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輕巡洋艦列表
荷蘭輕巡洋艦列表收錄荷蘭皇家海軍旗下建造、計劃或者服役的所有輕巡洋艦。為了應對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海外武力擴張中,大日本帝國海軍對荷屬東印度的影響,荷蘭皇家海軍啟動設計建造了一系列輕巡洋艦。這其中包括了以德國海軍卡爾斯魯厄級輕巡洋艦[a]為原型的爪哇級(或稱作蘇門答臘級)兩艦:「爪哇」號[b]和「蘇門答臘」號[b],之後就是替代原本的第三艦所建造完成的「德·勒伊特」號[c]以及由荷蘭設計局設計的兩艘特魯姆普級[d]「特魯姆普」號[d]和「雅各布·范赫姆斯科克」號[e]。以上幾艘完成了1930年荷蘭海軍方面提出的「半最低」造艦方案。二戰後期,為了替換早期老舊的爪哇級,荷蘭海軍又新建了德·勒伊特級[f](也稱恩德拉赫特級或七省級)「德·勒伊特」號[g]與「七省」號[h],但這兩艘都在戰後才完工。
除了戰後才完工的兩艘,剩下這些輕巡洋艦都曾被派駐荷屬東印度群島。在1942年初的爪哇海海戰中,兩艘荷蘭輕巡洋艦被日軍擊沉,另有一艘在二戰末期自沉。二戰後才建成入役的兩艘在歷經現代化改造後最終出售給了秘魯海軍。
建造者 | 艦隻的建造者的名稱以及建造時的所在地 |
---|---|
主炮 | 主炮的數量和類型 |
裝甲 | 水線裝甲帶的最大厚度 |
排水量 | 戰鬥狀態下滿載排水量[i] |
推進器 |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
服役 |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
開建 |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
下水 | 艦隻下水的日期 |
完工 | 艦隻完成建造、交付使用的日期 |
結局 |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
概述
荷蘭曾經憑藉強大的海上戰力而稱霸一時並在17世紀達到巔峰[15]。因其海軍實力而在全球各處建立有貿易站點,並以此營造出繁盛的海上貿易景象使得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15]。然而隨着英國憑藉工業革命而崛起,荷蘭逐漸處於落後,並在20世紀初被擠出了海軍強國的名單[15]。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實際處於中立地位的荷蘭對自身海軍建設的迫切需要並不十分強烈[2]。但是對遠離本土的殖民地以及自身的海上貿易線卻有了更為迫切的防禦需求[15]。其自身對戰爭的觀察也使得荷蘭海軍發現了巡洋艦在海戰中的巨大作用[15]。因此在1914年,荷蘭海軍開始計劃建造兩艘新式巡洋艦來取代此前已經老舊不堪的舊式軍艦[15]。由此得到批准建造的就是爪哇級輕巡洋艦(也稱為蘇門答臘級輕巡洋艦[16])[15]。
自爪哇級輕巡洋艦之後,荷蘭人曾計劃在幾年內裝備至少6艘巡洋艦[9]。但因技術等問題被眾議院否決,並最終在1930年修改為再新建一艘的需求[17]。這艘軍艦以替代被砍掉的爪哇級第三艘「西里伯斯」號[j]的職能和名額,將原爪哇級的設計方案加以削減[5]。這就是「德·勒伊特」號[5]。
在「德·勒伊特」號之後,特魯姆普級被定位為驅逐領艦以擔任驅逐艦中隊的領艦[5]。除此之外,本級兩艦也作為1930年修改案中的最後兩艘艦隻[5]。
從1930年起,荷蘭因日本在東亞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戰爭而感到不安[13]。尤其是日本強大軍力對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的威脅[13]。為此,荷蘭皇家海軍在1932年啟動了一項海軍軍備擴充計劃[13]。在這項計劃中,包括了建造一批新型的輕巡洋艦以取代老舊的爪哇級輕巡洋艦。這就是1939年開始建造的德·勒伊特級輕巡洋艦(也稱恩德拉赫特級[13]或七省級)[k][12]。20世紀70年代,該級兩艦都被除籍,之後轉賣給了秘魯海軍[13][18]。
爪哇級(蘇門答臘級)
一戰後,荷蘭處於中立地位,因此並未急迫的發展自身海軍實力[2]。但為了保護遠在東方的荷屬東印度殖民地,荷蘭海軍於1916年確定設計一款超越同時期英德等國輕巡洋艦尺寸的軍艦[2]。設計工作早於1914年就已經開始,由德國日耳曼尼亞船廠提供材料和技術支持,以德國卡爾斯魯厄級輕巡洋艦為設計範本[19]。在原型的基礎上,德國設計師對荷蘭巡洋艦設計案的尺寸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擴大,使其設計排水量超過了當時世界上在役所有的輕巡洋艦[20]。然而,荷蘭方面還是要求進一步將排水量增加到6670噸,並採用類似毛奇級戰列巡洋艦[l]的雙煙囪,這就是爪哇級輕巡洋艦(也稱蘇門答臘級[16])[20]。
