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縣,中國舊縣名,今北京市通州區的前身,含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

1967年拍攝的通縣衛星照片。城牆是從1951年開始拆除的,此時還可以明顯看到原通州城輪廓和護城河。

1913年,以通州置。其後,多有變革。1997年,撤縣設區,改為通州區[1]。做為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中的河北省縣份,保留至2005年。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初年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全國廢州改縣,以通州置通縣[2]:112,屬京兆地方[1]。民國初期,三河縣燕郊、半壁店、小胡莊劃入通縣[3]:12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占北京城。撤銷京兆地方,轄縣改屬直隸省。不久,直隸省改名河北省

1933年起,抗戰期間

1933年5月,國民政府日本陸軍簽訂《塘沽協定》。通縣劃入冀東非武裝區,「成為一個受制於日本的特殊地區」。1935年底,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通縣為其所在地[4]:62—63。1937年7月,在通縣發生通州事件。其後,日軍為加強對通縣鄉村地區的控制,多次進行清鄉[5]

1938年2月,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併入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臨時政府)。4月,偽河北省公署接管冀東地區諸縣,屬冀東道。新的中央政府以北京(北平)為首都,故通縣成為首都近縣。6月1日,中華民國新民會通縣指導部正式成立。11月,新民會中央指導部正式議定「將大興縣宛平、通縣、首都四郊建成模範區」。從此,通縣成為新民會大力打造的模範縣,以及日偽當局樹立的治安模範縣,號稱「銅牆鐵壁模範縣」[4]:63

1938年,中共抗日武裝領導的冀東大暴動失敗,但此後,中共組織在冀東及通縣的活動並未停止[4]:72。1939年春,黨員鐵華在中共冀東特委指示下,發展黨員五名,重建黨支部。但因日偽統治日益嚴密,次年黨支部停止活動。中共冀東黨委決定,建立農村抗日根據地,進行長期戰鬥[5]

1940年3月,偽華北臨時政府汪精衛國民政府合併,改冀東道燕京道,通縣隸屬河北省燕京道[1]

1940年秋,中共冀東區黨委第十四地委領導的武裝力量,逐步地擴展到通縣東部、東南和東北的一些村莊,先後開闢薊平密、薊寶三、平密興、平三密、平三薊、三通香三通順聯合縣(辦事處)。分別屬於冀東區十四地委和冀北區十二地委所領導[1]。1940年時,通縣東部是薊(縣)寶(坻)三(河)聯合縣第四的轄區[4]:72

1944年為適應抗戰形勢和加強反掃蕩及擴大根據地鬥爭需要,於當年7月設立三通香聯合縣三通順聯合縣。通縣通唐路以北部分抗日工作劃歸三通順聯合縣領導,通唐路以南部分劃歸三通香聯合縣領導[5]

1944年9月,冀東八路軍收復通縣東部的西集鎮,並擊潰日軍和通縣武裝自衛團進攻西集鎮的軍事行動。1944年底,日偽當局在通縣統治區範圍僅限於運河以西。八路軍已收復通縣東部、南部[4]:75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收復通縣。通縣隸屬河北省第六戰區聯防司令部。1946年,通縣改屬河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專署駐地[1]

1945年10月,中共冀東十四地委在西集鎮尹家河村召開三通香聯合縣共產黨代表大會[6],醞釀調整行政區劃,組建單獨的通縣黨政軍群組織機構[5]。1946年1月,在西集鎮尹家河村,成立中共通縣縣委、縣政府和西集二區區政府[1][5]

1946年4月30日,國軍第92軍21師所屬的一個團進攻尹家河村。冀東軍區第十四軍分區主力53團負責阻擊。中共通縣縣委、縣政府轉移。9月,因國民政府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中共通縣委、縣政府轉移至平谷縣山區[6]

1946年底,隨着冀東武裝部隊的反攻,通縣黨政機關回到潮白河以東[5]。1947年1月,冀東軍區第十四軍分區36團實行戰略轉移,經過西集鎮南燒鍋,消滅駐守南燒鍋的警備隊與來援的香河縣國軍。同月,中共通縣縣委、縣政府重返潮白河東,駐地在西集村。此後,在其控制的西集地區開展土改[6]。2月,趁通縣縣城駐軍空虛之際,冀東軍區部隊集中力量於2月9日攻克通縣縣城,隨即撤離[5]

