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書共約11萬字。洪亮吉認為,此書與《越絕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
華陽國志 | |
---|---|
作者 | 常璩 |
類型 | 地方志 |
語言 | 古代漢語 |
主題 | 西南方志(包含今四川省、重慶市、漢中市、雲南省、貴州省) |
發行資訊 | |
編輯 | 常璩 |
出版地點 | 東晉 |
媒介 | 紙本書 |
規範控制 | |
OCLC | 32726940 |
內容
《華陽國志》原作《華陽國記》。「華陽」一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華陽黑水為梁州。」意思是說梁州北至華山之陽,西至黑水之濱。常璩在《華陽國志·序志》[1]中說:「唯天有漢,鑒亦有光。實司群望,表我華陽。」註釋說將漢水作為華陽地區的標誌。
《華陽國志》全書十二卷,約十一萬字。全書內容,大體由三部分組成:一至四卷主要記載巴、蜀、漢中、南中各郡的歷史、地理,其中也記載了這一地區的政治史、民族史、軍事史等,但以記地理為主,其類似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述了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劉焉劉璋父子、劉備劉禪父子和李氏成漢四個割據政權以及西晉統一時期的歷史,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紀;十至十二卷記載了梁、益、寧三州從西漢到東晉初年的「賢士列女」,這部分相當於「正史」中的列傳。
劉琳在《華陽國志校注·前言》裏指出:「從內容來說,是歷史、地理、人物三結合;從體裁來說,是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三結合。」常璩將歷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經濟、人文等綜合在一部書中,這點無論是從體例上還是內容上,都具備了方志的性質,但又明顯區別於傳統方志只偏重於記載某一地區的特點,這種區別,正是常璩之《華陽國志》在中國方志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華陽國志》千百年來能挺拔於方志之林並成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華陽國志》自成書以來,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評價和推崇。唐代著名史評家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說:「郡書者,矜其鄉賢,美其邦族。施於本國,頗得流行;至於他方,罕聞愛異。其如常璩之詳審……而能傳諸不朽,見美來裔者,蓋無幾焉。」
北宋學者呂大防在《華陽國志·序》中也說:「蜀記之可觀,未有過於此者。」徐廣的《晉記》,范曄的《後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昭的《續漢志注》,李膺的《益州記》,酈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唐初修的《晉書》以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都大量取材於《華陽國志》。
當代人對於古代西南的研究,都把《華陽國志》作為重要的史料。尤其是攥寫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方的史志,更是離不開《華陽國志》。
綜上所述,《華陽國志》為研究古代西南史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價值,尤其是對於古代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物產資源、生態、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記載,這些對於今人研究西南社會發展、探究西南經濟發展規律等諸多研究領域提供了重要歷史依據,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章節
書籍
- (晉)常璩 《華陽國志》,濟南:齊魯書社, 2010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註釋
- ^ 华阳国志 (晋)常璩 维基文库. [2022-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