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摩

天竺(古印度)僧人,中國禪宗初祖

菩提達摩梵語बोधिधर्म羅馬化:Bodhidharma[boːd̪ʱid̪ʱɐɽmɐ],382年—536年),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為南天竺、波斯人,經海路將大乘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為中國禪宗之開創者,被尊稱為達摩祖師、「東土第1代祖師[1],並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3大士。

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尊者
出生382年
南天竺
圓寂536年
熊耳山
著名成就開創中國禪宗
宗派楞伽宗禪宗
頭銜西天禪宗第28代祖師、東土禪宗初祖
徒弟與學生慧可、道育、曇林(或作曇琳)
著作二入四行論

據說達摩在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梁武帝曾遣使者迎入金陵,但他和梁武帝話不投機。傳說達摩轉投北魏少室山少林寺面壁閉關,並撰有《少室六門集》,不過近世學者認為其中僅有《二入四行論》為達摩親傳,且達摩未必到過少林寺。民間傳說達摩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經》、《洗髓經》、少林七十二絕技創造者,所以江湖幫派(如洪門青幫等)、跌打師傅、少林派門人多奉祀其為祖師。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位擁有諸多神妙傳奇的人物。

名稱意義

菩提(Bodhi)本意為「覺悟」、「至高知識」[2]達摩(梵語:Dharma,巴利語:Dhamma)本義則有「佛法」(Dharma)、教義(Dhammapada)、自然、事實(dhammasanantana)、規格、道德(Dhammajivina)[3],「菩提達摩」四字意譯為覺法[4]

身世師承

 
達摩塑像

達摩的身世,後世傳說甚多。弟子曇琳指出達摩原是南天竺國國王的第三個兒子,後出家為僧[5]。但北魏人楊衒之所作《洛陽伽藍記》則記載他是西域波斯國人[6][7][8][9]

達摩被禪宗尊為釋迦牟尼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時是天竺禪宗二十八代祖師。[10][11]

傳說達摩曾問師父得到其真諦之後該去何處傳教,師傅吩咐他去中國,但告訴他不要去南方,因為南方君主好大喜功,無法領悟佛教真諦。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12],屬於南天竺一大乘空宗。菩提達摩以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13],由於達摩至神秀皆重視此經,而被後來的學者稱為楞伽師。除《楞伽經》之外,達摩也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釋印順推測可能與他曾在江南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14]

渡江面壁

之後他北渡北魏,「遊化嵩洛」,教授禪法。他所傳授的禪法,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15],主要的門徒只有道育慧可曇林等人。[16][17][18]

傳統上認為,達摩自海路來到中國後,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抄經、度僧、造像甚多,是以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因雙方理念不合,達摩即渡江入魏(「一葦渡江」之傳說來源)[19][20][21],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稱「壁觀婆羅門」。[22][23] 民間則相信達摩在石洞留下至高無上武學《易筋經》和《洗髓經》。[24]

不過《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等文獻中均無菩提達摩會晤梁武帝的記載,胡適也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中引用《續高僧傳》說明,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479年)以前,此時梁朝還未建立。[25]

思想

唐朝淨覺的《楞伽師資記》,曇林把達摩的言行集為一卷,名為《達摩論》,內容是二入四行;而達摩又為坐禪眾解釋《楞伽》要義,亦名為《達摩論》。

相傳為達摩所作的《少室六門》,已知最早版本是日本鎌倉末期五山版,不知由何人編集而成,分為《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二入四行論)、《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門。據近世考證,僅《二入四行論》確定為達摩親傳[14],其他五種存疑,如《心經頌》,是用玄奘所譯心經之頌文,《破相論》即是《觀心論》,其撰者被認為是北宗禪神秀。不過,柳田聖山認為《二種入》、《安心法門》,算是同一作品[26]

另有敦煌出土的《絕觀論》、《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以及《二入四行論長卷子[27],這些著作或是達摩所作,或是達摩後學所撰而被冠上達摩之名,如《絕觀論》被認為是法融所作。

二入四行論

 
廣州市光孝寺內的《六祖大鑒禪師殿記》拓本及《菩提達摩像》拓本。

本論相傳由達摩口述,並由其弟子曇林紀錄、作,《續高僧傳》、《楞伽師資記》、以及近世學者胡適釋印順等皆認同此篇為達摩親傳[28]

本論指出大乘佛法不外乎理入(悟理)、行入(修行)兩條途徑,亦即了悟道理並落實於生活中,以求消除積習、修至究竟圓滿。其中理入的重點在於了解、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如來藏思想),願意「捨妄歸真」、「凝住壁觀」,保持心如牆壁般安住、不加辨別、不為外緣所動,以達「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之境界。[14]

行入包含「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前三者是「順物」,即本著自悟的境地,無怨憎,不憍侈、不貪著,而做到自他無礙,皆大歡喜;稱法行是以無所得為「方便」(方法),不執著相地實踐六度波羅密自利利他,從而銷融妄想習氣、證成道果。[14]

