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

历史部队

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語:중국인민지원군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在韓戰中參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外派部隊的總稱。

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
存在時期1950年-1953年 入朝作戰
1953年-1958年 駐軍與撤軍
1954年-1994年 志願軍代表團
1950年至今 法理上
國家或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部門中國人民志願軍陸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
種類以志願名義參戰的整建制正規軍
規模135萬人(在朝鮮作戰部隊70餘萬,在鴨綠江中朝邊境駐防60餘萬)[1]
直屬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
駐軍/總部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
別稱志願軍最可愛的人
格言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專用顏色灰色、綠色
進行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參與戰役抗美援朝戰爭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司令員政治委員彭德懷
副司令員:鄧華洪學智韓先楚宋時輪陳賡楊得志
參謀長:解方李達
政治部主任:杜平
標識
旗幟[註 1]
軍銜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銜(1956年-1965年;1988年-1994年)
軍服中國人民志願軍50式軍服
中國人民志願軍55式軍服
中國人民志願軍65式軍服
中國人民志願軍85式軍服
中國人民志願軍87式軍服
上甘嶺戰役中使用中正式步槍DP輕機槍反擊聯合國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飛行員王海駕駛過的米格-15戰鬥機(編號079),機上繪有代表擊落擊傷戰績的9顆紅星標誌,現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志願軍使用的武器,有RPD輕機槍莫辛-納甘步槍SKS半自動步槍PPS衝鋒槍PPSh-41衝鋒槍TT手槍,現藏於韓國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韓戰名義上是志願,實際上是以解放軍完整建制參加戰鬥,其下屬部隊均保留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番號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毛澤東在戰前即向金日成說明即使美軍參戰但不過「三八線」中國軍隊不介入。[4]6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抗議情況下通過83號決議,建議聯合國會員給予大韓民國以擊退武裝攻擊及恢復該區內國際和平所需之援助。7月5日史密斯特遣隊阻擊朝軍,7月7日聯合國軍成立,韓國國軍於1950年10月1日越過了三八線攻入北朝鮮。10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最後一次警告英美不得越過三八線,在聯合國大會通過376號決議後,聯合國軍於10月7日攻入北朝鮮,至19日已攻下包括平壤在內的朝鮮大部分地區。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境內,秘密參加韓戰。志願軍參戰後,迅速擊退了已接近鴨綠江的聯合國軍,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回到三八線並陷入膠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均表贊同,但停戰談判多次中斷。1953年7月27日,參戰四方中的三邊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後宣告停戰。1958年,結束使命的志願軍部隊撤離朝鮮,歸國並返回原來的編制和駐地。志願軍代表團1994年以前則一直駐紮在朝鮮。中央軍事委員會至今從未有過明文或命令解散中國人民志願軍。

名稱

 
1952年郵票
 
志願軍防疫宣傳隊向北朝鮮住民實施防疫活動。

1990年代中期,有說法稱:中共中央派遣軍隊入朝作戰決策形成後,最初定的名稱是「支援軍」,徵求黨外民主人士意見,當時擔任政務院副總理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和編制,以表示中國不是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新近的研究表明: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簽署的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中,確實將軍委作戰部起草命令中的「中國人民支援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但這並不能說明是因聽取了黃炎培的建議。早在1950年7月7日,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軍委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會議報告整理稿上,周恩來將「支援軍」均改為「邊防軍」,將後勤工作準備的服裝改裝一項中「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朝鮮軍裝,待由朝鮮取回樣式後,由後勤部佈置」一句,改為「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式樣待取到後,由總後勤部佈置」。另1950年8月13日,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受軍委委託在邊防軍軍事會議上報告,講到邊防軍將來可能到朝鮮作戰時說:「到朝鮮去是以志願軍的名義出現,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5]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東北邊防軍組成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粟裕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政治委員,但粟裕當時生病,中革軍委批准其在青島休養一個時期。毛澤東也確曾考慮邊防軍出動時由林彪任統帥。但1950年9月3日毛澤東在復高崗8月30日關於邊防軍準備工作有關問題請示的來信中指出:「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兩蕭指時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的蕭勁光、政委蕭華。在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鮮決策後,林彪就去蘇聯養病,並與周恩來一起參加了關於中國出兵援朝問題與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的會談。

戰爭初期,志願軍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6]

歷史

 
1950年冬天走過已結冰的鴨綠江到朝鮮半島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

背景

1948年,在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的美蘇佔領區內先後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權,兩者均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主權。1949年,蘇美佔領軍先後撤軍,蘇聯將蘇占區交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美國將美佔區交給大韓民國

