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歷史
內蒙古陰山一帶遠古人類活動,有悠久歷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東北發現的距今50萬年前的「大窯文化」發生於與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時期的舊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內蒙古得名於蒙古族,內蒙古東北部與蒙古國東部交界處的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主要發源地。
內蒙古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商 | 匈奴 東胡 竹 山戎 | ||||||||||
周 | 匈奴 東胡 | ||||||||||
春秋 戰國 |
匈奴 東胡 林胡 樓煩 | ||||||||||
秦 | 匈奴 東胡 | ||||||||||
漢 | 南匈奴 | ||||||||||
三國 | 南匈奴 鮮卑 烏桓 | ||||||||||
晉 | 丁零 鮮卑 | ||||||||||
南北朝 | 北魏 高車 柔然 | ||||||||||
隋 | 鐵勒 突厥汗國 | ||||||||||
唐 | 東突厥 薛延陀 安北都護府 單于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 | ||||||||||
遼 | 阻卜 西夏 契丹 奚 | ||||||||||
金 | 西夏 汪古 塔塔兒 克烈 蒙兀 | ||||||||||
元 |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中書省德寧路、淨州路、集寧路 | ||||||||||
明 | 北元 韃靼 漠南八部 | ||||||||||
清 | 內札薩克蒙古 | ||||||||||
中華民國 | 察哈爾(特別區·省)熱河(特別區·省)綏遠(特別區·省)興安省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內蒙古自治政府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內蒙古自治區 | ||||||||||
《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恆的火焰」。「蒙古」最初只是蒙古高原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由成吉思汗逐漸征服高原各民族後才演變成了今天這個民族的共同名稱。蒙古統一草原形成前,各民族的歷史淵源、人種、語言並不相同。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其面積較大,東西跨度也大,歷史上較少處於一個行政區內。東部至遼東塞外,與東北亞古老民族如夫余、漢族、濊貊、高句麗接壤,包括今西拉木倫河、西遼河流域、科爾沁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為東胡等民族的活動範圍;中部塞外今錫林郭勒盟為匈奴,東胡等族的勢力範圍;西部包括今巴彥淖爾高原、阿拉善盟境內的沙漠地區和額濟納河流域等地,與西北民族氐、羯、突厥以及一些塞種部落等淵源較深。
史前內蒙古
傳疑時期與史料中的部落
-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東胡人在今天內蒙古的東四盟地區游牧生活。
- 據史記記載夏桀的兒子淳維在夏朝滅亡後北逃建匈奴[2],史記還籠統的介紹了淳維北遁後匈奴千餘年的歷史[3]。
- 「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考證認為,早在商初東胡就活動在今東四盟地區。在西遼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說法的旁證。
漠南漢族及其先民活動
匈奴時期
- 匈奴冒頓單于在奪取單于之位後,公元前206年滅了東胡,統一了現在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並對秦朝產生威脅。匈奴帝國疆域十分廣闊,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內蒙古地成為了匈奴與中原王朝爭奪的焦點。
- 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大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烏桓山和大鮮卑山都在今天的內蒙古境內。東漢末年,烏桓部落被曹操攻克,烏桓山便不見於史籍。
- 匈奴勢力期間兩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漸北遷、西遷。南匈奴逐漸內徙,後在五胡亂華期間被消滅。
漠南秦漢帝國活動
-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連接和增建加固從前各國的長城,以防禦匈奴。陰山山脈南部,如雲中郡,是邊防重鎮。
- 兩漢時修築漢長城並且對匈奴的三百戰爭最終取勝,漢朝全盛時,在今天的漠南地區置五原郡、朔方郡,轄境相當於今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一帶。著名將領呂布就出生於此。
王莽建立新朝後,中原政權與匈奴的關係逐漸惡化。王莽派人收回「匈奴單于璽」、改賜「新匈奴單于章」,禁止烏桓歸降匈奴、向匈奴繳稅,下令改「匈奴單于」為「降奴單于」,引起匈奴單于不滿。王莽將北方的很多地名改成帶有歧視匈奴意味的地名,如五原郡改為獲降郡、雲中郡改為受降郡、定襄郡改為得降郡、咸宜縣改為艾虜縣、雲中縣改為遠服縣等。始建國三年,王莽下令將呼韓邪單于的十五位子孫封為單于。匈奴單于大怒,開始派兵騷擾新朝北部,搶奪財物,殺死官員,擄掠人口。次年,王莽又處死了在長安陪侍的匈奴單于之子。北部邊疆連年動盪,很多邊民逃入內地成為奴婢。[5]:138-141更始三年,更始政權滅亡,匈奴立盧芳為漢帝。盧芳依靠匈奴和李興等勢力,逐步奪取了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盧芳與匈奴均曾派兵南下騷擾東漢。光武帝一面派杜茂鎮守北疆、修繕邊防,另一面逐步瓦解盧芳政權。因盧芳誅殺李興,朔方、雲中兩郡太守歸降東漢,光武帝令兩人仍任原職。因為無法攻下雲中郡、部屬渙散,盧芳逃往匈奴,東漢從而重新控制了五原等五郡。[5]:141-143蒲奴繼位為單于後,比因沒能登位而懷恨在心,兩人矛盾激化。適逢漠北連年旱災、蝗災,匈奴經濟困難,蒲奴擔心東漢趁機進攻,派使者南下請求和親。比也派人出使漢朝,獻上匈奴地圖,請求歸附東漢。不久,八部大人擁立比為呼韓邪單于,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效法舊約向漢朝稱臣、派單于兒子入侍。光武帝允准南匈奴內遷,東漢派將領帶兵衛護單于[5]:143-146,設置匈奴中郎將[5]:152。後來,東漢設度遼將軍領兵駐守五原郡,負責平息叛亂、防範北匈奴與南匈奴勾結,後來還兼管平息烏桓、鮮卑、羌等部族的反叛。[5]:152-153北匈奴也有不少人南下歸降漢朝,漢朝將他們安置在北部邊境的郡縣,在北地、朔方等郡與漢民雜居。南匈奴協助東漢與北匈奴作戰。東漢三次北伐擊敗北匈奴後,北匈奴政權瓦解,餘部西遷。漢順帝時代,將西河郡、上郡、朔方郡三郡治所由今內蒙古、陝西交界一帶內遷至汾水流域,匈奴人繼續南遷。[5]:143-146東漢末年,漢地農民起義頻繁,邊疆局勢也很動盪。鄂爾多斯高原、額濟納河流域的羌人三次起義,東漢艱難地平息了叛亂。後來,匈奴、烏桓、羌、鮮卑等族多次起兵攻擊東漢邊境,東漢不得已遷移了西河郡、上郡、朔方郡的治所。張奐、李膺等人率領東漢軍隊幾次平叛。然而,到漢獻帝時內蒙古中、西部已經脫離漢朝控制,成為匈奴、鮮卑、烏桓、羌等部族的牧場。曹操撤銷五原、朔方、雲中、定襄等郡,在山西北部整合為新興郡。[5]:154-157
