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 (北京)
萬壽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萬壽寺路121號,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闢為北京藝術博物館,為北京市文物局直屬單位。
北京藝術博物館 萬壽寺 | |
---|---|
成立 | 1987年 1578年(寺院始建) |
地址 | 中國北京市海淀區 萬壽寺路121號 39°56′49″N 116°18′36″E / 39.9470762°N 116.3100314°E |
類型 | 藝術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 原漢傳佛教寺院 |
網站 | http://www.bjartmuseum.com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萬壽寺 |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6-307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地圖 | |
歷史
明朝興建
萬壽寺位於高梁河(長河)北岸、延慶寺西側、廣源閘西北側、中國劇院東側。萬壽寺始建於明朝萬曆五年三月(1577年),萬曆六年六月(1578年)完工。[1]
明朝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明穆宗駕崩,生前有修復漢經廠的願望,但未能實現。漢經廠、番經廠是明朝永樂朝由內府興建,位於皇城東北角,即日後的嵩祝寺附近。嘉靖朝,明世宗崇道廢佛,經廠遭廢棄。隆慶朝,明穆宗決定重修漢經廠、番經廠,但番經廠剛剛完工,明穆宗便駕崩逝世了,漢經廠的重修被擱置。[2]
萬曆五年(1577年),明神宗到了親政年齡,慈聖皇太后希望為即將親政的明神宗樹立皇帝形象,乃選中明穆宗未完成的重修漢經廠之事,帶頭捐資興建。皇室成員以及司禮監太監馮保等太監也紛紛捐資。經馮保選址,於萬曆五年三月(1577年)擇吉日開工,萬曆六年六月(1578年)完工。該寺興建前,「依其舊制」應當稱「藏經香火院」,但明神宗榜書寺名「敕建萬壽寺」,該寺自此得名。[1][2]
萬曆六年六月(1578年),萬壽寺完工之後,明神宗令內閣首輔張居正撰寫了《敕建萬壽寺碑文》。[2]
萬壽寺繼承漢經廠制度而建,故為內府的附屬機構,比一般皇家寺院更受禮遇。內官監太監張進奉命主持該寺事務。[2]
萬壽寺建成後,在寺外廣源閘下游辟一處下院,作為焚修僧人及游僧的住所,名為紫竹院。到了清朝,此處下院演變為紫竹院行宮。[2]
萬曆七年(1579年),明神宗發佈諭旨,宣佈萬壽寺乃依其旨意興建。據此,萬壽寺僧人獲皇家寺院最高禮遇,寺僧數十人。[2]
作為皇家專用寺院,萬壽寺平時不對民眾開放,僅在每年佛誕日,從當月初一至十五日開廟半個月,屆時北京民眾湧入該寺進香。由於正值春夏之交,長河兩岸景色如畫,北京人到此觀賞煙柳,寺外沿河兩岸自發形成市場。[2]
漢經廠的華嚴鐘(永樂大鐘)直到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才遷至萬壽寺。寺院東側興建華嚴鐘樓後,內府在鐘樓後又建藥王殿,並且在其後面建藥房,形成了寺院東路建築。明朝天啟年間,臥鍾於地。[2]
清朝擴建
清朝初年,順治帝進北京不足半年,便將敕建萬壽寺改為「敕建護國萬壽寺」,落款為「大清順治二年歲次乙酉季夏立」。萬壽寺自此成為清朝皇家寺院。[3]清朝萬壽寺由高僧主持。[4]
順治十六年二月(1659年)某夜,萬壽寺火災,大部分建築被燒毀。但寺院東路尚存僧舍等建築,僧人在此焚修。[3]
康熙十七年(1678年),萬壽寺住持圓亮利用寺院的香火錢,在東路重建殿堂。東路原來有華嚴鐘樓、藥王殿、藥房遺址,圓亮先在藥王殿址後面建毗盧佛殿,面闊五間,作為東路正殿。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在毗盧佛殿兩側建配殿,後又修復藥王殿。[3]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萬壽寺西側增建行殿,中路重建。全部建築改用清朝宮式建築規制。部分調整了明朝殿堂佈局,增加兩進院,規模比明朝增加近一倍。[3]由於假山周邊作為園林的功能減弱,假山周圍的水池也因此被掩埋,兩側建有配殿長廊,假山後建有佛殿三重。[4]