1950年6月7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向朝鮮半島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以此目的為號召先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朝鮮三名代表越過三八線,打算向韓國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韓國政府逮捕,後被處決。

6月25日,當時非聯合國成員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違反聯合國當時「只承認大韓民國是整個朝鮮半島上唯一合法政府」的決議(否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存在),越過三八線攻擊當時非聯合國成員的大韓民國政權,韓戰爆發。3天後,朝軍攻陷漢城(今名首爾)。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駐日美軍協助大韓民國國軍作戰;同時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申請協助韓國的動議案,並於7月7日,在常任理事國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以13比1票通過,由17個國家出兵組成聯合國軍,任命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其間,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防止台灣海峽發生軍事衝突;7月5日陸軍「史密斯特遣隊」成為在朝鮮半島的第一個美軍參戰部隊。

7月7日至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召開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定於7月13日組建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及炮兵第1、第2、第8師及高射炮兵、工兵、運輸兵(汽車)等各一部,共25萬餘人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以確保中國東北邊境安全。8月下旬,將第9兵團和第19兵團分別調至津浦線隴海線鐵路沿線,以確保鐵路運輸的通順。8月27日,9架美軍飛機入侵中國輯安(今集安)、臨江、安東(今丹東)領空並進行轟炸。9月上旬中革軍委又抽調第50軍編入東北邊防軍,並於10月上旬在吉林遼源完成集結。

9月15日,聯合國軍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實行仁川登陸,前後夾擊朝軍取得成功並開始反攻。9月25日,中革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美軍過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9月28日,聯合國軍攻陷漢城。10月1日,韓國部隊越過三八線作戰,美國陸軍暫時在三八線以南駐紮等待命令,而美國海軍和空軍一直被允許越過三八線作戰,但攻擊後即需返航,不得在三八線以北駐留。

10月2日中央書記處會議作出決定,將「派5-6個師的志願軍到北朝鮮」,但此決定尚未發出,當晚又決定將於10月4日緊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廣泛討論此事,並連夜於10月3日凌晨1時,周恩來總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英美還沒有直接外交關係,請印度政府向英國和美國傳話,「美國軍隊正企圖超越『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這樣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杜魯門總統認為這是對聯合國將於10月7日表決英國為首提出的八國提案的「虛聲恫嚇」。美國說服英國提出的八國提案較含糊的提出,將在朝鮮半島成立一個統一的受各方承認的朝鮮人的政府,但在麥克阿瑟司令的力薦下,美國已準備以協助李承晚政府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去執行。

10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達北京商討朝鮮問題。彭德懷與高崗均積極主張出兵朝鮮參戰[註 2]。10月5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仍決定將派志願軍赴朝鮮作戰。

10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376號決議案,授權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作戰。同日聯合國軍大部隊越過三八線,向半島東海岸港口元山和朝鮮首都平壤一線進攻。10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軍下達「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指示,同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17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同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兼外長周恩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中國大陸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的請求。

10月19日聯合國軍攻陷平壤,在台灣問題被擱置數月之後的10月19日晚,將近5個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42軍和炮兵第8師、高射炮兵第1團率先從輯安(今集安縣)、安東(今稱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等地點秘密渡過鴨綠江入朝作戰。10月23日,炮兵第1師和炮兵第2師第29團、工兵第4團(後改為第14團)、第6團(後改為第16團)又相繼入朝。[來源請求]

戰史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25日10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西北兩水洞遇見韓國第6師,用了一個多小時便佔領了溫井並擊敗韓國國軍,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後第一次與聯合國軍交戰。之後志願軍又向雲山寧邊熙川地區及古場洞地區聯合國軍展開進攻。11月2日,打敗龜頭洞、古場洞地區的聯合國軍並攻克雲山。11月3日,西線聯合國軍全線撤退。11月4日,聯合國軍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

第二次戰役

第一次戰役後,志願軍撤回至清川江地區隱蔽調整。聯合國軍仍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是象徵性的出兵並且兵力不大,於是重新部署,調集5個軍21萬兵力沿東西兩線進攻,發起「聖誕節攻勢」。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採用「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的方針,於11月7日,開始實施第二戰役。11月25日至27日,分別從東西兩線發起反擊。12月6日重新佔領平壤。12月17日佔領咸興。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於12月23日因翻車喪生。12月26日,馬修·李奇微接替其職務。長津湖戰役是第二次戰役中的一場決定性戰鬥,戰鬥後期聯合國軍突破包圍圈撤退,美第10軍從興南港的撤離標誌着聯合國軍完全撤出了北朝鮮。第二次戰役於12月24日結束。

