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斯華
項斯華(1939年—),上海人,古箏演奏家,浙江箏派代表人物之一。曾為香港民族音樂學會理事、香港藝術家聯盟成員、北京古箏研究會理事、東方樂舞交流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2]其音樂繼承了「民間派」的樸實,又提高了「學院派」的藝術水準,[2]以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古箏技法和箏曲聞名。[3][4]
項斯華 | |
---|---|
傳統音樂 | |
羅馬拼音 | Xiang Sihua |
出生 | 1939年 |
居住地 | 加拿大溫哥華 |
職業 | 音樂家 |
母校 | 上海音樂學院 |
配偶 | 吳贛伯 |
音樂類型 | 中國傳統音樂 |
演奏樂器 | 古箏 |
代表作品 | 《中國箏名曲演奏集》 《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 |
生平
1956年錄取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主修鋼琴。1958年改向王巽之學習浙江箏樂,1960年直升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大學期間除了繼續師從王巽之,也向曹正、郭鷹、任清志學習河南、山東及潮州箏樂。[1][2]另外,也和同學王昌元、孫文妍、范上娥、張燕等人,協助王巽之記譜整理浙江箏曲,並編寫了上海音樂學院第一部古箏系列教程。[5]古琴家成公亮亦為其同學。[6]
1962年,在上海之春音樂會上,用兩張不同音階的箏演奏〈海青拿天鵝〉,獲得《人民畫報》及各大報介紹,一夕成名。[1][2][8][9]
1966年至1979年間歷任北京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樂團(今中國電影樂團)獨奏演員,並兼任豎琴演員。上海樂團、中國藝術團獨奏演員。和吳文光、龔一、李祥霆等人參與了文化部的「琴箏瑟樂器改革小組」、「錄音錄像小組」。「錄音錄像小組」從事京劇的唱腔器樂化工作,此期間項斯華從李世濟學習京劇程派唱腔,並移植於古箏上演奏,成果有模仿程派程硯秋的《文姬歸漢》唱段,根據言菊朋的演唱移植的《捉放宿店》選段,另外還有《臥龍弔孝》、《逍遙津》的唱段;其中《文姬歸漢》曾在1975年的理查·尼克森訪華晚會上演出並獲得好評。[1][2][10][11]
1979至1981年任北京中國歌劇舞劇院獨奏演員,並參與北京古箏研究會理事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兼任中央音樂學院及中國音樂學院教師。
1981年和舞蹈家陳愛蓮、高胡演奏家汪炳炎、歌唱家李元華、舞蹈演員張曉萍、葉健平、二胡演奏員王樹人、揚琴演奏員安慶餾、作曲家陳紫等中國歌劇舞劇院成員組成「中國表演藝術家小組」出訪歐洲。[12][13][14]1981年底移居香港,1982年應聘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後又在香港演藝學院教授古箏。1984年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音樂學者、演奏家、作曲家、樂評家呂炳川、葉明媚、劉靖之、李明、毛宇寬、曾葉發、梁沛錦、吳贛伯、李德君、周凡夫、黎鍵等人一同創立香港民族音樂學會並擔任理事。[2][15][16][17]之後多次前往北美、歐洲、東南亞、日本、新加坡及臺灣等地舉辦個人獨奏會。[1]
音樂風格
- 追求左手的「腔韻」,通過古箏「音腔」的把握,並表現出樂曲的地域風格。[4]
- 她以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為主,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及西洋樂器的技法。特別注重手形的正確,強調手指各關節的自然、放鬆,注重手指動作的幅度和觸弦點,「搖指」細膩而乾淨,音色清澈而明亮,左手的吟、揉、按、滑的分寸得體到位,講究發音、追求美的音色。[2]
- 她演奏的〈高山流水〉,「細緻樸實,深刻細膩,音色醇美純淨,格調清新,有氣質、有樂思、有特色,明顯豐富了古箏這種樂器的表現力。」[2]
- 「在古箏表現手法上沒有派別門戶之見,而是在演奏手法上對各路箏派採用博採眾家之長,以揉成自己的演奏特點。」[2]
作品
專輯
專輯名稱 | 發行日期 | 發行公司 | 曲目 | 備註 |
---|---|---|---|---|
《項斯華獨奏曲選.漁舟唱晚》 | 1980年 | 中國唱片 | 曲目
A 面
B 面
|
1979年錄製,第一張中國民樂演奏家個人專輯。[9][18] |
《項斯華中國箏名曲演奏集》 | 1981年 | EMI | 曲目
|
由音樂學家岸邊成雄監製。岸邊成雄表示:「在我經歷了漫長的半個世紀的中國音樂的研究生活中,這是值得我紀念的工作之一。」 |
《中國樂器系列 1,古箏:項斯華古箏演奏 NO.1》 | 1985年 | 麗歌唱片 | ||
《望鄉吟:項斯華古箏專輯》 | 1989年 | 水晶唱片 | ||
《古箏 1 / 項斯華古箏獨奏》 | 1992年 | 中國唱片 | ||
《九州風采:項斯華古箏獨奏》 | 1995年 | 龍音製作 | ||
《大師集14:項斯華古箏專輯》 | 1995年 | 搖籃唱片 | 曲目
|
創作
- 〈幸福渠水到俺村〉(又名〈幸福渠水〉、〈紅旗渠水到俺村〉、〈粼波曲〉),沈立良、項斯華、范上娥作曲。[19]
書籍
- 《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吳贛伯、項斯華編著,上下二冊,香港上海書局,1983年。
- 《每日必彈 古箏指序練習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文章
- 項斯華、吳贛伯,〈浙江箏芻議〉,《中國音樂》,1991年04期,頁 40-42。
媒體訪問
- 《明報月刊 第217-222期》. 香港: 香港明報. 1984年103號.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項斯華〉. 《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1993, (3、4): 72-73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劉娜. 〈項斯華的古箏藝術生涯〉. 《藝術研究》. 2008, (1): 36-37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盛秧. 〈浙江箏在上海的發展〉. 《中國音樂》. 2015, (4): 152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4.0 4.1 韓建勇. 〈古箏音樂之“韻”探微——兼談古箏演奏家項斯華及其箏樂藝術觀〉. 《樂器》. 2008, (4): 66-68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韓建勇. 〈談浙派箏家對中國古箏藝術發展的貢獻(下)〉. 《樂器》. 2013, (4): 51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成, 公亮. 《秋籟居憶舊》. 〈副修古箏〉 (北京: 中華書局). 2015: 114. ISBN 9787101107050.
