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英格蘭
北英格蘭,又稱英格蘭北部,是英格蘭最北部的地區。英格蘭北部有三個統計區域:東北部、西北部、約克郡和亨伯郡。截至 2011 年人口普查,這些地區的總人口約為 1490 萬,面積為37,331 km2(14,414平方英里)在英國 69 個城市中占 17 個。英格蘭北部被認為在文化和經濟上不同於英格蘭南部以及英格蘭中部地區。這種區別有時被稱為南北鴻溝。
北英格蘭 英格蘭北部 | |
---|---|
北英格蘭的三個轄區,沒有區域邊界。其他關於北英格蘭的文化定義各不相同,並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 |
坐標:55°00′N 2°18′W / 55°N 2.3°W | |
主權國 | 英國 |
構成國 | 英格蘭 |
面積 | |
• 總量 | 37,331 平方公里(14,414 平方英里) |
人口(2011 人口普查)[1] | |
• 總量 | 14,933,000人 |
• 密度 | 400人/平方公里(1,036人/平方英里) |
• 市區 | 12,782,940 |
• 鄉村 | 2,150,060 |
居民稱謂 | 北方人 |
時區 | GMT (UTC) |
• 夏時制 | BST(UTC+1) |
北部邊界是英格蘭-蘇格蘭邊界,柴郡縣位於英格蘭-威爾斯邊界以西,但對該地區南部與中部地區邊界的位置存在不同的解釋,有些人認為它位於河流沿岸特倫特和撒克遜人最北邊的佔領區。
工業革命的許多創新始於英格蘭北部,其城市是伴隨這場社會劇變的許多政治變革的熔爐,從工會主義到曼徹斯特資本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北方經濟以紡織、造船、煉鋼、採礦等重工業為主。20 世紀下半葉的工業衰退損害了北英格蘭,使該地區比南英格蘭更加貧困。
儘管英格蘭北部部分地區由於城市重建項目和向服務經濟的轉型,經濟增長強勁,但在的經濟和文化上,英格蘭的南部和北部仍然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幾個世紀以來,移民、入侵和勞動塑造了英格蘭北部的文化。該地區保留了獨特的方言、音樂和美食。
定義
在管轄和統計的層面,北英格蘭被定義為英格蘭的三個統計區域——英格蘭東北部、英格蘭西北部和約克郡以及亨伯。 [2]該區域包括一些名譽郡,如柴郡,坎布里亞郡,達勒姆郡,東約克郡,大曼徹斯特,蘭開夏郡,默西塞德郡,諾森伯蘭郡,北約克郡,南約克郡,泰恩-威爾和西約克郡,加上北林肯郡和東北林肯郡的單位管轄區。
其他對北英格蘭的界定使用歷史縣界,在這種情況下,北部通常被認為包括坎伯蘭、諾森伯蘭、威斯特摩蘭、達勒姆郡、蘭開夏郡和約克郡,通常還有柴郡作為補充。 [3]邊界的劃分有時不參考人文邊界,而是利用默西河和特倫特河等地理特徵。 [4]萌島有時也被納入「北部」的定義中(例如,英國方言調查、英國旅遊局和BBC 西北),儘管它在政治和文化上與英格蘭並不相像。 [3]
一些地區具有英格蘭北部特色,例如德比郡、林肯郡、諾丁漢郡和斯塔福德郡的一些地區,包括北方城市的衛星城市也是如此。 [4]德比郡高峰區的城鎮被納入大曼徹斯特建成區,因為那裏的村莊,例如 Tintwistle、Crowden 和 Woodhead,在 1974 年地方政府邊界修訂之前原屬於柴郡, [5]由於這些村莊靠近曼徹斯特市, 在此前該區被認為是大曼徹斯特法定城市地區的 一部分。近來,切斯特菲爾德、德比郡東北部、博爾索弗和德比郡山谷地區與南約克郡的各區一起組成了謝菲爾德城市區,同時還有諾丁漢郡的巴塞特勞地區,不過就所有其他目的而言,這些地區仍在管轄它們的東米德蘭茲郡範圍內。地理學家丹尼·多林(Danny Dorling)將西米德蘭的大部分地區和東米德蘭的部分地區劃分在英格蘭北部的範圍內,他提出,「中部地區的概念存在分歧,這使得北英格蘭的範圍更加難以界定」。 [6]更嚴格的英格蘭北部定義通常基於歷史上諾森比亞的範圍,依照這一划分方式,英格蘭北部區域不包括柴郡和林肯郡。 [7] [a]
人們對英格蘭北部的定義因人而異,這個話題有時會引起激烈的爭論。當被要求在南北之間劃一條分界線時,英格蘭南部人往往比北部人劃分得更往南。 [7]從英格蘭南部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有時會開玩笑地將北英格蘭定義為北安普頓和萊斯特之間的沃特福德峽灣[b] ——這個範圍覆蓋了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7] [9]包括克魯、 [10]特倫特河畔斯托克、 [11]和謝菲爾德在內的許多城鎮都被稱為「通往北方的門戶」。 [12]對於英格蘭最北端的一些人來說,北方始於北約克郡的蒂斯河附近——約克郡詩人西蒙·阿米蒂奇主張英格蘭北部應涵蓋瑟斯克、諾薩勒頓或里士滿——不包括曼徹斯特和利茲等城市,也不包括約克郡的大部分地區。 [13] [14]英格蘭北部不是一個同質化的單位, [15]有些人完全拒絕將北英格蘭視作一個存在的連貫的實體,他們認為該地區內部的文化差異遠大於它們之間的共性。 [16] [17]
地理
