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政府宮

大塞拉爾(阿拉伯語:السراي الكبير‎,al-Sarāy al-Kabir;法語:Grand Serail)又名貝魯特政府宮,是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一棟歷史建築,黎巴嫩總理的總理府。它位於貝魯特市中心的一座小山頂上,距離黎巴嫩議會大廈只有幾個街區。它是塞拉爾山上三座奧斯曼建築中最重要的一座,另外兩座是發展與重建委員會和哈米德鐘樓。自1832年以來,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就一直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2]

大塞拉爾
السراي الكبير
俯瞰貝魯特中心區的塞拉山
位置黎巴嫩貝魯特
座標33°53′45″N 35°30′03″E / 33.895926°N 35.500934°E / 33.895926; 35.500934
面積39,700 m2
(427,000 sq ft;9.8 acre)
建成時間1853年
建築風格奧斯曼
建造用途奧斯曼帝國軍隊
管理者文物總局[1]
1900年代

歷史

兵營

 
塞拉爾山的鳥瞰圖

在1831年短暫擊敗奧斯曼帝國之後,一支埃及軍隊將其營房設在城牆外西側,俯瞰大海和貝魯特的小山。[2]易卜拉欣帕夏出於軍事原因選擇了這座山丘。這是一座高聳的山丘,俯瞰織布集市(Suq-al Munajjidin),今天稱為銀行街(shari'al Massarif),位於貝魯特市中心的戰略區域,靠近美國山(Tal'at al American)、雅各門(Bab Yaacub)。這個位置便於軍隊控制城市及其郊區。當埃及人在那座山丘上時,人們習慣將其稱為軍營(Al Thakanat),因為這是易卜拉欣帕夏為他的部隊選擇的駐地。[3]

駐軍

1840年,奧斯曼帝國得到普魯士、俄國和英國海軍的支持,重新奪回了對敘利亞的統治權。奧斯曼帝國軍事當局看重這個俯瞰貝魯特的山頭,在此建立軍事基地。該建築最初用作軍事和民政部門的總部,經過擴建後又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總督府。貝魯特人稱之為 al Quishleh,土耳其語「駐軍」或「士兵區」[4]營房的建造和設防始於1853年,[5],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又進行了進一步擴建。[6]直到1856年之前,大塞拉爾只有一個樓層,增加了另一個樓層後,底層就改為騎兵馬廄。在1877年和1894年之間,進行了重大的結構修改,大塞拉爾才最後定型[3]

高級專員

1918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阿拉伯起義旗曾短暫地懸掛在政府宮,直到1918年10月8日協約國軍隊抵達,從陸路和海路進入黎巴嫩,占領貝魯特和整個黎巴嫩海岸。盟軍總司令艾倫比將軍艾倫比任命法國上校德皮耶佩(Depiepape),他控制了大塞拉爾,成為該國的軍事總督。隨着阿拉伯起義旗的降下,大塞勒爾變成法屬敘利亞託管地的總督府,被授予黎凡特法國政府高級專員的頭銜。從那時起,大塞拉爾成為高級專員公署。1926年,法國人對大塞拉爾的北立面進行了改動。帶拱形陽台的經過裝飾的入口取代了北側的拱門,舊門被移到南門,新的陽台成了高級專員和總理發表演講的涼廊。法國人還從北門拱門上取下了刻有奧斯曼帝國象徵的大理石碑刻[3]

總統府

黎巴嫩獨立後的第一位總統貝沙拉·扈利(Bechara El Khoury),從1943年9月21日至1952年9月18日任職,他以此為總統府,直到遷往貝魯特的Qantari宮。

總理府

政府宮成為黎巴嫩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1943-1945年)里亞德·索勒赫(Riad as-Solh)的總理府[3]。此後一直是部長會議主席辦公室。[7]

2020年貝魯特爆炸事故發生,距離政府宮只有2公里,還是造成了一定的破壞。[8]總理哈桑·迪亞布的妻子和女兒受到輕傷,而他的健康顧問佩特拉·科里(Petra Khoury)從政府宮去醫院縫合傷口[9]

醫院和發展與重建委員會

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Abdülaziz,1861年至1876在位)下令建造軍醫院,該醫院建於1865年。醫院大樓包括南北兩棟。北樓設有一家藥店。1918年法國人進入這座城市時,將醫院變成了法院。後來法院搬到了另一個地方,建築改為黎巴嫩大學美術系。然而,席捲貝魯特的戰爭摧毀了建築的大部分,並將其變成廢墟,直到總理拉菲克·哈里里捐贈了重建和翻新所需的款項。自1992年啟用以來,這座建築一直是黎巴嫩發展與重建委員會的總部。[3]

