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颶風吉列爾莫

颶風吉列爾莫(英語:Hurricane Guillermo)是有紀錄以來第九強勁的太平洋颶風,其最高風速達到每小時260公里,氣壓低至919毫巴百帕,27.14英寸汞柱)。吉列爾莫於1997年7月30日由一股位於墨西哥瓦哈卡州薩利納克魯斯以南約555公里的東風波形成,這股東風波之後在穩步朝西北偏西方向行進的過程中逐漸加強,於8月1日達到颶風強度,並於次日開始快速強化。這一強化階段結束時,風暴已經達到最高強度,成為五級颶風。8月5日下午,風暴開始減弱,於8月8日降級為熱帶風暴。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管轄區域後,系統曾短暫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之後又重新強化至熱帶風暴狀態。8月15日,風暴進入北緯41.8度海域,對於熱帶氣旋來說這一緯度異常之高,隨後轉化成溫帶氣旋。風暴殘餘先往東北方向移動,之後轉朝南面,再轉而向東,一直持續了超過一星期後才於8月24日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被一個更大的溫帶系統吸收。

颶風吉列爾莫
Hurricane Guillermo
五級颶風(美國
8月5日,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吉列爾莫
形成1997年7月30日
消散1997年8月24日
1997年8月15日起轉變成溫帶氣旋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60英里/小時(26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19毫巴百帕);27.14英寸汞柱
(估計數值,在太平洋颶風中屬第九低)
死亡共3人
損失
影響地區墨西哥太平洋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夏威夷州
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這場颶風自始至終沒有對任何一塊大陸構成威脅,對陸地的影響很小。不過由於其強度較高,在太平洋產生的海浪對從夏威夷到墨西哥的海岸都產生了影響。沿美洲的太平洋海岸一共有三人在巨浪中淹死,其中兩人在下加利福尼亞州,一人在加利福尼亞州。吉列爾莫達到最高強度時曾是有紀錄以來第二強的太平洋颶風,但自那以後已經先後被另外四個風暴超越,其中包括同年晚些時候的颶風琳達。由於風暴沒有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其名稱吉列爾莫(Guillermo)也就沒有予以退役[1]

氣象歷史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1997年7月16日,一股東風波離開了非洲海岸,起初其強度很弱並且雜亂無章,之後幾個星期的時間裡向西行進並穿越了大西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表示他們有監測到該系統穿過加勒比海,但根據衛星數據顯示,這股東風波應該是在7月27或28日時穿過中美洲進入太平洋,然後開始發展出對流雷暴活動區域和帶狀特徵,還於7月29日發展出一片低壓系統。次日,系統已經變得充分組織起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位於墨西哥瓦哈卡州薩利納克魯斯Salina Cruz)以南約555公里的系統歸類為第9-E號熱帶低氣壓。由於北面一個深層高壓脊的影響,低氣壓穩步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並在八月的第一個星期里一直保持這一趨勢,並且在成為熱帶低氣壓後一天內就增強為熱帶風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命名為吉列爾莫,是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第7個獲得命名的熱帶氣旋[2]

8月1日下午,風暴的環流中心發展出一片位置較高且厚度較大的強烈中心密集雲區,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升級為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次日,風暴的中心密集雲區逐漸發展出風眼,表明系統仍然在進一步增強[2]。起初的觀測數據顯示吉列爾莫在8月2日保持了其一級颶風強度一段時間[3],不過在風暴過去後進行分析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現這一天中系統存在一段迅速增強的時期[2]。與其它大部分東太平洋颶風不同,颶風獵人偵察機在對吉列爾莫進行調查時系統正處於快速強化階段。偵察機向風暴中投放了多個投落送來收集氣象數據[4]。這也是首次有颶風獵人偵察機從飛行高度距海面只有數米的大型颶風風眼壁內部取得高解析度的測風數據[5]

