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河
中山河,又名新淮河,是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境內的一條河流。長169千米。西起淮陰區楊莊,東行廢黃河下遊河槽開挖過漣水縣,到濱海、響水兩縣分界線的八套,離廢黃河繼續東北行,經響水縣大有和濱海縣頭罾,在新淮河口入黃海。行洪能力300m3/s,排澇面積420平方公里。統名中山河,又名新淮河。稱八套村以上為廢黃河。也可以特指八套村以下改道段為中山河。[1]
歷史
民國初期,設導淮局,張謇任導淮督辦。1929年改設導淮委員會。導淮委員會決定導淮路線「一半經由廢黃河(浚深),一半另闢新線(新挑)。經廢黃河者,為自淮陰楊莊至阜寧七套(即今響水縣七套鄉及濱海縣界牌鎮竹林村);另闢新線者,為自阜寧七套東北折轉至套子口(即今新淮河口或稱中山河口)。」設立導淮入海工程處。導淮資金籌集,採用征工征金方法。征工,即以相當代價,強行徵用民夫,「然亦有義務勞動之性質」。征金,即向人民「強征一定之代金,免人民之服役,由政府僱用民夫做工」。由阜寧、鹽城、興化、東台、淮陰、淮安、漣水、寶應、高郵、泗陽、江都、泰縣等12個縣共同出資出力。[2]
阜寧縣於1934年10月,專門成立阜寧段工程事務所。1934年12月6日正式開工。1936年5月,導淮工程全部結束,費時長達兩年,耗資960萬銀圓,挖土7100萬方。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莊嵩甫視察了導淮工程,將阜寧縣境陸集鄉竹林村以下至套子口新開挖河段命名為中山河,該段河長30千米,口寬230米,底寬50米,河底高程0.5米至1米。
參考文獻
- ^ 牛汝辰 《中國水名詞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5.3
- ^ 戴益民:“导淮与中山河”,《滨海日报》 2019-2-11. [2019-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