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扎布特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8月27日) |
伊扎布特(阿拉伯語:حِزْبُ التَحْرِير,意為「解放黨」,是「伊斯蘭解放黨」的音譯簡稱)是一個國際性的泛伊斯蘭主義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政治組織,其公開目標是重建伊斯蘭哈里發國,以團結穆斯林社區(稱為烏瑪)並執行伊斯蘭教法[3]。成立於1950年代初,最初活躍於阿拉伯世界。蘇聯解體前夕,迅速進入中亞。[27]目前該組織廣泛活動於世界各地。
伊扎布特 Hizb ut-Tahrir حِزبُ التّحرير | |
---|---|
領袖 | Ata Abu Rashta |
創始人 | Taqi al-Din al-Nabhani |
成立 | 1953年,約旦東耶路撒冷 |
總部 | 貝魯特 |
黨員 | 10,000[1] – 1 百萬[2] |
意識形態 | 泛伊斯蘭主義[3][4] 伊斯蘭主義[3][4] 穆斯林至上主義[5][6][7][8] 哈里發國[9][10] 薩拉菲主義[11] 吉哈德[12][13][14][15][16] 去世俗化[17][18][19] 反西方情緒[18][20] 反基督教[21] 反民族主義[22] 反猶主義[5][6][7][20][21] 反錫安主義[4][23] 反民主[24][5][6][7] 反自由主義[14][24] 反資本主義[25] 反共主義[26] |
宗教信仰 | 遜尼派 |
旗幟 | |
官方網站 | |
hizb-ut-tahrir |
伊扎布特分別在英國倫敦、巴勒斯坦設有兩個總部,在一些國家設有分支機構。[27]
伊扎布特在德國、俄羅斯、中國、埃及、土耳其[28] 、巴基斯坦[29] 以及除黎巴嫩、也門和阿聯酋之外的所有阿拉伯國家都被禁止[30]。2017年7月,印度尼西亞政府以不符合政府關於極端主義和印尼國家意識形態的規定為原因取締了伊扎布特[31]。
歷史
成立
伊扎布特是在伊斯蘭教極端組織穆斯林兄弟會(音譯為「伊赫瓦尼」)的基礎上產生。伊扎布特的創始人是塔基丁·納卜哈尼(塔基丁·納卜哈尼),為穆斯林兄弟會成員,與穆斯林兄弟會創始人哈桑·班納有相同思想。1909年,納卜哈尼生在巴勒斯坦海法南部的村莊伊吉姆。在海法接受伊斯蘭教法中等教育後,1928年赴埃及開羅上大學,他同時在艾資哈爾大學、達爾烏盧姆學院(Dar-ul-Ulum college)註冊,在艾資哈爾大學獲得伊斯蘭教法學位。1932年到1938年,在學校擔任神學教師,後來投身法律職業。1948年率全家遷居黎巴嫩貝魯特。納卜哈尼曾一度擔任耶路撒冷伊斯蘭教法法院高級法官。1951年,轉往安曼大學伊斯蘭系任教。納卜哈尼是在罕百里派創始人罕百勒、激進派伊斯蘭創始人伊本·泰米葉、穆罕默德·本·阿布德·瓦哈布、賈邁勒丁·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布篤等人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世界觀。特別是深受伊本·泰米葉同一切不信伊斯蘭教的人作鬥爭的思想影響。 納卜哈尼改變了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成立哈里發政體的伊斯蘭國家的思路。他發展了哈桑·班納的聯合全部穆斯林國家成立統一哈里發的思想。為達該目標,1952年至1953年納卜哈尼在耶路撒冷創立了新組織——伊斯蘭解放黨(伊扎布特)。[27]
伊扎布特的目標是成立哈里發國家。為實現該目標,戰略分為三階段:[27]
- 第一階段:形成黨的領導核心,培養出相信黨的目標、任務、方法的人。
- 第二階段:實現與穆斯林社會的互動。
- 第三階段:創建伊斯蘭國家,進而實現「把伊斯蘭帶進世界其他國家的使命」。[27]
納卜哈尼認為,人口的伊斯蘭化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有效途徑。最初,伊扎布特將和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的鬥爭以及從以色列侵略者手中解放巴勒斯坦作為己任。但後來,隨着伊扎布特成員增加,黨的領導推出了通過人口的伊斯蘭化來建立世界性哈里發的思想。[27]