 
8月4日,颶風吉列爾莫正在快速增強

氣象部門使用了雷達來確定颶風風眼的大小,數據顯示其直徑約為20公里[4],並且在增強過程中縮小了10公里[6]。颶風周圍環繞的輕度風切變令其得以進一步強化[4]。到了8月2日晚上,系統風速已經達到每小時215公里,成為四級颶風。8月3日下午,吉列爾莫已經接近五級強度,風速達到每小時250公里,氣壓低至925毫巴百帕,27.32英寸汞柱)。但這一強度只保持了不長的時間,當天晚些時候系統有所削弱直至進一步強化接踵而至[2]。到了8月4日晚些時候,吉列爾莫已經成為五級颶風,達到了每小時260公里的最高風速[2]。對衛星信息進行的操作分析顯示系統內的最低氣壓為921毫巴(百帕,27.2英寸汞柱)[3],但通過風暴過後的研究則顯示這一數據更有可能是在919毫巴(百帕,27.14英寸汞柱)左右[2]

達到最高強度時,風暴風眼中的雲層溫度估計低至零下79攝氏度。氣象部門使用估計熱帶氣旋強度的德沃夏克分析法得出的值為7.6,這表明系統表面的最高風速可能高達每小時291公里。但是這一數據並未寫入風暴強度報告中,因為通過對6至12小時風速計算平均值後顯示其持續風速約為每小時260公里[7]。保持最高強度約18小時後,吉列爾莫由於進入了一片不再那麼有利於其發展,帶有中度風切變的環境中而開始減弱[2][4]。風眼牆內的雲層溫度也開始上升,表明風暴的強度正在削弱[2]

 
8月3日颶風颶風吉列爾莫的雷達影像

之後的幾天時間裡,風暴都在穩步減弱,於8月6日開始失去大型颶風狀態。到了8月8日,吉列爾莫進入一片水溫較低的海域並降級為熱帶風暴,持續風速也降至每小時120公里。大約也就在這時起,系統開始沿之前令其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的高壓脊西部邊緣行進,這次的朝向是西北。8月9日,風暴越過了西經140度線,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的預警責任範圍[2],並在不久後進一步弱化成熱帶低氣壓並掠過水溫有24攝氏度的海域上空[8]

雖然大部分熱帶風旋都會隨着進入海域緯度的升高而減弱,但吉列爾莫卻由於所在海域水溫達到26攝氏度而於8月11日重新增強為熱帶風暴。風暴風速逐漸達到每小時100公里,但由於繼續北上進入水溫較低的海域而減弱,於8月15日在夏威夷群島以北再次降級為熱帶低氣壓[8],並於當天晚些時候在北續41.8度海域轉變成溫帶氣旋,很少會有熱帶氣旋到達這一緯度時仍然能保持熱帶性質[2],其時系統位於阿拉斯加州烏納拉斯卡東南偏南方向約1370公里[9]。之後的幾天時間裡,系統殘留轉朝東北方向的北美洲太平洋海岸進發。到了8月19日,系統已經行進至距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溫哥華島不到925公里的海域,然後轉向南下。這以後幾天其移動速度大幅放緩然後又轉向東進[2]。到了8月20日,來自熱帶風暴伊格納西奧的殘留濕氣被吉列爾莫的東部環流帶走[10]。8月24日,這股低氣壓最終在距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海岸線約555公里的海域被一個更大的溫帶系統吸收[2]

影響和紀錄

最強烈的太平洋颶風[11]
颶風 年份 氣壓
百帕 英寸汞柱
1 帕特里夏 2015 872 25.75
2 琳達 1997 902 26.64
3 里克 2009 906 26.76
4 肯納 2002 913 26.96
5 艾娃 1973 915 27.02
伊歐凱 2006
7 瑪麗 2014 918 27.11
奧迪爾
9 吉列爾莫 1997 919 27.14
10 吉爾瑪 1994 920 27.17
瓦拉卡 2018
列表僅適用於在赤道以北及
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太平洋

颶風吉列爾莫給墨西哥的太平洋海岸帶去了3.7米的大浪,對多個海灘造成了影響。從卡波聖盧卡斯Cabo San Lucas)到聖荷西得卡波San José del Cabo),風暴將海浪從加利福尼亞灣送到海濱度假村的場地內。由於海上情況惡劣,一些最受歡迎海灘上的遊客們被迫離開,沿海地區有多戶家園被洪水淹沒,還有兩位觀光客被大浪捲入海中後喪生[12]

