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51號驅逐艦
Z-51號(德語:Z 51)是納粹德國海軍建造的唯一一艘1942級驅逐艦,也是唯一一艘柴油動力驅逐艦。與燃料油相比,柴油的航程更遠,加油也更方便。1942級驅逐艦經歷了漫長的設計周期,總共出現了四款方案。Z-51號於1942年11月25日訂購,至1944年10月2日下水,遠未及完工,很可能是為了騰出船台建造U艇。它被遺棄在不來梅外海漂浮,在1945年3月21日的一次空襲中被擊沉。納粹德國本試圖利用U-234號潛艇向其盟友大日本帝國傳達1942級驅逐艦的計劃,但德國在潛艇到達日本之前便已投降。Z-51號於1948-1949年間拆解報廢。
概況 | |
---|---|
名稱 | 1942級驅逐艦 |
建造者 | 不來梅德希馬格船廠 |
使用者 | 納粹德國海軍 |
前級 | 1936級驅逐艦 |
建造期 | 1943-1944年 |
規劃數 | 不詳 |
損失數 | 1 |
技術數據 | |
艦型 | 驅逐艦 |
排水量 |
|
全長 | 114.3米 |
全寬 | 11米 |
吃水 | 4.37米 |
動力輸出 | 57,000匹電氣馬力(43,0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三軸,六台24缸二衝程柴油發動機 |
速度 | 36節 |
續航距離 | 5,500海里以19節[註 1] |
艦載船 | |
乘員 | 12名軍官、33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背景
戰間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對其所能擁有的軍艦尺寸和排水量都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戰間期,幾乎所有類別的盟軍艦艇及其武器裝備的平均尺寸都有大幅增加。由於條約的限制,德國認為自己的軍艦無法與盟軍海軍抗衡,便開始無視條約。他們起初是暗中執行,後來在納粹德國的元首希特勒於1935年3月發表講話譴責條約後,便公開抵制。[2][3]當時所有德國艦艇的排水量都被刻意標低,以使其官方尺寸符合條約規定。原本德國驅逐艦的改動目標是為了牽製法國和波蘭的驅逐艦,從而有效地使驅逐艦能夠兼作小型巡洋艦。1934級驅逐艦的排水量從1932年計劃的1,100噸躍升到合同簽訂時的1,625噸就是一個例證。雖然相關改變是為了讓它們能夠匹敵排水量分別為1,378噸和1,540噸的法國和波蘭驅逐艦,但後來這些驅逐艦受命必須與英國驅逐艦相抗衡,成為一個更難實現的目標。[2][4]
由於德國造船廠的數量相對於英國和法國較少,當局便採取了在驅逐艦上配備重型武器的政策來彌補數量的不足,這使得它們的武器裝備與法國和波蘭的輕巡洋艦類似。[2]此舉也導致了一些負面的後果,例如速度變慢、負載過重。[5]儘管德國重型驅逐艦在武器裝備上與英國輕巡洋艦不相上下,但它們的適航性要差得多,火炮的操縱和使用設施性能差距也很大。[6]
Z計劃
「Z計劃」是一項始於1939年的納粹德國海軍重整軍備計劃,要求建造10艘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艦、5艘重巡洋艦、44艘輕巡洋艦、68艘驅逐艦和249艘U艇。這些艦艇將列裝入兩支戰鬥艦隊:一支是「本土艦隊」,用來牽制英國在北海的戰爭艦隊;另一支是「掃蕩艦隊」,用來打擊英國的護航船隊。[7]希特勒向德國海軍元帥埃里希·雷德爾保證,戰爭至少要到1945年才會爆發。雷德爾希望把完成Z計劃的最後期限延長至1948年,但希特勒堅持只能到1945年,[8]儘管後者私下裡想在1942年就與英法聯盟開戰。[9]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爆發,這意味着當時德國的重型艦艇中只有極少數能夠完工。[8]德國的主要海上對手是英國和法國。與德國參戰時的艦艇數量(括號內)相比,他們擁有:22艘戰列艦(2艘)、7艘航空母艦(1艘)、22艘重巡洋艦(4艘)、61艘輕巡洋艦(6艘)、255艘驅逐艦(34艘)以及135艘潛艇(57艘),其中僅不到一半能實際在大西洋或北海作戰。由於敵人擁有顯著的優勢,雷德爾指出德國海軍不可能獲勝,因此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英勇犧牲」。[10]