伊扎布特成立後的第一次行動是在約旦。伊扎布特剛成立便遭約旦政府禁止。根據約旦法律,新黨派必須登記,但伊扎布特的申請遭約旦政府拒絕。1953年5月,伊扎布特成員遭約旦政府逮捕。為避免約旦政府的壓迫,納卜哈尼於1953年底轉往敘利亞大馬士革。其他伊扎布特成員也很快被約旦政府驅逐出境。伊扎布特成員很熟悉地下活動的安全措施和紀律。整個黨組織被分為互無聯繫的自治性基層組織,每個成員都有代號,如「阿不都」、「穆罕默德」之類。基層組織的主要任務是對青年「洗腦」,灌輸被歪曲的伊斯蘭教義。伊扎布特領導人認為,最能夠影響政府、改變社會的方式是讓民眾在納卜哈尼的講經中理解伊斯蘭教義。所以在每周五禮拜時,趁穆斯林在清真寺聚集,伊扎布特利用講經之機散佈言論。起初,上述活動經過批准僅在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和希伯倫的麥比拉洞開展,後來伊扎布特將講經推廣至其他居民點的清真寺。1954年底,約旦政府為了禁止伊扎布特,故加強檢查清真寺每周五講經的內容,要求在宣講前講經者作出書面陳述。[27]
激進化
伊扎布特正式聲明僅開展和平的「思想聖戰」,而且否定了暴力方式。但是,從1960年代末,極端的伊扎布特成員開展了一系列失敗的國家政變,包括:1968年至1969年在阿曼、大馬士革、巴格達;1972年在巴格達;1974年在開羅;1976年在大馬士革,等等。有的史料稱,1981年刺殺埃及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的兇手中便有一名是伊扎布特成員。1977年12月,納卜哈尼病逝。伊扎布特的埃米爾之職由從艾資哈爾大學畢業的阿卜杜勒·卡迪姆·扎盧姆(阿卜杜勒·卡迪姆·扎盧姆)取代。扎盧姆1925年生在巴勒斯坦的阿里-哈里爾城,是納卜哈尼的戰友,也是一位伊斯蘭教學者,在伊扎布特內部威望很高。有些在伊扎布特基層組織中流傳至今的最知名的書便是他的著作,其中包括《哈里發是如何結束的》、《哈里發國家的經濟政策》。 [27]
扎盧姆接任伊扎布特的埃米爾後,加速該組織的激進化,加強武裝暴力活動,導致相關國家加強了對伊扎布特的打擊。1984年8月,埃及最高法院對32位伊扎布特成員進行審判,其中包括伊扎布特的多位知名活動家。1994年,伊扎布特的多位追隨者在約旦遭判處死刑,因為他們試圖襲擊在一所大學參加儀式的約旦國王侯賽因·本·塔拉勒。 在伊斯蘭國家,伊扎布特未獲得穆斯林民眾的廣泛支持,民眾與學者對納卜哈尼的觀點大多持批評態度。中東及中亞的多位著名伊斯蘭教學者及伊斯蘭教人士都強烈指責納卜哈尼的觀點。 [27]
中亞擴張
1970年代至1980年代,隨着世界伊斯蘭教熱潮及蘇聯的自由化、宗教復興,中亞作為傳統穆斯林地區也開始了伊斯蘭教復興。1978年,在中亞(尤其是蘇聯的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出現「穆斯林青年」反對派,屬於基本教義派者,被不太正確地稱作「瓦哈比派」或「新瓦哈比」派。這派人士認為,蘇聯政府無法律制度,蘇維埃政府是專制統治,民眾不信仰伊斯蘭教,官方的「烏瑪」只會隨風倒,伊斯蘭教教職人員是政府的附庸,不代表穆斯林的利益,所以必須建立非官方的宗教政權。這派人士中的部分人成為後來中亞伊斯蘭教復興運動的領袖。1980年代,在塔吉克斯坦已建立10座非官方清真寺,官方清真寺則有17座;在烏茲別克斯坦已建立12座非官方清真寺,官方清真寺則有82座。此外,不少境外伊斯蘭教組織的宣傳品也傳入中亞,非正規的伊斯蘭教育出現,參加伊斯蘭教活動者不斷增加,《古蘭經》發行量猛增,婚禮、喪禮、生育等日常活動也日益滲入伊斯蘭教禮儀。這些尚屬一般的伊斯蘭教復興的範圍,但在此過程中出現了極端主義的言行,例如宣傳成立哈里發國家取代蘇聯,在伊朗實現伊斯蘭革命,支持阿富汗「聖戰」等等。[27]
此時,伊扎布特也從中東發展到中亞。阿富汗抗擊蘇聯入侵的戰爭及隨後的阿富汗內戰成為刺激中亞伊斯蘭教的政治化和極端化的催化劑。中亞的伊斯蘭極端組織可大致分成三類:[27]
- 第一類:在中亞活動的國際性組織,中心不設在中亞,包括:伊扎布特、阿爾蓋達組織、遷徙組織、伊斯蘭聖戰等等。
- 第二類:在中亞建立的組織,包括: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簡稱「烏伊運」,2002年更名為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勝利黨(努斯拉)、阿克羅米亞等等。
- 第三類:成立於某國但在中亞有活動,尚不算國際組織的組織,包括:庫爾德工人黨等等。[27]
其中,在中亞的伊斯蘭極端組織中成員最多、影響最大的有三個:阿克羅米亞、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2002年更名為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伊扎布特,其中伊扎布特成員數量最多。[27]
