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筆俠/測試區2

筆俠/測試區2
韓語名稱
諺文가체
漢字加髢
文觀部式Gache
李氏朝鮮時期王族婦女的加髢樣式(今人模擬)

加髢朝鮮古代婦女佩戴的一種假髻,一般是把假髮編成髮,弄成盤狀戴上,有多種不同的樣式。

歷史

 
戴上舉頭美的王族婦女

加髢的本義是假髮高麗王朝時,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髮髻(編髮),女性開始使用加髢。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採「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之後加髢再發展成後來樣式,成為李氏朝鮮的代表服飾之一。

在李氏朝鮮的前期至中期,已婚婦女、妓生、高級女官尚宮)均會戴上加髢。加髢也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有錢人、貴族婦女和妓生的加髢可以很大,再加上各種飾物如玉板等,有些會綴上絲帶或布條。有些加髢是編成一條大髮辮再盤起來,有些則是盤成一條較幼的髮辮再盤成幾個圈,一些加髢甚至超過三圈。加髢是牒紙的一種,宮廷女官服裝和命婦王族婦女禮服的加髢樣式有嚴格規範,尚宮和王族婦女會在加髢上加上子供枕,王族婦女的加髢正面正上方有玉板一個,左右各有花簪作為頭飾,通稱為「鳳首」。婚服中的加髢一般較大和加上較多飾物。後來宮中再發展出一種叫「舉頭美」(거두미)的木頭假髻,於重大日子加在加髢上。

禁加髢

 
戴加髢及帽子的小妓生
 
戴加髢三品堂下官夫人

由於大加髢是身份、財富象徵,婦女的加髢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重,形成奢侈之風氣,一個加髢動輒百金[1],後來更有婦女因加髢過重折斷頸項至死,英祖三年(1737年)曾下令宮中加髢所用的假髮每個由50束減至20束,以改善宮中風俗,英祖二十三年時,他又與群臣商議以花冠代替加髢,但仍未有共識。有些人認為即使改用花冠,如果飾以,花費比加髢更多。

據《朝鮮王朝實錄·英祖實錄》及《正祖實錄》載,英祖三十二年(1756年),領議政金尚喆向英祖轉述儒生宋德相禁髢髮的仰請,英祖認為要袪奢崇儉、移風易俗要從在上位者開始[2] ,於是在農曆正月十六日,下令禁士族婦女加髢,改戴稱為簇頭里족두리)的小花冠[3]。直至英祖三十三年,宮中及士族婦女正式禁用加髢,改為在腦後梳髻[4] ,只容許平民和賤民女性加髢[5]。李氏朝鮮禮曹所編的《特教定式》(特敎定式특교정식)記載,英祖三十九年,朝廷又再討論禁加髢之事,英祖當時表示髢髻弊處多,認為真髮漂亮,不需要戴假髻[6]。後來已婚婦女就改為只把辮子盤成髮髻並插上髮簪而不戴加髢。妓生則仍然流行佩戴加髢。

到後期,官員妻子、王族婦女穿著圓衫(一種小禮服)時或在一些正式場合戴加髢。


圖庫

參見

參考文獻

  1. ^ 《朝鮮王朝實錄·英祖實錄》:「婦人一髢髻,輒費累百金。」
  2. ^ 《朝鮮王朝實錄·正祖實錄》:「上(英祖)曰:『儒賢所達,寔出袪奢崇儉之意。然必得其永久可行之制……大抵末世移風,莫非在上者之責。』」
  3. ^ 《朝鮮王朝實錄·英祖實錄》:「禁士族婦女加髢,代以俗名簇頭里。」
  4. ^ 《朝鮮王朝實錄·英祖實錄》:「命禁(宮)中外婦女髢髮,代以後髻。」
  5. ^ 《朝鮮王朝實錄·英祖實錄》:「常賤人則仍用髢。」
  6. ^ 《特教定式·禁髢髻》:「鬒髮如雲,不屑髢也。」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