鮮卑柔然時期
突厥汗國時期
- 北齊、北周和隋唐時突厥勢力左右蒙古高原。
-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內戰中戰敗隻身南下歸附隋朝,隋文帝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啟民政權在內蒙古建立。這個政權直轄於隋朝中央政府。隋朝與啟民政權保持着密切的宗藩關係和使臣往來。隋煬帝曾先後兩次親自出塞北巡,開中原王朝皇帝親臨塞北藩屬政權巡視的先例。[6]
- 隋大業七年(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暫地控制了大約今內蒙古全境。
- 突厥頡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結渭水之盟。
漠南唐帝國活動
- 唐太宗時,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在定襄(今內蒙古清水河縣林格爾北土城子古城),貞觀四年(630年)正月,唐將李靖率率三千精騎夜襲陰山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迫使頡利可汗逃遁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區),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被俘,東突厥亡。唐軍把頡利帶到長安,頡利可汗後投降唐朝,老死長安。
- 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646年,唐朝聯合回紇等鐵勒部落,擊滅薛延陀。由燕然都護府管理鐵勒故地,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650年,唐朝軍隊俘車鼻可汗,突厥故土盡為唐有。唐高宗設瀚海都護府(後改為單于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佔領雲中故城,單于都護府廢除。
- 唐代天寶元年(742年)將雲州改為雲中(今山西大同市),轄境約是今日的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乾元元年(758年)雲中再改為雲州。
回鶻汗國時期
契丹國時期
金帝國統治時期
蒙古與元帝國時期
匈奴 | 東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鮮卑 | |
鮮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國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 |||
後突厥汗國 | |||
回鶻汗國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遼朝 | 克烈 | 乃蠻 | |
蒙兀 | |||
蒙古帝國(諸汗國) | |||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北元與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 |||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國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 |||
蒙古國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54年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遷都大都前的上都(開平城)就在今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
- 蒙古高原北部鄂爾渾河谷是初期蒙古帝國的核心地,帝國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1260年,蒙哥汗死後,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貴族推舉為大汗,據有漠北。而忽必烈聞訊後,也在開平也自立為大汗,據有漠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戰,歷時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謂遭忽必烈毒殺。漠北,漠南盡為忽必烈所有。
- 由於忽必烈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基礎都在漠南地(今內蒙古)﹐因此不再以哈拉和林為都城﹐而遷都於燕京,並改稱大都。由於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鎮守。後改為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省會和林,管轄範圍大概為今內蒙古北部、蒙古國全境、西伯利亞南部。而今天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通遼市屬於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屬於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轄於行中書省。
後蒙古汗國時期
- 明朝成立後元朝殘餘勢力退回塞外稱為北元,1388年北元覆亡之後而分裂出來的韃靼和瓦剌活動在戈壁沙漠以北,南部則是明軍對抗蒙古的前線。這些蒙古政權被統稱為明代蒙古。因不同蒙古部族的分裂,「蒙古人是散居且分為這麼多的部族,想平定所有這些群體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明代蒙古人很少與中國進行大規模的交戰。小群軍隊在與明朝軍隊相遇時,多是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或可稱為游擊戰」[7]。15世紀末,蒙古大汗達延汗統一東蒙古六萬戶實現「中興」。1572年,達延汗的孫子俺答汗率漠南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駐紮河套,建「庫庫和屯」城(今呼和浩特舊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游牧過渡到定居生活。俺答封貢後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 明朝初年在蒙古高原東南部的兀良哈三衛、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8]。後沿明長城設置「九邊」,重兵防禦蒙古各部的襲擾。
清帝國統治時期
- 後金時期,蒙古大汗林丹汗所在的察哈爾部被皇太極征服。清代蒙古大多屬於扎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成為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部分。因布爾尼反清失敗,八旗察哈爾被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一詞指內札薩克49旗,外蒙古則指喀爾喀4部(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