公案軼事

南北朝時期,印度東渡於中土的高僧,菩提達摩的一段佛教公案。菩提達摩聽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前往金陵(今南京)與他相談佛法。但雙方卻是話不投機的,賓主不歡而散。 [29]

就在《歷代法寶記》與《碧巖錄》皆有記載了:菩提達摩受梁武帝之應請,雙方在金陵和武帝的對話:梁武帝虔誠篤信佛教,即位以後從事於建寺、抄寫經文、供養僧人無數、造像甚多,因而請示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並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並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屬人天乘果,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接著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30]

達摩與梁武帝兩人會晤的不順利,並沒有讓菩提達摩失去信念,達摩毅然決定渡江北上弘法,天色漸晚,浩翰的江面不見來往的舟船,達摩面對西方雙手合十,喃喃說道:「我之西來,深有密意,法若無生,我願沉江,法若得興,天助我也。」[31]

接著,菩提達摩摘了一根蘆葦拋投於江流之中,自即撩起了僧袍,站立於蘆葦之上,直向於江心駛去,一身飄然過江。[30]達摩於渡江後來至洛陽,入嵩山少林寺,面壁靜坐長達九年。

聖跡

河南

  • 少林寺,相傳為祖師面壁禪修之處,留有許多相關建築如立雪亭、達摩洞、初祖庵等。

南京

  • 雨花台高座寺,相傳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 長江邊上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是達摩「一葦渡江」前休憩之處;
  • 江北六合區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 江北浦口區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岩」等遺蹟,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重慶

  • 菩提寺,《長壽縣誌》記載祖師曾到此弘法,目前建有菩提聖燈、達摩道場、達摩塔、袈裟石、說法石、達摩伏虎、達摩洞等。

廣州

  •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雲南

信仰

佛寺

禪宗後人常於寺院禪堂(僧人修習禪定之處)、祖師堂內供奉達摩祖師,例如廣州華林寺臺灣臺南開元寺等。其他陪祀祖師的佛寺包含北京慈善寺、臺灣新北土城廣承岩寺、新北烏來妙心寺、新竹北區淨業院、桃園大溪齋明寺[32]、雲林崙背慈惠寺[33]、嘉義大埔達磨禪直指心園、臺南北區大觀音亭、臺南中西區重慶寺、臺南東區彌陀寺、臺南佳里善行寺[34]:16-119、臺南白河大仙寺[34]:16-221、高雄阿蓮超峰寺新超峰寺龍湖庵蓮峰寺、花蓮玉里玉泉寺等。

此外另立佛寺紀念者,例如河南初祖庵、臺灣南投中寮無心山禪寺、臺南白河善知院、花蓮吉安天竺山金龍寺等。

民間信仰

臺灣

臺灣民間信仰主祀祖師之廟宇包括臺北木柵石軍巖、臺北萬華𧊀蚋達摩寺、新北瑞芳達玄宮、臺南中西區正德堂、臺南永康蕭德寺、高雄左營紫玄宮、高雄大樹龍目祖師府、宜蘭員山枕山伏聖宮、臺東市濟化堂等,其中亦有由跌打師傅、練人士所建造祭祀者,如新北淡水保安堂[35]、彰化花壇達摩卦山少林寺[36]、北港老塗獅達摩祖師會、宜蘭羅東雷雄寺[37]、臺東市鴻海堂等。

臺灣同祀祖師之廟宇則有新北淡水金福宮、臺北大同區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新北新莊慈祐宮、新竹市東區竹蓮寺、苗栗竹南全天宮[38]:163、苗栗竹南普濟寺[38]:179、雲林西螺廣興宮[39]、雲林北港代天府、雲林北港後溝聖平宮(與太祖仙師、白鶴仙師一同奉祀)[40]、臺南北區龍虎寺、臺南中西區開基永華宮、臺南新營中山大禪寺[41]、臺南仁德九肉北極殿[34]:16-79、臺南仁德一甲忠義宮、臺南後壁上茄苳顯濟宮[34]:16-198、高雄楠梓援中港清水巖[42]、嘉義六腳港尾寮代天府(奉祀大仙翁仔[43]、高雄鳳山五甲協善心德堂、高雄鳳山五甲龍英府、屏東市玉皇宮、屏東崁頂力社北院廟、宜蘭頭城石觀音寺、宜蘭蘇澳玄揚慈惠堂[44]、臺東鹿野寶華山慈惠堂等。亦有部分廟宇將祖師列為十八羅漢之一,如前述臺南大觀音亭、臺南北區開基天后宮等。

