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條約》及相關協定,總稱南極條約體系英語:Antarctic Treaty System),旨在約束各國在南極洲這塊地球上唯一一塊無常住人口大陸上進行的活動。該條約中規定,南極洲是指南緯60°以南的所有陸地,包括南極大陸以及附近的島嶼冰架。南極地區總面積約5100萬7200平方公里,包括了南極洲和南冰洋。目前共有54個國家簽署了該條約[1]

南極條約
英語:The Antarctic Treaty
法語:Traité sur l'Antarctique
俄語:Договор об Антарктике
西班牙語:Tratado Antártico
南極條約標誌
類型共管
簽署日1959年12月1日
簽署地點 美國華盛頓
生效日1961年6月23日
生效條件12個簽署國批准
簽署者12
締約方56
保存處美國聯邦政府的檔案庫
語言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
收錄於維基文庫的條約原文
維基文庫南極條約
南極洲衛星照片

該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促進在南極洲地區進行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及核爆炸和處理放射物,凍結目前領土所有權的主張,促進國際在科學方面的合作[2]

南極條約體系

 
南極洲科學考察站及領土主張地圖 (2015)

南極條約

1955年7月,阿根廷澳洲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美國英國蘇聯12個國家的代表於法國巴黎舉行了一次南極問題國際會議。會議各方同意,今後在南極科考領域協調計劃,並暫時擱置各國對南極的領土要求。1958年2月,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向在「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活躍在南極科考領域的另外十一國政府致函,邀請他們派代表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商討南極相關問題。自當年6月起,12國代表共舉行六十多輪談判,最終於1959年12月1日達成協議,簽署了《南極條約》。該條約於1961年6月23日起生效。[3]

《南極條約》條款概要

  • 第一條 - 南極應只用於和平目的,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措施均予禁止;
  • 第二條 - 自由的南極科學調查和為此目的而進行的合作應繼續;
  • 第三條 - 在科考信息及科考人員上實現自由交換;
  • 第四條 - 凍結一切對南極的領土要求,並禁止新的領土要求;
  • 第五條 - 禁止在南極地區進行核試驗或處理放射性物質;
  • 第六條 - 規定適用該條約的範圍為南緯60°以南的所有陸地和冰架;
  • 第七條 - 締約國觀察員可自由視察南極一切地區,包括一切駐所、裝置和設備及船舶、飛機等運輸工具;各締約國須對即將在南極開展的活動向其他各締約方提前通知;
  • 第八條 - 締約國對各自派出的觀察員和科學家行使管轄權;
  • 第九條 - 在涉及南極的重要問題上,締約各方應協商一致;
  • 第十條 - 努力阻止國家和個人做出違反《南極條約》的行為;
  • 第十一條 - 各締約國對本條約產生的爭議應和平解決;
  • 第十二、十三、十四條 - 有關修改條約、接納新成員、翻譯版本等雜項。

《南極條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條約禁止「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措施」,而並非禁止軍事人員的存在。它避免涉及關於某些國家已經提出而其他國家並不承認的對南極地區的領土要求問題。[4]

其他協議

200多項由各締約國政府批准或在條約協商會議上通過的其他建議和協定主要包括:

  • 南極洲動植物保護措施》(1964年簽訂,1982年生效)
  • 南極海豹保護公約》(1972年簽訂)
  • 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1980年簽訂)
  • 南極礦產資源活動監管公約》(1988年6月通過最後文件,但由於《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的通過,該公約並未真正生效過。不過《議定書》中關於南極礦物資源的許多條款直接引自該公約)[5]
  • 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即《馬德里議定書》):於1991年12月4日簽訂,1998年1月14日起生效。該議定書旨在保護南極的生態環境,嚴格禁止對南極生態環境的破壞。1991年10月通過了《議定書》的五個附件,分別是「南極環境評估」「南極動植物保護」「南極廢物處理與管理」「防止海洋污染」和「南極特別保護區」,從不同的角度細化對南極的環境保護規定。這五個附件於1998年1月14日生效。附件六「環境緊急狀況下的責任」於2005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通過,正待各國批准。[6][7]

會議

南極條約體系一年一度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是關於南極地區管理的國際性論壇。50個締約國中,只有28個協商國有權表決和通過決議,而其他22個非協商國則只能列席會議,不能參與表決。協商國包括12個起草國及16個在南極開展實質性科學考察活動的國家。此外,參加會議的還有南極和南大洋聯盟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國際氣象組織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氣象組織世界旅遊組織等組織。[8][9][10]