雍正十一年(1733年)春,雍正帝為萬壽寺大延壽殿御題「慧日長輝」匾額,並下旨選其他寺院懸掛華嚴鐘。乾隆八年冬,遷華嚴鐘至覺生寺。傳說,移鍾途中,每隔一里打一口井,用井水潑地結成冰面,使鍾在冰面上滑行。華嚴鐘遷到覺生寺後,懸在寺後新建的鐘樓中。[3]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之母崇慶皇太后六十壽辰將至,乾隆帝往來暢春園更頻,念及萬壽寺在暢春園至西直門中間,「萬壽」兩字又很吉利,認為適合在此舉辦佛事慶典。乾隆帝乃下令重修萬壽寺,並且擴建西路行宮以及東路。經數月重修,萬壽寺建築規模擴大。乾隆帝撰《敕修萬壽寺碑記》,後來由大學士梁詩正書丹於兩通石碑上,兩碑立於大延壽殿月台前,東碑為滿文、漢文,西碑為蒙古文、藏文。崇慶皇太后壽辰前一日,乾隆帝陪她在萬壽寺禮佛。[3]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崇慶皇太后七十壽辰,乾隆帝再度重修萬壽寺。該年春開始重修,工程完工時乾隆帝御書《御製重修萬壽寺碑文》,提及舉辦佛事慶典「莫萬壽寺宜」。此次重修,在中路無量壽佛殿兩側新建兩座院牆和院門。《御製重修萬壽寺碑文》碑立在無量壽佛殿前,為此新建一座八角攢尖頂碑亭,此為萬壽寺第一座黃琉璃瓦建築。西路行宮改擴建了整組院落,在壽茶壽膳房院後面興建一座王府規模的大型四合院,有兩層院落。東路在大齋堂院落後面新建法堂院落,由南房、法堂、藥師壇兩組四合院構成,為僧人學經的主要場所。至此,萬壽寺的建築規模達到史上最大,佔地面積三萬平方米。皇太后壽典前一日,乾隆帝陪皇太后出暢春園南門,沿蘇州街來到萬壽寺進香,上千名各寺僧人、住持聚集萬壽寺山門外隔長河相對的唱經樓,朝廷官員則在萬壽寺山門前聚集。[3]
《乾隆皇太后萬壽慶典奏案》中錄《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旬萬壽慶典奏案》記載:「西所大悲壇五間,順山廂房十間,後樓五間,順山廂房十二間。新建重檐八方亭一座。」可見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行宮後樓、大悲殿建成。「粘修行宮前殿五間,後殿五間」,可見乾隆十六年(1751年)行宮前殿、後殿建成。[4]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年事已高的崇慶皇太后在皇宮舉辦八十壽典後,又赴萬壽寺舉辦壽典佛事活動。[4]
嘉慶至同治年間,皇帝在萬壽寺活動漸少。光緒朝,慈禧太后青睞萬壽寺。慈禧皇太后常年居住頤和園,乘小火輪航行長河,往來於皇宮與頤和園之間。據統計,慈禧皇太后曾到萬壽寺52次。光緒十九年(1893年),慈禧皇太后六十壽辰將至,萬壽寺預備作為祝壽場所,光緒帝下旨修繕萬壽寺。此次修繕除維修裝飾全部建築外,還復建並擴建了千佛閣,並且仿乾隆年之例,在無量壽佛殿後面增建光緒御碑亭一座。光緒二十年十月(1894年),戶部尚書翁同龢奉旨撰寫《重建萬壽寺碑文》。[3]
近代風雨
中華民國時期,萬壽寺不再是皇家佛寺。原有僧眾依靠清朝留下的廟產、地產維持寺院。到1949年前,僧人僅餘十多人。該寺組織的廟會起初尚有一定規模,後來逐漸冷清,直到徹底停止。[5]
中華民國時期,萬壽寺按行政區域歸屬西郊區西直門外分署第七派出所管轄,地址是長河廣源閘二十六號。[5]
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初年,萬壽寺行宮仍歸內務府管轄,曾被內務府出租給北洋政府作為辦公場所,後來曾用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俘營。後來,萬壽寺先後被用作學校、療養院、緝毒所。1929年至1936年,京師四郊遊緝隊第二大隊統領部及其步兵二營駐守萬壽寺行宮。[5]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流亡民眾來到北平,愛國流亡組織在萬壽寺西路創辦流亡學校。1932年,北平五台山普濟佛教總會在萬壽寺西路開辦育幼院。1934年,東三省旅平同鄉在萬壽寺內前部創辦高中學校,收容難民子女200餘人上學。[5]