貫穿英格蘭北部的奔寧山脈這條高地鏈有時被稱為「英格蘭的脊樑」,它從泰恩峽谷一直延伸到峰區。北部的其他高地包括擁有英格蘭最高山脈的湖區,毗鄰蘇格蘭邊境的切維厄特山以及靠近北海海岸線的北約克沼澤。 [18]更新世時期的冰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北部的地理環境,這些冰蓋往往向南延伸至中部地區。冰川在中部高地雕刻出深邃而崎嶇的山谷,當它們融化時,在柴郡和索爾威平原等低地地區沉積了大量的河流冰川物質。 [19] 在奔寧山脈東側,前冰湖形成了Humberhead Levels:大面積的礦質泥炭沼澤排入亨伯河,提供了非常肥沃和高產的農田。 [19]
大部分山地高地仍未開發,在英格蘭的十個國家公園中有五個部分或全部位於北部——峰區、湖區、北約克荒原、約克郡山谷和諾森伯蘭國家公園。 [c] [20] [21]湖區包括英格蘭最高峰斯科費爾峰 ,它高達978米(3209英尺) ,其最大的湖是溫德米爾,最深的湖是瓦斯特沃特。 [22]英格蘭北部是歐洲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地區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計劃在該地區的新北部森林中種植超過 5000 萬棵樹。 [23]
沿海岸和河流出現了廣闊的城市地區,它們在某些地方幾乎是互相毗連的。貿易和工業的需求產生了從威勒爾半島到唐卡斯特的幾乎連續的城市化進程,包括利物浦、曼徹斯特、利茲和謝菲爾德等城市,至少有 760 萬人口。 [24]對於歐洲如此大的城市帶來說,這些城市都是最近才出現的;在工業革命之前,他們中的大多數最初都是分散的村莊,沒有共同的身份。 [25]在東海岸,貿易推動了主要港口的發展,例如赫爾河畔金斯敦和泰恩河畔紐卡斯爾[d] [25] ,提賽德、泰恩賽德和威爾賽德的河畔大都市成為東北部最大的城鎮。 [26]英格蘭北部現已高度城市化: The Northern Way在 2006 年的分析發現,北部 90% 的人口居住在以下城市區域:利物浦、蘭開夏郡中部、曼徹斯特、謝菲爾德、利茲、赫爾和亨伯港口、蒂斯谷和泰恩威爾郡。 [27]截至 2011 年人口普查,86% 的北方人口居住在國家統計局定義的城市地區,而整個英格蘭的這一比例為 82%。 [28]
自然資源
泥炭分佈在奔寧山脈和蘇格蘭邊界的豐富的厚層中,還有許多大型煤田,包括大北方煤田、蘭開夏煤田和南約克郡煤田。 [19]磨石砂礫是一種用於製造磨石的獨特粗粒岩石,廣泛分佈於奔寧山脈[19] ,其他岩石類型的多樣性反映在該地區的建築中,例如在切斯特的建築物中看到的鮮紅色砂岩、奶油色的約克石和獨特的紫色多丁頓砂岩。 [29]這些砂岩也意味着除了東海岸,英格蘭北部大部分地區的水都非常軟,這不僅影響了工業,甚至影響了該地區享用的茶葉混合物。 [30] [31]
在坎布里亞和東北部發現了豐富的鐵礦床,在奔寧山脈的北部也盛產螢石和重晶石。 [32]柴郡的鹽礦開採歷史悠久,英國剩餘的兩個岩鹽礦都位於北部:柴郡的溫斯福德礦和北約克郡的布爾比礦,也生產了英國一半的鉀鹽。 [33]
氣候
英格蘭北部屬於涼爽、濕潤的海洋氣候。在高地有小面積的亞極地海洋氣候。 從整個地區的平均情況來看, [e]英格蘭北部比整個英格蘭更加涼爽、潮濕且多雲,並且包含英格蘭最冷的地方 ( Cross Fell ) 和最多雨的地方 ( Seathwaite Fell )。它的溫度範圍和日照時間與英國平均水平相似,降雨量遠低於蘇格蘭或威爾斯。高地地區和鄰近海域的存在導致這些平均數並不能反映該地區內部氣候的巨大差異。 [34] [36]
橫跨不列顛群島的盛行風是從大西洋帶來水分的西風。這意味着該地區的西海岸經常遭受強風和強降雨,而東海岸則位於奔寧山脈後面的雨影中。因此,提賽德和諾森布里亞海岸是北部最乾旱的地區,約有600 毫米(24 英寸)的降雨量,而湖區部分地區的降雨量超過3,200 毫米(130 英寸) 。英格蘭北部較為靠南邊的低地地區,如柴郡和南約克郡是最溫暖的,7 月的平均最高氣溫超過21 °C(70 °F) ,而奔寧山脈和湖區的最高點僅達到17 °C(63 °F) 。該地區以雲霧聞名——特別是在其東海岸,那裏有一種獨特的海霧被稱為fret——儘管《清潔空氣法》和重工業的衰落導致近年來城市地區的日照時長有所增加。 [34]
北英格蘭地區氣候, 1981–201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6.4 (43.5) |
6.6 (43.9) |
8.8 (47.8) |
11.4 (52.5) |
14.7 (58.5) |
17.3 (63.1) |
19.4 (66.9) |
19.1 (66.4) |
16.5 (61.7) |
12.8 (55.0) |
9.1 (48.4) |
6.7 (44.1) |
12.4 (54.3) |
平均低溫 °C(°F) | 0.7 (33.3) |
0.6 (33.1) |
2.1 (35.8) |
3.4 (38.1) |
6.0 (42.8) |
8.9 (48.0) |
11.0 (51.8) |
10.9 (51.6) |
8.9 (48.0) |
6.2 (43.2) |
3.2 (37.8) |
0.9 (33.6) |
5.3 (41.5)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94.1 (3.70) |