在外形上,爪哇級採用垂直並在水線以下大轉折傾斜坡連接船底式樣的艦首,同時還保留了原型的巡洋艦艉[20]。在原型基礎上,本級採用長艏樓艦型,而且艏樓向後延長到了將近80%的長度[22]。隨着艦體的擴大,前後艦橋也連接在一起,與煙囪成為整潔的一體[22]。因為此前的設計運用中已經充分證明了燃油所帶來的巨大動力,以及荷屬東印度豐富的石油資源,設計初期,荷蘭方面就計劃採用重油鍋爐[22]。
爪哇級原計劃建造3艘,分別以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和西里伯斯島命名[2]。在1916年,前兩艦分別在弗利辛恩和阿姆斯特丹開建[23]。兩艦原計劃於1918年建成,但因提供原材料的德國自身在一戰中消耗巨大無法及時供應荷蘭方面,導致建造工程進展緩慢[23]。最終,兩艦花了10年左右才完工[6]。1917年、18年海軍艦造案還提到了1艘巡洋艦的追加建造計劃,名為「西里伯斯」號[23]。這一艘最終還是因德國方面材料交付的延期而取消建造[23]。
「爪哇」號剛入役就接待了威廉明娜女王的駕臨視察[24]。1925年10月駐防荷屬東印度並曾在這之後訪問中國[24]。1937年返回荷蘭進行大修並在第二年再次服役[24]。回到荷屬東印度後在1942年爆發的爪哇海海戰中被日本重巡洋艦「那智」號發射的魚雷擊中主炮彈藥庫後殉爆沉沒[25]。「蘇門答臘」號服役後跟「爪哇」號一樣駐防荷屬東印度並在1938年回本土進行維護[24]。此後,該艦返回自己在太平洋的駐地並轉為預備役[24]。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向本土回撤併最終停泊在英國樸茨茅斯直到1944年自沉以用於協助諾曼底登陸[24]。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爪哇」號 (荷蘭語:Hr.Ms. Java) |
荷蘭斯海爾德皇家船廠[2] | 10門150公釐(5.9英寸)艦炮[4] | 75公釐(3.0英寸)[26][4] | 6670噸(標準)[2]
8087噸(滿載) |
3軸,8台舒爾茨·桑尼羅夫特式鍋爐驅動3台日耳曼尼亞式蒸汽輪機,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65,000匹軸馬力(48,470千瓦特)[m][22][4] | 1916年5月31日[2] | 1921年8月9日[2] | 1925年5月1日[2] | 1942年2月27日在爪哇海海戰中沉沒[2] |
「蘇門答臘」號 (荷蘭語:Hr.Ms. Sumatra) |
荷蘭荷蘭造船廠[2] | 3軸,8台舒爾茨·桑尼羅夫特式鍋爐驅動3台日耳曼尼亞式仿型蒸汽輪機,30.63節(56.73公里每小時;35.25英里每小時)[n],72,000匹軸馬力(53,690千瓦特)[22] | 1916年7月15日[2] | 1920年12月29日[2] | 1926年5月26日[2] | 1944年6月9日在諾曼底海岸外沉沒[2] | |||
「西里伯斯」號 (荷蘭語:Celebes) |
荷蘭威爾頓·費耶諾德船廠[2] | 6,825長噸(6,935公噸)(標準)[23] | 還沒開始就被取消建造[2] |
「德·勒伊特」號
為了保護遠東的荷蘭海外殖民地荷屬東印度,荷蘭海軍開始建造了爪哇級輕巡洋艦[9]。在此之後,負責荷蘭海軍艦隊建設監督的艦隊法律委員會決定計劃建造6搜巡洋艦來組建可以與其他海上強國相比肩的艦隊[9]。然而由於作為零件供應商的德國方面無法及時完成材料供應導致首批兩艘無法及時完工[9]。1930年,時任荷蘭海軍部長提出了一個叫做「半最低」的建造計劃,以比此前少一半的艦隻數量來最低限度保障地區安全[17]。為了應對接踵而至的經濟大蕭條,替代被取消的原爪哇級第三艘艦隻而建造的「德·勒伊特」號以驅逐艦隊領艦的名義開工建造[5]。本級僅建造了1艘,命名取自荷蘭17世紀海軍將領米歇爾·阿德里安松·德·魯伊特[7][7]。
在設計上,本艦與德國袖珍戰列艦相似,為垂直艦首、長艏樓艦型[27]。在艦橋以及煙囪後部建有水上飛機彈射器以供運作水上飛機[28]。動力裝備全都來自荷蘭本國企業自產,但火力裝備中的主炮由瑞典企業設計製造[28]。
本艦入役三個月後就移駐荷屬東印度並成為荷蘭東印度艦隊的旗艦[29]。二戰爆發後荷蘭在1940年被德國占領,因此本艦隨荷屬東印度加入同盟國陣營對日宣戰[29]。1942年,作為新成立的美英荷奧聯合艦隊的旗艦,本艦參加了巴東海峽戰役[30]。同年2月底,本艦在爪哇海海戰中被日艦擊沉[31]。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德·勒伊特」號 (荷蘭語:Hr.Ms. De Ruyter) |