第三次戰役

1951年元旦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推進至三八線以南50英里處,1951年1月4日漢城被志願軍第39軍、第50軍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重新佔領。1月8日前出到北緯37度線附近水原利川驪州原州一線。

第四次戰役

1951年1月25日,聯合國軍經過休整後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反攻。志願軍為了集結部隊,實施了防禦戰。志願軍兩個軍和朝鮮人民軍一個軍團在西線漢江以南地區進行防禦,而志願軍的四個軍和朝鮮人民軍的三個軍才在東線橫城地區進行反攻。3月14日,聯合國軍攻佔漢城(今首爾)。4月11日,美國白宮解除麥克阿瑟一切職務,由馬修·李奇微接任。4月13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提出停戰,但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同意。4月21日,將陣地穩固於三八線附近的開城漣川郡華川郡杆城郡一線。第四次戰役結束。

第五次戰役

4月,朝鮮戰場優勢倒向聯合國軍,1951年4月22日中朝聯軍發動第五次戰役,初期取得重大戰果,美軍遭受重大損失,韓國第二軍團被擊潰,後美軍以韓國軍無能為由將韓國第二軍團就地解散。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試圖抵抗,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三八線,志願軍全線後撤約40公里,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彈藥量」,志願軍損失慘重,奉命孤軍斷後的第三兵團60軍一八零師陷入包圍,失蹤、傷亡、被俘共計7644人[7]。6月中旬雙方均轉入防禦。

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

1951年6月4日至21日,第二十兵團率所部第67軍、第68軍赴朝參戰。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楊成武,副政委張南生,參謀長肖文玖,副參謀長邱蔚趙冠英,炮兵主任李健,工兵主任薛長勇、作戰處處長楊尚德、副處長安霽光、作戰科長王樹良,通信處長俞濤。7月15日各部均抵達指定地域,擔負支援東線人民軍作戰、殲滅在元山登陸之敵。後根據志司命令,第二十兵團接替第九兵團,第67軍接訪第27軍,軍指揮所設在寺洞;同時西側五聖山一帶的第26軍劃歸第二十兵團指揮;第67軍以東為人民軍第五軍團;第68軍為兵團二梯隊縱深佈防。兵團指揮所7月2日跨過鴨綠江,8月從陽德郡豐田裏前移至淮陽郡台日里。

志願軍兵力為15個步兵軍、7個地面炮兵師、4個高射炮兵師、1個坦克師。

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7月中旬至8月下旬,北朝鮮發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被沖毀鐵路橋90多座次,鐵路沖斷100多處;50%公路橋被沖毀。交通補給中斷,部隊斷糧、痢疾流行,前線戰士每天糧食定量為四兩米(當時16兩為500克)。趁此良機,使用美軍2個師、韓軍5個師的兵力,在中東部戰線從北漢江以東至東海岸對朝鮮人民軍80公里前線發動了夏季攻勢。第67軍當面之美七師、美二十五師1個團、韓二師、韓六師也發起進攻,企圖突破防禦,佔領昌道里(位於金化郡北部)地區。經過10天艱苦行軍進入陣地的67軍,把主要兵力兵器部署在北亭嶺、廣大洞地段,採取「對主要支撐點必須堅守、次要支撐點與敵反覆爭奪」的方針,從8月31日起苦戰十多天,反覆爭奪的7個高地除了780.1高地外均防守成功。

1951年全線的夏季攻勢歷時一個多月被粉碎後,為試探新接防的第67軍的戰鬥力,美韓軍使用5個營的兵力、數十架飛機、60多輛坦克和大批炮火,於1951年9月12日對第67軍發動重點進攻志願軍第200師第599團芳通里正面537.7高地,第199師第596團正面第596.5高地。雙方反覆爭奪。9月21日,美軍3個營,韓軍5個營,共8個步兵營、70多輛坦克、100多門重炮、十餘架飛機,向第67軍發動了「特種混合支隊作戰實驗」進攻。整個9月,第一線的第199師、第200師分別消滅了敵軍3,000人以上,守住了防線。

1951年9月29日,范佛里特的「秋季攻勢」開始。進攻重點是東線的朝鮮人民軍陣地。但中線、西線志願軍第一線作戰的6個軍:自西向東為第64軍、第47軍、第42軍、第26軍、第67軍、第68軍(10月上旬接防人民軍五軍團),有四個軍遭到敵九個師的攻擊。