69.2 (2.72) |
75.2 (2.96) |
64.9 (2.56) |
61.0 (2.40) |
71.9 (2.83) |
72.3 (2.85) |
82.4 (3.24) |
80.8 (3.18) |
100.6 (3.96) |
98.1 (3.86) |
99.2 (3.91) |
969.8 (38.18) |
平均降水天數(≥ 1 mm) | 14.2 | 11.1 | 12.5 | 10.9 | 10.5 | 10.7 | 10.7 | 11.5 | 10.9 | 13.6 | 14.3 | 13.7 | 144.5 |
月均日照時數 | 49.4 | 70.5 | 101.9 | 142.4 | 182.8 | 166.7 | 175.6 | 164.0 | 126.7 | 94.0 | 58.7 | 43.5 | 1,376.2 |
數據來源:Met Office[36] |
語言和方言
英語
方言
如今在英格蘭北部使用的英語是由該地區的歷史形成的,一些方言保留了從古諾爾斯語和當地凱爾特語中繼承的特徵。 [38]北部使用的方言包括坎布里亞語(坎布里亞郡)、喬迪語(泰恩賽德)、蘭開夏郡(Lancashire)、曼徹斯特語(曼徹斯特)、諾森伯蘭語(諾森伯蘭和達勒姆)、皮特馬特語(諾森伯蘭/達勒姆郡的前採礦社區)、斯科斯(利物浦)和泰克(約克郡)。語言學家試圖定義一個北方方言區域,對應於一條線以北的區域,對應於從亨伯河口開始,沿着沃夫河向上延伸到蘭開夏郡北部的盧恩河的一條線以北的地區。 [39]該區域大致對應於所述sprachraum所述的古英語諾森伯蘭方言,儘管過去界定這一地區的語言要素,如使用 doon 而不是 down,以及在以 ong 結尾的單詞中用 ang 音代替(lang而不是 long),現在只在該地區的更北部地區流行了。隨着語音的變化,人們對 "北方 "口音或方言的定義幾乎沒有共識。 [40]
蘇格蘭北部的英語口音沒有發生過TRAP – BATH音變,區分北方與南方口音的一個常見shibboleth是英格蘭北部的人在說諸如 Bath和Castle等詞時發音是短 a(近開放的前不圓唇元音)。 [41]而在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邊界,大多數英格蘭北部英語口音很容易與蘇格蘭口音區分開來,因為蘇格蘭口音與英格蘭口音對字母r的發音存在差異,不過仍然存在一些r的發音和蘇格蘭口音相似的英格蘭北部口音,比如蘭開夏口音。 [42]許多北英格蘭英語口音的其他共同特徵是沒有FOOT– STRUT音變(因此put和putt在這些蘇格蘭北部的口音中是同音詞),將定冠詞the簡化為聲門塞音(通常以書面形式表示為t ',偶爾也寫作th ' ,儘管它通常並不會發音成 /t/ )或將其完全省略,以及導致t在諸如 get up [ɡɛɹ ʊp]等短語中依照rhotic輔音的規則來發音。 [43]
代詞thou和thee在一些英格蘭北部英語方言中仍然存在,儘管這些方言在農村以外的地區正在逐漸消失,許多方言都有一個非正式的第二人稱複數代詞:要麼是ye(在東北地區常見)或 yous(在有愛爾蘭歷史社區的地區很常見)。 [44]許多方言將 "me "作為所有格來使用("me car":「我的車」),有些方言也將 "us"作為所有格使用(「us cars」:"我們的車")或使用另一種代詞 wor("wor cars")。所有格也被用來指稱談話中出現的親屬的名字(例如,一個叫 Joan 的親屬在談話中會被稱為「our Joan」,意思是"我們的 Joan")。。 [45]
獨特的城市口音隨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而產生,這些口音通常與周邊農村地區的歷史口音大相逕庭,有時與南方英語口音有共同之處。 [40]北部英語方言仍然是該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說話者維護其本地身份的願望導致 Scouse 和 Geordie 等口音變得更加獨特並傳播到周邊地區。 [46]
文學
北英格蘭的地理差異體現在了其文學作品中。一方面來講,幾代浪漫主義作家在荒野和湖泊中獲得了創作靈感,威廉·華茲華斯的詩歌集和勃朗特姐妹的小說可能是受其影響最深的文學作品。《鐵路兒童》 (1906 年)、 《秘密花園》 (1911 年)和《燕子與亞馬遜人》 (1930 年)等經典兒童文學作品將這些基本未受人為影響的風景描繪成一個充滿冒險與變革的世界,在這裏,主人公可以掙脫社會的束縛。 [47]現當代詩人,如桂冠詩人泰德·休斯和西蒙·阿米蒂奇同樣在北方鄉鎮獲得了靈感,使用北方英語方言的發音和韻律,創作了許多作品。 [48] [49]
另一方面,同時期北方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催生了許多社會現實主義傑作。伊利沙伯·加斯凱爾是第一位北方女現實主義作家。這個家族包括後來的溫妮弗雷德·霍爾特比、嘉芙蓮·庫克森、貝里爾·班布里奇和珍妮特·溫特森。 [50]戰後文學中的許多憤怒青年都是北方人。頂上的房間(1959)、騙子比利(Billy Liar) (1959)、《體育生活》 (1960)和小孩與鷹(A Kestrel for a Knave) (1968)。 [48] [51]等小說中都有描述在去工業化浪潮中工人階級的生活。