荷蘭威爾頓·費耶諾德船廠[4] | 7門150公釐(5.9英寸)艦炮[7] | 50公釐(2.0英寸)[7] | 6442噸(標準)[6][7]
7822噸(滿載)[6] |
2軸,6台亞羅式鍋爐驅動2台帕森斯式蒸汽輪機,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66,000匹軸馬力(49,216千瓦特)[28][7] | 1933年9月16日[4] | 1935年5月11日[4] | 1936年10月3日[4] | 1942年2月28日在爪哇海戰中沉沒[4] |
特魯姆普級
在「德·勒伊特」號之後,荷蘭海軍繼續以驅逐領艦的身份開始建造兩艘特魯姆普級輕巡洋艦[5]。起初是1931年的2500噸計劃,由英國方面提交了設計方案[7][5]。但最終,荷蘭海軍選擇了以英國設計方案為初步設計的荷蘭本土設計局方案[5]。建成的兩艦中,首艦以荷蘭海軍的馬爾滕·哈爾帕茨松·特魯姆普[o]以及科尼利斯·馬爾滕茨松·特魯姆普[p]父子命名,第二艦的艦名來自荷蘭海軍上將雅各布·范赫姆斯科克[q][32][11]。這兩艦完工後,荷蘭海軍就以接近6艘巡洋艦的配置完成了之前的「半最低」造艦計劃[5]。若算上之後再新建的七省級,以及計劃中的1047型戰列巡洋艦,荷蘭海軍就可以在遠東地區與美日向匹敵[5]。
因共用船台的緣故,兩艦在20世紀30年代末先後開建[7][33]。「特魯姆普」號最先在1938年建成,「雅各布·范赫姆斯科克」號則在1940年被牽引到英國並在翌年被改建為防空巡洋艦[7][34]。1955年底兩艦全都退役並改為住宿艦[7]。20世紀60年代末,兩艦先後除籍並在西班牙被拆解[7]。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特魯姆普」號 (荷蘭語:Hr.Ms. Tromp) |
荷蘭荷蘭造船廠[7] | 6門150公釐(5.9英寸)艦炮[32] | 16公釐(0.63英寸)[32] | 3,455長噸(3,510公噸)[35] | 2軸,4台亞羅式鍋爐驅動2台帕森斯式蒸汽輪機,32.5節(60.2公里每小時;37.4英里每小時),56,000匹軸馬力(41,759千瓦特)[32] | 1936年1月17日[7] | 1937年5月24日[7] | 1938年8月18日[7] | 1968年12月10日除籍,之後拆毀[7] |
「雅各布·范赫姆斯科克」號 (荷蘭語:Hr.Ms. Jacob van Heemskerck) |
荷蘭荷蘭造船廠[7] | 10門102公釐(4.0英寸)艦炮[36] | 4,064長噸(4,129公噸)[35] | 1938年10月31日[7] | 1939年9月16日[7] | 1941年2月(改裝為防空巡洋艦)[7] | 1970年2月27日除籍,6月拆毀[7] |
七省級
本級兩艦是依照荷蘭海軍1938年造艦計劃替換爪哇級[12]。在設計案上,本級在前一代的基礎上加以擴大和改進,其中排水量達到8350噸,150毫米艦炮更是增加到10門[12]。兩艦都在1939年開建,但因二戰爆發而導致工程延期[12]。二荷蘭被德國占領後,德軍曾打算繼續建造這兩艦,但因種種原因沒有達成[13]。直到荷蘭恢復獨立後,荷蘭海軍恢復了兩艦的建造進程,與此同時,兩艦的艦名被反覆交叉更改[12]。在1953年建成時,舷號C801的艦隻被更名為「德·勒伊特」號,C802則定名為「七省」號[13][12]。
在設計上,該級艦隻採用傾斜艦首、長艏樓、單煙囪式的布局[13]。以之前的「德·勒伊特」號為範本,本級艦隻重點加強了火力裝備[13]。其中,原計劃主炮有4座共計10門152毫米,在二戰結束後重新恢復建造時改為4座雙聯裝艦炮[12][37]。
兩艦服役時戰爭已經結束,因此未經歷戰火[38]。兩艦先是在1962年被改造為導彈巡洋艦[13],接着於十多年之後先後退役並被出售給秘魯海軍[13]。
艦名 | 建造者 | 主炮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完工 | 結局 | ||||||
「德·勒伊特」號 (荷蘭語:Hr.Ms. De Ruyter)(C801) |
荷蘭威爾頓·費耶諾德船廠[12][r] | 4座152公釐(6.0英寸)53倍徑艦炮[12] | 76公釐(3.0英寸)[38] | 9,529長噸(9,682公噸)(建成時)[12] | 2軸,4台亞羅式鍋爐驅動2台帕森斯式蒸汽輪機,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85,000匹軸馬力(63,384千瓦特)[38] | 1939年9月5日[13] | 1944年12月24日[13] | 1953年11月8日[13] | 1973年1月26日除籍[13] |
