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塞爾維亞關係
俄羅斯-塞爾維亞關係(俄語:российско-серб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塞爾維亞語:руско-српски односи)是指塞爾維亞和俄羅斯之間的雙邊外交關係。1838年,鄂圖曼帝國的塞爾維亞公國與俄羅斯帝國建立了正式關係。在蘇聯解體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於1991年12月通過總統關於承認前蘇聯各共和國的決定承認了俄羅斯。塞爾維亞在莫斯科設有大使館,俄羅斯在貝爾格萊德設有大使館,並在普里什蒂納設有科索沃特派團聯絡處。塞爾維亞還宣佈晚些時候在葉卡捷琳堡開設總領事館。
俄羅斯 |
塞爾維亞 |
---|
南斯拉夫王國與蘇聯之間的外交關係於1940年6月24日建立,塞爾維亞和俄羅斯聯邦承認兩國間簽署的所有國家間文件的連續性。過去簽署的雙邊條約、協議和議定書約有70項。迄今為止,塞爾維亞和俄羅斯聯邦簽署並批准了43項雙邊協定和條約,涉及不同領域的相互合作。[1]
根據人口普查,有3,247名俄羅斯族人生活在塞爾維亞(2011年),有3,510名塞爾維亞人擁有俄羅斯國籍(2010年)。
塞爾維亞和俄羅斯都是斯拉夫和東正教為主的國家,相互之間有很強的文化親和力。儘管塞爾維亞試圖融入西方世界,但對俄政策一直在強力維持。[2]
歷史
中世紀
14世紀鄂圖曼帝國入侵塞爾維亞後,有很多塞爾維亞難民在俄羅斯避難。[3]塞爾維亞人拉扎爾(在俄羅斯建造了第一個公共機械鐘)和塞爾維亞人帕喬米烏斯(聖徒學家和翻譯家)是俄羅斯中世紀歷史上著名的塞爾維亞人。[4]俄國皇帝伊凡雷帝的母親埃琳娜·格林斯卡婭是塞爾維亞人。[5]東正教的聖薩瓦崇拜是16世紀在俄羅斯建立的。[3]
18世紀
在1750年代,奧地利上校伊凡·霍瓦特主導起一個移民運動,將大量主要來自哈布斯堡領土(塞爾維亞邊防團區域)的東正教塞爾維亞人,遷移至新塞爾維亞的俄羅斯軍事邊境地區(主要在現在的烏克蘭基羅沃拉德州),以及斯拉夫塞爾維亞(主要是現在的烏克蘭盧甘斯克州)。1764年,這兩個地區都併入了俄羅斯的新羅西亞省。[6]
19世紀至1900年代
1806年末,鄂圖曼帝國與拿破崙結盟,遭到俄國和英國的攻擊,於是開始尋求滿足以卡拉喬爾傑·彼得羅維奇領導的塞爾維亞叛軍的要求。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向塞爾維亞人提供援助與合作。塞爾維亞人接受了俄羅斯人提出的在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自治提議,並於1807年7月與俄羅斯帝國簽署了聯盟協議:卡拉喬爾傑將接受武器、軍事和醫療援助。儘管如此,1812年5月俄國與土耳其達成的和解協議有效地為土耳其重新佔領塞爾維亞提供了條件,第一次塞爾維亞起義在1813年10月被斷然鎮壓。第二次塞爾維亞起義(1815年4月- 1817年7月)使得塞爾維亞在鄂圖曼帝國內實現了塞爾維亞的自治,並通過俄羅斯-土耳其阿克曼公約(1826年10月,於克拉古耶瓦茨大教堂在米洛什·奧布雷諾維奇一世的見證下莊嚴宣佈[7])和阿德里安堡條約得到國際承認。塞爾維亞因此被置於俄羅斯的保護之下,儘管俄羅斯無法像在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那樣實施控制塞爾維亞,這些領土也在《阿克曼公約》中處理。塞爾維亞的自治權在1828年被鄂圖曼蘇丹短暫廢除,然後在1829年重新授予。俄羅斯的保護被承認,直到1856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戰敗後被廢除。
1838年2月,米洛什·奧布雷諾維奇一世王子在他位於克拉古耶瓦茨的住所接見了俄羅斯第一任領事格拉西姆·瓦什琴科。[8][9]
1876年6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公國宣佈獨立,並向鄂圖曼帝國開戰。1878年3月塞爾維亞取得勝利,戰爭最終結束,而俄國也捲入了自己與土耳其的戰爭,兩場戰爭的最終解決方案是由列強在柏林會議上決定的。《柏林條約》(1878年7月)的審議和決定受到奧匈帝國的安德拉希·久洛的影響,承認了塞爾維亞的獨立,但使塞爾維亞的統治階級對俄羅斯不滿,認為俄羅斯犧牲塞爾維亞的利益來支持新建立的保加利亞公國。[10]
與安德拉希的想法一致,維也納為了中和敵對的民族統一主義傾向,應該與所有與其有民族關係的鄰國建立緊密的法律約束關係,奧匈帝國北部與塞爾維亞接壤,西部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接壤,尋求通過與塞爾維亞締結一系列貿易公約在經濟上整合塞爾維亞,並迫使米蘭一世簽署一項全面的雙邊政治條約。[11]1881年6月,塞爾維亞的米蘭一世和奧匈帝國締結了一項秘密公約,實際上把塞爾維亞變成了奧匈帝國的附屬國。[12]反過來,俄羅斯在19世紀80年代加強了對黑山的追求。[12]黑山大公尼古拉一世是聖彼得堡的常客,並於1889年被亞歷山大三世授予俄羅斯帝國的最高勳章。