1980年代末,扎盧姆開始將伊扎布特擴展到蘇聯境內,首先看中伊斯蘭教力量大的烏茲別克斯坦。扎盧姆派赴中亞的第一批密使,偽裝為報考塔什干等城市高等院校的考生,進入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當時,在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的外國留學生達到上萬人,其中很多來自西亞、非洲。在這些密使中,有明確記錄的是幾位塔什干工學院的約旦留學生。1992年至1993年,伊扎布特在烏茲別克斯坦設立分支機構。在蘇聯解體之後的幾年內,中亞社會形勢混亂,各種思想和組織毫無限制地大量湧現。1995年,在烏茲別克斯坦快速發展的伊扎布特已初具規模。中亞有的媒體報道,伊扎布特在1980年代中期即有活動,但報道未提供具體消息來源。[27]
1990年代中期,伊扎布特在中亞快速發展有一特殊原因。1991年至1992年,部分伊斯蘭國家向中亞國家提供許多獎學金,資助中亞及其他蘇聯穆斯林地區學生前往伊斯蘭國家留學。其中,土耳其政府提供的資助最多,承諾每年從每個中亞國家(包括阿塞拜疆)接收2000位留學生,但實際上因不少土耳其大學的水平不如中亞的大學高,生活條件又不太好,所以不少中亞留學生中途回國。此外,沙特阿拉伯、伊朗、埃及、約旦、敘利亞等國短期便有數千中亞學生前往留學。這些到伊斯蘭國家留學的中亞學生中,許多接受了各類伊斯蘭思想,參加了包括伊扎布特在內的各種組織。1990年代中期,他們完成學業歸國,帶回不少宣傳品,回國發展組織。這時,伊扎布特的重要著作如《伊扎布特之理念》、《伊斯蘭體系》、《民主-不信教的準則》、《團結運動》、《政變》、《伊斯蘭國家》、《伊斯蘭的狀況》、《哈里發》、《伊斯蘭的組成》等等,也隨之傳入中亞,先從阿拉伯文譯為烏茲別克文,後又譯為塔吉克文、吉爾吉斯文。[27]
在中亞,伊扎布特的第一批支部建在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安集延、塔什干地區,隨後擴展到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在初期,伊扎布特並不直接對抗中亞各國政府,僅採用和平方式宣傳本黨宗旨,但該組織的快速發展引起中亞各國政府警覺及取締,伊扎布特從而轉為地下秘密活動。[32]
伊扎布特與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和「誓言」(音譯「拜亞特」Байятклятва。主要活動在塔吉克斯坦北部的恐怖組織,2004年1月殺害一位浸會派教士,該組織成員多人被判刑)等組織有聯繫。1993年,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領導人朱馬·納曼干尼會見過伊扎布特的代表。2000年9月,吉爾吉斯軍隊在賈拉拉巴德州恰特卡爾區消滅7名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分子,在他們身上發現伊扎布特傳單。2000年9月初,塔利班、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伊扎布特的代表在阿富汗喀布爾開會。1999年2月,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發生針對總統伊斯蘭·卡里莫夫的系列爆炸。烏茲別克斯坦特勤機構宣佈,有證據顯示伊扎布特成員參與這些活動,隨後開始大規模逮捕伊扎布特成員,伊扎布特由此完全轉入地下,從而極大加深了烏茲別克斯坦政府與伊扎布特的矛盾,導致伊扎布特分化。約在1999年,從伊扎布特分裂出兩個新組織:勝利黨(Хизбан-Нусра)、阿克羅米亞(Акромия)。 2002年以前,伊扎布特主要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南部活動,此後發展至吉爾吉斯北部、哈薩克斯坦南部。目前,伊扎布特已在中亞各國的全部大中城市及不少農村地區活動。[27]2001年以來,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均曾在逮捕伊扎布特成員時,搜繳到炸彈、武器等物品。[33]
2001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以後,伊扎布特擔心中亞各國政府趁機開展新一輪逮捕,所以曾一度降低活躍度,後來隨着反恐局勢穩定,又逐步活躍。中亞各國政府儘管加強了對宗教極端分子的鎮壓,但伊扎布特活動依然不斷,其傳單常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費爾干納、納曼干、安集延、蘇爾漢河州以及費爾干納盆地吉爾吉斯的烏茲別克人聚居區出現,傳單一般是被偷偷放進公民的信箱內。[32]