驅逐艦職能
驅逐艦的職能是由其演變的過程來決定的:在19世紀70年代左右,那些無法直接威脅英國海軍的國家開始投資魚雷艇,這是一種小型而靈活的艦艇,通過魚雷造成足夠的傷害,可對敵方艦隊構成戰術威脅。至20世紀之交,英國和德國的魚雷艇的規模不斷擴大,以至於開創了一個單獨的遠洋魚雷艇類別——「魚雷艇驅逐艦」,或者簡稱為驅逐艦,其設計部分是為了對抗魚雷艇本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表明,驅逐艦很少與主力艦交戰,但更多的是與其他驅逐艦和潛艇交戰;正因如此,驅逐艦的部分重點開始轉向護航和反潛運用。在戰爭期間,它們被用作「所有任務的僕人」,在某種程度上幾乎能夠履行每一項職責,而且與在戰爭期間鮮有離開母港的主力艦不同,它們可以參與多種行動。到戰爭結束時,驅逐艦被視為是最有用的艦種之一。[1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驅逐艦基本上發揮了它們在一戰中的三個基本職能:充當護航艦以保護本國艦隊免受敵方艦隊的攻擊、攻擊敵方的護航艦以及保護己方的艦隊免受潛艇的攻擊。然而,人們越來越希望在驅逐艦上引入防空措施,儘管許多國家都難以有效地做到這一點。[12]驅逐艦的實際使用方式也因國而異。德國沒有使用驅逐艦來防禦潛艇,因此缺乏強大的反潛武器。他們依靠的是一支龐大的拖網船隊,這些漁船被徵用並改裝成布雷艇。英國驅逐艦是為了護航艦隊而建,以保護後者免受敵機和潛艇的攻擊。德國建造驅逐艦也是為了護航艦隊,或者充當魚雷艇。隨着二戰的進程,驅逐艦的職能開始變得更加多樣化,出現了五種平行的演變:多用途驅逐艦(所有國家)、反潛驅逐艦(美國和英國)、防空驅逐艦(日本和英國)、小型驅逐艦(德國和意大利)以及超大型驅逐艦(法國)。[13]
開發
1942級驅逐艦標誌着納粹德國海軍先前驅逐艦概念的重大變化,因為它是第一款採用柴油推進的設計。此舉是因為柴油的續航能力更強[註 2],也可能是因為納粹德國更容易獲得柴油資源。[15]1928年至1935年間,奧格斯堡的曼恩公司開發出一種輕型、雙作用的二衝程柴油發動機,符合德國海軍的規格。這些發動機隨後在德國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和訓練艦牛虻號上進行了測試。發動機起初遇到一些問題,儘管很快便得到解決,但那些支持蒸汽機的人卻在1935年開始的關鍵建造期拒絕為柴油推進提供任何研究經費。[16][17]直到1938年,納粹德國海軍才重新對柴油推進系統產生了興趣。然而,二戰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研究的暫停,僅1942級驅逐艦將能夠搭載六台曼恩的12Z32/34型發動機。[17]
柴油發動機
納粹德國海軍於1943年訂購了六台曼恩的12Z32/34型發動機,但只有四台能夠趕在1945年戰爭結束前交付。由於缺乏燃料,發動機的測試工作也於1945年2月宣告終止。[17]12Z32/34型發動機是24缸、2×12布局、缸徑320毫米、缸內衝程440毫米,並且採用「V形」分列、高速運轉、雙作用、二衝程、由焊接鋼製成的柴油發動機。[18]其最大轉速為600轉每分鐘、活塞速度為8.8米每秒、最大輸出功率是12,000匹馬力(8,900千瓦特)、平均有效壓力是5.52千克每平方厘米、最大耗油量是185克每馬力每小時。它的乾重為67噸,包括輔助機械,但不含油冷器。六台發動機加在一起,可使1942級驅逐艦的航程與裝甲艦和U艇相當。[14]
子方案