塞爾維亞人民激進黨是由著名的親俄主義者尼古拉·帕希奇於1881年創立的,並於1891年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該黨尋求擺脫奧匈帝國的依賴。塞爾維亞在1885年與保加利亞的戰爭中戰敗,保加利亞的統一得到了國際承認。與此同時,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塞爾維亞企圖建立一個南斯拉夫國家,這使奧匈帝國擔心奧匈帝國可能遭到毀滅。另一方面,俄羅斯對保加利亞越來越失望,因為來自德國的統治者亞歷山大一世和1887年以來的斐迪南一世所推行的政策遭到了俄羅斯的反對。1897年,奧地利皇帝法蘭斯·約瑟夫訪問了聖彼得堡,並與俄羅斯的尼古拉二世舉行了會談,這標誌着兩個帝國之間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以尊重並尋求維持巴爾幹半島的現狀,這與維也納阻止一個斯拉夫大國在該地區出現的努力是一致的。[12][13]1901年在科索沃對塞爾維亞人的屠殺導致了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的外交衝突,奧匈帝國支持阿爾巴尼亞人,俄羅斯則支持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在1903年的一次政變中被暗殺,奧布雷諾維奇王朝滅亡,親俄的卡拉喬傑維奇王朝回歸。國王彼得一世領導下的尼古拉·帕希奇的新政府使塞爾維亞重新轉向俄羅斯。[14]塞爾維亞在與奧匈帝國的經濟豬戰中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俄羅斯沒有干預波斯尼亞危機。「國防」組織是在吞併後成立的,旨在從奧匈帝國的統治下解放塞爾維亞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戰
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因素之一是塞爾維亞王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密切的雙邊關係。雖然俄羅斯和塞爾維亞並沒有正式結盟,但俄羅斯公開尋求在塞爾維亞的政治和宗教影響力。[15]1914年5月,塞爾維亞的政治分化為兩個派別,一個由總理尼古拉·帕希奇領導,另一個由激進的民族主義軍事情報負責人德拉古丁·迪米特里耶維奇上校領導,他的代號為Apis。[16]在那個月,由於德拉古丁·迪米特里耶維奇上校的陰謀,彼得國王解散了尼古拉·帕希奇的政府,[16]但是俄羅斯駐貝爾格萊德的大臣介入,恢復了尼古拉·帕希奇的政府。[16]尼古拉·帕希奇,儘管他經常在公開場合發言,但他知道塞爾維亞瀕臨破產,而且在巴爾幹戰爭和科索沃鎮壓阿爾巴尼亞叛亂中遭受重大傷亡後,亟需和平。[16]由於俄羅斯也支持巴爾幹半島的和平,在俄羅斯看來,讓帕希奇繼續掌權是可取的。[16]然而,法蘭斯·斐迪南大公的暗殺導致奧匈帝國在7月危機期間對塞爾維亞宣戰。俄羅斯在7月下旬動員了其武裝力量,表面上是為了保衛塞爾維亞,但同時也是為了保持其作為一個大國的地位,在巴爾幹地區獲得影響力,威懾奧匈帝國和德國。這導致德國在8月1日對俄羅斯宣戰,最終將局部衝突擴大為一場世界大戰。
戰間期及俄國移民
1917年11月俄國革命後幾個月,俄國內戰爆發,一小部分來自南斯拉夫的僱傭兵為俄國白軍和布爾什維克軍而戰。內戰在1922年布爾什維克勝利後結束,南斯拉夫王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仍然很冷淡。直到1940年6月,南斯拉夫王國才正式承認蘇聯並建立外交關係,[17]成為最後一個這樣做的歐洲國家之一。[18]
自1920年以來,南斯拉夫王國的政府歡迎了數萬名反布爾什維克的俄羅斯難民,[18]主要是那些在1920年11月彼得·弗蘭格爾將軍領導下的俄羅斯軍隊在克里米亞最終失敗後逃離的難民。政府解釋說,它的好客是為了償還塞爾維亞欠俄羅斯的債務,後者在一戰爆發時干預塞爾維亞。[19]南斯拉夫王國成了40000名俄羅斯帝國流亡者的家園。[20]1921年,在塞爾維亞牧主迪米特里耶的邀請下,流亡中的俄羅斯教會的領導從君士坦丁堡轉移到塞爾維亞,並於1922年9月在卡爾洛夫奇(直到1920年,被廢除的卡爾洛夫奇牧主的所在地)立了一個事實上獨立的教會管理機構,幾年後被設立為俄羅斯以外的俄羅斯東正教會。流亡的俄羅斯神職人員對教堂的虔誠和奉獻被塞爾維亞的教會人士奉為榜樣。[21]該教會的領袖安東尼·赫拉波維茨基被廣泛認為是所有俄羅斯流亡者的精神領袖,直到1936年去世。[22]塞爾維亞牧首瓦爾納瓦成為南斯拉夫俄羅斯流亡人士的堅定捍衛者和提倡者,並對皇家法院和政府施加持續的壓力,以阻止南斯拉夫和蘇聯之間的任何和解和建立外交關係。[23]南斯拉夫王國的俄羅斯人實際上在許多方面處於有利地位,因為他們得到了卡拉喬傑維奇王朝的支持和保護。[24]
在彼得·弗蘭格爾將軍指揮下的俄羅斯軍人部分被徵召加入南斯拉夫的邊境警衛部隊,並部署在該國的東南部和後來的西北部邊境。[25]1922年4月通過的一項廢除邊境警衛部隊的法律終止了這項服務。在1923-1924年期間,弗蘭格爾的手下簽訂了一份合同,要在克拉列沃和拉什卡之間修建一條公路。[25]
在1922年春天的熱那亞會議上,蘇聯代表團和南斯拉夫王國代表團因為黑山代表團的缺席發生了爭吵,兩國外長在會議間隙進行了會晤。雙方達成了一項形式上的協議,即王國政府將阻止俄羅斯流亡者在其領土上的進一步活動。[17]儘管如此,俄羅斯的移民活動仍在快速進行:多個俄羅斯軍官協會在南斯拉夫成立,1924年,由俄羅斯最資深的將領愛德華·埃克和喬治·羅薩里翁·索沙爾斯基領導的保護傘委員會統一了南斯拉夫的俄羅斯人流亡組織。[26]1924年,一個完全由弗蘭格爾的人組成的騎兵旅在俄羅斯將軍謝爾蓋·烏拉蓋的指揮下成立,目的是推翻阿爾巴尼亞親蘇聯東正教領袖范·諾利,後者於當年6月奪權,並重新扶植穆斯林國王索古一世,該行動於當年12月實施。[25]1924年9月1日,彼得·弗蘭格爾將軍成立了俄羅斯全軍事聯盟,直到1927年總部設在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這是一個旨在團結俄羅斯以外的所有俄羅斯軍官的全球性組織。[27]根據UDBA 1955年編纂的解密研究報告所載的數據,[28]1934年,該組織在南斯拉夫的成員總數為25.000人。[29]南斯拉夫第四部成立,總部設在貝爾格萊德,直到1933年由愛德華·埃克將軍領導。[30]第四部經常同南斯拉夫的陸軍和海軍部聯絡。[30]
蘇聯情報機構從20世紀30年代初就開始努力在南斯拉夫招募特工,包括從白人移民中招募特工,如利尼德·里尼茨基,他於1935年被南斯拉夫警方曝光並逮捕。[31]