2003年,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對各類宗教極端組織嚴厲打擊,監禁了將近7000名犯人。其中1600人是瓦哈比派人士,650人是伊斯蘭教各類激進派別的追隨者,近200人是世俗反對派(即過去的「統一」和「自由」黨)的代表,近4500人是伊扎布特成員,包括 2002年春季被逮捕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伊扎布特最高領導人(埃米爾)及其他領導人。2003年,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政府認定伊扎布特是宗教極端組織,其他中亞國家也不同程度加強了對伊扎布特活動的監控及限制。2004年3月至4月,烏茲別克斯坦發生的恐怖爆炸事件有伊扎布特成員參與。伊扎布特傳單上的口號也更加直接,號召穆斯林不要容忍異教徒及叛教者。[32]
2007年11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發表聯合公報,其中第四條稱:「雙方指出,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仍是本地區安全與穩定的主要威脅,打擊『東突』、『烏伊運』、『伊扎布特』和其他極端恐怖勢力是國際反恐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27]
插手新疆
1998年,伊扎布特開始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滲透發展,隨後在烏魯木齊市設立總部,當時在整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只有數百名成員及追隨者。此後伊扎布特迅猛發展,到2009年時,伊扎布特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約有2萬名成員。[33][34]其發展重點是烏魯木齊市的大中專院校,其中尤其是新疆大學。2000年以來,伊扎布特成為新疆大學內部最主要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組織。截至2012年,新疆大學保衛部門已查實的伊扎布特組織在新疆大學的涉案人員共計77人,其中宣誓加入伊扎布特者32人,參與伊扎布特組織的非法活動者45人。從2000年10月至今,新疆大學反對「三股勢力」滲透破壞活動的重點便是反對「伊扎布特」的滲透。截至2012年,在中共新疆大學黨委的直接領導下,經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的指導,新疆大學先後與伊扎布特組織進行過5次大規模鬥爭。[34]
據說,2003年中國政府下達了文件,專門注意伊扎布特的暴力犯罪。根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至2009年,喀什地區共查獲伊扎布特涉案人員將近1300人,其中抓獲而未作刑事處理者1085人,抓獲並刑事處理者243人。[33]
2008年7月,烏魯木齊市警方查獲了伊扎布特的一個「聖戰訓練班」組織,當場擊斃五人,據報該組織曾在和田策劃三起遊行。「聖戰訓練班」案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類媒體廣泛報道。[33]
2009年7月5日,在烏魯木齊市發生七·五暴力事件。維吾爾族記者海來特·尼亞孜7月5日晚間在街上近距離見到了暴徒的行為,並阻止暴徒毆打漢族婦女,他聽到暴徒呼喊建立政教合一國家的口號,所以他認為,七五事件這起有組織的暴力行動是伊扎布特策劃並實施。[33]
目標與手段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14年5月26日) |
伊扎布特的公開使命是通過發動非暴力的和平「聖戰」,建立單一的伊斯蘭教法統治的哈里發國家。但是2001年以來,在中亞地區的活動呈現出恐怖組織的特徵,2009年的七五事件就有其參與跡象,目的是欲顛覆現政權。
政策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14年5月26日) |
組織
伊扎布特成員主要是18歲到35歲的青年,尤其是農村青年。伊扎布特秘密發展成員,並且會警告新成員稱,伊扎布特很強大,與穆斯林兄弟會聯繫密切,若不能保守秘密,對他人說出伊扎布特之名,便將遭懲罰。 中亞的伊扎布特的組織體系為金字塔形,自上而下依次為:[27]
組織級別 | 領導人名稱 | 說明 |