  • 美三師2個團在100多門大炮、60多輛坦克支援下,9月29日進攻志願軍第47軍的夜月山、天德山陣地。夜月山失守。
  • 10月3日起,美騎一師全部、美三師2個團、泰國團、英聯邦第一師,在200多輛坦克、300多門大炮支援下,進攻志願軍第64軍與第47軍結合部。
  • 10月8日,美二師、韓八師在40多輛坦克掩護下,沿公路及其以西地域向正在接防北漢江以東地域朝鮮人民軍第五軍團的第68軍所守的文登里進攻,實施「坦克劈入戰」,激戰10晝夜,殲敵700餘人,擊毀坦克28輛,粉碎了敵軍奪取文登里的企圖。
  • 10月13日,美韓軍4個師,在7個工兵營、200餘輛坦克、250多門大炮支援下,向第67軍24km防線全面進攻。經過3晝夜激戰,前進了不足2km。10月16日轉入重點進攻,進攻1個連至1個排的陣地即發射炮彈1-3萬發,轟炸上百架次。李水清師長指揮第199師的梨船洞防禦戰從10月15日至18日四晝夜內,美韓軍以1至3個團級兵力衝擊25次,第199師殲美軍4,000餘人。10月19日攻勢明顯轉弱。10月22日起停止進攻。第67軍傷亡一萬餘人,擊毀坦克39輛,擊落敵機14架,殲敵23,000餘人。

志願軍統計,「秋季攻勢」從9月29日至10月22日,共殲敵79,000人。

10月31日至11月底,志司統一佈置第64軍、第47軍、第42軍、第26軍、第67軍各一部向敵15個前沿連排支撐點實施了27次進攻,殲敵萬餘人。

11月下旬,彭德懷指定由陳賡在志司所在地檜倉主持《志願軍入朝對敵作戰之戰術總結》。參與編寫的有三兵團作戰處長王振夫、九兵團作戰處長金冶、十九兵團作戰處長原星、二十兵團作戰處長楊尚德、志司作戰處副處長楊迪、40軍作戰科長尹燦貞。至1952年7月初完成編寫。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地區志願軍第15軍防守的陣地發起進攻。戰役歷時43天,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雙方圍繞兩個高地表面陣地展開激烈爭奪;第二階段表面陣地為聯合國軍佔領,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展開坑道戰擊;第三階段志願軍發起決定性反擊,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這次戰役也是韓戰中少有的慘烈的戰役。聯合國軍自此以後再也沒有發動較大規模的進攻。

金城戰役

1953年6月15日,朝鮮停戰談判達成全部協議。但是韓國總統李承晚拒絕承認和平協議的達成,於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釋放」的名義將大批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約2萬餘人)強制編入韓國現役軍隊,並且表示要繼續「北進」、「單獨幹」,且不服從聯合國軍的領導,引起聯合國軍參戰各國的強烈不滿,英國首相丘吉爾更公開稱之為「無恥的背叛」。針對李承晚的行為,志願軍推遲停戰協定簽字時間,於7月13日集中了6個軍(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軍)發動了主要針對李承晚韓國軍隊的金城戰役(又稱為「金城反擊戰」)。這是韓戰最後一次大規模也是最後一次戰役,隨後7月27日雙方正式簽定停戰協議,韓戰至此全部結束。

停戰及撤兵

 
第一批歸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坦克部隊,在路過朝鮮金華郡群眾夾道歡送時拍攝。

1953年7月雙方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三八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1954年10月開始撤回,1958年10月29日全部撤回中國大陸。

1958年後,在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內,由中國方面派出一名正軍級軍官,率隊長駐板門店,作為志願軍駐板門店代表。

1991年3月,由於美國決定由韓國軍隊出任「聯合國軍」代表團職務,而韓國並非停戰協議簽約方,朝鮮提出抗議並不再參與會議,停戰委員會實際陷入癱瘓狀態。1994年4月28日,朝鮮人民軍決定停止參加停戰委員會活動,並不再承認停戰委員會聯合國軍司令部部分為對應機構,派遣一個由最高司令官任命的新的小組同美國軍方接觸,討論尚未解決的軍事問題,包括新的確保持久和平的制度,以取代停戰委員會。與此同時,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撤回駐板門店停戰委員會的代表團。

1994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唐家璇朝鮮外務省副相宋浩京舉行會談。中國外交部宣佈,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國政府決定調回軍停會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1994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江澤民命令召回駐板門店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8]。同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乘火車離開平壤,奉調回國[9]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至今未有明文或命令解散中國人民志願軍[10]

編制

韓戰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領導管理下列單位:

總部機關

  • 司令部
  • 政治部
  • 後方勤務司令部
  • 炮兵司令部
  • 裝甲兵指揮所
  • 工兵指揮所
  • 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
  • 空軍聯合司令部