1937年4月28日,由於電線短路,萬壽閣遭火焚毀。[5]
1945年至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前後,萬壽寺是國軍陸軍某軍部駐地。[5]
1949年2月,萬壽寺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接管,作為某部駐地。同年3月,洛杉磯托兒所遷入萬壽寺西路,更名為中央軍委保育院,1955年更名為萬壽寺幼兒園,1969年遷到北京黃寺更名為總政幼兒園。[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規定寺院房舍可出租,僧人生活獲得改善。據萬壽寺末任住持釋悟性回憶,1957年他響應人民政府號召,帶頭將其住持管理的萬壽寺等七處寺院廟產交給人民政府管理。自此,萬壽寺不再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各殿造像除了大延壽殿外,分別在1958年前後和1967年左右被遷往別處或者拆毀。[5]
1960年代初,萬壽寺中路開辦實驗學校。1962年至1963年,蘇聯在此開辦幼教試點。1967年,駐萬壽寺的學校撤出,由軍隊進駐管理。1970年代後,為建設中國劇院等建築,寺後塔院被全部拆除。[5]
1979年2月,萬壽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5]
1982年2月,因管理不善,萬壽寺西路發生火災,燒毀了行宮前正殿及其配殿、遊廊、垂花門等建築。[5]
1984年,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接收萬壽寺中路。當時建築損毀、坍塌已經非常嚴重。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撥款重修中路建築。1985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萬壽寺中路成立北京藝術博物館籌備處。同時,萬壽寺中路一期修繕工程開工。一期修繕工程修繕了萬壽寺中路第一進和第二進院。1986年5月,一期修繕工程完工,根據「邊修繕、邊開放」原則,北京藝術博物館籌備處向社會局部開放。一期修繕工程完工後開放的展區包括鼓樓、天王殿、大延壽殿配殿等。[5]
1987年8月,萬壽寺中路二期修繕工程基本完工,北京藝術博物館正式成立,向社會開放假山以前的全部展區。二期修繕工程修繕了大延壽殿到大禪堂間的建築,在萬壽閣遺址處闢建圓形廣場,四周綠化帶內種植各種花木,兩側建築辟成長廊式展廳,大禪堂闢為繪畫展廳。二期修繕工程還修繕了最後一進院落。[1]
1992年,萬壽寺三期修繕工程開工,將假山區域闢為新展區。1994年,萬壽寺三期修繕工程完工,中路全面向社會開放。[5]
2002年初至2003年,萬壽寺第四次全面修繕,復建了萬壽閣,中路建築全面油漆彩繪,全面修繕西路行宮,恢復了遭焚毀的前正殿及其院落。[5]
2006年,萬壽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1985年,中國現代文學館經過四年多籌備而成立,館址是向北京市人民政府暫借的萬壽寺西路行宮院。此後,北京市人民政府一直要將暫借給中國現代文學館的萬壽寺西路房屋收回。2000年,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正式對公眾開放,結束了萬壽寺西路作為臨時館址的歷史。[6]
2012年10月23日為重陽節,北京萬壽寺祝壽文化郵局在萬壽寺的萬壽閣開業。該郵局由北京海淀郵局與北京藝術博物館合作成立。遊客在門票郵資明信片上書寫祝福之後,投入萬壽閣的祝壽郵箱,萬壽寺祝壽文化郵局將統一加蓋壽戳後寄出。[7]
2014年7月1日,數字文獻實驗室(Digital Document Laboratory)在萬壽寺萬壽閣二層成立。數字文獻實驗室由首都師範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北京藝術博物館聯合創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針對古籍數碼化的科研實驗室。[8]
建築
萬壽寺坐北朝南,面臨長河,河邊有碼頭。萬壽寺分為東、中、西三路,整體結構保存較完整。中路自山門以內共七進院落,主要建築有:[9]
