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號驅逐艦

長風號驅逐艦清朝末期訂購的驅逐艦之一,為長風級驅逐艦首艦。本艦在清末下水,回國時清朝已經滅亡,由中華民國繼承並改名「豫章」。本艦參加過護法艦隊,後併入由閩系海軍為主力的中華民國海軍部麾下。1932年因濃霧觸礁沉沒。

長風 Chang Feng
豫章 Yu Chang
概觀
艦種驅逐艦
擁有國 大清(訂購但未實際擁有)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艦級長風級驅逐艦
製造廠德國希肖造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
下訂1910年
下水1911年2月23日
服役長風:1912年11月7日
結局豫章:1932年1月21日觸礁沉沒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390噸
全長全長:102.0米
全寬13.44米
吃水4.92米
燃料燃煤:80噸[註 1]
鍋爐希肖水管鍋爐4座
動力直立三段往復式蒸汽機2座
2軸推進
功率6,500匹馬力(4,800千瓦特)
最高速度設計:32(59公里每小時)
實際:36節(67公里每小時)[1]
乘員69人[2]
武器裝備75毫米炮兩門
47毫米機關炮4門
18英寸(457公釐)魚雷發射管2具

設計和概述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曾向國外採購過一批驅逐艦,但庚子事變時回國服役的4艘海龍級驅逐艦全部被聯軍奪取。1909年,清政府派出載洵為首的考察團訪問歐洲各國,並下達了大批軍艦訂單。清廷在重建海軍時也將驅逐艦列入建軍需求中,為此向德國希肖造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簽訂了3艘新驅逐艦訂單。[3]

本艦排水量390噸,長60.35米、寬6.5米、吃水1.8米。外形上中部干舷極低,加上行駛速度快,為了減少上浪問題,採用了高干舷、長艏樓的巡洋艦式艦艏設計;同時為改善駕駛室視野,司令塔前移,儘量緊貼着艏樓末端[4]。動力方面,為兩台垂直三脹式蒸汽機,由4座希肖(或譯「碩效」)自製的水管鍋爐提供蒸汽。設計動力6,500匹指示馬力(4,800千瓦特),最高航速32節(59公里每小時)[2];實際海試錄得36節(67公里每小時)[1]

本艦主炮為兩門75毫米炮,另有4門47毫米機關炮分布在兩側。魚雷武器方面,為兩具18英寸(457公釐)魚雷發射管,弱於同期德制驅逐艦的3發射管配置。[3]

艦歷

1910年,清政府向希肖造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下達了一艘驅逐艦的訂單,代號為第一號驅逐艦,日後清政府擬定了「長風」一名[3]。1911年2月23日,本艦建成下水,不過為了等待兩艘姊妹艦伏波號飛雲號,暫時留在德國[5]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清朝覆亡。民國政府以開具高額貼息國庫券的方式,將本級訂單全數保留。10月31日,長風、伏波、飛雲三艦返抵上海,11月7日接收完畢,入列中國海軍[6]。因姊妹艦與當年福建船政建造的炮艦重名而需改名,長風號也一併進行改名,得名「豫章」。

1912年護國戰爭結束後,海軍陸續為各艦加裝無線電設備。在主力艦艇接受改裝之後,豫章號等三艦也陸續安裝了西門子德律風根式接收機,為此三艦前後桅均加高以安裝天線。此時三艦因艦況較新,航速快,北洋政府用來充當偵察和通信用。[7]

1916年7月21日,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率領駐紮在上海的5艘軍艦南下。編隊經過浙江象山時,駐紮在當地的豫章號以及運輸艦福安號也跟隨編隊南下。程璧光到達廣州後通電支持孫中山,護法艦隊成立,程璧光就任護法軍政府征閩海陸聯合軍總司令。同年12月7日,護法軍發動北伐,進攻福建。豫章號、同安號參加了對潮汕地區的攻擊行動。[7]

1917年底,屬於舊桂系但支持孫中山的廣東督軍莫榮新與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一方矛盾日趨激烈。1918年1月2日,大元帥府衛隊人員在招兵時被捕,多名軍官被殺。孫中山對此怒不可遏,決定攻入廣東督軍署處死莫榮新。陳炯明和程璧光均不支持孫中山的復仇行動,而此時豫章號、同安號兩艦因吃水較淺,正停泊在廣州市區內。因此1月3日,孫中山直接以大元帥名義下令兩艦炮擊督軍署[8]。兩艦航行到距離督軍府2000米處的琶洲島,豫章號以主炮開火,但因為沒有見到孫中山許諾的陸軍行動,豫章號只放了幾炮就停止了炮擊。同安號則只是在一邊觀望,甚至都沒有開火。事後莫榮新向孫中山道歉,而程璧光將吳志馨、溫樹德兩人撤職,把豫章號、同安號帶回黃埔[9]

