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圳福德宮

25°05′32″N 121°42′15″E / 25.092111°N 121.704085°E / 25.092111; 121.704085

頂圳福德宮
基本資訊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基隆市七堵區六堵里工建西路32之15號[a]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土地公
建立時間 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
地圖
地圖

頂圳福德宮,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七堵區六堵里、基隆河畔的土地祠,與當地的水圳有關,並陪祀一對夫妻樹。

土地公

嘉慶廿二年(1817年)前後,安溪余氏家族入墾六堵,隨著拓墾面積增加,用水需求劇增,遂決定闢建灌溉系統[1]。六堵雖靠基隆河,卻因基隆河床比六堵還低,河水無法灌溉六堵[2]。於是農民引草濫溪作頂圳的水源[1][3],又在白匏湖築壩作下圳的引水[3]。其中頂圳乃沿六堵山腳由北面流向南面,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完成,全長四點五公里,竣工後地方人士在水圳建造一座稱為「頂圳福德宮」的石頭小廟,刻寫「道光拾肆年」[1]。廟內原無供奉土地公神像,石板塊上只刻著「福德正神」四字[2]。鄉民也在下圳興建下圳福德宮[3]

1960年,頂圳福德宮改建為磚造小廟,1971年間又擴建新廟包圍小廟,當地人稱此為「三代廟」,意指經過三次建成的廟。廟因還設有兩間廟[b],因而又稱此土地祠為「內三廟」。不到十公尺處還有一間慈鳳宮和三山國王廟,因而又合稱為「外三廟」。又因內三廟和外三廟位在六堵里的六合橋旁小路內,人將內外三廟配六合橋,稱為「六合廟」。[2]

樹仔公

當地六堵里長蘇財發表示,當地在日治時期交通不便,只有一條寬約五十公分、沿路為懸崖峭壁的小徑[c]可達草濫溪,農民引水時必需經過兩棵榕樹,方能到草濫溪引水。其中一棵挺直,受另一棵緩緩傾倚,受當地民眾所祭拜,遂分稱為「樹伯」、「樹婆」,還將「樹婆」樹幹外的新枝視為兩樹的兒子,樹幹內的新枝為其孫子。兩榕樹的下方是一處大水埤,農民稱為「險圳」。戰後時期,政府舖設道路,將險圳填平,農民不需再經這兩棵榕樹,但為紀念及緬懷拜樹頭的習俗,民眾特蓋一座涼亭及豎一石碑,並在涼亭附近造一碑牌,上寫「榕公賜財功德厚」及「榕婆啟示豐社稷」。[5] 

圖集

註釋

  1. ^ 參見廟宇門殿照片。
  2. ^ 指內部的小廟與鄰旁的樹仔公廟。
  3. ^ 今稱為「拔西猴景觀步道」[4]

參考

  1. ^ 1.0 1.1 1.2 王貴郎. 樹公樹婆 見證六堵興替. 《中國時報》. 2003-03-18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王貴郎. 百年土地公 「廟」趣橫生. 《中國時報》. 2005-09-11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邱瑞傑. 基隆土地公廟 有3奇. 《聯合報》. 2005-12-06 (中文(臺灣)). 
  4. ^ 張源銘. 拔西猴不方「便」 議員里長互轟 市長打圓場 允先租用可移動式公廁 再研究是否興建. 《聯合報》. 2006-04-05 (中文(臺灣)). 
  5. ^ 王貴郎. 榕公賜財功德厚 榕婆啟示豐社稷 六堵人飲水思源拜樹頭. 《中國時報》. 1997-11-29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