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亦同(1904年—1984年6月1日)原名,又名衍通,小名嘉超,字亦同以字行浙江樂清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新加坡教授。[1][2]

鄭亦同
個人資料
出生?年?月?日

生平

學生領袖

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月初三生於樂清縣黃華村。經其堂伯鄭曉廉(清末廩生、中華民國初年浙江省議員)教育,於1919年秋考入溫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學(現溫州中學)。當時正是五四運動後,鄭亦同也投入反帝運動,宣傳抵制日貨,查封進港日貨,後來還率學生代表赴上海南京等地學習。當時,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有學生組織「醒華學會」,成員有鄭異(亦同)、張沖(淮南)、蕭錚(練心)、李藩(銳夫)、朱燾(叔華)、臧渭英等人,他們撰文、出刊物,宣傳民主革命。鄭亦同還在南京開了一次醒華學會學友會,展開「喚起民眾,驚醒中華」活動。[2]

自浙江省立第十中學畢業後,1923年秋[2](一說1922年[1])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2]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國民黨[1]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他成為北師大和北京的學生運動積極分子。1924年秋,當選為北師大出席北京學聯的代表,與邵式平等參加北京國共合作組織和國民黨左派組織所領導的活動。[2]

1924年10月,馮玉祥等將領發動首都革命,推翻大總統曹錕,驅逐清遜帝溥儀。鄭亦同與同學們支持首都革命。1925年1月,孫中山北上北京,鄭亦同與同學們布置演講會,邀李大釗汪精衛等來校講演,宣傳中國國民黨改組、實行三大政策、召開國民會議的意義。[2]

1926年3月,日本炮轟大沽口,阻撓國民軍天津設防,鄭亦同參加3月18日天安門集會及遊行,併到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請願,經歷三一八慘案。慘案後,鄭亦同作為北師大學生會代表,與同學徐韞知張漢輔在校長張貽惠帶領下,到政府大院認領北師大同學范士融烈士的血衣,在師生中聲討段祺瑞政府罪行。[2]

北伐與清黨

三一八慘案後,1926年鄭亦同棄學離校,與朱家驊廣州,鄭亦同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幹事。[2][1]不久,被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派爲江西省特派員。[3][1]

1927年4月,清黨開始。1927年4月11日,浙江省中國國民黨右派包圍中國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浙江省政府等機構,搜捕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國民黨左派人士,宣中華逃離杭州。4月15日,國民黨中央任命蕭錚、鄭異(鄭亦同)、葛武綮陳希豪為中央特派員,會同中央政治會議浙江分會派的周祜姜紹謨邵元沖來杭州接收中國國民黨浙江省黨部,以蕭錚、鄭異、邵元沖為常務委員,成立中國國民黨浙江省執行委員會。[4][1]同年5月13日,國民政府任命「馬敘倫蔣夢麟陳其采周佩箴程振鈞阮性存朱家驊蔣中正邵元沖徐鼎年蔣伯誠陳希豪周鳳岐等20人為浙江省政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浙江省黨部電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國民政府等,聲討中國共產黨。6月20日,國民黨中央又派張靜江蔡元培、邵元沖、林森、陳希豪、沈爾喬為常務委員,改組成立中國國民黨浙江省改組委員會,厲行清黨。[5]

1927年5月5日,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及各部長第八十八次聯席會議通過《清黨委員原則六條》,指定鄧澤如吳倚滄曾養甫何思源段錫朋冷欣、鄭異(鄭亦同)組織中央清黨委員會。[6]

CC系要人

1927年5月,中國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委員兼青年部長張沖在從事秘密黨務活動時,遭奉系逮捕入獄。後經中學同學鄭亦同等通過蔣介石陳果夫等營救,最終在東北易幟後於1929年初獲釋。張沖自此與蔣介石、陳果夫、陳立夫結緣,成為CC系干將。[7]

1927年8月,蔣介石被迫下野。此後南京方面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聯合李烈鈞等人組織的「中央特別委員會」把持。陳果夫便以反對南京「中央特別委員會」為名,召集留在上海的省市黨部人員,組成「中央俱樂部」,此為CC系的起源。「中央俱樂部」在上海成立初期,僅三、四十人,以江蘇浙江山東山西南京上海等省市黨部執行委員張強洪陸東許紹棣潘公展苗培成馬元放、鄭異(鄭亦同)、蕭錚程天放等為骨幹,並擁戴季陶丁惟汾、陳果夫為領導,負指揮責任。後來各省市黨部職員也加入「中央俱樂部」,成員漸達百多人。[8]

從留日到抗日

1928年初,鄭亦同任駐日本中國留學生監督,兼日本國民黨黨務整理會主任委員。1930年,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市政學。[1][2]l933年回中國。1933年,鄭亦同主持《政治評論》。曾任任江蘇省政府主任秘書。1934年任江蘇省南通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少將保安司令、南通學院院長。1935年7月任江蘇省政府委員。1935年1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2][9]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駐上海代表。[9]抗日戰爭初期,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六屆蘇州辦事處主任,主持蘇南抗戰組織及政治宣傳工作。1945年5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45年5月出任中國駐澳大利亞公使。1946年6月到1949年任中國駐伊朗王國大使兼中國駐德黑蘭國際法庭代表。[2][9]

新加坡教授

1949年8月,鄭亦同自伊朗棄職,偕夫人陳春萼及孩子到香港。當時正值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中國國民黨敗退台灣,一些政友紛紛來信勸他到台灣從政,被他婉拒,並表示不再任中國國民黨候補中央執委。[2]

1950年冬,鄭亦同舉家遷居新加坡,更名鄭衍通,起初任教於中正中學,後任南洋大學國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後兼任訓導長,任南洋大學教授20年,1971年退休。新加坡共和國第二任總統薛爾思博士親授「公共服務勳章」,以褒獎其對教育的貢獻。晚年他研究《周易》十多年,著有《周易探原》,1972年在新加坡出版。他在序言中自稱「雁蕩山人」,並稱《周易探原》「自覺頗有創見」。[2]

1979年,他和家鄉親人取得聯繫,並給親人去信表示:「平居亦多故國之思,頗欲歸去一游。」要家鄉親人將故居、祖墳、家譜拍成照片寄給他。後憂傷成疾,在台灣的老朋友以私人身份邀他到台灣榮民總醫院治療。彌留之際,同鄉老友李石心曾到醫院探望,並暗示將於近日回大陸,他在病榻上點頭目送。1984年6月1日,鄭亦同在醫院病逝。[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鄭異:曾飲甌江水 難忘雁蕩山,中國樂清網,2010-09-2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5.
  3. ^ 特稿:袁玉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江西三杰”之一,中红网,2012-02-21.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4. ^ 劉壽林等編,民國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95年,第689頁
  5. ^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第871頁
  6. ^ 楊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黨「清黨」運動研究,歷史研究2005年第6期
  7. ^ 马雨农:子虚乌有的“寻找伍豪启事”,腾讯,2014-04-22. [2015-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8. ^ 李西嶽、蘇學文,陳氏家族全傳 第六章 中統內幕及其它 1.「CC」的由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年[永久失效連結]
  9. ^ 9.0 9.1 9.2 余克禮、朱顯龍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下),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