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價

谓语支配的论元数量

配價(Valency),也稱論元價位,是一個語言學術語,最初(同時也主要)用於說明一個動詞能支配多少種不同性質的名詞短語的數目,之後又拓展到形容詞和名詞領域。[1]配價是對動詞及物性的判斷。

配價中的「價」概念來自於化學中的「化合價」概念。法國語言學家呂西安·泰尼埃英語Lucien Tesnière最早將其引入語法研究領域,作為依存語法的用語。

因為現代漢語主語賓語施事受事之間的關係不如英語法語等西歐語言那麼一致[可疑],因此配價概念比及物/不及物動詞的分類更適於現代漢語語法。漢語最早運用配價理論和方法來解決語法問題的是朱德熙(他稱之為「向」[2])。[1]

動詞價位分類

  • 零價動詞:不強制要求與某種性質的名詞性詞語關聯的一類動詞。可記為動0。例如「地震、颳風、下雨」等。這類動詞大多反映自然現象。這類動詞可以和表處所、方位的名詞性短語一起出現,但那些並非是動詞的直接關聯成分。在漢語等語言中,這類動詞可以單獨成句,不需要主語,例如「颳風了。」、「下雨了。」。而在英語中,這類動詞需要添加形式主語it,如「It rains.」
  • 一價動詞:強制要求與一種性質的名詞性詞語關聯的一類動詞。可記為動1。例如「病、醉、休息、游泳」等。這類動詞差不多就是一般說的不及物動詞(自動詞)。
  • 二價動詞:強制要求與兩種性質的名詞性詞語關聯的一類動詞。可記為動2。例如「愛、采、參觀、討論」等。這類動詞差不多就是一般說的(單)及物動詞(他動詞)。
  • 三價動詞:強制要求與三種性質的名詞性詞語關聯的一類動詞。可記為動3。例如「給、告訴、買」等。這類動詞差不多就是一般說的雙及物動詞,日語的授受動詞屬於這一類。[1]
  • 四價動詞:強制要求與四種性質的名詞性詞語關聯的一類動詞。可記為動4。例如「我跟你打賭4三百塊明天會下雨」,這裡的「打賭」可以視為四價動詞。[可疑][來源請求]這種動詞很不常見。

配價理論與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中,句子短語的結構非常多樣。如果用傳統語法去分析,會出現一些不合常理的現象,例如:一些典型的不及物動詞也可以帶賓語。

例:門口站着王老師。

傳統語法對此的分析是:「站」是典型的不及物動詞,但在形式上可以自由地帶上賓語「王老師」,這一情況表明及物/不及物動詞的分類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中存在不少局限,如果改用配價理論來分析可以得到較好的結果。

對的字結構的分析

現代漢語中的的字詞組,是由一個動詞性詞組(比如動詞、偏正詞組主謂詞組動賓詞組述補詞組等)和一個「的」字組成的名詞性詞組。

在對的字詞組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同樣的層次結構所反映的語言現象不同。比如「小紅喜歡的」,可以指稱小紅喜歡的事物,沒有歧義;「小紅給的」,就是一個有歧義的詞組,可以表示接受者(「小紅給的是張經理」 中的「張經理」)或所給物(如「小紅給的是些衣服」中的「衣服」)。

句子成分分析和層次分析都無法解釋這一問題。而配價理論就可以解釋。朱德熙提出了P=n-m的「歧義指數公式」[2],其中P為的字結構的意義可能數,n為動詞的配價數,m為的字結構中出現的動詞的配價成分的數目。P=1時,沒有歧義。P>1時,則有歧義。

又如「開車的司機吃飯去了」可以說成「開車的吃飯去了」,「那位司機啊,開車的技術可好了」則不能說成「那位司機啊,開車的可好了」。

這一問題也難以藉助句子成分分析或層次分析來解釋。而運用配價理論分析,則可解釋為P=0時,即的字詞組中動詞的配價成分全部出現時,不能指代其他事物。[1]

價位變化

有些固定的文法規則可以改變一個動詞的價位。舉例如下:

  • 使動:「他1游泳」和「我1讓他2去游泳」(加入主使者)。
  • 比較:「你1跑很快」和「你1跑得比我2快」(加入比較的對象)。
  • 被動:「我1打你2」和「你1被打了」(省略施事者)。
  • 應動:「我1跑」「我1跑過你2」(加入被超過的對象)。

參見

註釋

  1. ^ 1.0 1.1 1.2 1.3 陸儉明瀋陽(2004)《漢語與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10-126頁。
  2. ^ 2.0 2.1 朱德熙(1978)「的」字結構和判斷句,《中國語文》第1-2期。

參考文獻

  • Chomsky, 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Chomsky, N. 1981.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Dordrecht: Foris.
  • Fischer, K. and V. Ágel. 2010. Dependency grammar and valency theor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analysis, 223-25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Gazdar, G., E. Klein, G. Pullum, and I. Sag. 1984. Generalized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 Goldberg, A.. 1995.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Jackendoff, R. 1977. X-bar syntax: A study of phrase structu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 Levin, B. 1993. 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Pollard, C. and I. Sag. 1994. 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Tesnière, L. 1959. Élemé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 Paris: Klincksieck.
  • Tesnière, L. 1969. Élemé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 2nd edition. Paris: Klincksieck.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