1921年4月26日夜,護法艦隊非閩籍軍官高層舉行會議,決定清洗艦隊內的閩籍官兵,奪取各艦控制權。孫中山委任魚雷局局長溫樹德為臨時總指揮,長洲要塞司令陳策為副總指揮[10]。27日行動隊發動突襲,首先奪取了停駐於珠江內的永翔號永豐號,豫章號、楚豫號等直接投降,未作抵抗[11]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與孫中山發生了嚴重衝突,陳炯明以武力驅孫,粵軍發動了第二次炮擊越秀山事件。17日,孫中山率領豫章號、同安號、楚豫號、永豐號、永翔號等回到珠江,向陳炯明部炮擊[12]。不久溫樹德等與陳炯明議和,24日,溫樹德等通電要求孫中山下野。此時僅剩下永豐、楚豫、豫章福安舞鳳5艦和江防艦隊仍繼續支持孫中山。7月8日,陳炯明以20萬元協餉送予海軍,溫樹德與孫中山正式決裂;9日駐在長洲的海軍陸戰隊司令孫祥夫也公開投靠陳炯明。10日,受長洲炮台威脅、仍效忠孫中山一方的各艦計劃衝進珠江白鵝潭一帶,靠近租界,希望能讓陳部有所顧忌。凌晨各艦開始行動,以豫章號、永豐號、楚豫號的順序突破粵軍陸地炮兵封鎖,各江防艦艇跟隨其後。粵軍進行炮擊,永豐號受損較重,其他艦艇僅受輕傷[13]。此時永翔號、同安號兩艦也正好停泊在白鵝潭,孫中山一方進入白鵝潭時,同安號表示歸順,而永翔號自行脫身離去。7月底,回援的北伐軍因粵軍第一師陣前倒戈而敗退。8月9日,孫中山見大勢已去,撤離永豐號,前往上海,豫章號、同安號回到溫樹德手中[14]

1923年1月1日,滇、桂、粵聯軍會師,共同發動討陳戰爭,1月16日攻入廣州。此時溫樹德騎牆不定,一直在陳炯明、孫中山和北京政府之間搖擺[15]。10月27日03時,永翔、楚豫、豫章、同安4艦滅燈離開廣州,前往汕頭與溫樹德的海圻海琛肇和3艦會合。12月18日,溫樹德率領7艦北上,護法艦隊解散[16]。出發不久,豫章號因機器故障,返回汕頭進行維修。修理完成後豫章號單獨北上,但在廈門附近遇到閩系中央海軍練習艦隊的應瑞號。應瑞號艦長陳紹寬命令豫章號跟隨應瑞號返回,因此豫章號沒有繼續北上,而是歸入中央海軍第二艦隊[17]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豫章號編入曾以鼎率領的魚雷游擊隊。1932年1月21日,時任艦長任光海駕駛豫章號,在經過南通附近的長江時,因大霧不慎在天生港外的青天礁觸礁沉沒[18]。事發後,高憲申指揮海容號前往事發地進行救助。但打撈作業很不順利,多番嘗試失敗後,海軍部只能被迫放棄豫章號[19]

注釋

腳註

  1. ^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提到有可能是煤油混燒[1]

引用

  1. ^ 1.0 1.1 1.2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131
  2. ^ 2.0 2.1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p. 397
  3. ^ 3.0 3.1 3.2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2頁
  4.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3頁
  5.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4頁
  6.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5頁
  7. ^ 7.0 7.1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7頁
  8.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8頁
  9.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19頁
  10. ^ #近代中國海軍,732頁
  11. ^ #近代中國海軍,733頁
  12. ^ #近代中國海軍,734頁
  13. ^ #近代中國海軍,735頁
  14. ^ #近代中國海軍,736頁
  15. ^ #近代中國海軍,737頁
  16. ^ #近代中國海軍,738頁
  17.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20頁
  18.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22頁
  19. ^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323頁

參考資料

  • Randal Gray.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6. ISBN 0-85177-245-5. 
  • 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000.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