1942級的設計在開發過程中衍生出三個子方案,分別為A、B和C方案。最初的方案是採用六台柴油發動機、三軸配置,裝備四門127毫米口徑主炮,以背負式布局分居前、後兩端。[19]這款設計招致了許多批評,[20]因此當局重新制定一份新的「A方案」:在艏、艉各有一座雙聯裝127毫米炮塔,兩者上方則各有一座單裝的127毫米背負式炮塔。該方案同樣引來批評。到1943年9月,作為驅逐艦開發和部署的指揮官,驅逐艦首長埃里希·拜少將要求去除前部單裝背負式炮塔,以縮短長度、提高航速並減輕艦艏重量。他還要求艦艉的單裝127毫米炮能夠提升達到 75°仰角。然而,1944年1月22日,在驅逐艦首長與北部戰鬥集群舉行會議後,前者放棄了去除前部單門炮塔的要求,因為他被告知由此造成的速度損失很小。[21]
在同一次會議上,還討論了全新的127毫米KM/41型艦炮,因為它是當時最好的速射炮設計。有人指出,127毫米KM/41型炮嚴重缺乏防空能力,因為沒有一個炮架是三軸的,實際上單座炮塔也只有雙軸。另外,雙聯裝炮塔只能抬升至52°,單座炮塔只能抬升到75°。因此,人們對指揮儀和測距機的穩定性提出了質疑,於是決定由造艦委員會決定穩定系統是否會造成過大的重量損失,如果他們認為會,就取消它。由於防空能力嚴重不足,他們決定儘可能用30毫米雙聯裝防空炮取代LM/44型20毫米雙聯裝防空炮,不過20毫米防空炮也被視為一種可以接受的臨時措施。另一個考慮因素是新式55毫米58式裝置高射炮的問題,這種炮原是為U艇而設計。將它們安裝至1942級驅逐艦上的想法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但仍存在重大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新式55毫米炮的重量在6噸到7噸之間,包括指揮儀和瞄準器,這意味着四門37毫米炮只能用兩門55毫米炮代替。另一個問題是必須為新式55毫米炮騰出空間。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決定移除艦艉的單裝127毫米炮和兩門雙聯裝20毫米炮,不過也有人指出127毫米炮可能會在55毫米炮之前交付,因此127毫米炮將暫時被允許使用。當局還決定將餘下的37毫米炮替換為30毫米炮,以簡化彈藥供應。[21]
1944年2月9日,造艦委員會又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方案的重量和平衡問題。會議決定將魚雷發射管的布置將遵循其前級艦的方案,一套居前、另一個套位於第二座煙囪後方。有基於此,以及之前大量的改動,這個仍在進行中的方案被稱為「B方案」。然而,進一步的修改還在推進,到2月14日,造艦委員會已經說服其他小組將方案改為三門雙聯裝主炮。這種設計被命名為「C方案」,由二座LM/41型雙聯裝炮塔居前,一座在後,全部由裝備雷達的指揮儀控制。55毫米炮的數量增至三門,集中在後煙囪周圍。艦體長度和排水量略有增加,機械裝置被進一步後置,以平衡增加的炮塔的重量。推進系統則分入四個輪機艙,每個艙室包含兩台柴油發動機(儘管Z-51號實際上只安裝了四台)。[22]
方案
方案 | 推進 | 主炮 | 副炮 | 魚雷管 |
---|---|---|---|---|
初始方案[20] | 6 × 曼恩12Z32/34型柴油發動機 | 4 × 127毫米單裝艦炮,前2、後2 | 不詳 | 2 × 533毫米三聯裝管,未指定位置 |
A方案[20] | 2 × 127毫米雙聯裝艦炮,前1、後1 2 × 127毫米單裝艦炮,前1、後1 |
8 × 37毫米高射炮 12 x 20毫米高射炮 | ||
A方案末期[20] | 2 × 127毫米雙聯裝艦炮,前1、後1 1 × 127毫米單裝艦炮,前置 |
2 × 55毫米高射炮 12 × 30毫米高射炮 | ||
B方案[20][22] | 2 × 533毫米三聯裝管,前1、第二座煙囪後1 | |||
C方案[20][22] | 8 × 曼恩12Z32/34型柴油發動機 | 3 × 127毫米雙聯裝艦炮,前2、後1 | 3 × 55毫米高射炮 12 × 30毫米高射炮 |
Z-51號