其他語言
儘管諾森伯蘭語言協會發起各種運動,致力於將諾森伯蘭方言認證為一門單獨的語言,但北英格蘭沒有被認可的冷門語言。 [52]在一些農村地區,牧羊人使用的傳統 記羊算術(Yan Tan Tethera)計數系統中,保留着大量該地區現已滅絕的布立吞亞支( 凱爾特語下屬的分支)的痕跡。 [53]
英語和外來移民語言的接觸融合產生了新的口音和方言。例如,在曼徹斯特的波蘭人說的英語既不同於典型的波蘭口音的英語,也不同於曼徹斯特人。 [54]在地方層面上,移民社區的多樣性意味着一些在整個國家極為稀有的語言在北部城鎮擁有據點:例如,布拉德福德說普什圖語的比例最大,而曼徹斯特的粵語使用者最多. [55]
歷史
北英格蘭史前時期
在冰河時代,北英格蘭被冰層覆蓋,幾乎沒有留下人類居住的痕跡——要麼是因為氣候使該地區不適合居住,要麼是因為冰川摧毀了大部分人類活動的證據。 [57]歐洲最北端的洞穴藝術位於德比郡北部的克雷斯韋爾峭壁,靠近現代的謝菲爾德,留存這 5萬 至 6 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居住的跡象,以及大約1萬2年前克雷斯韋爾文化遺留的痕跡。 [58]坎布里亞郡下阿里斯韋特的柯克韋爾洞穴留下了舊石器時代費德梅塞爾文化的跡象,在 1萬3千4百 至 1萬2千8百 年前有人居住。 [59]
重要的定居點大約始於中石器時代,北約克郡的斯塔卡(Star Carr)通常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紀念碑。 [60] [61] 斯塔卡爾遺址包括英國已知最古老的房子,大約公元前9000年,以及最早的木工證據——公元前1萬1千年雕刻的樹幹。 [60] [62]
亨伯河口周圍的林肯郡和約克郡沃爾德在青銅時代定居和耕種,1937 年在赫爾附近發現了當時保存最完好的渡輪船[63]在峰區的山區,丘堡是青銅時代的主要聚居地,當地人很可能是放牧的牧民。 [64]
鐵器時代和羅馬人
羅馬史將佔據北英格蘭大部分地區的凱爾特部落命名為布里甘特人 ,大致意為「高地人」。 布里甘特人 是一個統一的團體,還是奔寧山脈周圍較鬆散的部落聯盟尚無定論,但該名稱似乎已被該地區的居民採用,羅馬人將其稱為布里甘特 。 [65]古代歷史中提到的其他部落,可能是布里甘特人或獨立國家的一部分,包括現代坎布里亞的卡維蒂人和東約克郡的帕里西人。 [66]
布里甘特人在羅馬征服不列顛時期與羅馬帝國結盟 : 塔西佗記錄他們在 51 年將抵抗領袖卡拉塔克斯(Caratacus)交給了帝國。 [67] 布里甘特人內部的權他們力鬥爭使羅馬人警惕起來,公元一世紀70年代,在Quintus Petillius Cerialis統治下的一場戰爭中把他們征服。 [68]羅馬人在北部創建了「不列顛尼亞」(下不列顛)由伊波拉庫姆市(現代約克)統治。 [69] Eboracum 和Deva Victrix (現代切斯特)是該地區主要的羅馬軍團基地,其他較小的堡壘包括Mamucium (曼徹斯特)和Cataractonium (卡特里克)。 [70] [71] 不列顛尼亞向北一直延伸至羅馬帝國邊界最北端的哈德良長城。 [f]儘管羅馬人入侵了現在的諾森伯蘭郡和它之外的部分蘇格蘭地區,但他們從未成功征服泰恩河以外的不列顛地區。
盎格魯撒克遜人和維京人
在羅馬對英國的統治結束和盎格魯人的到來之後,Yr Hen Ogledd (「舊北方」)分裂為數個對立王國: 伯尼西亞(Bernicia) 、 德伊勒(Deira) 、 雷格德(Rheged)和艾爾梅特(Elmet) 。 [72] 伯尼西亞 覆蓋了蒂斯河以北的土地,德伊勒大致對應於現代約克郡的東半部,雷格德對應於坎布里亞郡,而艾爾梅特對應於約克郡的西半部。 伯尼西亞和德伊勒在公元604年左右被伯尼西亞國王埃塞爾弗里斯(Aethelfrith)統一為諾森比亞(Northumbria)。 [73]以林迪斯法恩為中心,諾森比亞得到愛爾蘭僧侶的幫助,隨後見證了文化、學術和修道院活動黃金時代。 [74]英格蘭西北部保留着凱爾特文化的遺蹟,並擁有自己的凱爾特語坎布里克語,直到 12 世紀左右在該語言在坎布里亞郡處於主導地位。 [75]
在維京時代,英格蘭北部和東部的部分地區受丹麥人控制( Danelaw ),但舊盎格魯-撒克遜王國諾森布里亞的北部仍處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控制之下。 [g]在維京人統治下,修道院大部分被摧毀,而在北部墓地發現的陪葬品表明北歐式葬禮一度取代了基督教的葬禮。 [76]維京人對某些地區的控制的痕跡,特別是約克郡周圍,許多地名的詞源中可以探尋:城市名中的帶有thorpe,如cleethorpes和Scunthorpe,Kirklees和Ormskirk中的Kirk;Whitby和Grimsby中的by都是挪威詞源。 [77]
諾曼征服時期和中世紀