香港

觀塘秀茂坪聯光佛堂、新界清德堂達摩祖師廟主祀祖師,由廣東省汕尾市海豐陸豐移民建造。

參見

注釋

  1. ^ 《永嘉證道歌》:「明明佛勅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
  2. ^ 《巴漢詞典》Mahāñāṇo Bhikkhu編著
  3. ^ 《巴漢詞典》明法尊者增訂
  4. ^ 《法華經疏義纘》卷3
  5. ^ 曇琳《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序》:「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
  6. ^ 《洛陽伽藍記》:「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
  7. ^ Bodhidharma - Chinese Buddhist Encyclopedia. www.chinabuddhismencyclopedia.com. [2018-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0) (英語). 
  8. ^ Broughton, Jeffrey L. The Bodhidharma Anthology: The Earliest Records of Z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09-21 [2018-07-30]. ISBN 97805209233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0) (英語). 
  9. ^ Broughton 1999, p. 54–55.
  10. ^ 其後智炬作《寶林傳》,本北魏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時敘述的西天(天竺)世系的說法
  11. ^ 西天佛祖相傳自迦葉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以後此說復為《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等所採用。
  12. ^ 《續高僧傳‧達摩傳》:「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隨其所止,誨以禪教」
  13. ^ 《續高僧傳‧慧可傳》:「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14. ^ 14.0 14.1 14.2 14.3 釋印順. 《中國禪宗史‧達摩論》.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10-06 [2019-07-18]. ISBN 9787101074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15. ^ 曇琳《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序》:「亡心之士,莫不歸信,存見之流,乃生譏謗。」
  16. ^ 《楞伽師資記》仰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
  17. ^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
  18. ^ 契嵩《傳法正宗記》
  19. ^ 記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
  20. ^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
  21. ^ 碧岩錄
  22. ^ 《會元達磨章》:「達磨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曰默然。人莫測之,謂之壁觀婆羅門。」
  23. ^ 釋門正統》(卷八):「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客塵偽妄不入曰壁。」
  24. ^ 一灯大师印度师弟原型:天竺医僧史话. 騰訊網. [2006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9) (中文(簡體)). 
  25. ^ 胡適. 〈菩提達摩考〉. 《胡適文存三集》卷四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 2015: 293─302. ISBN 9787543963597 (中文(中國大陸)). 
  26. ^ 陳平坤. 慧可所傳達摩的安心禪法 (PDF). 臺大佛學研究. [2022-02-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09). 
  27. ^ 二入四行長卷.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28. ^ 黃, 偉雄. 〈菩提達摩在中國禪宗史的地位〉. 《國際佛學研究》. 1992-12, (第二期): 頁19–20 [2019-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5). 
  29. ^ “一苇渡江”是真的吗?-禅宗-佛商网. [201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30. ^ 30.0 30.1 一葦渡江的菩提達摩. [201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6). 
  31. ^ 黃復彩《禪的故事》一葦渡江. [2019-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2). 
  32. ^ 陳, 清香. 〈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 (PDF). 《桃園文獻》. 2018-06, (第六期): 頁48–49 [2019-08-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0-19). 
  33.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適應與變異—詔安客信仰祭祀文化子計畫成果報告書〉 (PDF). 201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詔安客家研究發展計畫-臺閩詔安客文化的傳承與嬗變: 64. 2016 [2019-08-03] (中文(臺灣)). 
  34. ^ 34.0 34.1 34.2 34.3 中華民國內政部 (編). 《全國寺院宮廟基本資料-台南縣部分》 (PDF). 2010 [2019-08-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1-31). 
  35. ^ 黃繁光等 (編). 《淡水鎮志‧宗教禮俗志》 (PDF). 新北市: 新北市淡水區公所. 2013-07: 24 [2019-07-18]. ISBN 978986036525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10-30) (中文(臺灣)). 
  36. ^ 許惠雯、曾淑惠. 達摩卦山少林寺.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2-06-05 [2019-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中文(臺灣)). 
  37. ^ 游榮華主修;游永富監修. 《羅東鎮志.宗教篇》 (PDF). 2002: 680 [2019-07-18]. ISBN 95701077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8-10). 
  38. ^ 38.0 38.1 黃鼎松 (編). 《重修苗栗縣志‧卷八宗教志》 (PDF). 苗栗市: 苗栗縣政府. 2007-04 [2019-08-03]. ISBN 97898600898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8-03) (中文(臺灣)). 
  39. ^ 顏祁貞. 廣興宮.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2-11-30 [2019-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3) (中文(臺灣)). 
  40. ^ 李凱翔. 聖平宮.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2-11-26 [2019-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中文(臺灣)). 
  41. ^ 張耘書. 中山大禪寺.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1-10-07 [2019-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3) (中文(臺灣)). 
  42. ^ 援中港清水巖.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2-04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中文(臺灣)). 
  43. ^ 蔣亞霖. 代天府.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2-06-28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8) (中文(臺灣)). 
  44. ^ 彭瑞金 (編). 《蘇澳鎮志下卷‧宗教篇‧第二章 民間信仰》 (PDF). 宜蘭縣: 宜蘭縣蘇澳鎮公所. 2014-06: 747 [2019-08-03]. ISBN 9789860392845 (中文(臺灣)). 

參考資料

胡適. 〈禪學古史考〉. 《胡適文存三集》卷四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5: 255─34. ISBN 9787543963597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前任:
漢傳佛教禪宗
初祖
繼任:
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