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縣閩北語Guáng-că̤-gṳ̄ing)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是南平市下轄的一個縣。武夷山西南麓,與閩贛兩省的武夷山市邵武建陽黎川資溪貴溪鉛山七縣市交界,縣政府駐杭川鎮二一七路122號。

光澤縣
光澤縣城和北溪
光澤縣城和北溪
  光澤縣 在南平市的位置
  光澤縣
在南平市的位置
坐標:27°32′40″N 117°19′42″E / 27.5445365°N 117.3282935°E / 27.5445365; 117.3282935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福建省南平市
政府駐地杭川鎮
下級行政區
8
政府
 • 縣長趙大建
 • 縣委書記陳中民
面積
 • 總計2,240.25 平方公里(864.97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130,294人
 • 密度58.2人/平方公里(151人/平方英里)
 • 城鎮65,611人
語言
 • 母語方言邵將語 光澤話
閩北語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354100
電話區號0599
行政區劃代碼350723
本地生產總值¥91.18億[2]
網站中國光澤
地圖

歷史

漢末三國孫吳開發南方,於永安三年(260年)在今福建省設立建安郡,在閩江支流富屯溪的上游設置昭武縣。從此直到北宋,今光澤縣域一直是昭武縣(後改名邵武縣)的一部分。邵武縣西北(今光澤縣西部)的武夷山脈較為低矮,地勢從中低山向西迅速過渡為平原,與長江水系撫河流域的臨川南城溝通緊密。開皇十二年(592年),邵武劃歸撫州武德四年(621年),邵武劃歸建州[3]:36[4][5]

武德七年(624年),於邵武縣北設置洋寧鎮,是為光澤縣的前身。廣明元年(880年),在邵武與南城邊境設立杉關。此後南城-杉關-邵武的交通愈發重要,逐漸取代鉛山分水關崇安一線,成為江西往返福建的主道。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洋寧鎮改名財演鎮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邵武縣北部析置光澤縣,隸屬於邵武軍,縣治位於西溪、北溪交匯處的杭川。元、明、清,光澤縣的名稱、治所、轄境、隸屬均保持穩定。[3]:36-37,713[6]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歸江西省抗日戰爭期間,福州南昌等地大量難民逃至光澤,其中一些工商戶在此經商辦廠,使縣城有過短暫的繁榮,戰後即又衰落。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復歸福建省。1956年,隨建陽專區併入南平專區,此後隸屬不變。[3]:2-4

地理

地形為四周高、中間低,近似由東北向西延伸的平行四邊形山間盆地。盆地四周群山連綿,有55座千米以上的高山,東北部地勢高。山嶺多作北東-南西,或北西-南東走向。從四周向中央逐漸降低,盆地底部較平緩,主要是丘陵、河谷、平原。山地佔71.73%、丘陵佔18.24%,平原佔5.67%,山間盆谷佔4.36%。

行政區劃

光澤縣下轄3個、5個[7]

杭川鎮、​寨里鎮、​止馬鎮、​鸞風鄉、​崇仁鄉、​李坊鄉、​華橋鄉司前鄉

人口

2021年,光澤縣常住人口12.9萬人,比上年減少0.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54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70%,比上年提高0.34個百分點。出生人口1117人,出生率7.29‰;死亡人口765人,死亡率為7.30‰;自然增長率為-0.01‰。戶籍人口數16.04萬人,比上年減少0.12萬人。

交通

教育

參考文獻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20-1 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 福建统计年鉴—2018. [2019-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4). 
  3. ^ 3.0 3.1 3.2 光澤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光泽县志. 北京: 群眾出版社. 1994. ISBN 750141226X. 
  4. ^ 邵武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邵武市志. 北京: 群眾出版社. 1993: 86. ISBN 7501410534. 
  5. ^ 《中國河湖大典》編纂委員會. 中国河湖大典. 東南諸河、台灣卷.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4: 85. ISBN 9787517027652. 
  6. ^ 福建省地方交通史志編纂委員會. 福建省交通志. 廈門: 鷺江出版社. 1998: 52-57. ISBN 7806105727. 
  7. ^ 2023年光泽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