直屬單位

歷任領導

志願軍司令部

志願軍代表團

 
於1990年召開的聯合國軍事停戰委員會第458次會議。時任軍停會朝中方面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團長兼政委田勝少將(左二),代表志願軍出席會議。
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團長
  • 丁國鈺柴成文(1953年7月28日-1955年1月21日)
  • 張秀川(1955年1月21日-1955年11月13日)
  • 任榮 志願軍少將(1955年11月13日-1964年2月)
  • 丁甘如 志願軍少將(1965年-1967年)
  • 何渠若(1971年6月8日-1973年9月12日)
  • 陳健吾(1973年12月26日-1978年5月31日)
  • 牛克倫(1978年6月19日-1980年)
  • 葉昌渠(1980年-1982年6月)
  • 王健(1982年6月-1985年)
  • 田勝 志願軍少將(1985年7月3日-1992年,兼代表團政治委員)
  • 盧光鄴 志願軍大校(1993年7月7日-1994年9月)
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駐開城聯絡處處長

……

規章制度

胸章

1953年停戰以後,由中革軍委總政治部、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批准,志願軍幹部、戰士開始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布胸章,大體開始時間是1953年10月。志願軍胸章顏色、尺寸和用料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相同。是一塊長方形白布條(雙層布,表面四邊有白色匝道),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印有黑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繁體字和紅色的邊框,反面印有黑色表格,依次為:姓名、部別、職別、使用年度,個人資料一般用鋼筆、毛筆填寫。[12]

軍服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7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從編成到出國,時間很短,一切準備工作都很倉促。首批入朝部隊軍官都穿着朝鮮人民軍軍服——朝式帶折直筒帽、立領黃呢軍服、牛皮武裝帶、黃呢馬褲、黑色長筒馬靴……志願軍幹部不戴軍銜肩章,師職以上穿將官服、團營職穿校官服、連排職穿尉官服,士兵穿朝鮮士兵軍服的,除首批入朝部隊換發了朝鮮人民軍服裝外,其餘陸續入朝的志願軍各部隊,均着穿「50式」軍服,都不戴帽徽、胸章。1951年6月22日為適應戰場環境軍委總後勤部下達《關於志願軍冬服式樣與質量的指示》,對朝鮮戰場志願軍幹部、戰士棉衣褲、棉帽、毛皮鞋等都進行了一些改進,將夏裝的肩、肘、膝、臀等部位增加了輔強墊布,提高了軍服的耐磨程度。冬服考慮到保暖和結實,棉衣改成行縫,散袖口改成緊袖口,配穿馬褲,增強了保暖性,大頭鞋改成高腰以防灌雪。夏服大檐帽改為解放帽,冬季栽絨帽。[13]。1955年後換裝蘇聯風格的55式軍服,除帽徽、紐扣等上無「八一」字樣外,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着裝樣式基本相同。

戰歌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由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炮兵1師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作詞,作曲家周巍峙作曲[14][15]

人員損失

傷亡

志願軍傷亡早期的統計53萬餘人次[16]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的數據,志願軍作戰減員36.6萬人。數據來源是1953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的統計。[17]作戰減員是指戰鬥中傷亡者或者失蹤被俘者;非作戰減員是指病退、病故、裁減、事故減員、軍事法院判決等。[17]抗美援朝烈士是指在朝鮮陣亡、因戰傷不治死亡、病故、事故亡的志願軍軍人、在後勤兵站系統工作的東北支前農民工、支前的鐵路系統職工、交通運輸職工等等。其中,陣亡是指凡在陣地上犧牲的或在營衛生所、團級救護所搶救無效犧牲的戰鬥人員。《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的志願軍陣亡人數11.6萬人就是以此定義而來[17]。志願軍後勤統計的志願軍軍人陣亡為114,084人,傷後亡21,677人,病故13,210人,三項合計14.8萬人,如果考慮《戰史》記載的失蹤被俘2.9萬人減去被俘人員2.07萬人(美方在停戰談判中公佈的俘虜數據)得到的8300失蹤人員也納入志願軍死亡人數,那麼志願軍軍人作戰死亡和非作戰死亡總數為15.63萬人。上述志願軍後勤統計數據不包括事故當場死亡、支前職工的轟炸亡、病故等也歸屬抗美援朝烈士的那部分。位於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在2010年10月25日公佈的經過十餘年從全國各地市、縣兩級民政系統統計而來的抗美援朝烈士共計183,108人。[18]