1938年,蘇聯政府發起了一場計劃政變,旨在推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的愛德華·貝奈斯所憎恨的米蘭·斯托亞迪諾維奇政府,並建立一個反德軍事政權。蘇聯情報官員彼得·祖博夫獲得20萬美元現金,這是捷克提供挑選來執行政變的塞爾維亞軍官的資金。但是這個計劃失敗了,因為祖博夫在判斷塞爾維亞軍官不適合執行任務後,拒絕預付款項。[32][33][34]
二戰及蘇聯的影響
當南斯拉夫仍然是君主政體時,南斯拉夫的共產主義元素在國民議會中保留了一些影響(1920年12月,政府禁止所有共產主義活動)。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和蘇聯官員之間的關係得到了發展。然而,最初的關係仍然緊張。例如,1937年,斯大林在「大清洗」期間在莫斯科殺害了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秘書長米蘭·高基奇。[35]
1940年6月底,蘇聯第一任駐南斯拉夫大使域陀·普羅特尼科夫被任命。[36]
1941年3月,針對南斯拉夫親德政府的政變雖然主要由英國支持,但同時也得到了蘇聯情報機構格烏和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積極支持,這些情報機構遵循斯大林的指示,目的是加強蘇聯在巴爾幹半島的戰略地位。[37]1941年4月5日,新的南斯拉夫政府和蘇聯簽署了《友好和不侵略條約》,[38]該條約沒有承諾雙方在發生侵略時提供軍事援助。[39][40][41][42]
據蘇聯將軍帕維爾·蘇多普拉托夫的說法,1941年4月,希特拉對政變″做出了迅速有效的反應″,蘇聯領導層對南斯拉夫的立即失敗感到震驚。[43]
1941年5月8日,蘇聯正式斷絕了與南斯拉夫的關係,但實際上在那之前就已經這樣做了。[31]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攻擊蘇聯後,蘇聯開始協助鐵托領導的共產主義游擊隊的軍事行動。從1944年秋起,紅軍正規軍直接與游擊隊合作作戰,特別是在今天塞爾維亞的領土上。在這些蘇聯士兵在塞爾維亞境內作戰的戰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貝爾格萊德攻勢。
俄羅斯全軍事聯盟第四部門是俄羅斯全軍事聯盟中唯一一個決定站在德國一邊對抗蘇聯的區域分支,俄羅斯全軍事聯盟參與了1941年9月在塞爾維亞成立的俄羅斯保護兵團(德語:Russisches Schutzkorps Serbien)。俄羅斯保護兵團忙於守衛重要地點,並與鐵托領導的共產主義游擊隊作戰。[44]俄軍負責守衛重要地點,並與鐵托領導的共產主義游擊隊作戰。
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和蘇聯
1945年5月戰爭結束後,國王彼得二世被禁止返回南斯拉夫;1945年11月,他被南斯拉夫共產主義制憲會議正式罷免,國家重組為共和國,並更名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最初,約瑟夫·布羅茲·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政權是忠於約瑟夫·斯大林的克里姆林宮的。後者希望南斯拉夫成為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集團的一員。然而,鐵托最終拒絕了斯大林的壓力,並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不結盟運動被認為是第三條道路,既不加入美國領導的北約,也不加入莫斯科主導的華沙條約組織。
早在1945年4月11日,蘇聯就同約瑟普·鐵托締結了一項友好條約,鐵托代表南斯拉夫攝政王委員會簽署了條約。[45]
戰爭結束後的頭兩年,南斯拉夫與蘇聯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在此期間旨在滿足蘇聯在歐洲的西方盟國的要求)在一些問題上並非完全沒有分歧,例如南斯拉夫的領土要求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自由領地和奧地利克恩頓州的一部分,由卡林斯斯洛文斯人居住,鐵托努力在整個巴爾幹地區發揮領導作用,以及斯大林不願在希臘內戰中果斷地支持希臘共產黨,但是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支持。[46][47]1948年初,兩國關係急劇惡化。1948年6月,鐵托沒有參加第二次情報會議。情報會議是1947年9月由蘇聯倡議成立的,是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意大利、法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共產黨的協調機構。這次會議根據南斯拉夫民主聯盟的動議,主要討論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局勢。1948年6月28日,其他成員國通過了一項決議,指出「最近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領導層在主要的國內外政策問題上採取了錯誤的路線,背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決議的結語是:「南斯拉夫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已將自己和南斯拉夫黨置於共產主義兄弟黨的家庭之外,置於共產主義統一戰線之外,因此也置於情報會議的行列之外。」[48]莫斯科認為,一旦鐵托失去了蘇聯的認可,他就會垮台。這種驅逐有效地將南斯拉夫驅逐出了國際社會主義國家聯盟,而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隨後也對所謂的「鐵托派」進行了清洗。斯大林把這件事看得很重,曾多次企圖暗殺鐵托,但都沒有成功。[49]