成員國

 
  簽署國,協商國,對南極地區有領土要求
  簽署國,協商國,保留對南極地區的領土要求權
  簽署國,協商國
  簽署國,非協商國
  未簽署
國家 領土要求 原始簽署日期 批准日期 成為協商國日期
  阿根廷   阿根廷南極屬地* 1959年12月1日 1961年6月23日
  澳洲 澳洲南極領地
  奧地利 不適用 不適用 1987年8月25日 不適用
  白俄羅斯 不適用 不適用 2006年12月27日 不適用
  比利時 不適用 1959年12月1日 1960年7月26日 1961年6月23日
  巴西 巴西南極屬地(非官方領土要求) 不適用 1975年5月16日 1983年9月27日
  保加利亞 不適用 不適用 1978年9月11日 1998年6月5日
  加拿大 不適用 不適用 1988年5月4日 不適用
  智利  南極智利省* 1959年12月1日 1961年6月2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適用 不適用 1983年6月8日 1985年10月7日
  哥倫比亞 不適用 不適用 1989年1月31日 不適用
  哥斯達黎加 不適用 不適用 2022年8月11日 不適用
  古巴 不適用 不適用 1984年8月16日 不適用
  捷克(以  捷克斯洛伐克身份加入) 不適用 不適用 1962年6月14日 2014年4月1日
  丹麥 不適用 不適用 1965年5月20日 不適用
  厄瓜多爾 不適用 不適用 1987年9月15日 1990年11月19日
  愛沙尼亞 不適用 不適用 2001年5月17日 不適用
  芬蘭 不適用 不適用 1984年5月15日 1989年10月20日
  法國  阿德利蘭 1959年12月1日 1960年9月16日 1961年6月23日
  德國
  東德
  西德
不適用新斯瓦比亞 (1939年-1945年,已撤消) 不適用 1979年2月5日

1974年11月19日

1981年3月3日

1987年10月5日

  希臘 不適用 不適用 1987年1月8日 不適用
  危地馬拉 不適用 1991年7月31日 不適用 不適用
  匈牙利 不適用 不適用 1984年1月27日 不適用
  冰島 不適用 2015年10月13日 不適用
  印度 不適用 1983年8月19日 1983年9月12日
  意大利 不適用 1981年3月18日 1987年10月5日
  日本 不適用曾有領土要求 1959年12月1日 1960年8月4日 1961年6月23日
  哈薩克 不適用 2015年1月27日 不適用
  馬來西亞 不適用 不適用 2011年10月31日 不適用
  摩納哥 不適用 不適用 2008年5月31日 不適用
  蒙古國 不適用 不適用 2015年3月23日 不適用
  荷蘭 不適用 不適用 1967年3月30日 1990年11月19日
  新西蘭   羅斯屬地 1959年12月1日 1960年11月1日 1961年6月23日
  北韓 不適用 不適用 1987年1月21日 不適用
  挪威 毛德皇后地 1959年12月1日 1960年8月24日 1961年6月23日
  巴基斯坦 不適用 不適用 2012年3月1日 不適用
  巴布亞新畿內亞 不適用 不適用 1981年3月16日 不適用
  秘魯 不適用 不適用 1981年4月10日 1989年10月9日
  波蘭 不適用 不適用 1961年6月8日 1977年7月29日
  葡萄牙 不適用 不適用 2010年1月29日 不適用
  羅馬尼亞 不適用 不適用 1971年9月15日 不適用
  俄羅斯聯邦(以 蘇聯身份加入)** 不適用 1959年12月1日 1960年11月2日 1961年6月23日
  聖馬力諾 不適用 不適用 2023年2月14日 不適用
  斯洛伐克(以 捷克斯洛伐克身份加入) 不適用 不適用 1962年6月14日 不適用
  斯洛文尼亞 不適用 2019年4月22日 不適用
  南非 不適用 1959年12月1日 1960年6月21日 1961年6月23日
  韓國 不適用 不適用 1986年11月28日 1989年10月9日
  西班牙 不適用 不適用 1982年3月31日 1988年9月21日
  瑞典 不適用 不適用 1984年4月24日
  瑞士 不適用 不適用 1990年11月15日 不適用
  土耳其 不適用 不適用 1996年1月24日 不適用
  烏克蘭 不適用 不適用 1992年10月28日 2004年6月4日
  英國   英屬南極領地* 1959年12月1日 1960年5月31日 1961年6月23日
  美國** 不適用 1960年8月18日
  烏拉圭 不適用 不適用 1980年1月11日 1985年10月7日
  委內瑞拉 不適用 不適用 1999年5月24日 不適用