「七省」號 (荷蘭語:Hr.Ms. De Zeven Provinciën)(C802) |
荷蘭鹿特丹干船塢公司造船廠[12][s] | 9,850長噸(10,010公噸)(1964年時)[12] | 1939年5月19日[13] | 1950年8月22日[13] | 1953年12月17日[13] | 1975年10月17日除籍[13] |
腳註
注釋
-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
- ^ 2.0 2.1 譯名參考自《世界輕巡洋艦全集》[2]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3],另有來源譯作「德魯伊特爾」號[4]、「德·魯伊特」號[5]或者「德·魯伊特爾」[6]
- ^ 4.0 4.1 譯名參考自《世界輕巡洋艦全集》[7],另有來源譯作「特龍普」[8]或者「川普」[9]。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輕巡洋艦全集》[7],另有來源譯作「雅各布·范·海姆斯凱克」[10][11]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12],另有來源譯作「德魯伊特爾」[13]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12],另有來源譯作「德魯伊特爾」[13]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輕巡洋艦全集》[13],另有來源譯作「七省聯盟」[5]
-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14]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16]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12]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21]
- ^ 另有來源記載為「31節(57公里每小時;36英里每小時),72,000匹軸馬力(53,690千瓦特)」[4]
- ^ 另有來源記載為「31節(57公里每小時;36英里每小時)」[4]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輕巡洋艦全集》[32]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輕巡洋艦全集》[32]
- ^ 譯名參考自《世界輕巡洋艦全集》[32],另有來源譯作「雅各布·范·海姆斯克爾克」[11]
- ^ 另有來源記載為「鹿特丹造船廠」[13]
- ^ 另有來源記載為「威爾頓·費耶諾德船廠」[13]
引文
-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76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王義山 2011,第156頁
- ^ 3.0 3.1 世界近代巡洋艦史,第138頁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王義山 2011,第157頁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艦載武器 & 2019-08,第55頁
- ^ 6.0 6.1 6.2 6.3 艦船知識 & 2005-12,第56頁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王義山 2011,第158頁
- ^ 世界近代巡洋艦史,第139頁
- ^ 9.0 9.1 9.2 9.3 9.4 艦載武器 & 2019-08,第54頁
- ^ 世界近代巡洋艦史,第139頁
- ^ 11.0 11.1 11.2 艦載武器 & 2019-08,第55-56頁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世界近代巡洋艦史,第188頁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13.22 13.23 王義山 2011,第160頁
- ^ Gröner,第ix頁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艦船知識 & 2013-03,第80頁
- ^ 16.0 16.1 16.2 世界近代巡洋艦史,第66頁
- ^ 17.0 17.1 艦載武器 & 2019-08,第54-55頁
- ^ 意大利海軍水文研究院 1984,第443頁