第二年,危機幾乎升級為一場武裝衝突,因為匈牙利和蘇聯軍隊在南斯拉夫北部邊境集結。[50]1949年5月20日,南斯拉夫外交部正式抗議蘇聯對一群南斯拉夫公民的支持,這些公民於4月初在莫斯科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促進「反對南斯拉夫的不友好活動」(南斯拉夫外交部1949年5月23日的說明)。[51]蘇聯於1949年5月31日作出的答覆聲稱,蘇聯有權向「南斯拉夫革命移民″」提供庇護,並聲明南斯拉夫政府″已經喪失了期待蘇聯給予友好態度″的權利,因為它已經在南斯拉夫建立了″反共反民主的恐怖主義政權″,並與蘇聯進行鬥爭。[52]1949年11月,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通過了關於南斯拉夫共產黨的另一項決議,該決議稱南斯拉夫共產黨被一群「殺人犯和間諜」劫持,並宣佈打擊「鐵托團伙」是所有共產主義和工人黨的責任。[53][54]
斯大林死後,兩國關係開始正常化,1955年6月簽署的《貝爾格萊德宣言》明確廢除了斯大林對南斯拉夫的政策。然而,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從未加入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和軍事集團,仍然是不結盟運動的主要成員之一,不結盟運動是一個在冷戰中尋求中立的國家集團。然而,南斯拉夫政府允許蘇聯空軍在埃及上空飛行,允許蘇聯在六日戰爭和贖罪日戰爭期間向埃及派遣顧問、武器和部隊。[55]蘇聯和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繫一直發展到1980年代末。
1991年至2000年
南斯拉夫解體和蘇聯解體幾乎是同時發生的。整個20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受到西方世界制裁的沉重打擊。與此同時,俄羅斯正在經歷痛苦的結構改革,伴隨着經濟產量的穩步下降,直到1999年。兩國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忽視,直到1999年春天。
1998年,科索沃戰爭爆發,隨後南斯拉夫與西方國家關係破裂,北約轟炸南斯拉夫,遭到俄羅斯的強烈譴責。1999年3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將北約對擁有主權的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描述為″公開侵略″。[56]俄羅斯在聯合國譴責北約,並支持北約對塞爾維亞的空襲是非法軍事行動的聲明。[56]據稱,來自俄羅斯的志願者和僱傭兵大量前往科索沃,與科索沃解放軍作戰,並抵抗北約的行動,使北約的行動複雜化。[57]轟炸發生時,塞爾維亞政治團隊中出現了一種親俄的論調,當時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的兄弟、南斯拉夫駐莫斯科大使博里斯拉夫·米洛舍維奇提議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可以加入由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組成的聯邦國。[58]
2000年至今
2000年初,在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幾個月後,弗拉基米爾·普京成為俄羅斯的總統,兩國關係開始升溫。在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被推翻後,南斯拉夫的新總統沃伊斯拉夫·科什圖尼察於2000年10月訪問了普京。
2008年1月,莫斯科和貝爾格萊德達成了一項重大協議,到2008年底,塞爾維亞石油和天然氣公司51%的股份轉讓給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交換條件是4億歐元和5.5億歐元的投資。後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將其在塞爾維亞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股份增加到56.5%。[59][60]
2012年4月,時任塞爾維亞副總理兼內政部長的伊維察·達契奇和俄羅斯緊急情況部副部長弗拉基米爾·普赫科夫在尼什開設了俄羅斯-塞爾維亞人道主義中心,這是一個政府間非營利組織。[61]雖然塞爾維亞與北約有密切的軍事合作(塞爾維亞與美國的軍事合作比與俄羅斯的大得多[62][63]),並且在2016年初塞爾維亞議會批准了一項協議,允許北約人員在塞爾維亞領土內自由行動和外交豁免權,[64][65]但塞爾維亞政府拒絕給予尼什的俄羅斯-塞爾維亞人道主義中心類似的地位。[66][60][67]
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於2017年12月訪問俄羅斯,被譽為「數十年關係停滯」的象徵性結束。[68]2019年11月,塞爾維亞安全部門披露了俄羅斯情報人員會見塞爾維亞軍隊官員並向其提供資金的活動。[69]
科索沃問題
俄羅斯支持塞爾維亞在科索沃問題上的立場。普京說,任何支持科索沃單方面宣佈獨立的行為都是不道德和非法的。[70]他形容幾個世界大國承認科索沃單方面宣佈獨立是「一個可怕的先例」,「打破了整個國際關係體系」,這個體系已經「發展了幾個世紀」,而且「毫無疑問,它可能會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後果」,這些後果將會「打在西方的臉上」。[71]聲明發表後,俄羅斯當選總統梅德韋謝夫在對塞爾維亞進行正式國事訪問期間,重申了對塞爾維亞及其在科索沃問題上立場的支持。[72]
