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珪(1459年—1515年),字邦瑞,號北潭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丁未進士,正德間累官禮部尚書,與閹黨不合,遭彈劾去職。嘉靖初年追諡文毅

傅珪
大明禮部尚書
籍貫直隸保定府清苑縣軍籍
字號字邦瑞,號北潭
諡號文毅
出生天順三年(1459年)
逝世正德十年(1515年)
出身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進士出身

生平

順天府鄉試第九十八名,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進士[1][2],改庶吉士。弘治年間,授翰林院編修,兼司經局校書。參與修撰《大明會典》,遷左中允。明武宗繼位,因東宮恩,進左諭德,纂修《孝宗實錄》。因不依附劉瑾而遭其忌恨,因彈劾其修《會典》時有所解私囊事,降為編修。恰逢《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費宏為禮部尚書,多有執爭,章奏遂多。因事得罪中官被彈劾。嘉靖元年,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3]

著作

有《北潭集》。

家族

曾祖傅貴;祖父傅信,曾任主簿;父傅泰,國子生,母劉氏[4]

參考文獻

  1. ^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2.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256–258. ISBN 978-7-307-07043-1. 
  3. ^ 明史》(卷184):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成,遷左中允。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費宏為禮部尚書。禮部事視他部為簡,自珪數有執爭,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稱「大慶法王」。番僧乞田百頃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稱大慶法王與聖旨並。珪佯不知,執奏:「孰為大慶法王?敢與至尊並書,大不敬。」詔勿問,田亦竟止。珪居閑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卒以此忤權幸去。教坊司臧賢請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珪格不行。賢日夜騰謗於諸閹間,冀去珪。流寇擾河南,太監陸誾謀督師,下廷議,莫敢先發。珪厲聲曰:「師老民疲,賊日熾,以冒功者多,僨事者漏罰,失將士心。先所遣已無功,可復遣耶?今賊橫行郊圻肘腋間,民囂然思亂,禍旦夕及宗社。吾儕死不償責,諸公安得首鼠兩端。」由是議罷。疏上,竟遣誾,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張羽奏雲南災。珪因極言四方災變可畏。八年五月,復奏四月災,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變六十九事。今自去秋來,地震天鳴,雹降星殞,龍虎出見,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與焉,災未有若是甚者。」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珪歸三年,御史盧雍稱珪在位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日給為累,乞頒月廩、歲隸,以示優禮。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而珪適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請恤典。撫、按以為言,詔蔭其子中書舍人。嘉靖元年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
  4.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成化二十三年進士登科錄》 

相關條目

官銜
前任:
費宏
明朝禮部尚書
正德六年-八年(1511年-1513年)
繼任: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