哈米德鐘樓

1897年,一座鐘樓[nb 1]建在大塞拉爾附近,以慶祝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加冕[3],並彌補缺少指示穆斯林祈禱時間的公共時鐘,當時許多外國機構已經建造了西式鐘樓。在貝魯特總督拉希德·貝寫了懇求信之後,蘇丹批准了鐘樓的建設。奠基儀式於1897年1月9日(蘇丹的生日)舉行,有高級官員、軍事代表和貝魯特市議員在場。[6]

建築

大塞拉爾

 
哈米德鐘樓

大塞拉爾的建築設計體現了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新軍的風格。高高的位置和嚴峻的立面仿效了伊斯坦布爾塞利米耶軍營。最終完成的建築有兩層,立面長達80米。東側立面裝飾有弧形的凸出門廊,兩翼對稱,各有三排16扇窗戶。1861年建造軍事醫院時.這座建築物的宏偉得到了進一步強調。[6]

在內戰期間,政府宮遭受重創,在敵對行動結束時,這裡已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地方。將其翻新至目前的宏偉狀態,是中央區重建所涉及的願景和挑戰的象徵。修復工作在900個工作日內[10]於1998年完成[11]

如今,大塞拉爾融合了傳統建築與現代內飾和高科技設施。忠實地適應了原始的奧斯曼帝國建築,但規模更大,功能更強。外牆已完全修復。所有石材、大理石、鋼、木工,均由黎巴嫩公司進行。

大塞拉爾占地39,700平方米。四棟樓圍繞一個大庭院布置,庭院中心是石灰岩和卡拉拉大理石噴泉。外部和內部立面共有588個拱(282個瓣拱,197個尖拱,6個圓拱,11個曼陀林拱,92個尖拱)。北門是四個立面的中心結構元素。它高11米,寬7米,靈感來自拜特丁宮的大門。在首相拉菲克·哈里里的要求下,在入口拱門中間有一塊大理石碑:「لو دامت لغيرك لما اتصلت إليك」(「如果政治統治為任何人都永遠持續,那麼它就不會到達你了」)。上面的兩層包括總理的住所和辦公室,工作人員辦公室,以及內閣會議室和部長辦公室。底樓包括一個宴會廳,兩個接待區,一個新聞發布室和一個庭院。最後,地下包括停車場,辦公室和人員室。除了維修和其他服務室以外,大塞拉爾共有430個房間和會議廳。[10]

哈米德鐘樓

哈米德鐘樓由優素福·阿夫蒂穆斯設計,[12]於1994年修復。[3]鐘樓高25米,竣工時是貝魯特最高的建築物。建築材料包括貝魯特砂岩朱尼耶石灰石大馬士革玄武岩和代爾·卡馬爾紅石頭。鐘樓的300公斤大鐘懸掛在三樓,可通過4x4米的豎井內的125級鑄鐵台階到達。三樓還有四個新東方主義風格的陽台,上面是四個法國製造的大鐘面,是由奧斯曼大使館特別進口的。[6]

參考

  1. ^ 類似的塔在奧斯曼帝國的許多其他城市中都有建造,例如伊斯坦布爾耶爾德茲鐘樓)、伊茲密爾伊茲密爾鐘樓)、伊茲密特阿達納雅法納布盧斯馬納拉鐘樓)、阿卡柱子客棧)和的黎波里
  1. ^ Lebanese Ministry of Culture.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2009-09-23]. (原始內容 (ministerial)存檔於2004-11-24) (法語). 
  2. ^ 2.0 2.1 The Grand Serail. The Quarterly. September 1998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Al-Unsi, 'Abdl Al-Bassit; Al-Wali, Taha; Hallak, Hassan. Beirut, the Grand Serail. [200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4. ^ Trawi, Ayman. The Grand Serail – A history of civilisation, art architecture and determination. Beirut: Raidy. 2002: 112. 
  5. ^ H̲alaf, Samīr; Khoury, Philip Shukry. Recovering Beirut: Urban Design and Post-War Reconstruction. BRILL. 1993 [2020-10-04]. ISBN 90-04-099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3). 
  6. ^ 6.0 6.1 6.2 6.3 Hanssen, Jens. Fin de siècle Beirut: the making of an Ottoman provincial capit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07. ISBN 978-0-19928163-3. 
  7. ^ Eur.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2003 49. Routledge. 2003: 1286. ISBN 978-1-85743-132-2. 
  8. ^ 存档副本.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9. ^ 存档副本.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10. ^ 10.0 10.1 The Grand Serail – Quarterly.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11. ^ McManamon, Francis; Alf Hatton.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perspectives on manag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e World Archaeology 33 illustrated. Routledge. 2000: 342. ISBN 978-0-415-11785-2. 
  12. ^ Tohmé, Karma. Youssef Aftimus-Timeline. [200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