分省統計數據,人數最多的是四川省(含重慶市西康省、不含西康省昌都地方)30,519人、山東省19,766人、吉林省18,499人,最少的是青海省56人、新疆省93人。

戰俘

 
1950年12月長津湖戰役中被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戰俘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6名師團級幹部皆來自第六十軍一八○師),倖存的女戰俘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19][20]1951年12月,朝鮮停戰談判進入戰俘議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中國人民志願軍提出停戰後雙方戰俘應「全部遣返」,聯合國軍則堅持「自願遣返」,雙方為戰俘遣返的原則進行了一系列激烈的外交和軍事鬥爭,最終基於「自願遣返」原則達成協議。志願軍戰俘有7,110人返回中國大陸,14,235人選擇前往台灣。[21][22][23][24][註 3]

軍紀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紀在當時的西方標準而言也是嚴格的,與1912年至1949年的國民黨和軍閥軍隊的惡劣軍紀呈明顯對比[30]。全軍的紀律普遍適用,中共黨員預計比非黨員同樣違規受到更多處罰[30],法規也禁止毆打和虐待士兵[30]。雖然違抗某些命令會被執行死刑,但很少真的使用死刑[30]

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馬修·邦克·李奇威的《韓戰回憶錄》第四章「中國人參戰──第1陸戰師且戰且退」中記載,正面評價中國軍隊善待俘虜,和朝鮮人民軍的虐待俘虜政策完全不同。正面稱讚中國志願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是值得尊敬的敵人。[31]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前線作戰部隊也對中國志願軍的戰鬥意志給予了高度評價[32]

裝備

 
米格-15

志願軍的槍械、坦克、裝甲車和戰鬥機等絕大多數主戰裝備皆由蘇聯提供,例如陸軍的主戰坦克為T-34IS-2、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有米格-15米格-17等,海軍方面則由兩個快艇大隊、兩個海岸炮兵連隊和一個布雷分隊組成,駐紮於朝鮮西海岸地區。入朝初期主要使用繳獲自日軍中華民國國軍美軍的武器裝備,1951年3月後開始逐步換裝蘇式武器裝備。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DP-28   蘇聯 包括改進型DPM
RP-46   蘇聯
RPD   蘇聯 1956年後開始裝備
DShK   蘇聯 包括改進型DShKM
KPV   蘇聯 1955年後開始裝備
SG-43   蘇聯 包括改進型SGM
馬克沁1910/30   蘇聯
MG42   納粹德國/  東德
二四式重機槍   中華民國
ZB26式輕機槍   捷克斯洛伐克
三年式重機槍   日本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AK-47/AKS-47   蘇聯 1956年後開始裝備,在當時曾被歸類為衝鋒鎗
莫辛-納甘   蘇聯 1955年後逐步被AK-47SKS取代
SVT-40   蘇聯 1955年後逐步被AK-47SKS取代
SKS   蘇聯 1956年後開始裝備
白朗寧自動步槍   美國 繳獲自美軍,南朝鮮軍或內戰時國軍
M1步槍   美國 繳獲自美軍,南朝鮮軍或內戰時國軍
M1903春田步槍   美國 繳獲自美軍,南朝鮮軍或內戰時國軍
M1卡賓槍   美國 繳獲自美軍,南朝鮮軍或內戰時國軍
李-恩菲爾德步槍   英國 繳獲或繼承自國軍及藏軍或繳獲自英軍
漢陽八八式步槍   中華民國/  大清 1955年後逐步被AK-47SKS取代
中正式步槍   中華民國 1955年後逐步被AK-47SKS取代
三八式步槍   日本 1955年後逐步被AK-47SKS取代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配備PU瞄具的莫辛-納甘1891/30   蘇聯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PPSh-41   蘇聯 1955年後逐步被AK-47取代
PPS   蘇聯 1955年後逐步被AK-47取代
M3衝鋒槍   美國 繳獲自美軍或內戰時國軍
斯登衝鋒槍   英國 繳獲自英軍或內戰時國軍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TT-30   蘇聯
TT-33   蘇聯
PM   蘇聯 1957年後開始裝備
APS   蘇聯 少量採用,1957年後開始裝備
納甘M1895   俄羅斯帝國
毛瑟C96   德意志帝國 彈藥可與TT手槍通用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RPG-2   蘇聯 1955年後開始裝備
51式火箭筒   中華人民共和國 仿製M20超級巴祖卡火箭筒
M20超級巴祖卡火箭筒   美國 繳獲自美軍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6KH2   蘇聯 1956年後開始裝備
武器名稱 原產地 備註
F-1   蘇聯
RGD-33   蘇聯
RPG-43英語RPG-43   蘇聯
RG-42   蘇聯
RGD-5   蘇聯 1956年後開始裝備
鞏式柄狀手榴彈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歸還志願軍遺骸