---|---|---|
國家 | 穆塔馬特(мутамат) | |
地區(如州) | 馬蘇爾(масул) | |
穆索伊德(мусоид) | 穆索伊德為馬蘇爾的助手,負責該地區的具體活動 | |
小區(участок) | (資料未記載小區領導人的名稱) | 地區分成若干小區 |
馬哈里(махалли) | 納基布(накиб) | 有的資料稱,小區可再分為地段,稱為馬哈里(махалли)。 納基布及其助手負責組織日霍茲(жхоз)。 |
日霍茲(жхоз) | 穆什里夫(мущриф) | 根據每個日霍茲的人數,每位穆什里夫可領導一至多個哈爾卡(халка)小組。 |
哈爾卡(халка) | —— | 哈爾卡是最基層組織。每個哈爾卡有45名成員,為一獨立的活動單位。 |
出於保密,小組定期變更聚會地點,組織用單線聯繫,在成為正式成員時不舉行儀式,不登記成員,不繳納會費。宣傳方式靠散發傳單及書籍,互聯網流行以後開始靠互聯網。1995年,伊扎布特出台了地區性管理條令《伊扎布特管理組織法》,規定了伊扎布特的活動、特別是發展成員的活動。《伊扎布特管理組織法》第九章規定,伊扎布特為單一領導人埃米爾的組織,埃米爾有「制定觀點、思想、章程、法律」的權力,無需集體領導及民主(伊扎布特認為集體領導及民主是不信神的人的原則)。《伊扎布特管理組織法》第三章第2條雖然規定:「以政治鬥爭的手段奪取政權。」但是第5條又規定:「部分地奪取政權是不可取的。為了貫徹伊斯蘭,必須用革命的手段全面奪取政權。」而眾所周知「革命」通常與「暴力」密切相連。所以《伊扎布特管理組織法》中的規定與其成員宣傳的不採用暴力的原則顯有矛盾。《伊扎布特管理組織法》還規定,要通過「一切手段」實行對「民眾的大規模培養」。[27]
伊扎布特的活動經費主要依靠自籌,每名成員每月必須交納一定數量的黨費,黨費數額一般是該成員收入的5%-20%不等。[32]
書籍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14年5月26日) |
歷任埃米爾
- 塔基丁·納卜哈尼(1953年-1977年)
- 阿卜杜勒·卡迪姆·扎盧姆(1977年-2003年)
- 阿塔·阿布·拉什塔(2003年至今)
參考文獻
- ^ Filiu, Jean-Pierre. Hizb ut-Tahrir and the fantasy of the caliphate. June 2008 [7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 Malik, Shiv. For Allah and the caliphate. New Statesman. 13 September 2004 [19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3.0 3.1 3.2 Can the Muslim world really unite?. hizb.org.uk. 4 March 2010 [15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7).
- ^ 4.0 4.1 4.2 Commins, David. Taqi al-Din al-Nabhani and the Islamic Liberation Party (PDF). The Muslim World. 1991, 81 (3–4): 194–211 [6 March 2016]. doi:10.1111/j.1478-1913.1991.tb03525.x.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 ^ 5.0 5.1 5.2 Sandra Laville "Banned groups with roots in UK appeal to disaffected young Muslim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6 August 2005).
- ^ 6.0 6.1 6.2 "The Muslim Ummah will never submit to the Jews," Hizb ut-Tahrir (3/11/1999)
- ^ 7.0 7.1 7.2 The Arab and Muslim rulers' betrayal of the issue of Palestine and its people. Khilafa.com. Hizb ut-Tahrir. 21 May 2001 [8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June 2001).