俄羅斯還表示,2008年3月西藏發生的騷亂與一些國家承認塞爾維亞分離省份科索沃的獨立有關。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接受一家俄羅斯報紙採訪時,還把要求馬其頓的阿爾巴尼亞族獲得更大自治權的要求與科索沃問題聯繫起來。拉夫羅夫說:「有理由認為這不是偶然發生的。你可以看到西藏正在發生的事情,那裏的分裂分子是如何行動的。馬其頓的阿爾巴尼亞人已經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治,這是邁向獨立的明確一步。此外,世界其他地區發生的事件使我們有理由認為我們只是在一個非常不穩定的進程的開端」。[73]
2008年3月23日,普京下令對科索沃塞族飛地進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74]科索沃總理塔奇反對俄羅斯向科索沃塞族人提供援助的計劃。他說,只有在與普里什蒂納政府達成一致並進行協調的情況下,俄羅斯才能提供援助。[75]
7月15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謝夫在一次重要的外交政策演講中表示:「對於歐盟來說,科索沃幾乎相當於伊拉克對於美國的意義....這是破壞國際法的最新例子」。[76]
2009年5月29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謝夫將塞爾維亞描述為俄羅斯在東南歐的「關鍵夥伴」,並宣佈「我們打算繼續協調我們的外國警察在未來的行動,包括與解決科索沃問題有關的行動」。[77]
俄羅斯駐塞爾維亞大使亞歷山大·科努辛2009年6月對貝爾格萊德的一家日報說:「俄羅斯的立場很簡單——我們準備支持塞爾維亞(在科索沃問題上)採取的任何立場。」[78]
儘管俄羅斯反對科索沃獨立,但俄羅斯支持當勞·特朗普斡旋的2020年科索沃和塞爾維亞之間的正常化協議。[79]
經濟關係
貿易
2016年,俄羅斯和塞爾維亞之間的貿易總額為16.57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了1.32%;俄羅斯對塞爾維亞出口總額為7.702億美元,同比下降9.34%;俄羅斯從塞爾維亞的進口額為8.868億美元,增長12.84%。[80]
2017年,俄羅斯對塞爾維亞出口的70%是碳氫化合物,天然氣是主要出口項目。從2013年到2016年,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天然氣出口從20億立方米下降到17億立方米。[60]2013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為塞爾維亞的天然氣出口價格提供13%的折扣,有效期至2021年。[81]
2017年12月,俄羅斯取消了塞爾維亞只在國內市場消費其天然氣的要求,從而允許塞爾維亞重新出口燃料。12月18日發佈的一份俄羅斯政府文件修訂了2012年至2021年的天然氣供應合同,合同規定每年供應50億立方米。[82][83]
企業
塞爾維亞表現最好的公司塞爾維亞天然氣公司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持有多數股權,[84]後者是政府控制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子公司。
旅行
自2008年以來,俄羅斯和塞爾維亞對來往於兩國之間的旅客都實行了免簽政策。[85]
軍事合作
自前蘇聯-南斯拉夫時期以來,塞爾維亞武裝部隊及其武器工業一直依賴蘇聯/俄羅斯的技術。[62]
2016年6月,塞爾維亞以2500萬歐元購買了兩架俄羅斯Mi17多功能直升機。[62][86]
2016年12月,兩國簽署了一項軍事技術援助協議,允許塞爾維亞接收6架米格-29戰鬥機、30輛現代化T-72主戰坦克和30輛BRDM-2裝甲車作為禮物。[87][88]戰鬥機於2017年10月交付,[89]裝甲車輛預計將於2018年交付。[88][90]
2018年,俄羅斯向塞爾維亞和南奧塞梯提供了3公斤無線電電子槍和固定無線電電子裝置。[91][92]
塞爾維亞參加了被稱為「斯拉夫兄弟」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塞爾維亞軍事演習,並且也被提供了Chaborz M-3戰鬥車。[93][94]2019年初簽署了3份武器合同。[95]
教育
南斯拉夫和俄羅斯聯邦於1995年7月19日簽署了《文化、教育、科學和體育領域合作協定》。在此基礎上,雙方於2001年12月簽署了2002 - 2004年教育、科學和文化領域合作計劃。俄羅斯聯邦文化日於2002年在塞爾維亞和黑山舉行,塞爾維亞和黑山文化日於2003年在俄羅斯聯邦舉行。[96]
位於貝爾格萊德的俄羅斯科學文化中心於1933年4月9日開放。該中心的通俗名稱是「俄羅斯之家」。[97]
人口統計資料
根據人口普查,有3,247名俄羅斯人生活在塞爾維亞(2011年)[98]和3,510名塞爾維亞人生活在俄羅斯(2010年)。[99]在俄羅斯有11043人講塞爾維亞語,其中有3330人以塞爾維亞語為母語,在塞爾維亞3179人以俄語為母語。[100][101][102]根據2015年的數據,在俄羅斯有29499名塞爾維亞公民。[103]根據2013年的數據,塞爾維亞有3290名俄羅斯公民。[104]
流行文化
莫斯科酒店是貝爾格萊德最成功和最負盛名的酒店之一,以俄羅斯首都命名。卡爾波夫、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馬克西姆·高爾基和其他許多俄羅斯知名人士曾在不同場合接受過邀請。[105]
