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龍科

鐮刀龍科(Therizinosauridae)意為「鐮刀蜥蜴」是獸腳亞目鐮刀龍超科的一科。鐮刀龍科是群草食性肉食性的動物,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化石已在中國蒙古美國等地發現。

鐮刀龍科
化石時期:晚白堊紀94–66 Ma
懶爪龍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鳥吻類 Averostra
演化支 堅尾龍類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演化支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盜龍類 Tyrannoraptora
演化支 手盜龍形態類 Maniraptoromorpha
演化支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iformes
演化支 手盜龍類 Maniraptora
演化支 鐮刀龍下目 Therizinosauria
總科: 鐮刀龍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科: 鐮刀龍科 Therizinosauridae
Maleev, 1954
模式種
龜型鐮刀龍
Therizinosaurus cheloniformis
Maleev, 1954
異名
  • 慢龍科 Segnosauridae
    Perle, 1979
  • 祕龍科 Enigmosauridae Barsbold & Perle, 1983
  • 南雄龍科 Nanshiungosauridae Dong & Yu, 1997
  • 死神龍科 Erlikosauridae
    Ryan & Russell, 2001

敘述

鐮刀龍科具有大型前肢,長指爪,身體寬廣,腳部具有四個趾爪。牠們的頭部小型,頸部長,吻突缺乏牙齒,嘴部後段的牙齒平坦。前背部的脊椎具有高的神經弓,背肋寬,臀部結構類似鳥類。寬廣的臀部顯示,牠們可能具有長的消化系統,以用來消化植物。根據系統發生學的位置,以及在北票龍身上發現的類似羽毛的覆蓋物,鐮刀龍科(或鐮刀龍超科)可能都具有類似的覆蓋物。

分類

鐮刀龍科是由葉甫根尼·馬列夫(Evgeny Maleev)在1954年建立,以包含新發現的鐮刀龍,但當時馬列夫認為牠們是種類似烏龜的巨大動物[1]。長期以來,鐮刀龍科是認為是群奇特的獸腳類恐龍,可能是肉食性。隨者更多鐮刀龍科近親的化石被發現,原本觀念遭到質疑。這些新化石是草食性動物、具有許多奇異特徵,外表介於鳥臀目原蜥腳下目之間。這些新發現物種被歸類於慢龍科(Segnosauridae),意指牠們的沉重身體、短後肢,可能採取類似樹櫴的生活方式[2]。後來的研究發現鐮刀龍不屬於鳥臀目、原蜥腳下目,是種奇特的獸腳類恐龍,屬於草食性,其近親是同樣奇特的慢龍。由於鐮刀龍科的建立早於慢龍科,因此具有優先權,而慢龍科成為鐮刀龍科的次異名[3]

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首次對鐮刀龍科提出系統發生學定義,定義為:親緣關係接近死神龍,而離似鳥龍較遠的所有物種。隨者更多大型鐮刀龍類化石的發現,鐮刀龍科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演化關係更為明確,鐮刀龍科的範圍更為狹窄。在2005年,保羅·塞里諾將鐮刀龍科重新定義為:包含鐮刀龍、懶爪龍內蒙古龍在內的最小演化支[4]

分類學

系統發生學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菲力·森特(Phil Senter)在2007年的研究[5]

鐮刀龍科

二連龍  

懶爪龍  

unnamed

內蒙古龍  

unnamed

慢龍  

unnamed

死神龍  

鐮刀龍  

參考資料

  1. ^ Maleev, E. (1954). "New turtle-like reptile in Mongolia." Priroda, 1954: 106-108.
  2. ^ Perle, A. (1979). "Segnosauridae—a new family of theropod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Trans. Joint Soviet–Mongolian Palaeontological Expedition, 8: 45–55.
  3. ^ Clark, J. M., Perle, A. & Norell, M. A. (1994). "The skull of Erlicosaurus andrewsi, a Late Cretaceous 『『Segnosaur』』 (Theropod: Therizinosauridae) from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3115: 1–39.
  4. ^ Sereno, P. C. 2005. Stem Archosauria—TaxonSearch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15. [version 1.0, 2005 November 7]
  5. ^ Senter, P. (2007). "A new look at the phylogeny of Coelurosauria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doi:10.1017/S1477201907002143).
  • Zanno, L. 2004. The pectoral girdle and forelimb of a primitive therizinosauroid (Theropoda: Maniraptora): new information on the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rizin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bstracts of papers. Sixty-fourth annual meeting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4, Supplement to number 3, 134A.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