1942級驅逐艦中只有一艘動工建造,即Z-51號。[15]Z-51號的設計與同級原始的「A方案」相比有很大變動,與最終的「C方案」相比也略有不同。最初的八台曼恩12Z32/34型柴油發動機、通過伏爾鏗提供的齒輪傳動裝置驅動兩根軸,被僅有的四套這樣的發動機取代,它們與中心軸相連,側翼發動機則被完全移除。[14][19][23]1944年以後,納粹德國越來越多地使用U艇向其盟友大日本帝國傳送先進科技和武器的圖紙和研究成果,因為U艇是德國唯一有希望到達日本的交通工具。[24]U-234號潛艇曾嘗試進行一次這樣的運輸,它攜帶了先進武器的材料和設計圖,包括新型魚雷、兩架梅塞施密特Me 262型噴氣式戰鬥機及其製造圖紙,以及1942級驅逐艦的設計圖。[25]然而,在U-234號抵達目的地之前,德國便已於1945年5月8日投降,因此該艇也於六天後在大西洋西部向美國驅逐艦薩頓號投降。[25][26]
特點
1942級驅逐艦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108米和114.3米,有11米的舷寬、6.5米的干舷以及最大4.37米吃水深度;艦隻的設計排水量為2,014噸,滿載時則可達2,720噸。推進裝置由六台曼恩12Z32/34型24缸(2×12布局)二衝程的V型發動機組成,「V」型柴油發動機組成,該發動機缸徑為320毫米,缸內衝程440毫米,由焊接鋼製成,安裝在三副直徑未知的傳動軸上。[19]兩副外軸分別直連到一台功率為5,620匹軸馬力(4,190千瓦特)的柴油發動機;中央軸連接到四台柴油發動機,每台中央發動機可輸出11,650匹軸馬力(8,690千瓦特)。其計劃的發電設備則不詳。這套裝置的設計總輸出功率為57,000匹電氣馬力(43,000千瓦特)或57,120匹制動馬力,最高航速可達36節(67公里每小時)。[27]得益於最多533噸的柴油貯量,它還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5,500海里(10,2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2名軍官和335名水兵,並配備有1艘大舢板和1艘魚雷卡特帆船作為艦載艇。[28]
艦隻的主炮為四門127毫米速射炮,共配備720發彈藥,最大射程17,400米。副炮則包括八門37毫米高射炮、備彈16,000發;十二門20毫米高射炮,備彈24,000發;兩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裝備18枚魚雷;以及50枚水雷。[28]
建造及沉沒
Z-51號於1942年11月25日從不來梅的德希馬格威悉船廠訂購,並於1944年10月2日下水。至1945年3月21日,它在盟軍對不來梅的一次大規模空襲中遭擊沉。此時該艦才剛從德希馬格的舾裝碼頭移走,儘管大部分尚未完工:它只有前部和後部的遮蔽甲板,沒有安裝任何機械,惟軸隧已經焊接起來以使其防水。據此,有分析認為Z-51號的下水只是為了騰出船台建造U艇。它被遺棄,左舷位於煤炭碼頭東端,靠近勒希林碼頭。[19]
在空襲中,Z-51號被兩枚炸彈擊中,儘管其中一枚可能沒有直接命中,但另一枚擊中了X1和X11艙之間的艙壁附近,折斷了二號炮樞後面的前端部分。隨即又有一枚炸彈擊中艦艉,摧毀了4號炮位後方的艉部,導致後甲板呈一定角度傾斜。此時,艦體上形成了許多孔洞和裂縫,導致它被水淹沒並沉入海底。後來,附近船塢的一台起重機也倒在Z-51號的甲板上,正好位於後部輪機艙的上方。戰爭結束後,1948年1月21日,威悉港打撈當局發起投標協助拆解該艦。競標人給出的報價從130,000到200,000國家馬克,期限從4到13個月不等。最終,當局於1948年2月17日與德國漢莎航運簽訂了一份合同,合同金額為132,000馬克,工作時間為8個月。[19]至1949年2月,Z-51號完成拆解。[28]由於戰爭,它的四台柴油發動機從未安裝,而是留在了奧格斯堡的曼恩試驗台上。其中兩台後來在盟軍占領德國期間被沒收。另外一台倖存的發動機則被曼恩保留,並在其公司博物館展出,直到1982年被轉移到辛斯海姆的汽車與技術博物館。[29]
注釋
腳註
- ^ Koop & Schmolke 2003,第23頁.