*領土要求與他國要求重疊。
**保留要求該地區的權利。

目前條約共有50個成員國,包括28個協商國和22個非協商國。協商國(擁有表決權)中有七個在南極地區有領土要求。其餘43個成員國對它們既不承認,也未曾提出自己的要求。

南極條約秘書處

2001年7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24屆協商會議決定,南極條約常務秘書處總部設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11]。南極條約秘書處的工作任務主要有:

  • 組織召開一年一度的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及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
  • 根據南極條約及馬德里議定書的要求,促進各成員國的信息交流。
  • 收集、存檔、安排和出版南極條約協商會議檔案文件。
  • 向公眾提供和宣傳關於南極條約及南極相關活動的信息。

法律體系

南極地區沒有永久居民,也不存在國籍政府。所有在南極洲人員均是南極以外國家的居民或公民。南極洲絕大部分土地被一個或多個國家宣稱為本國領地,但大多數國家並未明確承認這些領土要求。南極大陸上西經90°至西經150°之間的地區,是僅有的未被提出領土要求的陸地[12]

《南極條約》及《馬德里議定書》的締約國政府通過訂立國內法來執行條約的具體條款及其他補充協定。總體來說這些法律僅適用於本國公民,無論他們是否身在南極。這些法律用來執行各協商國的一致意見,比如什麼樣的行為是允許的,哪些區域是允許進入的,什麼樣的環境影響評估必須先於有關南極的活動進行等等。

  澳洲

由於在《南極條約》簽署之前,澳洲就指定了「澳洲南極領地」,因此澳洲的許多有關南極的法律早在《南極條約》時代開始的二十多年前就已經訂立。在刑事法律方面,用於傑維斯灣地區(一塊由澳洲國土部直接管轄的區域)的法律同樣適用於澳洲南極領地。為執行《南極條約》而訂立的法規主要有:「南極條約法案(1960年)」「南極條約(環境保護)法案(1980年)」以及「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法案(1981年)」。[13]

  美國

美國法律中一些條文,包括由美國公民實施或針對美國公民的特定的犯罪行為(例如謀殺),可適用於其他國家不具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外地區。為此,美國現在在南極地區派駐特派法警,以示司法存在。[14]

有些美國法律直接適用於南極。例如美國法典中的《南極保護法案》明確了下列行為屬於民事或刑事違法行為,除非依照法令或被授權:

  • 捕獲南極哺乳動物或鳥類
  • 向南極引進非原生動植物
  • 進入特別保護區或科學考察區
  • 在南極大陸和海域傾倒、處置污染物
  • 將一些特定物品從南極帶入美國

違反《南極保護法案》最高可被判處25,000美元及一年監禁。美國財政部商務部運輸部內政部負責懲罰的執行。[15]

參考文獻

  1. ^ 联合国与南极条约体系的演进.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2018年2月22日 [2020年11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4日). 
  2. ^ 国际法如何规定各国对南极宣示主权的问题. 澳洲廣播公司ABC. 2019年4月6日 [2020年11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4日). 
  3. ^ 什么是南极条约体系?. 中國海洋信息網. 2007年12月21日 [2009-01-04]. [永久失效連結]
  4. ^   南极条约. 維基文庫. 1959. 
  5. ^ 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体系. 新華網. 2003年11月18日 [200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9). 
  6. ^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对南极活动影响分析. 維普資訊. 2008年3月 [200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7. ^ 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6. 聯合國. 2006年10月 [200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8. ^ Antarctic Treaty. www.ats.aq. [2020-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6). 
  9. ^ 新闻背景:何为《南极条约》缔约国和协商国?. 新華網. 2007年1月8日 [200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10. ^ 国际极地:南极条约. 極地科普館. [200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7). 
  11. ^ 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体系. 新華網. 2003年11月18日 [200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2). 
  12. ^ 南极,喧嚣的白色大陆. 環球網. 2008年3月27日 [200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7日). 
  13.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 Australian environmental law and guidelines. aad.gov.au. [2009-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9). 
  14. ^ Service (USMS), U. S. Marshals. U.S. Marshals Service. www.usmarshals.gov. [2020-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0). 
  15. ^ Antarctic Conservation Act.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8年7月10日 [2009-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