- ^ Macedo, Diane. Islamic Supremacist Group Holds First U.S. Conference. Fox News. 17 July 2009 [14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 ^ an-Nabhani, Taqiuddin. The Islamic State (PDF). London: De-Luxe Printers. 1998: 240–276 [2022-09-12]. ISBN 978-1-89957-40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06).
- ^ an-Nabhani, The Islamic State, 1998: p.240–276
- ^ Glazov, Ramon. The caliphate's troll vanguard. Overland. July 2014 [13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8).
- ^ The Ummah's Charter. Hizb ut-tahrir. 1989: 85 [6 February 2016].
Indeed, Allah (swt) has ordered the Muslims to carry the Da』wah to all mankind and to bring them into the Khilafah state. He (swt) has legislated Jihad as a method to carry the Da』wah. So the state must rise to declare Jihad against the Kuffar without any lenience or hesitation.
- ^ Hizb ut-Tahrir, Hizb ut-Tahrir, p.67
- ^ 14.0 14.1 Rich, Dave. Why is The Guardian giving a platform to Hizb ut-Tahrir?. Left Foot Forward. July 2015 [28 Jan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 ^ Ahmed & Stuart, Hizb Ut-Tahrir, 2009: p.3, 20–25
- ^ Whine, Michael. Is Hizb ut-Tahrir Changing Strategy or Tactics? (PDF). Thecst.org.uk. 4 August 2006 [18 March 20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5 May 2013).
- ^ Adopting Secularism in Government is Apostasy from Islam. islamic system. 3 July 1996 [11 Februar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1).
- ^ 18.0 18.1 An Open Letter to the Muslims in Britain regarding the Dangerous Call of Integration' [Hizb ut-Tahrir Britain Leaflet, posted on Ummah.com Forum], 17 May 2002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
- ^ 『Adopting Secularism in Government is Apostasy from islam』, Hizb ut-Tahrir Leaflet, 2 July 1996. An internet archive search reveals this leaflet was posted on www.khilafah.com [accessed 31 August 2009]. This leaflet is currently uploaded on HT Pakistan's website, available at www.hizb-pakistan.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31 August 2009]
- ^ 20.0 20.1 Background: The Guardian and Dilpazier Aslam. The Guardian. 22 July 2005 [1 March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21.0 21.1 Taji-Farouki, Suha. Islamists and the Threat of Jihad: Hizb al-Tahrir and Al-Muhajiroun on Israel and the Jews. Turner, Bryan S. (編). Islam: Islam and social movements, Volume 4. Londo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03: 238. ISBN 978-0-415-12351-8.
- ^ News from Khilafah Conference 2013: Nationalism weakened the unity of Muslim Ummah. Khilafah. 13 May 2013 [15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HTI Press. Abdillah, a representative of Hizb ut Tahrir-Batam, confirmed that nationalism is dangerous for Muslim beliefs. Nationalism is a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e nation.
- ^ Lambroschini, Sophie. "Germany: Court Appeal By Hizb Ut-Tahrir Highlights Balancing Act Between Actions, Inten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6 October 2004.
- ^ 24.0 24.1 Baran, Hizb ut-Tahrir: Islam's Political Insurgency, 2004:24
- ^ The lingering shadow of Hizb-ut-Tahrir.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9).
- ^ Hizbut Tahrir, System of Islam, 2002: p.37-8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27.16 27.17 27.18 楊恕、林永峰,中亞伊斯蘭極端主義,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年第5期
- ^ Islamist groups urge Muslim Danes to boycott election, saying democracy 'incompatible' with Islam. Russia: RT. 5 June 2015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9).
- ^ Pakistan issues list of 68 proscribed organizations. The News. 2019-03-05 [2020-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 ^ Hizb ut-Tahrir. Counter Extremism Project. [2020-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8).
- ^ Feri Agus Setyawan. Pemerintah Resmi Cabut SK Badan Hukum HTI. 2017-06-19 [2020-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5).
- ^ 32.0 32.1 32.2 32.3 许依娜,中亚宗教激进组织概况,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第8期. [2014-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33.0 33.1 33.2 33.3 33.4 韓詠紅. 维族资深记者海来特: 暴徒呼喊“建政教合一国”,策划者或是“伊扎布特”. 聯合早報. 2009-07-26 [200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8).
- ^ 34.0 34.1 乌鲁木齐“7-5事件”前传:新疆大学保卫战,搜狐,2012-07-03. [2014-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