由於預測準確,加利福尼亞州各地的應急官員得以及時關閉游泳區域並在公眾到達前就離岸流的危險性發出警告[13]。這場颶風給南加州的所有海灘都帶去了大浪,平均浪高1.8至2.4米,局部地區有3米以上[14],這給約有500名衝浪選手在亨廷頓海灘舉行的年度競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5]。據《洛杉磯時報》報道稱,一些海浪高度達到了4.6到5.5米[16]。地方救生員共計報告救起了越過100人[14]橙縣也受到了1.8到3.7米海浪的影響,數百人獲救,但離岸流還是造成一人死亡,三人受傷[17]。8月5日,一位19歲男子在亨廷頓海灘碼頭以北約1600米處被海浪捲走,幾天後才有人發現他的屍體。8月6日,一對十幾歲的男孩和女孩在紐波特比奇的一個海灘邊受傷,還有一位18歲男子頸部受傷,他被拉到岸上後送到了醫院,該市救生員僅8月5至6日就救起了近300人[17]

除了沿海地區受到的影響外,風暴還把溫暖而潮濕的空氣帶到南加州,部分地區的氣溫因此高達43攝氏度[18]。從8月15至17日,達到最高強度的颶風給夏威夷州海岸帶去了大浪,其中該州東面海岸的海浪有3米高,不過沒有造成任何損失[8]

颶風吉列爾莫達到最高狀態時中心氣壓低壓919毫巴(百帕,27.14英寸汞柱),成為當時有紀錄以來除1973年颶風艾娃外最強的太平洋颶風。不過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後,颶風琳達就創下了新的強度紀錄,之後2002年颶風肯納2006年伊歐凱2009年里克2014年瑪麗奧迪爾都在強度上超過了吉列爾莫。截止2015年10月下旬,颶風吉列爾莫仍然是有紀錄以來第九強烈的太平洋颶風。從其成為熱帶低氣壓到轉變成溫帶氣旋一共保持了16.5天,也是8月份第二強的颶風(僅次於2014年的颶風瑪麗),更是太平洋颶風中持續時間第六長的風暴。[9]

參見

參考資料

  1.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Guillermo.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3 [201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Britt Max Mayfield. Hurricane Guillermo Preliminary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7-10-02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3. ^ 3.0 3.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Operational Track for Hurricane Guillermo. Unisys Weather. 1997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2). 
  4. ^ 4.0 4.1 4.2 4.3 Paul D. Reasor, Matthew D. Eastin and John F. Gamache. Rapidly Intensifying Hurricane Guillermo (1997). Part I: Low-Wavenumbe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8-06-30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5). 
  5. ^ Miles B. Lawrence. Eastern North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 of 1997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8-10-20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5). 
  6. ^ Matthew Sitkowski, Klaus Dolling and Gary Barnes. The Rapid Intensification of Hurricane Guillermo (1997) As Viewed With GPS Dropwindsondes (PDF). Department of Meteorology, University of Hawaii.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5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04). 
  7. ^ Regional And Mesoscale Meteorology Team. Daily Satellite Discussion: Thursday August 7, 1997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97-08-07. 
  8. ^ 8.0 8.1 8.2 Benjamin C. Hablutzel, Hans E. Rosendal, James C. Weyman and Jonathan D. Hoag. Hurricane Guillermo Preliminary Report.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1997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9. ^ 9.0 9.1 Eastern North Pacific Tracks File 1949–2009.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0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9). 
  10. ^ Edward N. Rappaport. Tropical Storm Ignacio Preliminary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7-08-27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11.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Center.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entral Pacific hurricane database 1949–2013.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4-07-07 [2015-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2).  A guide on how to read the database is available here.
  12. ^ Cabo Bob. Hurricanes in Cabo San Lucas. Unknown. 2007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13. ^ Scott Hadly. Area Surfers Catch Wave of Forecast Data. Los Angeles Times. 1997-08-10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14. ^ 14.0 14.1 California Event Report: High Surf.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1997 [201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6). 
  15. ^ Steve Carney. Board Meeting; Competition Draws 500 Surfers, Big Crowds and Storm-Stoked Waves. Los Angeles Times. 1997-08-08: 3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16. ^ Jim Benning. A swell season takes shape. Los Angeles Times. 2005-08-30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17. ^ 17.0 17.1 California Event Report: Rip Current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1997 [201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0). 
  18. ^ Ed Jahn. As summer turns up heat, SDG&E says `cool it' Temperatures might retreat by weekend. The San Diego Union – Tribune. 1997-08-06: A.1 [2013-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外部連結

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