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熊屬

印度熊屬(學名:Indarctos)是一個滅絕的熊屬,生存於中新世時期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其存在時間約為620萬年,從大約1100萬年前到530萬年前。

印度熊屬
化石時期:Miocene
I. atticus 化石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熊科 Ursidae
亞科: 大熊貓亞科 Ailuropodinae
族: 印度熊族 Indarctini
Abella et al., 2012
屬: 印度熊屬 Indarctos
Pilgrim, 1913
模式種
鹽嶺印度熊
Indarctos salmontanus

Pilgrim, 1913

旁遮普印度熊 I. punjabiensis (Lydekker, 1884)
師氏印度熊 I. zdanskyi (Qiu & Tedford, 2003)[1]
中華印度熊 I. sinensis (Zdansky, 1924)
I. vireti (Villalta & Crusafont, 1943)
I. arctoides (Deperet, 1895)
I. anthracitis (Weithofer, 1888)
鹽嶺印度熊 I. salmontanus (Pilgrim, 1913)
阿迪庫斯印度熊 I. atticus (Weithofer, 1888)
I. bakalovi (Kovachev, 1988)
拉氏印度熊I. lagrelli (Zdansky, 1924)
俄勒岡印度熊 I. oregonensis (Merriam et al., 1916)
內華達印度熊 I. nevadensis (Macdonald, 1959)[2]

最古老的印度熊屬化石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大約1100萬年前至770萬年前),最年輕的化石來自哈薩克斯坦(大約900萬年前至530萬年前)。在北美洲,這種動物與Plionarctos同時存在(大約1030萬年前至330萬年前)。

發現、歷史和分類學

發現

1988年在Karabulak地層中發現了一顆臼齒(編號為MNA 1839/km-83),最初被臨時歸為Indarctos sp.屬。在2017年重新檢查後,該牙齒被歸入了旁遮普印度熊屬。這顆牙齒被發現屬於一隻年輕個體,可能是一隻雄性熊,也是已知的該物種中最大的牙齒。這可能是由於性二形性,因為現生的雄性熊比雌性熊更大[3]

物種

印度熊屬已知有幾個物種,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北美洲和北非,但大多數物種僅有殘片化石,這使我們對某些物種的解剖學、生活方式、分類學和古生態學知識不足。這些物種通常是基於較差的遺骸建立的,沒有考慮到性二形性、古地理變異和個體變異的存在,結果出現了一些其分類有效性受到質疑的物種。

以下是該屬的一些物種:

I. arctoides:該物種以草食為食,是後來的旁遮普印度熊的祖先。

旁遮普印度熊(學名:I. punjabiensis):該物種是印度熊屬地質年代最年輕、最後的物種。在晚中新世期間(6.3-6.5百萬年前)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它存在於哈薩克斯坦的Karabulak地層,到中國和印度-巴基斯坦的Dhon Pathan地層都有發現。它是從早期的I. arctoides進化而來,但與其祖先不同的是,它是雜食性的,並且體型更大。基於其前肢與現代棕熊相似,它可能具有類似的運動適應性,這樣的進化特徵導致印度熊屬樣的熊移入了北美洲。晚中新世末期,旁遮普印度熊作為其屬中的最後一個物種滅絕了。

分佈和古生態學

I. arctoides陰莖骨

一些化石發現地點和標本的年齡如下:

哈薩克斯坦,旁遮普印度熊物種在Karabulak地層中發現,年代為晚中新世(6.3-6.5百萬年前)。它與三個鼬科動物(Martes sp.,Promeles sp.,Plesiogulo crassa Teilhard),三個食肉動物(Adcrocuta eximia,Hyaenictitherium hyaenoides orlovi,Amphimachairodus kurteni),四個奇蹄類動物(Hipparion hippidiodus,H. elegans,Chilotherium sp.,Sinotherium zaisanensis)和六個偶蹄類動物(Cervavitus novorossiae,Procapreolus latifrons,Samotherium cf. irtyshense,Paleotragus(Yuorlovia)asiaticus,Tragoportax sp.,Gazella dorcadoides)共存。旁遮普印度熊生存的氣候溫和乾燥,是廣闊的開闊草原的棲息地。

參見

參考資料

  1. ^ Qiu, Zhan-Xiang; Tedford, R. H. Shānxī bǎo dé yìndù xióngyīxīn zhǒng 山西保德印度熊一新种 [A New Species of *Indarctos* from Baode, China] (PDF).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03, 41 (4): 278–288 [2023-03-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3-28). 
  2. ^ MacDonald, J. R. The Middle Pliocene Mammalian Fauna from Smiths Valley, Nevad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59, 33 (5): 872–887. JSTOR 1300922. 
  3. ^ Late Miocene Indarctos (Carnivora: Ursidae) from Kalmakpai Locality in Kazakhstan. www.zin.ru. [2020-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4. ^ Batallones-3 site
  5. ^ Abella J, Valenciano A, Pérez-Ramos A, Montoya P, Morales J (2013) On the Socio-Sexual Behaviour of the Extinct Ursid Indarctos arctoides: An Approach Based on Its Baculum Size and Morphology. PLoS ONE 8(9): e73711. doi:10.1371/journal.pone.007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