1066 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哈羅德·戈德溫森在約克附近的斯坦福橋戰役中打敗了挪威國王哈拉爾德·哈德拉達,終結了維京人對英格蘭的統治。不久後,戈德溫森很快在黑斯廷斯戰役中被諾曼征服者威廉打敗,這反過來推翻了盎格魯-撒克遜秩序。 [78]諾森布里亞和丹麥貴族為了抵制諾曼征服,結束叛亂,威廉下令發動進軍北英攻勢。 1069-1070 年冬天,約克郡大部分地區以及蘭開夏郡北部和杜倫郡的城鎮、村莊和農場遭到系統性破壞 [79] [80],使該地區被饑荒籠罩,英格蘭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荒蕪了。當時的編年史記載有 10 萬人死亡,而現代估計的數字是,在 200 萬人口中,死亡總數約為數萬人。 [79] 1086 年《末日審判書》出版時,英格蘭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仍被記錄為荒地, [80]儘管這可能部分是因為編年史家對莊園農田更感興趣,很少關注牧區。 [81]
在諾曼征服北方之後,修道院重返此地,傳教士尋求「居於安貧」。 [82]熙篤會等修道會在北英格蘭的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北約克郡的熙篤會噴泉修道院成為北修道院的最大、最富有的一個,直到修道院解散。 [83]其他熙篤會修道院位於里沃克斯(Rievaulx)、科克斯多(Kirkstall)和拜蘭(Byland) 。 7世紀的惠特比修道院是奧古斯丁、本篤會和博爾頓修道院。征服之後,大量佛蘭芒人移民到坎布里亞的荒涼地區,移民活動持續不斷,直到13世紀,約克郡東區的貝弗利鎮有一個名為弗萊明蓋特的民族飛地。 [84]
在無政府狀態期間,蘇格蘭入侵北英格蘭,並佔領了蒂斯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在隨後的 1139 年和平條約中,蘇格蘭的王子亨利被封為諾森伯蘭伯爵,並保留他對了坎伯蘭郡、威斯特摩蘭郡和諾森布里亞郡,以及一部分蘭開夏郡的統治。 1157 年,這些地區重歸英格蘭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現代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大部分邊界。 [85]1322年,羅伯特布魯斯入侵並襲擊了整個北英格蘭北部,大突襲期間發生了暴力事件。其他暴力衝突也見於玫瑰戰爭,包括意義深遠的韋克菲爾德戰役,儘管現代認為這場介於蘭開夏郡和約克郡之間的戰爭衝突在對不上歷史時間——蘭開斯特王朝從包括約克郡在內的英格蘭北部招募,而約克王朝從南英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募兵。 [86]盎格魯-蘇格蘭戰爭也波及該地區。短短 400 年內,特威德河畔貝里克(Berwick-upon-Tweed) ——現代英格蘭最北端的城鎮,易手十幾次。 [87]戰爭還看到成千上萬的蘇格蘭人在邊界以南定居,主要在邊境附近的郡和約克郡。 [88]
近代早期
在英國宗教改革之後,北方發生了幾次天主教起義,包括林肯郡起義、坎伯蘭和威斯特摩蘭的畢戈德叛亂,以及最重要的以約克郡為中心的求恩巡禮,所有這些活動的矛頭直指亨利八世。 [89]他的女兒伊利沙伯一世面臨另一場天主教叛亂,即北方崛起。 [90]由於坎布里亞郡、蘭開夏郡和約克郡影響力強的天主教家庭拒絕皈依新教,該地區將成為反抗中心。 [91] 1484年,理查三世在約克國王莊園通過北方議會行使了對該地區的王權。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裏,議會斷斷續續地地存在——它最終的建制是在求恩巡禮之後創建的,主要是一個維持秩序和伸張正義的機構。 [92]
三國之戰期間,北英格蘭成為戰場焦點。邊境各郡在第二次主教戰爭中被蘇格蘭入侵,在 1640 年,里彭條約中,查理一世被迫暫時將諾森伯蘭郡和杜倫姆郡割讓給蘇格蘭人,並支付讓蘇格蘭駐軍費用。 [93]為了籌集足夠的資金並批准最終的和平條約,查爾斯不得不召集長期議會,開始導致第一次英國內戰的進程。 1641 年,長期議會以個人統治時期的濫用職權為由廢除了北方委員會。 [92]到 1642 年戰爭爆發時,查爾斯國王已將他的宮廷遷往約克,北英格蘭成為保皇黨軍隊的主要基地,直到他們在馬斯頓摩爾戰役中被擊潰。 [94]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初期,英格蘭北部擁有豐富的煤炭和水力資源,而高地的貧瘠農業意味着該地區的勞動力價格低廉。幾代人在該地區小規模經營的採礦和制粉業開始發展和集約。 [95]儘管北方織物廠的成功沒有一個的明確原因,但工業紡織品製造的繁榮有時歸因於潮濕的氣候和軟水(更易洗滌和加工纖維)。 [30]在坎布里亞和克利夫蘭,煤的易得性和大型鐵礦床的勘探,為煉鐵提供條件。隨着貝塞麥工藝的發明,煉鋼在該地區紮根。高質量的鋼材反過來為供應海岸造船廠,尤其是在泰恩賽德和巴羅因弗內斯。 [96]
