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韻之鐘
莎韻之鐘,或譯莎鴛之鐘、莎勇之鐘,該故事發生於1938年日屬台灣台北州蘇澳郡蕃地流興社(已遷村,1960年轉移至今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1]),一名泰雅族少女莎韻·哈勇因替日本內地籍教師田北正記警丁(柿田警手)搬運行李,不幸失足溺水。台灣總督為褒揚其義行,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該鐘即稱莎韻之鐘。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サヨンの鐘 |
假名 | サヨンのかね |
平文式羅馬字 | Sayon no kane |
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樣本。
事件經過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軍於兵源不足下,開始徵召各地日本青年,組織持續進犯中國的軍隊。在日屬台灣,首波被徵召對象,除了駐守台灣的台灣軍之外,就是為數頗眾的駐台警察。而這些於各地擔任警察任務的日本內地籍青年,一旦接到徵召令,就必須馬上離職出征,開赴以中國華北為主的中日戰爭戰場。
1938年(昭和十三年)9月,一名於該台灣原住民村落內南澳蕃童教育所從事教職的[2] 田北正記警丁(柿田警手),接到了由台灣總督府發布的從軍徵召令,並立即依法離職前往中國戰場。因南澳一地位於台灣宜蘭山區,教育所教師田北正記(柿田)派[3][4]莎韻協助搬運行李。
9月27日,兩人在行經宜蘭山區途中,不但遇到颱風,還在過渡武塔南溪時,碰到溪水暴漲。在天候惡劣下,田北正記雖順利離開宜蘭,但是同行的泰雅族17歲少女莎韻卻在暴風雨中不幸於南溪便橋上,失足落水失蹤。經當地警所營救後,除了發現所背負行李外,並無莎韻任何行蹤。
報導
9月29日,台灣第一大報《台灣日日新報》刊出簡要新聞報導,標題為「番婦渓流に落ち,行方不明となる」(蕃婦落溪,行蹤不明)。該報紙於此報導中,以數行文字簡單說明學生莎韻為了送別田北正記警丁(柿田警手),搬運其行李下山經南溪時,失足墜落南溪中而導致下落不明。
經多日搜尋未果後,同年11月26日,莎韻所屬之半官方性質女子青年團團體,特地舉行盛大的「少女莎韻追悼會」,開始被炫染成為「愛國行為」。參加者除了莎韻親友同學及女子青年團團員、蕃童教育所教員、警手、警佐之外,台灣統治中央機關總督府,還由理蕃課長率領多位官員前往參加。而已於華北戰場與中國作戰的田北正記(柿田)也從中國戰場派發電報表答感激與懷念之意。
贈鐘與宣揚
12月6日,台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於巡視泰雅族部落時,聽聞此事,特地前往莎韻墓地祭祀致意。除了慰勉家屬、公開讚賞莎韻之「進誠奉公」精神,特地還做了一首詩。不但要求所屬為之宣傳,也向台灣總督府報告。至此,莎韻事蹟引起多數官員重視。
翌年的1939年,《台灣愛國婦人新報》元月號刊出一則報導:《番界銃後哀話-乙女サヨンの死》。該長文詳細報導霧社事件後,泰雅族利有亨社被強迫遷移至南澳後的皇民化現況,並以莎韻、田北正記(柿田)師生情誼為報導主軸,除了讚賞莎韻「為國捐軀」外,也報導了藤田知事贈詩經過。
1941年2月20日,由全台高砂族青年代表領銜演出的「皇軍慰問學藝會」於台北公會堂演出,其中以藤田知事詩文為藍圖的「サヨン少女を思ふ」歌曲為最受矚目的表演項目。由莎韻之同學ナミナ以泰雅語及日文演唱的女聲[5]獨唱,因曲調優美,歌詞感人,獲得了現場一致讚賞,而這裡面還包括台下觀眾之一,台灣總督長谷川清。在特地深入了解故事來龍去脈後,長谷川總督決定表揚此少女,並以此做為皇民化教育的宣導教材。
1941年4月14日,長谷川總督於總督府親自接見莎韻家屬與少女青年團團員,並頒贈一座刻有「愛國乙女サヨンの鐘」(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銅鐘給相關人員,而至此,「莎韻之鐘」一詞成為台日兩地爭相報導的新聞報導。
1943年,因大戰爆發,殖民當局為強化原住民地域認同感,預定將利有亨(日語:リヨヘン)地名改為和風地名「鐘ヶ丘」,即取自莎韻之鐘之典故[6],但未實現即戰敗。
皇民化宣傳
莎韻之鐘 サヨンの鐘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清水宏 |
編劇 | 長賴喜伴 牛田宏 齊藤寅四郎 |
主演 | 李香蘭 近衛敏明 大山健二 |
配樂 | 古賀政男 |
製片商 | 松竹 滿洲映畫協會 台灣總督府 |
片長 | 75 分 |
產地 | 日治臺灣 |
語言 | 日文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松竹 |
因為正值中日戰爭戰事膠著,莎韻之鐘故事成為日本軍國政府宣導的利器,不但台灣日本兩地新聞廣播媒體爭相報導,也介紹莎韻遇難事件的詳細經過。不但如此,總督府開始舉辦一系列相關紀念宣傳活動,如立碑[8]、畫像、話劇、演唱、作曲。畫家鹽月桃甫曾至流興社取材,創作一幅名為「莎韻之鐘」的油畫。