- 山門:面闊三間,明間開石券門,門上方有清朝順治二年御賜石匾,上書「敕建護國萬壽寺」,落款為「大清順治二年歲次乙酉季夏立」。山門殿內原有哼哈二將,現已無存。券頂繪有青天流雲百蝠圖,紅蝙蝠在青天流雲間飛翔,紅蝙蝠諧音「洪福」,整幅圖案意為「洪福齊天」。
- 天王殿:位於山門正北。殿內原來供奉大肚彌勒佛,背後為韋馱,左右為四大天王,現均無存。天王殿現闢為展室。天王殿前東西兩側為鐘樓、鼓樓,鐘樓、鼓樓前各有幡竿一座。天王殿東西兩側有牆,牆上各開一旁門,進門即大延壽殿院落。
- 鐘樓:位於天王殿前東側。
- 鼓樓:位於天王殿前西側。現在舉辦「萬壽寺歷史沿革展覽」。鼓樓南側有兩通石碑。靠西為《重修藥王殿記》,額書「藥王殿記」,靠東為《通濟禪師自治祭田碑》。
- 大延壽殿:為中路的正殿,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七彩斗拱。前出月台。門上懸掛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題「慧日長輝」匾額。月台三面出陛,南面中央有一塊丹陛石。殿內主供三世佛(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前方還有一尊毗盧遮那佛。大延壽殿前兩側配殿原為羅漢殿,各九楹,內供十八羅漢。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時,將配殿內的十八羅漢移至大延壽殿內,重新雕制泥塑十八羅漢像。三世佛背面正中朝北有觀音菩薩像,四周為懸山彩塑假山。
- 敕修萬壽寺碑記:大延壽殿前月台下的東西兩側有兩碑,陽面分別刻有《敕修萬壽寺碑記》,東碑為滿文、漢文,西碑為蒙古文、藏文。西碑陰面刻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帝御製詩《萬壽寺瞻禮有感》:「邇歲每斯歷,祈園卻未停。今朝有餘暇,初地況常經。松柏增古色,崗巒無俗形。(佛殿後假山嵯峨,松柏蔥鬱,皆明代物也。)不堪翹首望,祝嘏頌書屏。(後殿設屏書《御製恭祝慈寧萬壽頌文》,瞻讀之餘,彌深感慕。)落款有「猶日孜孜」、「古稀天子之寶」等印文。東碑陰面刻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御製詩《萬壽寺瞻禮有感》:「萬壽精藍歷久傳,莊嚴大慶每斯虔。玉河途便停清蹕,金界暇乘禮法筵。八秩祝禧憶昔歲,期頤無望值今年。(昔年每逢辛歲,慈寧大慶於此祝禧,回憶辛卯八旬展慶,猶在目前。若至今歲辛亥得大舉慶典,則為慈寧百齡矣。竟成虛願,曷勝悵懷。)固知一切有為幻,幻里仍增意悵然。」落款有「八征耄念之寶」、「自強不息」等印文。
- 東配殿、西配殿:位於大延壽殿前東西兩側。現闢為展廳。
- 萬壽閣:藏經閣,又稱寧安閣,乾隆十六年重修時改名萬壽閣。1937年焚毀,2003年重建。原來用於收藏漢文佛經。面闊五間,兩層樓閣式建築,全木結構。建在有欄板的月台上。一層正面中央三間開門,兩梢間開窗。一層背面明間開門。月台下正南有一長方形石須彌座。
- 東配殿、西配殿:位於萬壽閣前東西兩側。現和其南北的廡房一同闢為展廳。
- 大禪堂:位於萬壽閣正北。面闊五間。現闢為展廳。
- 小禪堂、影堂:位於大禪堂前東西兩側。
- 假山和三大士殿:位於大禪堂北側。整個院落的中央為假山,由兩條溝壑相隔為三座山,三山之間有山石相連。北山象徵五台山,山上為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殿下方有地藏洞,洞內供奉地藏菩薩。東山象徵普陀山,山上為文殊殿,供奉文殊菩薩。西山象徵峨眉山,山上為普賢殿,供奉普賢菩薩。現佛像已無存。北山下的東側立有一塊上書「壽」字的石碑。
- 御碑亭: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乾隆帝書寫《御製重修萬壽寺碑文》,刻碑立在無量壽佛殿前,為此新建一座八角攢尖頂碑亭,頂覆黃琉璃瓦。御碑下有螭首龜趺石座,漢白玉地墁刻有壽山福海圖。碑高3.96米,碑文以滿文、漢文、蒙古文、藏文刻寫。碑額刻有篆書滿文、漢文「御製」二字。碑亭藻井天花飾有五福(蝠)捧壽圖、仙鶴圖。碑亭外正南地面上有一個玻璃罩,罩內低於地面可見兩個弧形石塊。
