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血脈論
〈達摩血脈論〉,又稱〈達磨大師血脈論〉、〈血脈論〉,是一篇禪宗著述,為《少室六門》之一。相傳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著作,[1]有人認為該書並非達磨所作,應是與《寶林傳》同時(801年)或稍後時期撰成[2]。本論為《宗鏡錄》所引用,但未提及書名與作者名號,只稱是先德所說。[3]
內容及影響
本論主要講述眾生本具佛性、本心(法身)即佛、無所拘束,只因執著於外相而陷入生死輪迴,如能尋明師則有見性機會,但無法透過自修苦行參學而開悟,見性即是成佛;反之,若不求見性,僅從事念佛、禮佛等有為法,表面上做事,則無法成佛,其中一段內容清楚告知,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稀有。
達摩血脈論,開宗明義前言: 三界混起,是佛、聖、凡三界混到人間,前佛則為聖人,後佛則是擁有人身的眾生。
其中更為精華兩段內容如下: 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
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
本論標舉: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該理念成為後世禪宗的標語。[4]
此外本論結尾偈語:「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也常被認為預言後世禪宗傳承六代之體系:(初祖達摩、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但其世系說法尚存爭議),或說預言六祖惠能圓寂後門下弟子創立之五個宗派:(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溈仰宗、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
版本及收錄位置
本論於《卍字版續藏經‧諸宗著述部‧禪宗類》中稱為〈達磨大師血脈論〉,與〈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達磨大師悟性論〉、〈達磨大師破相論〉等[1]並列;朝鮮梵魚寺版《禪門撮要》收錄《悟性論》以外的三論;[1]《大正新修大藏經‧諸宗部‧少室六門》中則稱為〈血脈論〉,與其他三論、〈心經頌〉、〈安心法門〉等五文合集。《少室六門》版本相較《續藏經》版本,缺少前面由任哲所寫的序言,結尾文字也稍有差異,如下所示:[5]
《卍字版續藏經‧諸宗著述部‧禪宗類‧達磨大師血脈論》版本
頌曰: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偈曰:
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大正新修大藏經‧諸宗部‧少室六門》血脈論版本
頌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江槎分玉浪,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九十無彼我。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黃, 偉雄. 〈菩提達摩在中國禪宗史的地位〉. 《國際佛學研究》. 1992-12, (第二期): 頁19–20 [201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5) (中文(臺灣)).
-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血脈論.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 ^ 《宗鏡錄》的這一段文字:「如先德云:『如今若要直會,但不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佛是自心義,亦名為道,亦云覺義。覺是靈覺之性,只今自鑒照語言,應機接物,揚眉動目,運手動足,皆是自靈覺之性,亦是心。心即道,道即佛,佛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所測。若知諸法從心生,即不應執,執即不知。若不見本性,十二分教則為虛設。』」,亦見於〈血脈論〉:「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他聖意。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佛是西國語,此土云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直見本性,名之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
- ^ 《碧巖錄‧卷第一》:「達磨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 本結論為比較《少室六門》與〈達磨大師血脈論〉二文得知。少室六門原文來源為《少室六門》. CBETA 漢文大藏經. 2016-06-15 [201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5) (中文(臺灣)).,血脈論原文來源為-《達磨大師血脉論》. CBETA 漢文大藏經. 2016-06-15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