1840 年代,愛爾蘭的大饑荒驅使移民橫渡愛爾蘭海,許多人定居在北部的工業城市,尤其是曼徹斯特和利物浦——在1851 年的人口普查中,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13% 的人口出生於愛爾蘭,利物浦為 22%。 [97]作為對移民的回應,英格蘭北部爆發了一波反天主教騷亂,新教奧蘭治兄弟會數量激增——主要在蘭開夏郡,但也在北部其他地方。到 1881 年,蘭開夏郡有 374 個橙色組織,東北部有 71 個,約克郡有 42 個。 [98] [99]遠方移民來自德國、意大利、波蘭、俄羅斯和斯堪的納維亞等歐洲國家。一些移民是富裕的實業家,他們尋求在蓬勃發展的工業城市做生意,有的為了逃脫貧困,一些是僕人或奴隸,一些是選擇在港口城鎮定居的水手,一些是逃離歐洲大陸大屠殺的猶太人,一些是在試圖乘船前往美國或大英帝國殖民地,最初滯留在利物浦的移民 . [100] [101] [102]與此同時,來自北方貧困農村地區的數十萬人移民,主要是美國、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102] [103] [104]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格蘭北部經濟的轉折點。在兩次世界大戰戰歇期,北方經濟開始被南方超越——在1913 年至 1914 年,「英國外圍」(北方,加上蘇格蘭和威爾斯)的失業率為 2.6%,而英格蘭南部的失業率是該失業率的兩倍多,為 5.5%,但在 1937 年大蕭條期間,英國外圍失業率為 16.1%,南方失業率不到 該數字一半,為7.1%。 [105]疲軟的經濟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失業在該地區引發了幾次社會動盪,包括1926 年大罷工和賈羅遊行。大蕭條凸顯了英格蘭北部專業經濟的弱點:隨着世界貿易的下降,對船舶、鋼鐵、煤炭和紡織品的需求都下降了。 [106]北方的工廠大部分還在使用 19 世紀的技術,跟不上電機、化工、電氣等行業的進步,而電網的擴建則使北方在發電方面失去優勢,意味着現在在中部或南部建立新工廠更有經濟效益。 [107]
其他詞條
註釋
- ^ 然而,在其鼎盛時期,諾森比亞確實包括了林賽王國,這相當於現代的北林肯郡。
- ^ 不要與倫敦北部邊緣的沃特福德鎮混淆,後者僅在以倫敦為中心的笑話中被用來定義北方。[8]。
- ^ 峰區的部分地區位於中部統計區域。
- ^ 在本文的其餘部分分別命名為 "赫爾 "和 "紐卡斯爾"。
- ^ 氣象局的氣候區 "英格蘭北部 "被定義為北緯53度以北的整個英格蘭,大約從特倫特河畔斯托克到瓦什,還包括萌島。[35]
- ^ 安東尼長城橫穿現蘇格蘭中部地帶,延伸至更北的地方,但羅馬人只局部控制了該一地區.
- ^ 在這個語境中,「Dane」,來自古英語單詞Dene,指的是任何種類的斯堪的納維亞人。 大多數入侵者來自現代丹麥(說東挪威語),但也有一些是挪威人(說西挪威語)
參考文獻
引用
- ^ Compton, Garnett. 2011 Census: Population Estimates by five-year age bands, and Household Estimates, for Local Author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 21 March 2013 [1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IPPR North 2012,第20–22頁.
- ^ 3.0 3.1 Wales 2006,第13–14頁.
- ^ 4.0 4.1 Russell 2004,第15–16頁.
- ^ Gazetteer of Cheshire. Carlscam.com. [22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 ^ Danny Dorling. The North-South Divide – Where is the lin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2007 [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4 November 2016).
- ^ 7.0 7.1 7.2 Kortmann, Bernd; Upton, Clive. The British Isles. Walter de Gruyter. 2008: 122. ISBN 978-3-11-020839-9.
- ^ Maconie 2007,第31頁.
- ^ Moran, Joe. Reading the Everyday. Taylor and Francis. 2005: 107. ISBN 978-0-415-31709-2.
- ^ Maconie 2007,第35頁.
- ^ Corrigan, Phil. Big Issue: Alastair Campbell asks is Stoke-on-Trent in the Midlands or the North?. 20 November 2015 [1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November 2015).
- ^ Moore, Alex. What could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North look like in Sheffield?. Sheffield Star. 29 July 2016 [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8 September 2016).