從2014年起,韓國與中國達成協議,約定每年向中國移交志願軍遺骸,這些遺骸都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紀念

知名人物

  • 黃繼光:1952年10月19日晚,在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用身體堵住了聯合國軍的機槍眼而陣亡。1952年12月21日,新華社發出了長篇通訊《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
  • 楊根思:1950年11月29日,楊根思率其領導的3排防守1071.1高地,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抱起一個5公斤重的炸藥包沖入美軍部隊引爆,他和40餘個美軍士兵同時陣亡。
  • 邱少雲:1952年10月11日夜,在391高地執行戰鬥任務中,被聯合國軍發射的燃燒彈引燃了衣服,為保證行動不被暴露,被活活燒死。
  • 羅盛教:1952年1月2日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裏為搶救因滑冰墜落冰窟窿的朝鮮兒童崔瑩而犧牲,為紀念烈士,此地的村莊、山峰、河流遂因羅盛教易名。
  • 毛岸英毛澤東的長子,喪生於1950年11月25日的一次美軍的空襲中。
  • 吳國璋:志願軍第39軍第一副軍長,1951年10月6日死於美軍空襲。
  • 李湘:志願軍第67軍軍長,1952年7月8日病死。
  • 饒惠譚:志願軍第23軍參謀長,1953年3月21日死於美軍空襲。
  • 蔡正國:志願軍第50軍代軍長,1953年4月12日死於美軍空襲。

紀念活動

紀念設施

集中安葬的烈士陵園:

獨立安葬的烈士陵園:

雕塑:

影視及文學作品

詩歌:

通訊、散文、報告文學、傳記:

小說:


電影:

紀錄片:

軍事教育片:

戲曲:

歌曲:

話劇:

電視劇:

動畫:

電腦遊戲:

註釋

  1. ^ 中國人民志願軍使用沒有任何標誌的素色紅旗。[2][3]
  2. ^ 1950年10月13日和14日,毛澤東兩次給在蘇聯與斯大林等會談的周恩來的電報中說:「與高崗、彭德懷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彭及高崗同志均認為打偽軍有把握,他們和我一樣,都認為參戰為必需和有利。」
  3. ^ 根據朝鮮停戰協定附件對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職權範圍的規定,解釋「在自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接管之日起的九十天內」進行(第三條·解釋·第八款),「戰俘的看管移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九十天期滿後,上述第八款中所規定的代表們對戰俘的接觸應即終止」(第四條·戰俘的處理·第十一款)。委員會於1953年9月23日接管戰俘,90天於1953年12月23日到期,聯合國軍司令赫爾英語John E. Hull發佈聲明終止對戰俘的解釋。90天中只進行了10天的解釋,85%的中朝戰俘還沒有聽到解釋。委員會中波、捷委員詮釋「九十天」是指解釋進行九十天,此一詮釋被委員會多數否定。[25][26][27]:489[28]委員會主席蒂邁雅猜測如果聯合國軍戰俘營的戰俘全部聽取解釋,將會有1500-2000人尋求遣返。[29]:267

