石外大部分被西陵峽路掩蓋。德租時期建於此處海岸邊的原德華大學亦俗稱俗稱「黑瀾大學」。作為台西的重要標誌之一,現因其自然實體的消失和配套名稱的缺乏而漸漸被人們遺忘。
小港
德租時期的民用漁港。現為規劃中的用於商住和觀光的維多利亞港灣。
中港
現狀為青島港客運站
大港
青島港老港區。現共有一號至八號,共八個碼頭。
輪渡
1986年成立的青島輪渡有限責任公司,現營運青島至黃島渡輪航班。
後海
指膠州灣東岸地區,與市南區南部被稱為「前海」的黃海海域對應。有造船廠等,是原市區西部老工業區的南部起點。現規劃為居住區和海陸交通樞紐。
西大森
大致範圍在山西路、四川路、東平路與鐵路的合圍區域。該地區早期建設有從事進出口業務的大森洋行(Ritthausen, Otto & Co.)的部分工廠,或因此而得名。「西大森」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集販售、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特色街巷群落,因熱鬧的天成戲院和平民市場而為當時的老百姓所熟知。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早年曾在此撂地演出。西大森緊靠天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因舊城改造而被拆除,昔日的市井文化不復存在。
天橋
指1924年10月11日建成,原連接原台西區與原市南區的人行跨鐵路橋——定庵橋。後於1948年改稱泰雲橋,1970年改建並改名為躍進橋。最終於1990年因火車站改造而被拆除,在原址另建地下通道。其周邊區域原為農貿市場,現因膠寧高架路三期工程而被拆遷。作為台西的重要標誌之一,現因其人文實體的消失而漸漸被人們遺忘。
青島膠州灣隧道
- 2011年6月30日正式通車的青島膠州灣隧道青島端出入口全部位於台西片區。其中主進口位於四川路,主出口位於雲南路;進口匝道位於台西三路,出口匝道位於團島二路。
主要道路
台西的道路多於德租時期因地勢而修建,多曲折迂迴和斜坡;少有筆直、寬闊、正南正北的道路。即便是交通幹道,大多也因居民區密集,空間受限、建設資金缺乏或總體發展方向定位不明,而無法或沒有被擴建改造。
在建項目
根據青島市建設海灣型都市圈的規劃理念發展規劃,綜合考慮「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結和台西的區位優勢,近期,台西範圍內正進行大規模建設,具體包括以下幾項:
- 新冠高架路,北起杭鞍高架路,南止莘縣路立交橋。
- 南、中、北島組團舊城改造暨小港灣整體改造動遷工程
- 藍海新港城項目,位於台西二院以西、台西九院以北,西瀕膠州灣。用地性質主要為居住、商業、辦公、旅遊休閒、交通樞紐等。
參考資料
- ^ 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膠澳後,將市內劃分為青島市街、台西鎮和台東鎮,其他各地均稱為鄉區。
- ^ 中國沿海百年燈塔 團島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