- 清朝統治者在鄰近的內蒙古比在遙遠的外蒙古更能有效地貫徹他們的意志。為了實際目的,內蒙古多少被視為中國「內地」[7]。當時漠南蒙古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內札薩克49旗分屬於6個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呼和浩特市東部新建軍事駐防城,命名為「綏遠城」,後將「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化縣。
- 開始,限制漢人與蒙古人混雜是滿清邊疆政策分化抗衡以確保其霸權的一部分。但到了二十世紀初,當滿人更加認同漢人中國的利益即其自身利益時,政策有了重大轉變,除了取消禁止通婚的法令外,開始鼓勵漢人移居邊疆地區,包括內外蒙古。鼓勵漢人移民的政策也是為了反制當時俄國人為追求經濟繁榮而在內蒙古東部的殖民[7]。
中華民國統治時期
- 清亡之後喀爾喀蒙古走向獨立,隨着「放墾蒙地」等活動,矛盾激增,出現陶克陶胡、嘎達梅林等人領導的以維護蒙古牧民利益為目的的武裝鬥爭。而內蒙古則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統治下,1913年起分屬於若干「特別區域」,關內漢人通過走西口、闖關東等方式大量進入內蒙古地區,「人口上蒙古人口早被漢人移民淹沒了」[7]。1928年,國民政府成立綏遠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寧夏省等。
- 抗日戰爭期間,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曾被日本軍佔領,德王為首的群體與大日本帝國合作,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機構,管理內蒙古部分地區。日本人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本戰敗後,復稱歸綏市。抗日戰爭結束後,在原滿洲國行政區的基礎上成立興安省、遼北省,後組成東蒙古自治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時期
-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選舉烏蘭夫為自治政府主席。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包含了當時的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份地區。
-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歸綏市,並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同年寧夏省撤銷,北部的「阿拉善和碩特特別旗」與「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即現在的阿拉善盟)歸入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其餘部分併入甘肅省。[9]
- 1955年,撤銷熱河省。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
- 內蒙古自治區現轄9地級市,3盟,共計21市轄區,11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現今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人口約有430萬,佔中國蒙古族的大部分,全球蒙古族的一半以上。
-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召開,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紀檢監察工作揭出內蒙古政界諸多腐敗問題。自中共十八大至2018年10月底,內蒙古已有6位省部級高官因涉嫌違反黨紀國法而遭到調查[註 1]。[12]
- 2000年後,中國政府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位於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四盟市被正式納入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總體規劃。
- 2020年9月份,內蒙古自治區將數門小學核心課程改為漢語授課,此舉被批評將邊緣化蒙古語言文字。[13]
內人黨事件
註釋
參考文獻
- ^ 内蒙古清水河庄窝坪遗址出土大量仰韶文化文物. [201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司馬遷. 匈奴列傳. 史記. [-61].:「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 ^ 「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彊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
- ^ 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 ^ 5.0 5.1 5.2 5.3 5.4 5.5 5.6 曹永年 (編). 内蒙古通史 第1卷. 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7-09. ISBN 978-7-81115-210-4.
- ^ 突厥启民可汗、隋炀帝与内蒙古. [200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 ^ 7.0 7.1 7.2 7.3 沙拉德·索尼; 藍美華. 回顧歷史:清朝統治下的內蒙古 (PDF). 蒙藏現況雙月報. 2006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09).
- ^ 内蒙古历史渊源. [200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 [200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9).
- ^ 王素毅受贿千万一审判无期 曾一次收十公斤黄金. 京華時報. 2014-07-18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5).
- ^ 内蒙古官场再现塌方式腐败 被查官员多涉矿产资源领域. 界面新聞. 2015-06-25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 ^ 12.0 12.1 内蒙古“第六虎”邢云:退休两年,曾任自治区党委常委11年. 澎湃新聞. 2018-10-25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 ^ Rare rallies in China over Mongolian language curb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