參考文獻

引用

  1. ^ 访谈: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法创新_舰船知识_新浪网. mil.news.sina.com.cn.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2. ^ 代麗麗; 白繼開. 她想建一座志愿军纪念馆!“镇馆之宝”将是38军战旗. 北京日報. 2023-10-10 [202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2). 
  3. ^ 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党建.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2). 
  4. ^ 編輯:張中江. 《杨尚昆谈抗美援朝:金日成曾说中国没出兵的必要》. 中國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9-04-28 [2023-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6). 5月13日,金日成來華向中共中央通報他秘密訪蘇和斯大林已同意他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毛澤東當即表示,這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向蘇方核實。隨後緊急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請他報告斯大林證實金日成的說法。第二天,羅申拿着斯大林的回電求見毛澤東,證實了此事。毛澤東對金日成說,我們不是敵人的參謀長,要多設想可能發生的情況。為了準備應付萬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在鴨綠江我方一側部署三個軍的兵力,如果美國出兵,只要他們不越過「三八線」,我們也不過鴨綠江;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線」,我們可以考慮以志願軍的名義出兵參戰。 
  5. ^ 齐德学:“关于抗美援朝几个史实的辨析”,2010年7月5日《北京日报》. [2014年10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0月30日). 
  6.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人民網. [201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7. ^ 180师是如何被围歼的. 新浪網. [201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中文(中國大陸)). 
  8. ^ 新華社北京. 朝召回军停会朝方代表团我决定调回志愿军代表团. 杭州日報 (杭州). 1994-09-02: 3版 (中文(簡體)). 
  9. ^ 我驻朝军停会志愿军代表团奉调回国. 人民日報. 新華社平壤. 1994-12-16: 第6版 [2022-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5) (中文(簡體)). 
  10. ^ 「志願軍」名義參戰 至今未解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蘋果日報 2018-06-08
  11. ^ 鄭文翰. 郑文翰日记: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1951.4.10-1953.7.27).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9月9日: 第3頁 [2023年11月21日]. ISBN 97878002113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0月5日). 
  12. ^ 徐平. 周总理为何指示志愿军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 中國軍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6). 
  13. ^ 周总理指示志愿军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 还有这一用意. 中華網. [201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5). 
  14. ^ 袁永生; 沈鶴翔 (編). 志愿军老兵回忆录 第4卷.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3年7月: 249–250. ISBN 7-5614-6907-1. 
  15. ^ YouTube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16. ^ 劉升瑜.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统计》. 解放軍報. 2000-10-16: 第11版 [202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8). 
  17. ^ 17.0 17.1 17.2 孟照輝.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伤亡人数辨析》. 《軍事歷史》. No. 第2期. 2012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18. ^ 抗美援朝纪念馆公布朝鲜战争志愿军牺牲人数. 新華網. [2010年10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6日). 
  19. ^ 張澤石 (編). 考验: 志愿军战俘美军集中营亲历记.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8年7月31日: 第4–5頁 [2023年11月21日]. ISBN 97875034093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0月5日).  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第1-2頁
  20. ^ 档案解密:志愿军战俘是怎样争取回归祖国的?. 搜狐新聞中心. 2005年6月7日 [2023年7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7月31日). 
  21. ^ Hermes, Walter G. Appendix B Prisoners of War.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92 [2022-10-11]. ISBN 14102248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4) (英語). 
  22. ^ Cheng David Chang. To Return Home or “Return to Taiwan”: Conflicts and Survival in the “Voluntary Repatriation” of Chinese POWs in the Korean War (PDF) (博士論文).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3, 18. 2011年 [2023-03-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7-22). At the end of the Korean War, only one third of the approximately 21,000 Chinese prisoners of war were repatriated to Communist China; the remaining two thirds, or more than 14,300 prisoners, went to Nationalist Taiwan in a propaganda coup. 
  23. ^ 常成. 蔣介石的秘密韓戰 美臺情報合作與一萬四千名中國戰俘來臺 (PDF). 漢學研究中心. [2023年6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年3月23日). 停戰談判雙方基於「自願遣返」原則達成協議。最終於1954年1月23日,一萬四千餘名『反共義士』來台 
  24. ^ John P. DiMoia. Captive Minds, Imprisoned Bodies: Prisoners of War, Detention, and “Voluntary Repatriation”. 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 2020年, (34) [2023-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25. ^ 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最后报告. 人民日報. 1954年3月2日: 第3版 [2023年4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24日). 
  26. ^ 波、捷委员就战俘问题发表声明指出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多数决定拒绝延长解释期限,完全违反了朝鲜停战协定和“职权范围”. 人民日報. 1953-12-26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27.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 抗美援朝戰爭史(第三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9
  28. ^ 閻稚新. 蕭徐 , 編.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仪式和战俘谈判. 《炎黃春秋》. 2008年, (第6期) [2023-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29. ^ Kodendera Subayya Thimayya. Experiment in Neutrality. New Delhi: Vision Books. 1981 [2013-08-11]. OCLC 97611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9). 
  30. ^ 30.0 30.1 30.2 30.3 Mahoney 2001,第35頁
  31. ^ [美]李奇微:《朝鲜战争回忆录》. A Da Capo paperback. 1986年 [2020-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4).  (英文)
  32. ^ Halberstam, David. 《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Hyperion. 2007年. ISBN 9781401300524. 
  33. ^ 馆史概述_抗美援朝纪念馆. www.kmycjng.com.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34. ^ 江澤民. 江泽民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華社. [2007-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22). 
  35. ^ 政解|志愿军赴朝作战纪念日,朝鲜都怎么纪念? - 国内 - 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9). 
  36.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六十周年座谈会举行. 中國青年報. 新華社. 2010-10-26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37.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 2020-07-02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3). 
  38. ^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第13号. 中國人民銀行. 2020-10-1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6). 
  39. ^ 習近平. (现场实录)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華網.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來源

書籍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