- ^ 2.0 2.1 2.2 Whitley 1988,第56頁.
- ^ Mawdsley,第8頁.
- ^ Koop & Schmolke 2003,第13頁.
- ^ Whitley 1988,第56–57頁.
- ^ Whitley 1988,第57頁.
- ^ Miller,第33頁.
- ^ 8.0 8.1 Tucker,第xxvii頁.
- ^ Tooze,第289頁.
- ^ Miller,第34頁.
- ^ Whitley 1988,第1–12頁.
- ^ Whitley 1988,第12頁.
- ^ Whitley 1988,第13頁.
- ^ 14.0 14.1 14.2 Koop & Schmolke 2003,第22頁.
- ^ 15.0 15.1 Whitley 1991,第40頁.
- ^ Koop & Schmolke 2014,第12頁.
- ^ 17.0 17.1 17.2 Koop & Schmolke 2003,第21頁.
- ^ Koop & Schmolke 2003,第21–22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Whitley 1991,第41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Whitley 1991,第41–42頁.
- ^ 21.0 21.1 Whitley 1991,第42頁.
- ^ 22.0 22.1 22.2 Whitley 1983,第49頁.
- ^ Whitley 1983,第48 & 49頁.
- ^ Boyd & Yoshida,第162頁.
- ^ 25.0 25.1 West,第313頁.
- ^ Boyd & Yoshida,第165頁.
- ^ Lenton,第80頁.
- ^ 28.0 28.1 28.2 Gröner,第210頁.
- ^ The Motor Ship.
參考資料
- Boyd, Carl; Yoshida, Akihiko. The Japanese Submarine Force and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2. ISBN 978-1-61251-206-8.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Major Surface Warships 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9114-307-9.
- Koop, Gerhard; Schmolke, Klaus-Peter. German Light Cruisers of World War II: Warships of the Kriegsmarine.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Seaforth Publishing. 2014. ISBN 978-1-4738-5018-7.
- Lenton, H. T. German Warship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1976. ISBN 0-356-04661-3.
- Mawdsley, Evan. The War for the Seas: A Maritime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9. ISBN 978-0-300-24875-3.
- Miller, Nathan. War at Sea: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19-511038-8.
- New Museum Home for Mint MAN Warship Engine. The Motor Ship (London: Temple Press). 1982, 63: 36. OCLC 1589262.
- Tooze, Adam. The Wages of Destruction: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the Nazi Economy.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8. ISBN 978-0-14-311320-1.
- Tucker, Spencer C. World War II At Sea: An Encyclopedia.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LLC. 2011. ISBN 978-1-59884-457-3.
- West, Nigel.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Naval Intelligence.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2010. ISBN 978-0-81086-760-4.
- Whitley, M. J. Destroyer!: German Destroyers in World War II. London: Arms and Armour. 1983. ISBN 978-0-85368-258-5.
- Whitley, M. J.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978-0-87021-326-7.
- Whitley, M. J.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