參考文獻
- ^ Bilateral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Russia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8-05,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Serbia
- ^ Adelina Marini. To Serbia EU Is a Strategic Goal but Russia Is Love and Friendship. euinside. [202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 ^ 3.0 3.1 Predrag R. Dragić Kijuk. Hilandar: 1198-1998. Association of writers of Serbia. 1999: 163 [202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 ^ Davidović 2003,第25頁
- ^ Robert Payne; Nikita Romanoff. Ivan the Terrible. Rowman & Littlefield. 2002: 436 [2021-02-07]. ISBN 978-0-8154-122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 ^ Nova Srbija i Slavenosrbija
- ^ Enciklopedija Jugoslavije 1968,第447頁.
- ^ 1838 Установление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Россией и Сербией, открытие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онсульства в Белграде.. [202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7).
- ^ Србија и Русија – 180 година пријатељства, поверења и сарадњ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olitika, 20 February 2018 (print edition of 21 Feb 2018, p. 1.)
- ^ Enciklopedija Jugoslavije 1968,第455頁.
- ^ ″Austro-ugarsko-srpska tajna konvencija g. 1881.″ // Hrvatska Enciklopedija, Zagreb: Naklada Konzorcija Hrvatske Enciklopedije (Kingdom of Yugoslavia), 1941, Vol. I, p. 784.
- ^ 12.0 12.1 12.2 Enciklopedija Jugoslavije 1968,第456頁.
- ^ Русско-австрийское соглашение. [202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2).
- ^ Enciklopedija Jugoslavije 1968,第456–457頁.
- ^ Jelavich 2004,第10頁.
- ^ 16.0 16.1 16.2 16.3 16.4 Fromkin, David. Europe's last summer: who started the Great War in 1914?. New York : Knopf : 2004. 2004: 124–25. ISBN 978-0-375-41156-4.
- ^ 17.0 17.1 Škiljan 2014,第18頁.
- ^ 18.0 18.1 Branko Petranović. Srpski narod u prvoj fazi drugog svetskog rata 1939-194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RBIJA U DRUGOM SVETSKOM RATU, p. 39.
- ^ Škiljan 2014,第10頁.
- ^ Мирослав Јовановић. Руска емиграција на Балкану (1920-1940), Београд, 2006, pp. 183-190
- ^ ″Прихваћен позив патријарха Димитрија: Из тајних архива УДБЕ: РУСКА ЕМИГРАЦИЈА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1918–1941.″ // Politika, 21 December 2017, p. 25.
- ^ Радован М. Пилиповић. СРПСКА ПРАВОСЛАВНА ЦРКВА, РУСКА ПРАВОСЛАВНА ЗАГРАНИЧНА ЦРКВА, МОСКОВСКА ПАТРИЈАРШИЈА (1920-1940) – УЗАЈАМНЕ ВЕЗЕ, УТИЦАЈИ И ОДНОС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 1. 1. Митрополит Антоније Храповицки″, Belgrade, 2017, pp. 39–41.