- ^ Simon Armitage. All Points North. Penguin. 2009. ISBN 978-0-14-192397-0.
- ^ Wales 2006,第12頁.
- ^ Russell 2004,第18–19頁.
- ^ Harrison, Ben.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North": why devolution must be to the region's cities. New Statesman. 8 March 2016 [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May 2016).
- ^ Kirkup, James. Will the Conservatives ever be loved in the North?. Daily Telegraph. 8 January 2015 [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rch 2017).
- ^ A Nature Conservation Review. Derek Ratcliffe. 26 January 2012 [2 October 2018]. ISBN 97805212032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 ^ 19.0 19.1 19.2 19.3 Usai, Maria Raimonda. Geoarchaeology in Northern England I. The Landscape and Geography of Northern England. 2005 [4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National Parks. Natural England.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une 2014).
- ^ 9 of Northern England's most awe-inspiring national parks and AONBs. Visit England. 14 October 2015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October 2016).
- ^ Facts and Figures. Lake District National Park. 24 May 2005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October 2016).
- ^ Harrabin, Roger. Plan to grow new Northern Forest. BBC News. 7 January 2018 [2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Is the Liverpool-Manchester-Leeds-Sheffield corridor a single urban region?. CityMetric. 27 May 2015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July 2016).
- ^ 25.0 25.1 Caunce, Stephen.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north of England. Part 1: Medieval failure and the "urban desert". CityMetric. 7 July 2015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May 2016).
- ^ McCord, Norman. Edward Royle , 編. North East Englan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8–109. ISBN 978-0-7190-5028-2.
- ^ The eight City Regions of the North. The Northern Way.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9 February 2007).
- ^ 2011 Census Analysis - Comparing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England and Wales (PDF).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2 November 2013 [12 March 20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5 January 2016).
- ^ Lyons, Arthur. Materials for Architects and Builders. Routledge. 2014: 326. ISBN 978-1-317-66736-0.
- ^ 30.0 30.1 Deane, P. M.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93–95. ISBN 978-0-521-29609-0.
- ^ Pickering, Kevin T.; Owen, Lewis A.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Psychology Press. 1997: 167. ISBN 978-0-415-14098-0.
- ^ Stone, P; Millward, D; Young, B; Merritt, J W; Clarke, S M; McCormac, M; Lawrence, D J D. British regional geology: Northern England.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March 2017).
- ^ Lomas, Kenny. Transport minister visits Winsford rock salt mine in preparation for Winter chill. Winsford Guardian. 2 November 2015 [17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8).
- ^ 34.0 34.1 34.2 North East England: climate. Met Office. 10 October 2016 [1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October 2016).
- ^ UK climate regions map. Met Office. [31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 ^ 36.0 36.1 Manchester Climate Information (Region: England N tab). Met Office. [16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March 2017).
- ^ Upton, Clive; Widdowson, John David Allison. An Atlas of English Dialec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869274-4.
- ^ Wales 2006,第43–45, 55–59頁.
- ^ Wells, John C. Accents of English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49–350. ISBN 978-0-521-28540-7.
- ^ 40.0 40.1 Hickey 2015,第1頁.
- ^ The TRAP~BATH Split. The British Library. [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December 2016).
- ^ Hickey 2015,第11–12頁.
- ^ Hickey 2015,第12–13頁.
- ^ Hickey 2015,第85–86頁.
- ^ Hickey 2015,第83–85頁.
- ^ Savill, Richard. British regional accents 'still thriving'. Daily Telegraph. 3 January 2010 [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May 2016).
- ^ Cockin 2012,第218頁.
- ^ 48.0 48.1 Wilson, Frances; Maughan, Philip. The A-Z of northern fiction. New Statesman. 5 December 2013 [2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April 2017).
- ^ Bragg, Melvyn. London? Scotland? No, it's the North that has given the most to art,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comedy. 26 August 2016 [2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31 October 2016).
- ^ Wallace, D. The Woman's Historical Novel: British Women Writers, 1900–2000. Springer. 2004: 20. ISBN 978-0-230-50594-0.
- ^ Waterhouse, Keith. Billy Liar. Penguin. 2010 [1959]. ISBN 978-0-14-195803-3.
- ^ What is the Northumbrian Language Society?. The Northumbrian Language Society. 2013 [1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October 2016).
- ^ Distin, Kate. Cultural 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93. ISBN 978-0-521-18971-2.
- ^ Hickey 2015,第459–469頁.
- ^ Language in England and Wales: 201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4 March 2013 [1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ly 2014).
- ^ Historic England. Rudston Monolith (79482). PastScape. [16 May 2017].
- ^ Pettit & White 2012,第489, 497頁.
- ^ Palaeolithic art and archaeology of Creswell Crags, UK. Durham University.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October 2015).
- ^ Pettit & White 2012,第480–481頁.
- ^ 60.0 60.1 Heritage Minister gives protection to Star Carr. University of York. 19 December 2011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6 March 2017).
- ^ Eaton, Jonathan Mark. 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Britain: Continuity and Chang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Pen and Sword. ISBN 978-1-4738-5103-0.
- ^ Return to Star Carr: Discovering the true size of a Mesolithic settlement. Current Archaeology. 6 August 2013 [5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6 March 2017).
- ^ Bronze Age boat 'oldest in Europe'. BBC News. [18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December 2007).