- ^ 艦船知識 & 2013-03,第80-81頁
- ^ 20.0 20.1 20.2 艦船知識 & 2013-03,第81頁
-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0頁
- ^ 22.0 22.1 22.2 22.3 22.4 艦船知識 & 2013-03,第82頁
- ^ 23.0 23.1 23.2 23.3 23.4 艦船知識 & 2013-03,第84頁
-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艦船知識 & 2013-03,第85頁
- ^ 艦船知識 & 2013-03b,第87頁
- ^ 艦船知識 & 2013-03,第83頁
- ^ 艦船知識 & 2005-12,第56-57頁
- ^ 28.0 28.1 28.2 艦船知識 & 2005-12,第57頁
- ^ 29.0 29.1 艦船知識 & 2005-12,第58頁
- ^ 艦船知識 & 2005-12,第58-59頁
- ^ 艦船知識 & 2005-12,第59頁
-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王義山 2011,第159頁
- ^ 艦載武器 & 2019-08,第56頁
- ^ Friedman 1965,第96頁
- ^ 35.0 35.1 艦載武器 & 2019-08,第57頁
- ^ 艦載武器 & 2019-08,第57頁
- ^ 王義山 2011,第160-161頁
- ^ 38.0 38.1 38.2 王義山 2011,第161頁
參考資料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英語).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2-04. ISBN 9787543681934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1-25]. ISBN 9787543664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2-21]. ISBN 97875436642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中文(中國大陸)).
- 意大利海軍水文研究院; 袁華清; 鍾濤; 馬默; 王天清; 尹卓. 世界舰船年鉴 1984-1985. 北京: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1984-11. ISBN 9621728015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
- Friedman, Norman. Anti-Aircraft Cruisers: The Life of a Clas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1965, (1) (英語).
- 愛瀾. “超级”轻巡洋舰爪哇级. 艦船知識 = NAVAL & MERCHANT SHIPS (北京: 艦船知識雜誌社). 2013, (3): 80-85. ISSN 1000-7148 (中文(中國大陸)).
- 愛瀾. “爪哇”号折戟爪哇海. 艦船知識 = NAVAL & MERCHANT SHIPS (北京: 艦船知識雜誌社). 2013, (3): 86-87. ISSN 1000-7148 (中文(中國大陸)).
- 長馬. 二战荷兰海军"川普"级轻巡洋舰 [Introduction to Royal Netherlands Navy's Tromp-class Light Crusier]. 艦載武器 = Shipborne Weapons (北京: 艦載武器雜誌社). 2019, (8A): 54-64. ISSN 1671-3273 (中文(中國大陸)).
- 蘇鍔. 以英雄之名战斗——二战荷兰"德·鲁伊特"号轻巡洋舰. 現代艦船 = MODERN SHIPS. 2009, (7B): 44-53 (中文(中國大陸)).
- 王義山. 世界轻巡洋舰全集. 艦船知識 = NAVAL & MERCHANT SHIPS (北京: 艦船知識雜誌社). 2011, (增刊). ISSN 1000-7148 (中文(中國大陸)).
- 吳南松. "德·鲁伊特尔"号轻巡洋舰. 艦船知識 = NAVAL & MERCHANT SHIPS (北京: 艦船知識雜誌社). 2005, (12): 56-59. ISSN 1000-7148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