- ^ ″Велика улога патријарха Варнаве: Из тајних архива УДБЕ: РУСКА ЕМИГРАЦИЈА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1918–1941.″ // Politika, 22 December 2017, p. 17.
- ^ Škiljan, Filip (2014). Rusi u Hrvatskoj [Russians in Croatia] (in Croatian). Zagreb: Savez Rusa u Republici Hrvatskoj. ISBN 9789535832706. p. 23.
- ^ 25.0 25.1 25.2 ″Врангелове команде у Врању и Скопљу: Из тајних архива УДБЕ: РУСКА ЕМИГРАЦИЈА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1918–1941.″ // Politika, 4 December 2017, p. 19.
- ^ ″Тајне војне формације у приправности″. // Politika, 5 December 2017, p. 18.
- ^ ″Главни војни циљ барона Врангела: Из тајних архива УДБЕ: РУСКА ЕМИГРАЦИЈА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1918–1941.″. // Politika, 7 December 2017, p. 21.
- ^ „Белоемиграција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1918–1941」: „Црни барон」 у Београд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olitika.rs, 2 December 22017.
- ^ ″Врангелов неоспорни ауторитет: Из тајних архива УДБЕ: РУСКА ЕМИГРАЦИЈА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1918–1941.″ // Politika, 8 December 2017, p. 17.
- ^ 30.0 30.1 ″РОВС је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имао око 25.000 чланова: Из тајних архива УДБЕ: РУСКА ЕМИГРАЦИЈА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1918–1941.″ // Politika, 15 December 2017, p. 20.
- ^ 31.0 31.1 А.Ю. Тимофеев. ДИПЛОМАТИЯ ПО-РУССКИ, ДИПЛОМАТИЯ ПО-СЕРБСКИ… ПЕРВЫ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И СССР В БЕЛГРАДЕ, ПЕРВЫ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И ЮГОСЛАВИИ В МОСКВ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 18.
- ^ Sudoplatov 1994,第63頁.
- ^ Владимир Сергеевич Антонов. Судьбе напереко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zavisimaya Gazeta, 6 July 2012.
- ^ А.Ю. Тимофеев. ДИПЛОМАТИЯ ПО-РУССКИ, ДИПЛОМАТИЯ ПО-СЕРБСКИ… ПЕРВЫ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И СССР В БЕЛГРАДЕ, ПЕРВЫЕ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И ЮГОСЛАВИИ В МОСКВ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 17.
- ^ Banac 1988, p. 64.
- ^ Виктор ПЛОТНИКОВ, полпред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Sudoplatov 1994,第118–119頁.
- ^ 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и ненападении между Союзом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и Королевством Югослави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ocs.cntd.ru
- ^ Решетникова О. Н. К вопросу о советско-югославском договоре о дружбе и ненападении //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и страны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и Юго-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pp. 110-123.
- ^ Как Сталин «кинул» Югослави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ISS
- ^ 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и ненападении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Югославией от 5 апреля 1941 г. в освещении советской печати.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7).
- ^ Dr. Đoko M. Slijepčević. Jugoslavija uoči i za vreme Drugog Svetskog Rata, Minhen, 1978, p. 27.
- ^ Sudoplatov 1994,第119頁.
- ^ ″Оснивање белогвардејских тајних служби: Из тајних архива УДБЕ: РУСКА ЕМИГРАЦИЈА У ЈУГОСЛАВИЈИ 1918–1941.″ // Politika, 13 December 2017, p. 18.
- ^ 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взаимной помощи и послевоенном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Югославией. [2022-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 ^ Yugoslavia expelled from COMINFORM.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3).
- ^ Советско-Югослав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 ^ Resolution of the Information Bureau Concern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Yugoslavia.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 ^ Medvedev, Zhores A.; Medvedev, Roy A.; Jeličić, Matej; Škunca, Ivan. The Unknown Stalin. Tauris. 2003: 61–62. ISBN 978-1-58567-502-9.
- ^ No Words Left?. Time Magazine. 22 August 1949 [27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9).
- ^ Dedijer 1980,第171–172頁.
- ^ Dedijer 1980,第175頁.
- ^ Enciklopedija Jugoslavije 1968,第487頁.
- ^ Югославия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1940-х – 1989 гг. // 3. Югославская компартия во власти убийц и шпионов. Резолюция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го бюро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х партий.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30).
- ^ Ginor, Isabella; Remez, Gideon. The Soviet-Israeli War, 1967-1973: The USSR's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the Egyptian-Israeli Conflict. August 2017 [2021-02-08]. ISBN 97801909117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 ^ 56.0 56.1 Russia condemns Nato at UN. BBC News. 25 March 1999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Fighting for a foreign land. BBC News. 20 May 1999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2).
- ^ The Daily Beast - May 16, 1999 - A Milosevic in Moscow
- ^ "Газпром нефть": ра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ербии по покупке NIS напрямую не касается менеджеро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ASS, 12 August 2014.
- ^ 60.0 60.1 60.2 Иллюзия близости: амбиции и возможности России на Западных Балканах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egie Moscow Center, 12 December 2017.
- ^ В сербском городе Ниш открыт гуманитарный центр МЧ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ASS, 27 April 2012.
