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木都魯氏

姓氏

那木都魯氏滿語ᠨᠠᠮᡩᡠ᠋ᠯᡠ
ᡥᠠᠯᠠ
穆麟德轉寫Namdulu hala[1]),又作納穆都魯氏納謀魯氏等,為滿族姓氏之一,位列京旗民間版本的滿族八大姓,系出金代女真納謀魯氏[2]。其氏源自地名那木都魯路,位於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雙城子一帶,為東海女真窩集部漁獵之地[3]。明末清初之際,該氏各家族主要聚居於那木都魯、綏芬琿春三地,其餘散居於長白山、瓦爾喀、哈達、倭濟、倭赫等地,多為同族關係[4],他們相繼歸附努爾哈赤,並被編入八旗,其中以那木都魯部長額駙康武理家族最為顯赫,其子賴塔戰功卓著,封一等褒績公。此外,其同族綏芬部長明安圖巴顏家族、世居琿春的本博科家族還另有共三個男爵的世職。民國以後,那木都魯氏以等為漢姓[5]

那木都魯氏
滿文ᠨᠠᠮᡩᡠ᠋ᠯᡠ
ᡥᠠᠯᠠ
轉寫Namdulu hala(穆麟德)
世居地那木都魯、綏芬、琿春等地。
代表人物賴塔
哈哈納
珠瑪喇

法喇
漢姓

清代主要世家

康武里家族

正白旗康武理世居那木都魯,本為當地部長,努爾哈赤創業初期率領族人部屬歸附,努爾哈赤將其女嫁給康武理,封額駙、三等子,所部被編為兩個佐領,由康武理和其三弟喀克都理分別統領[6]。其後,康武理位列十六大臣、歷任戶部尚書、護軍統領等官職[6]。康武里第四子賴塔從征錦州山東等地,五次率先登城,此後轉戰山海關河南江南福建湖廣雲南等地,贈一等男,歷任平南將軍、征南大將軍等職,由其子費葉倫、孫博爾屯等先後襲爵[6]。博爾屯承襲時因雍正帝追念賴塔舊功,特旨加封為一等褒績公。此後,博爾屯因事革退,由其侄舒靈阿襲爵,官職散秩大臣、副都統[6]。康武理第六子賴圖庫之孫杭奇任副都統,從征湖廣等地立功,授雲騎尉世職[6]。此外,康武里長子洪科任前鋒參領、次子色琥德任佐領、三子莽色任護軍參領、五子昂阿安巴任前鋒參領[6]。康武里同族哲爾古之曾孫額色理任二等侍衛從征厄魯特噶爾丹有功,授雲騎尉世職,其子明綬襲職時因事革退[6]

明安圖巴顏家族

鑲紅旗明安圖巴顏為康武里同族,世居綏分,本為當地部長,早年率家族部屬一千餘眾歸附努爾哈赤,編兩個佐領,由其子哈哈納與綽和諾各統其一[7]。哈哈納從征烏喇、遼東、北京、昌平等地,位列十六大臣[7]。綽和諾亦位列十六大臣,征遼東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於大凌河之役陣亡,贈一等輕車都尉,其兄翁格尼、侄福喀禪先後承襲,定鼎北京後遇恩詔加至一等男[7]。福喀禪官至西安將軍,征甘州、四川、湖廣等處有功,授三等子,其孫富岱襲職時改為二等男世職[7]

正黃旗岳蘇納為明安圖巴顏同族,其四世孫達理善於濟南之役第三登城,授巴圖魯號、輕車都尉,後從征錦州、江西、雲南等地,升為三等男,後卒於軍贈一雲騎尉,其孫留占襲爵時晉為二等男世職[7]。瑪林和碩為明安圖巴顏同族,其元孫蘇爾修從征烏喇有功,授騎都尉,其弟阿爾修襲職後從征濟南加一雲騎尉,後於黑龍江陣亡,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阿爾修之子阿庫理、孫常綬、弟特什倫等先後承襲[7]。瑪林和碩之四世孫塔克圖任領催,濟南之役第二登城,授巴圖魯號、二等輕車都尉,後遇恩詔加至三等男,其從子雅爾泰襲職時改回二等輕車都尉世職[8]

本博科家族

正白旗本博科世居琿春,與康武里等同族,其四世孫珠瑪喇授騎都尉,從征蒙古各地、北京、山東、黑龍江、錦州、山海關等地有功,又數遇恩詔加至一等男,官至副都統兼佐領,其侄滿色承襲後因清軍入藏之時立有勞績加一雲騎尉世職[9]

鑲黃旗博周為本博科同族,其曾孫瑪爾琥納從征大凌河有功優授騎都尉,瑪爾琥納之子滿洲承襲時遇恩詔加一雲騎尉,滿洲從曾孫托倫承襲時改回騎都尉世職[9]

其他

正白旗吉希勒世居長白山,與康武理等同族,其子喀爾圖任員外郎,因監修奉先殿有功,授雲騎尉世職,官至刑部尚書[10]

史籍中還記載了數支未註明與康武理等同族的那木都魯氏世家。其中,世居那木都魯的正白旗福察拉後裔因戰功授雲騎尉世職[11];世居綏芬的鑲白旗阿爾松阿後裔因戰功授雲騎尉世職[8]、正黃旗伊納克授雲騎尉,其子因戰功晉為一等輕車都尉世職[12];世居琿春的鑲紅旗喀喇後裔因戰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9]。此外,世居綏芬的正白旗愛黨阿曾孫法喇歷任都統、護軍統領,參與平定三藩、準噶爾、西藏等戰役[13]

來源

引證
  1. ^ 安雙成 1993,第234頁
  2. ^ 趙力 2012,第421頁
  3. ^ 孫文良 1990,第276頁
  4. ^ 弘晝等 2002,第242-278頁
  5. ^ 趙力 2012,第422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弘晝等 2002,第272頁
  7. ^ 7.0 7.1 7.2 7.3 7.4 7.5 弘晝等 2002,第274頁
  8. ^ 8.0 8.1 弘晝等 2002,第275頁
  9. ^ 9.0 9.1 9.2 弘晝等 2002,第276頁
  10. ^ 弘晝等 2002,第277頁
  11. ^ 弘晝等 2002,第273頁
  12. ^ 趙爾巽等 1998,第9753頁
  13. ^ 趙爾巽等 1998,第10404-10405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