- ^ Kitchen, Willy. Tenure and Territoriality in the British Bronze Age. 2002: 116–118. ISBN 978-1-78570-538-0.
- ^ Harding 2004,第23–27頁.
- ^ Todd, Michael. Cities and Urban Life. 15 April 2008: 163. ISBN 978-0-470-99885-4.
- ^ Tacitus, Annals 12:3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hotter, David. Roman Britain. Routledge. 2012.
- ^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X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706.
- ^ Wilkes, John. Frontiers and Provi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53–254. ISBN 978-0-521-30199-2.
- ^ Perry, Philip. Introduction. 2009: 8. ISBN 978-1-4438-0470-7.
- ^ Charles-Edwards, T. M. Wales and the Britons, 350-106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0–11. ISBN 978-0-19-821731-2.
- ^ Kirby, D. P. The Earliest English Kings. 1991: 60–61. ISBN 978-1-134-54813-2.
- ^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The Golden Age. Golden Age of Northumbria. [23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August 2009).
- ^ Machan, Tim William. Imagining Medieval English: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Theories, 500–15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140. ISBN 978-1-107-05859-0.
- ^ Roesdahl, Else. The Vikings. Penguin. 1998. ISBN 978-0-14-194153-0.
- ^ Viking Place Names. Yorkshire Dialect Society. [9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February 2017).
- ^ Pulsiano, Phillip. Medieval Scandinavia: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1993: 267. ISBN 978-0-8240-4787-0.
- ^ 79.0 79.1 Aitcheson, James. The Harrying of the North. History Today. 12 October 2016 [9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March 2017).
- ^ 80.0 80.1 Roberts, Brian K. Rural settlement in Britain. Dawson. 1977. ISBN 978-0-7129-0701-9.
- ^ Jewell 1994,第86–88頁.
- ^ Donkin, R. A. The Cistercian Order and the Settlement of Northern England. Geographical Review. 1969, 59 (3): 403–416. JSTOR 213484. doi:10.2307/213484.
- ^ Fountains Abbey History.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9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February 2012).
- ^ Oksanen, Eljas. Flanders and the Anglo-Norman World, 1066–121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September 2012: 183–184. ISBN 978-1-139-57650-5.
- ^ Barrow, G W S. Kingship and Un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1-4744-0183-8.
- ^ Brown, Jonathan. War Of The Roses Part II. The Independent. 14 January 2012 [9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February 2012).
- ^ Pevsner, Nikolaus; Richmond, Ian A; Grundy, John; McCombie, Grace; Ryder, Peter; Welfare, Peter. Northumberland. The Buildings of England. Ya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73 [1957]. author-name-list parameters只需其一 (幫助)
- ^ Map showing results by Residence: County. England's Immigrants 1350–1550. [9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8 September 2015).
- ^ The Pilgrimage of Grace. Tudor Times. 2 December 2014 [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October 2016).
- ^ Pollen, John Hungerford. Chapter IV: The Rising of the North. Longmans. 1920.
- ^ Jewell 1994,第177–178頁.
- ^ 92.0 92.1 Cooper, Stephen. The Council of the North. History Today. 29 April 2015 [9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February 2017).
- ^ The Second Bishops' War, 1640. BCW. 24 November 2010 [10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6 April 2016).
- ^ Civil War in Northern England. BCW. 8 March 2013 [10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April 2016).
- ^ Caunce, Stephen.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north of England. Part 3: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rrives. CityMetric. 9 July 2015 [9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6 September 2015).
- ^ Iron and Steelworks in Barrow. Barrow Dock Museum. [9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February 2017).
- ^ Hunt, Tristram. Building Jerusale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Victorian City. Hachette. 2010. ISBN 978-0-297-86594-0.
- ^ Evans, Eric J. Political Parties in Britain 1783–1867. Routledge. 2006. ISBN 978-1-135-83561-3.
- ^ MacRaild, Donald M. Faith, Fraternity and Fighting: The Orange Order and Irish Migrants in Northern England.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85323-939-0.
- ^ Schofield, Jonathan. Manchester: Migrant city. BBC. 3 October 2017 [10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September 2015).
- ^ Kelly, Mike. Ciao, pet: A history of Italian immigration to Newcastle and the North East. Newcastle Chronicle. 23 December 2014 [10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July 2016).
- ^ 102.0 102.1 Herson, John. Liverpool as a Diasporic City.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10 March 2017]. (原始內容 (DOC)存檔於2017-03-12).
- ^ Hopley, Clare. North British Migration: From the Irish Sea to the Allegheny Mountains. British Heritage. 12 June 2016 [13 March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November 2015).
- ^ Jupp, James. Immigration from Norther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00. ISBN 978-0-521-80789-0.
- ^ Newbury, Frank Davies. (學位論文).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Wheeler, Mark.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1998: 31. ISBN 978-0-88099-192-6.
- ^ Martin, Ron; Townroe, Peter. The Macroeconomic Context. Routledge. 2013: 270. ISBN 978-1-136-03688-0.
來源
- 書籍
- Palgrave, Francis. History of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1831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 Russell, Dave. Looking North: Northern England and the National Imagina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15-01-11]. ISBN 0-7190-517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2).
- Ehland, Christoph. Thinking Northern: Textures of Identity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Editions Rodopi BV. 2007 [2015-01-11]. ISBN 90-420-22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