- ^ 62.0 62.1 62.2 With Russia as an ally, Serbia edges toward NAT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3 July 2016.
- ^ ″Војна сарадња Србије и Русије на радару Вашингтон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olitika, 23 December (print edition) 2017, p. 5.
- ^ Как Сербия балансирует между НАТО и Россие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xpert Online, 2016.
- ^ "Serbia makes big step toward NATO": "Serbia, which Moscow considers its main ally in the Balkans, has made a big step towards NATO," estimated Moscow-based daily Kommersa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ETA, 17 February 2016.
- ^ POPOVIC: GRANT EQUAL STATUS TO RUSSIANS CLEARING NATO BOMBS[失效連結] 4 January 2018.
- ^ Не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амбиции Москв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adio Liberty, 24 May 2016.
- ^ Бојан Билбија. ″Србија неће издати Русиј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olitika, 22 December 2017 (print edition), p. 6.
- ^ Serbia accuses Russia of spy plot. 2019-11-22 [2019-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英國英語).
- ^ Putin: supports for Kosovo unilateral independence "immoral, illegal". Xinhua. 2008-02-14 [200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3).
- ^ Putin calls Kosovo independence 'terrible precedent'. 2008-02-22 [2008-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25, 2008).
- ^ Medvedev pledges support for Serb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l Jazeera English, 25 February 2008. Link accessed 2008-03-07.
- ^ Russia links Tibet violence to Kosovo precedent. RIA Novosti. 2008-03-18 [2008-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9).
- ^ Russia's Putin orders aid for Kosovo Serb enclaves.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 ^ Thaci opposes Russian aid to Kosovo Serbs. [2008-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 ^ Russia's Medvedev condemns Western 'paternalism'
- ^ Medvedev calls Serbia Russia's key partner. Makfax. 2009-05-29 [2009-05-30]. [失效連結]
- ^ Ambassador underlines Russian backing for Serbia. B92. 2009-06-12 [2009-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 ^ Elena Teslova. Russia welcomes Serbia, Kosovo economic normalization. AA. [202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 ^ Меж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России и Серби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IA Novosti, 18 December 2017.
- ^ Сербия получила скидку за «Южный поток»: Россия до 2021 года будет поставлять Сербии газ со скидкой в 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azeta.ru, 27 March 2013.
- ^ Russia lifts gas re-export ban for Serb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18 December 2017.
- ^ Serbia's Vucic Seals Kremlin Summit With Gas Deal: At a cordial meeting in Moscow, the Presidents of Serbia and Russia pledged to further closen relations and oversaw the signing of several agreements, including on energ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alkan Insight, 19 December 2017.
- ^ Top 100 Companies. TOP100SEE.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 Visa-free Travel to Russia for Serbians: Requirements and Documents. RUSSIA.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 ^ Serbia to bolster air force with Russian jets and European helicopters: P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15 December 2016.
- ^ Russian 「Gift」 For Serbia. Tanks, Armoured Vehicles, Fighter Je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efence24.com, 26 December 2016.
- ^ 88.0 88.1 SERBIAN ARMY TO RECEIVE 30 MODERNIZED RUSSIAN T-72 TANKS NEXT YEAR[失效連結] inserbia.info, 5 December 2017.
- ^ Россия закончила поставку шести истребителей МиГ-29 в Серби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IA Novosti, 4 October 2017.
- ^ ″Година мигова″. Politika, 30 December 2017, p. 8.
- ^ Разработчик рассказал об экспорте противодронных ружей. RIA. [202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 ^ Российские силовики начали получать новейшие средства борьбы с БЛА. armstrade.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8).
- ^ Russia-Serbia-Belarus Slavic Brotherhood 2018 Tactical Drills. 俄羅斯國防部.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 ^ Serbia wants to buy Chaborz M3 buggies from Russia. armyrecognition.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8).
- ^ Россия заключила три оружейных контракта с Сербией. armstrade.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 ^ Cultural-educ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Serbia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8-05,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Serbia
- ^ О нама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9-20., Russian Centre for Science and Culture in Belgrade
- ^ 2011 Census of Population, Households and Dwellings in the Republic of Serbia POPULATION ETHNICITY (PDF). [2021-02-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12-22).
- ^ 1.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ОСТАВ НАСЕЛЕНИЯ (PDF). [2021-02-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10). (441 KiB), pp. 12-13
- ^ 5. ВЛАДЕНИЕ ЯЗЫКАМИ НАСЕЛЕНИЕМ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PDF). [2021-02-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2-10).
- ^ 8. НАСЕЛЕНИЕ НАИБОЛЕЕ МНОГОЧИСЛЕННЫХ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ПО РОДНОМУ ЯЗЫКУ (PDF). [2021-02-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7-13).
- ^ 存档副本 (PDF). [2021-02-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7-15).
- ^ Официальные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е данные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е сведения в отношении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граждан, находящихся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ведения в отношении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граждан, находящихся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половозрастном разрезе (по состоянию на 4 марта 2015 г.).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6).
- ^ Миграциони профил Републике Србије за 2013. годину (PDF). [2015-04-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8-29).
- ^ Politika (Serbian) - Хотел на Теразијама променио девет држав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January 23,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