- ^ 張, 子謙. 《操縵瑣記》. 中華書局. 2005. ISBN 9787101048513.
(1961年)七月十一日 晚邀友仁、樹紅、培安、斯華來寓商恢復排練事,彼等興致頗好,信心頗高,認為即使吳振平不幹,我們也可以搞起來。決定俟暑假後詳細佈置,重行整頓,一定要搞出點成績來。我極表贊同並加以鼓勵,希望能屆時實踐。目前只有暫行停頓矣。斯華等偕箏及二胡來,合奏〈梅花〉、〈關山〉數遍,頗有興趣。樹紅獨留長談至十一時始去。
- ^ 黃汨. 〈浙江箏派的歷史貢獻及其傳承代表人物探析〉. 《貴陽學院學報》. 2013, (2): 114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9.0 9.1 项斯华的艺术人生(图). 中國僑網. [202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 ^ 王英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期間的箏樂藝術〉. 《中國音樂學》. 2009, (1): 43-48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一些由項斯華用箏移植的傳統京劇唱段,如《文姬歸漢》、《捉放宿店》、《臥龍弔孝》、《消遙津》等也極為出色,尤其是模仿「程(硯秋)派」唱腔的「《文姬歸漢》一曲,作者演奏時充分施展了典雅、柔麗、細膩、含蓄的演奏技法,右手彈撥的單音,音色圓潤,左手恰如其分地把握起、收、回、落、輕、重、快、慢等,把唱腔若斷若續、如泣如訴的效果,表現的淋漓盡致。1975年,歡迎尼克松訪華晚會上,她演奏的該曲,倍受讚譽。
- ^ 戴嘉枋. 〈論“文革”后期對傳統音樂的秘密“搶救”〉. 《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1, (4): 161–167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文. 〈中國歌劇舞劇院表演藝術家小組參加法國、西班牙國際民間藝術節受到熱烈歡迎〉. 《人民音樂》. 1981, (11): 33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言韙. 〈音樂文化交流〉. 《中國音樂》. 1981, (4): 61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於文濤. 〈歡聚在歐洲歌舞之鄉——法國、西班牙國際民間藝術節散記〉. 《人民音樂》. 1982, (2): 37-41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照片】 呂炳川 與香港民族音樂學會成立時的主要幹部. 臺灣音樂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4).
- ^ 《明報月刊 第217-222期》. 香港: 香港明報. 1984: 103.
- ^ 劉靖之. 《中國新音樂史論(增訂版)》.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2009: 651–652. ISBN 9789629963163.
- ^ 高山流水. 中唱音樂在線(中華民族音樂與戲曲資源庫). [202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0).
- ^ 韓建勇. 〈談浙派箏家對中國古箏藝術發展的貢獻(上)〉. 《樂器》. 2013, (3): 57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外部連結
- 「項斯華老師桃李滿門會」的Facebook專頁
- YouTube上的「項斯華-主題」頻道
- YouTube上的《古箏演奏家:項斯華》播放列表
- YouTube上的《古箏名家:項斯華》播放列表
- YouTube上的《項斯華(中華樂壇名人名曲珍藏版)》播放列表
- YouTube上的訪談:感受項斯華古箏名家的歲月人生(上)
- YouTube上的訪談:感受項斯華古箏名家的歲月人生(下)
- YouTube上的訪談:建國後中國古箏音樂的發展(一)
- YouTube上的訪談:建國後中國古箏音樂的發展(二)
- YouTube上的訪談:建國後中國古箏音樂的發展(三)
- YouTube上的訪談:建國後中國古箏音樂的發展(四)
- YouTube上的訪談:建國後中國古箏音樂的發展(五)
- 項斯華的Discogs頁面(英文)
- 項斯華在Allmusic上的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