- 無量壽佛殿:乾隆二十六年增建。平面為方形,重檐歇山頂。藻井中央飾九龍戲水圖。殿內原來供奉無量壽佛漆金銅塑站像一尊,高約五米,現已無存。如今放置明朝天啟年間所鑄滲金多寶塔一座,原是長椿寺的文物,塔高一丈五尺,由銅、鉛、砷、銀、鋅、金等金屬合鑄。塔基為雙層須彌座。每層上、下飾有蓮瓣;束腰有浮雕造像,其中上層須彌座造像主要是羅漢,北面中央為彌勒佛,下層須彌座造像主要是護法神。塔身東西南北四面有假門,其他四面有假窗,門窗上均有佛像,每個門窗兩側各有一對力士。塔身上方為十三天,頂部有塔剎。
- 巴洛克式門:無量壽佛殿東西兩側有牆,牆上各開有巴洛克式門一座。門為圓光門,圓光門上方採用巴洛克式的圓形拱頂和球塔座。每個門兩側的牆上各有兩個中式風格的透花窗,總共八個窗。
- 御碑亭:光緒二十年《重建萬壽寺碑文》立在無量壽佛殿正北。為此新建一座八角攢尖頂碑亭,頂覆黃琉璃瓦。
- 萬佛樓:兩層樓閣式建築。下層是三聖殿,內供橫三世佛鍍金銅雕像,兩側是十八羅漢泥塑像。上層是千佛閣,內藏佛經,壁嵌千尊小佛。
- 東配殿、西配殿:位於萬佛樓前東西兩側。
西路為行宮,主要建築自南向北包括附屬建築、行殿建築、後宮建築、佛堂建築四個部分:[9]
- 壽茶房、壽膳房:位於西路最南端,南臨萬壽寺路。乾隆十六年興建,用作壽典時御用茶膳之所。為東、西並列的兩組兩進四合院,西為壽茶房、東為壽膳房。各分前房與正房兩個院落,前房與正房均為面闊五間,各有東西配房三間。屋頂為硬山卷棚頂。壽茶房、壽膳房之間為一條南北甬道,北端開門。壽茶房、壽膳房最南為一排房屋,在壽膳房正南開有一個過道門。壽膳房和萬壽寺中路之間有一條夾道。[4]
- 前庭院:行殿建築是行宮的主體建築,為一組大型四合院,主建築包括前正殿(樂康殿)、正殿(履綏殿),是皇帝理政之所,建築採用蘇式彩繪。自行殿建築起的西路建築中軸線位於壽茶房、壽膳房中軸線偏西,與壽茶房、壽膳房院落並不連接。行殿建築南端為前庭院,院南側是一座正房,面闊五間。正房東西兩側各有偏房四間,各開有側門。前庭院東西兩側配房各八間,與正房的偏房相接。前庭院中有木影壁一座。前庭院北側有院牆,飾透花窗,中央開有一座垂花門。進入垂花門便來到樂康殿院落。[4]
- 樂康殿:即前正殿,為卷棚式懸山頂,面闊五間。殿前兩側各有東西配殿五間,分別稱為昭景齋、來鶴軒。遊廊連接了前正殿與配殿。[4]
- 履綏殿:即正殿,為卷棚式歇山頂,面闊五間。殿前兩側各有東西配殿五間,分別稱為燕喜齋、景雲軒。遊廊連接了正殿與配殿。[4]
- 御書樓:即後罩樓,是乾隆帝書房,也是崇慶皇太后休憩之所,後來是慈禧皇太后駐蹕行宮時的休憩場所。御書樓面闊五間,硬山卷棚頂,是一座兩層樓閣式建築。上層前廊東西兩端連接遊廊,轉接東西兩側的爬山遊廊,遊廊下端出口接行殿建築後端的遊廊。東側遊廊中部有一座八角亭,西側遊廊中部有一座四方亭。爬山遊廊九級,外側的圍牆飾有形態各異的透花窗各16個。下層樓閣設有穿堂門。樓下東西兩側、爬山遊廊下設有太湖石堆砌的假山。[4]
- 大悲殿:位於行宮最北端,供奉觀音菩薩。乾隆帝之母崇慶皇太后最喜參拜觀音菩薩,故特在行宮中立大悲殿。大悲殿面闊五間,卷棚硬山頂。大悲殿東西兩側偏房各三間,大悲殿前有東西配房各三間。大悲殿前立有《金剛經》碑兩座,碑文為《金剛經》,碑面中央繪有七級寶塔,寶塔內繪有多尊佛像,經文環繞佛像書寫,旋轉曲折展開,遍佈寶塔各角落,達至塔檐。[4]
東路為僧人用房。主要建築有:[9]
- 十方堂、庫房、廚房、大齋堂:位於東路南端。十方堂以北有東、西兩個院落,西院是一個空院落,東院內有庫房、廚房、大齋堂等建築。這組建築現為民居佔用。
- 十方堂:位於東路最南端,南臨萬壽寺路,是一排平房。十方堂靠西端辟有一個過道門,進入過道門是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院落,院落內無建築,院落北端有三間房,明間開過道門,可通往大齋堂後面。
- 廚房:位於十方堂北側靠東第一進院落內的北側,面闊五間。
- 庫房:位於十方堂北側靠東第一進院落內的西側,坐西朝東。
- 大齋堂:位於廚房正北,面闊七間。大齋堂、廚房所在院落東側,有一座東廂房。
- 法堂、藥師壇:位於大齋堂以北。這組建築的南端是前庭院,前庭院南側開有一個垂花門,門外正對大齋堂後身。前庭院北側有正房五間,前出月台,月台前連有甬路通往垂花門。正房以北是法堂。這組建築現為民居佔用。
- 法堂:面闊五間。法堂前的院落內有十字形甬路,分別通往東西配殿以及前庭院正房後身。
- 東配殿、西配殿:位於法堂前東西兩側。
- 藥師壇:位於法堂正北,面闊五間。後出抱廈一間。