其中,「佳話サヨンの鐘」(佳話莎韻之鐘)的活動紙劇(紙芝居)與「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歌曲為此系列裡面,較受矚目兩項活動。其中,原唱為20世紀40年代日本名歌星渡邊濱子的流行歌曲《莎韻之鐘》,該歌曲發行不久後,即風靡台、日、滿、港、滬等地。後來,更被翻唱為國語歌曲《月光小夜曲》和粵語歌曲《每當變幻時》。事實上,霧社事件罹難之日本警官遺族,也是40年代日本知名歌手佐塚佐和子,也曾在1941年-1945年年間台灣巡迴演唱《莎韻之鐘》。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為了落實皇民化教育,除了要求知名台灣作家吳漫沙為莎韻立傳外,台灣總督府還特別出資委請民間電影業者拍攝電影《莎韻之鐘》[9]。由李香蘭主演的該電影,於1942年正式於台灣中部的霧社開拍,並於翌年於台、日、華北、上海、滿洲等地上映。而李香蘭除了主演該《莎韻之鐘》電影外,也演唱電影主題曲《莎韻之歌》,而稍早之流行歌曲「莎韻之鐘」僅為該電影的插曲。但據說因為劇情編排冗長,並未受到熱烈回響。[10]
該故事也被寫入教科書,於1944年3月出版的國民學校初等科國語教科書第五冊,列為第17課,課名亦為〈サヨンの鐘〉。[11]
後續
二戰後鐘和紀念碑被破壞。臺語電影《紗蓉》上映,1956年由中泰影業出品,改編李香蘭主演原作,劇情大幅更動,除去日本並加入中國元素。
直至1990年代之後,該事蹟才再被流傳,亦有不少相關活動。例如:2004年10月份於桃園龜山、南投水里、雲林莿桐;由文建會主辦,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承辦,臺灣原住民原緣文化藝術團負責演出之原住民歌舞劇〈莎韻的故事〉[12]。[13]
除此,2007年11月23日至24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亦於宜蘭南澳舉辦名稱為「臺灣的歷史記憶-莎韻之鐘殖民地文化的國際學術會議。會議中,不少臺、日、中、韓學者及事件見証人應邀參加。
另外,前台新金控經理,同時也是登山與歷史臺灣古道愛好者林克孝,為了要探訪莎韻所走之比亞豪山道,經過多年的探查訪視,方得以一窺全貌當年的古道。
注釋
- ^ 耆老回部落 找到家屋圓夢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3年10月23日,蘋果日報
- ^ 台灣日治時期總督府行政體系中為最基層警察,並代理老師,負責教習原住民日文。
- ^ 一說為地方女子青年團強制派遣
- ^ 亦有部落耆老指莎韻是剛好要下山所以順道幫忙
- ^ 演唱者為莎韻之同學「ナミナ」,日本名字為松村美代子,亦為泰雅族原住民
- ^ 「ウライ社=烏來社 從來の名稱にその儘漢字を當てる 山地名改稱緒につく」『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十八年三月九日。
- ^ http://www.jmdb.ne.jp/1943/bs000420.htm accessed 14 May 2009
- ^ 所立之碑遺跡今仍於宜蘭的莎韻橋、莎韻紀念公園等偶見[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電影工作人員表,[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因為是在台灣中部之霧社拍攝,因此配役名單中有桜蕃社
- ^ 周, 婉窈. 海行兮的年代. : 23.
- ^ 鄭, 昱蘋. 從「移植」到「重構」-論公學校五期國語教科書的「臺灣」教材.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 ^ 汪其楣編集,伊絲妲那兒舞蹈班製作,張秀美幕後主唱,張致遠攝製
- ^ 後來有人將之中譯為「狂風吹襲到高嶺上,獨木橋下水湍急,誰敢去渡過,竟是位青春少女,她有個紅色嘴唇,莎韻是你啊」「暴雨打落了一枝花,哀傷流水似煙消,蕃社森林中,小鳥淒淒啼叫著,為何妳竟回不來,莎韻妳在那?」「清純少女勾人心慟,誰的淚水能喚醒她,寂靜南島上,黃昏來夜已深,雖然鐘不停的響,莎韻聽到沒?」等等歌詞。
參考文獻
- 周婉窈. 「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 歷史月刊. Nov. 1991, 46: 44–49 [2018-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李香蘭,《李香蘭─私の半生》
- 左宜恩,《日本殖民時代的文化神話-以「莎韻之鐘」為例》
- 李彥輝, 《[莎韻]的故事-原住民歌舞劇-2005.1.24星島日報》
- 李彥輝. 「山之友」──悼林克孝. 太平洋時報. 2011-08-31 [201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林洪謙. サヨンの鐘 莎韻之鐘. 太平洋時報. 2011-09-07 [201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 李彥輝. 也談「莎韻之鐘」. 太平洋時報. 2011-09-28 [2018-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