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

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英語:Marine Parade Community Building)是一所位於新加坡馬林百列的社區中心。於2000年開幕,此大樓將原本發個多處的馬林百列民眾俱樂部,馬林百列公共圖書館,以及一個舞團(The Necessary Stage)結合在一個屋檐下。由 William Lim Associates(林少偉建築事務所)設計,此大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大樓外觀的裝置藝術。此名為「Texturefulness of Life」(生命的質感)的裝置藝術是新加坡最大的戶外裝置藝術。

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
Marine Parade Community Building
概要
狀態已入住
類型社區中心
地點新加坡馬林百列
座標1°18′18.2″N 103°54′34.2″E / 1.305056°N 103.909500°E / 1.305056; 103.909500
起造1997
竣工日2000
技術細節
層數3(擁有一個地面層與一個夾層)
地圖
地圖

歷史

此建築位於填海地段,原先於1980年早期間被馬林百列民眾俱樂部所占用[1]。於1995年,人民協會(人協)宣布計劃花費一億新元提升54樓齡已超過十歲個民眾俱樂部。增加的設施例如電梯、舞蹈工作室、卡拉OK廳等。新民眾俱樂部也採用開放的概念,辦公室於接待區會對外開放[2]

於1995年,時任總理的吳作棟要求人民協會研究民眾俱樂部與其他社區設施(例如圖書館、舞團)結合在一所大樓的構思。吳作棟(也是馬林百列議會的成員),建議當時獲選參與翻新的馬林百列民眾俱樂部所於馬林百列公共圖書館和一個舞團(名稱為「The Necessary Stage」)結合在一個屋檐下。[3][4][5] 於1996年,時任人協副主席的黃根成宣布,由於新加坡土地有限,八個獲選參與翻新的民眾俱樂部將與其這區用戶共享一座大樓。馬林百列民眾俱樂部是其中之一。[6]

由於30%的升級費用必須由民眾俱樂部支付,民眾俱樂部並主辦了好多項籌款活動其中包括音樂會與高爾夫球錦標賽。這些籌款活動共籌集六百萬新元。 舊俱樂部於1997年拆除,新大樓於在舊大樓拆除後開始新建。SAL 建設是該項目的主要承包商,建築費為0.3億新元。新大樓於2000年1月落成,3月對外開放,6月正式開幕。吳作棟本人主持了開幕典禮。[7][8][9][10]

設施

 
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設有一個有蓋籃球場,屋頂靈感來自棕櫚樹葉

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目前容納的馬林百列民眾俱樂部、馬林百列公共圖書館和一個專業戲劇團體(The Necessary Stage)。

馬林百列民眾俱樂部

與2000年開幕,馬林百列民眾俱樂部設有一個健身房,一個有蓋籃球場以及一個室內運動場。裡頭也有一個263座位的影院以及數個活動室。[4][8]

馬林百列公共圖書館

於1978年11月以馬林百列社區圖書館名稱在馬林百列鎮中心開幕。圖書館是新加坡的歷史第二悠久的公共圖書館和唯一一所建在填海土地上的公共圖書館。於2000年5月正式在新址開幕。舊址現在由一所超市占據。[11]

圖書館占據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的四層樓,面積為3,500平方米(37,675平方英尺)。該圖書館擁有超過150萬本書籍供借閱。地面層有一個咖啡廳。[5][9][11]

The Necessary Stage 舞團

The Necessary Stage 舞團占據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的地下層。面積為672平方米(7467平方英尺)。舞團耗資兩百萬新元裝修新場地,並擁有一個120座位的劇場。[7][10]

建築

 
該中心的壁畫是新加坡最大的戶外裝置藝術,靈感來自巨人的眼睛

總體而言,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建築以「」為靈感。屋頂與藝術作品像是龍眼,圖書館的百葉窗被看作是尾翼。

設計概念

由於位處建屋發展局組屋區內,馬林百列社區綜合大廈的設計試圖融把大廈融入社群內,作為一站式為整個家庭服務的社區大廈。設計由新加坡建築師林少偉的 William Lim Associates 設計所提出,並採用了多種建築材料和形式,符合後現代的設計元素。[12][13][14]

外牆壁畫

中心外牆的壁畫是出於泰國建築師 Surachai Yeamsiri 之手。 這幅壁畫是新加坡最大最大的戶外安裝技術,測量為63米×12米(207×39英尺),彎曲部位並涵蓋大樓的北和東面。這壁畫被稱為「Texturefulness of Life」(生命的質感),藝術品使用的各種材料製作,例如玻璃和木材。藝術品的核心是一個靈感來自於巨人的眼睛圓形裝置。[15]

參考文獻

  1. ^ "Learning Journey: Marine Parade Community Club]" (doc),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trieved 26 September 2007.
  2. ^ Stephanie Yeo, "PA plans to upgrade 54 CCs that are more than 10 years old", The Straits Times, 11 March 1995.
  3. ^ "Use CCs for other purposes too: PM", The Straits Times, 26 June 1995.
  4. ^ 4.0 4.1 "This CC is a community complex", The Straits Times, 22 February 2000.
  5. ^ 5.0 5.1 Suzanne Sng, "A three-in-one community hub", The Straits Times, 27 May 2000.
  6. ^ "The eight centres", The Straits Times, 28 June 1996.
  7. ^ 7.0 7.1 Clarissa Oon. Necessary Stage goes to Marine Parade. The Straits Times. 17 December 1999: L2. 
  8. ^ 8.0 8.1 "Thumbs up for new-concept CC", The Straits Times, 7 March 2000
  9. ^ 9.0 9.1 Joshua Lye, It's not cricket when corruption strikes, The Straits Times, 27 May 2000.
  10. ^ 10.0 10.1 Parvathi Nayar, "Home sweet home", The Business Times, 27 May 2000.
  11. ^ 11.0 11.1 Heng Wong and Naidu Ratnala Thulaja, "Marine Parade Community Library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1 April 2008.", Singapore Infopedia, National Library Board, 1999. Retrieved 26 September 2007.
  12. ^ Tan Shzr Ee, "Happy Birthday With No Limits", The Straits Times, 15 July 2002
  13. ^ Robert Powell. Singapore: Architecture of a Global City. Singapore: Archipelago Press. 2000. ISBN 981-4068-05-5. 
  14. ^ Robert Powell. Singapore Architecture. Singapore: Periplus Editions. 2004. ISBN 0-7946-0232-0. 
  15. ^ "Marine Parade's going big on art", The Straits Times, 8 November 199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