1947年7月,國民政府在通縣的武裝力量開始反攻。11月中旬,國軍進攻解放區,中共通縣縣委與縣區幹部一度撤離。12月底,在中共冀東地委領導下,中共通縣縣委返回通縣[5]。而在1947年下半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根據冀東黨委指示精神,冀東軍區司令部決定先拔掉通縣縣城外圍據點,然後奪取縣城,為解放北平掃清障礙[6]

1948年間,中共通縣縣委領導了對通縣國府地方武裝的軍事進攻。9月,通縣縣大隊與香河縣大隊協同,打敗國民政府通縣、香河縣、武清縣武裝的聯合進攻,並持續消滅國軍據點。通縣境內的國軍士氣低落,據守於通縣縣城平通鐵路沿線和幾個孤立的據點中,未敢進攻[5]

1948年11月,入關的東北解放軍華北解放軍一同對北平城形成包圍之勢。12月13日晚,駐守通縣的國軍撤離縣城。通縣境內只有馬駒橋的守軍進行抵抗。12月14日,解放軍大部隊進入通縣縣城,同日攻占馬駒橋,由此宣告通縣全境「解放」[5]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8年12月14日,解放軍占領通縣全境[5]。中共政權以通州城關分設通州市,實行軍管。通縣人民政府駐西集。市、縣同屬河北省冀東區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通州市劃歸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改稱為北平市第二十一區。通縣隸屬關係不變[1]

1949年3月,通縣人民政府自西集遷駐張家灣。1949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同時撤銷冀東區黨委。8月10日,遵照華北人民政府指示,北平市第二十一區改稱通州市,與通縣同時劃歸河北省通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通縣專署駐於通州市。9月,通州市改稱通縣鎮[1]

1950年5月13日,縣、鎮合併稱通鎮,通縣人民政府自張家灣鎮遷至通鎮。1951年11月,縣、鎮再度分開,仍恢復通縣和通縣鎮兩個名稱,隸屬關係不變,縣、鎮兩個政府同駐通縣鎮。1954年4月19日,通縣鎮改為河北省轄專區代管的通州市(縣級)。1958年4月,通州市、縣同時劃歸北京市領導。隨之,縣、市合併改名通州區,同時撤銷通縣專署。1960年2月,通州區又改稱通縣[1]

1997年5月,中國國務院批覆同意北京市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9月28日,召開通州區成立大會,舉行掛牌儀式[1]

通縣概況

 
1938年〔偽〕通縣公署總務科編制的縣城地圖

1938年,偽通縣公署編制的《通縣概況一覽》中,全縣分為五警區,編成六、三百八十九編,東西約五十華里,南北約九十華里,面積約四千五百方華里,耕地面積約一萬兩千[7]:1

通縣縣城外,通縣所轄六鎮分別是城東二十里的燕郊鎮、城東南四十里的西集鎮、城南四十里的永樂店鎮、城西南三十里的牛堡屯鎮、城西南四十里的馬駒橋鎮、城南十二里的張家灣鎮[7]:2—4

《通縣概況一覽》中,通縣全縣人口共有67109戶,男186722,女167147,共計353869[7]:10

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編撰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中,通縣縣域面積約為1134.32平方公里,人口307294人[2]:112

注釋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历史沿革. 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來源:通州區人民政府網站. 2017-07-07 [2024-08-07] (簡體中文). 
  2. ^ 2.0 2.1 中華民國內政部(編). 15.河北省.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 中國·上海市: 商務印書館. 1947 [2024-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繁體中文). 
  3. ^ 張文艷. 一、廊坊北三县的基本情况;(一)三河市基本概况;(二)大厂回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飞地”研究 ——以廊坊北三县为例》 (碩士論文). 貴州師範大學. 2018 [2024-08-18] (簡體中文). 
  4. ^ 4.0 4.1 4.2 4.3 4.4 劉潔. 华北沦陷区基层社会控制的实态——基于通县新民会的考察. 《抗日戰爭研究》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2015, (2015年第2期): 62—76,159—160. ISSN 1002-9575 (簡體中文).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陳喜波. 大运河畔的红色村落(上). 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報數字版. 2021-08-24 [2024-08-09] (簡體中文). 
  6. ^ 6.0 6.1 6.2 6.3 陳喜波. 大运河畔的红色村落(下). 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報數字版. 2021-09-03 [2024-08-09] (簡體中文). 
  7. ^ 7.0 7.1 7.2 〔偽〕通縣公署總務科編制. 《通县概况一览》 (PDF). 中國: [(偽)縣公署總務科] (通縣). 1938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