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緘
蘇緘(1016年—1076年3月1日),字宣甫,北宋泉州晉江出身,曾長期在華南任地方官。在越南李朝進攻邕州的戰役中邕州城破,時任邕州知州的蘇緘拒絕投降,率全家自盡。後被奉為邕州城隍。
蘇緘 | |
---|---|
出生 | 1016年 北宋泉州晉江 |
逝世 | 1076年3月1日 北宋邕州 |
職業 | 地方官 |
出身和早年
蘇緘的曾祖父是唐末五代中的蘇益,蘇益隨著威武軍節度使王信臣入閩,從此一家居閩,傳至蘇緘。蘇緘是蘇結的兄長,並且是蘇頌的堂叔。寶元元年(1038年)蘇緘中進士,任南海主簿,後調陽武尉。此間他以正直勇猛聞名。由於他頗有政績,之後被提為秘書丞,後為英州知州。
儂智高舉事及其後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舉事,進攻廣州。蘇緘認為廣州是中心地區,不去救援就會無義,便將公務暫委下屬,親自招募數千兵士前往救援。蘇緘捕殺了儂智高手下謀士黃師宓之父,使對手喪失鬥志,乘機狙擊而立下戰功。宋仁宗為表嘉獎,任蘇緘為供備庫副使、廣東都監,管押兩路兵甲,遣中使賜朝衣、金帶。但後來在追擊的戰鬥中失利,主將陳曙被誅,蘇緘也被降為房州司馬。後蘇緘為著作佐郎,在監越州稅十餘年後,才恢復原級官職。宋英宗即位後蘇緘先後任廉州、鼎州知州。
邕州之戰
戰前
宋熙寧四年(1071年)蘇緘任皇城使邕州知州。時先後任桂州知州的沈起和劉彝對交趾李朝採取強硬態度,拒絕通商,遭到蘇緘的反對,但劉彝反過來斥責蘇緘。當時宋越關係緊張至極,終於爆發戰爭。
玉碎邕州之戰
1075年12月,李朝輔國太尉李常傑率近十萬軍隊進攻廣西,連破欽廉二州。此時另一越將宗亶已包圍邕州,而邕州正規軍不過2800餘人。蘇緘傾公庫和己之所有招募兵士,進行頑強抵抗。李常傑則參與合圍邕州。
蘇緘曾向沈起和劉彝求救,但劉彝派出的張守節被李常傑截殺,邕州孤立無援。[1]蘇緘雖親自上城射殺敵軍,鼓舞士氣,終是寡不敵眾,城中糧盡水絕,在堅守42天之後,邕州於1076年3月1日(陰曆正月十二)破城。蘇緘在求援無望的情況下,決心「吾義不死賊手」,殺全家三十六人後自焚。僅其長子蘇子元因任職外地而在戰前被蘇緘遣走而倖免,但子元妻及子均未逃死難。李軍找不到蘇緘遺體,便在邕州大開殺戒,殺五萬餘人,但全城無人投降。
身後
宋神宗在得知蘇緘死節的消息後感到難過,召見蘇子元對蘇緘的功勞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拖住李軍而保住桂州、象郡,使局勢不至於一邊倒,是張巡、許遠也不能超過的功勞。蘇緘獲遺贈奉國軍節度使,諡忠勇,賜都城甲第五;遺屬獲鄉里上田十頃。蘇子元以其父被任為西頭供奉官、閣門祗候。
城隍身份
《宋史》記載交趾軍隊在其後進攻桂州的途中遠遠見到有大軍前來,軍士均感到恐慌並認為是「蘇皇城領兵來報怨」,被迫撤退。後來邕州人為蘇緘立祠堂,尊他為當地城隍後,祠改為城隍廟。宋哲宗元祐中賜額懷忠。
宋紹興年間張汝錫在鳳山麓建忠義廟,祀關羽、張巡、許遠,後增祀岳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蘇緘、趙昴發。另外邕州東街菜巷北口有為蘇緘建的懷忠坊,忠義巷有忠義廟,奉祀蘇緘等。在南安葵山有蘇緘墓。1920年在蘇緘一家殉難的地方豎立了一塊刻有"宋蘇忠勇公成仁處"的石碑。邕州知州蘇緘殉難遺址於2002年被公布為南寧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注釋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宋史》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
- 《同安縣誌·蘇緘傳》
外部連結
- 邕州知州蘇緘殉難遺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