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籃子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关于民生的战略性措施
菜籃子工程(英語:shopping basket program[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為緩解國內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於1988年提出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背景
1980年代,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1984年至1988年,中國社會糧食消費量平均每年增加150億公斤,而人均占有耕地僅為一畝半。耕地的產出率不高,面積還在逐年減少[2]。與此同時,1978年至1988年,中國副食品中的鮮蛋消費增長170%、家禽290%、豬肉88%、水產54.3%[3]。副食品的供應明顯不足,同時也無法靠主糧食彌補。
時間線
第一階段
- 計劃
1988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向國務院提出「關於發展副食品生產保障城市供應的建議」(簡稱「菜籃子工程」)[4]。
8月份,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計委的批准[5]。1989年1月開始正式在全國實施[4]。
計劃 | 內容 | 備註 |
---|---|---|
總體設想 | 通過發展生產,調整副食品供給結構,引導消費,逐步實現肉食品消費多樣化,增加節糧、高蛋白的禽、兔、蛋、奶、魚的供給比重;在保證大路菜供應的基礎上增加細菜供給[3]。 | |
方法 | 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在理順副食品價格的基礎上,改革生產流通體制,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調整副食品供給結構,推廣實用技術,強化基礎設施,逐步提高副食品供給水平[5]。 | |
目標 | 目標到1992年實現動物性食品總量在1987年的水平上增加1260萬噸(肉類400萬噸、蛋225萬噸、奶240萬噸、魚260萬噸[4]),使全國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動物性食品供應有所改善,蔬菜實現均衡優質上市[3]。 | |
基本原則 | 菜籃子大家提[5]。 | |
預算 | 預計總投資額142.45億元[4]。 |
「菜籃子工程」所指的菜籃子的內容絕不僅僅是指蔬菜,而是指整個副食品,更多的還是指肉、禽、蛋、奶[5]。
- 完成情況
到1993年底,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達2080個,城鄉集貿市場已達8.3萬個,初步形成了全國大市場、大流通的新格局。1994年,「菜籃子工程」已處在由過去以生產基地建設為主轉入生產基地與市場體系建設並舉的新階段。同年年底,全國肉類總產量達4499.3萬噸,禽蛋1479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2146.4萬噸,水果總產量達3499.1萬噸,蔬菜面積達1.34億畝。全國有27個省市初步建立了主要副食品的地方儲備。重點解決了市場供應短缺問題[6]。
1994年全國肉類總產量 | 較1988年增長 | 年平均增長率 | |
肉類 | 4499.3萬噸 | 81.4% | 10.4% |
奶類 | 608.9萬噸 | 6.4% | |
禽蛋 | 1479萬噸 | 13.4% | |
水產品 | 2146.4萬噸 | 12.5% | |
水果 | 3499.1萬噸 | 13.2% | |
蔬菜 | 1.34億畝 | 9.3% |
第二階段
參考
- ^ Main Functions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PRC. [2019-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1) (英語).
- ^ “吃”与国情. 人民日報. 1988年3月17日: 第1版.
- ^ 3.0 3.1 3.2 肖俊熙. 农业部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 人民日報. 1988年7月8日: 第1版.
- ^ 4.0 4.1 4.2 4.3 黃彩忠. 我国今年正式实施菜篮子工程. 人民日報. 1989年1月11日: 第2版.
- ^ 5.0 5.1 5.2 5.3 陳健; 蔣亞平. 菜篮子大家提 ——农业部副部长刘江答问录. 人民日報. 1988年8月25日: 第2版.
- ^ 菜篮子工程.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19-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劉江. 认真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人民日報. 1995年8月21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