- 法堂:面闊五間。法堂前的院落內有十字形甬路,分別通往東西配殿以及前庭院正房後身。
- 菜園:位於藥師壇正北。菜園南北各有一道牆,東即萬壽寺東牆。菜園南牆中央開有一個圓光門。菜園北牆中央開有一個方形隨牆門。
- 方丈:位於菜園正北。是一個四合院。院落南側有南房三間,現在南側明間開門,兩次間為牆;南房北側前出廊子,四階垂帶踏步。院落北側正房面闊五間,前後出廊,前有六階垂帶踏步,梁枋繪有福壽如意、百鳥朝鳳、居家樂、二十四孝圖等內容的彩畫。東、西廂房面闊三間,前出廊。四座房屋之間均有遊廊連接,遊廊外側有形態各異的透花窗,東北、東南遊廊東側各有一門,西北、西南遊廊西側各有一門。方丈原被民居佔用,2012年左右被北京藝術博物館徵佔並進行了修繕,成為北京藝術博物館用房。
展覽
北京藝術博物館是北京市文物局下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為綜合性藝術類博物館。該館收藏各類文物藝術品十萬多件。其中的中國古代藝術品主要是傳世品,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時期都有,以明清時期為最多,包括書畫、織繡、碑帖、玉石器、陶瓷器、青銅器、竹木牙角漆器、印章、錢幣、家具等。該館還收藏有齊白石、吳昌碩、張大千、徐悲鴻等近現代畫家作品。此外,還藏有以日本藝術品為主的外國藝術品。這些藏品為北京市人民政府先後調撥而來。[10][11]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又陸續調撥給該館唐代至遼代的殘瓷器(片)以及北京龍泉務窯出土殘瓷器(片)一百萬件。[11]
北京藝術博物館積極引進海內外藝術品展覽。僅在2013年便推出39個展覽。該館還推出外展,到中國各地展出。[11]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概述. 北京藝術博物館.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1).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明代历史. 北京藝術博物館.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1).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清代历史. 北京藝術博物館.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1).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万寿寺行宫及其文化遗产. 北京文博. 2010-02-26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近现代历史. 北京藝術博物館.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1).
- ^ 中国现代文学馆之父. 光明網. 2005-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4).
- ^ 打造北京文化旅游地标 万寿寺主题文化邮局开业. 千龍網. 2012-10-24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数字文献实验室落成万寿阁,迎来首批海外学术访客. 北京藝術博物館. 2014-07-01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31).
- ^ 9.0 9.1 9.2 胡桂梅. 万寿寺清朝史事考略. 北京文博. 2008-06-26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 ^ 北京艺术博物馆简介. 北京文博. 2011-06-08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 ^ 11.0 11.1 11.2 北京艺术博物馆. 北京藝術博物館. [2015-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