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掃描器

維基百科掃描器Wikipedia Scanner),簡稱維基掃描器WikiScanner),是一個於2007年8月14日推出的工具程式,由美國駭客Virgil Griffith英語Virgil Griffith建立,為一個能讓公眾查詢的維基百科匿名編輯資料庫[1][2]。通過把這些編輯與不同組織的IP地址交叉比對,可以查詢哪些組織里的職員編輯了哪些條目。維基掃描器不能用來查詢登錄用戶的來源。在維基掃描器的常見問題回答中,作者說他相信維基掃描器可以幫助維基百科有爭議的條目獲得更高的可靠性[3],他還表示他從來沒有被維基媒體基金會雇用,他在維基掃描器上花的工作是「100%非商業性的」[3]

維基百科掃描器
WikiScanner
網站LOGO
網站類型
資料庫工具
語言英語法語德語日語
持有者Virgil Griffith英語Virgil Griffith
創始人Virgil Griffith
網址wikiscanner.virgil.gr
商業性質
註冊
推出時間2007年8月14日,​17年前​(2007-08-14
現狀離線

設計

維基掃描器的數據庫里存有從2002年2月7日至2007年8月4日間共34,417,493個匿名編輯[4]。作者稱這個數據庫是使用維基百科全書公開的每月數據庫下載編輯成的,與各組織的IP地址的聯繫是通過IP2Location建立的。通過比較,他「發現了187,529個至少編輯過一次維基百科的組織」[3]

維基掃描器不能應用於註冊用戶。在這種情況下,數據僅顯示用戶名,而不顯示IP地址。維基掃描器也無法區分一個組織的合理用戶做的編輯和入侵者做的編輯,以及使用同一個組織的網絡里的公共電腦做的編輯。英國廣播公司引用電腦專家凱溫·克倫對使用梵蒂岡的電腦做的編輯的分析說:「很難分辨做編輯的是職員還是惡意打入梵蒂岡系統『盜用』它們的IP地址[5]。」

維基掃描器的常見問題回答說,編輯無法與一個公司的職員聯繫起來,只能和該公司的網絡。它還說,當然「有理由假設」這些編輯是該公司的職員或者被允許的客人做的,但是無法保證它們不是由入侵者做的[3]。這樣的入侵的可能性,根據該組織網絡的安全設置而不同。一些組織如梵蒂岡圖書館有公共接口或者網絡[6]

媒體報道和反應

首先報道維基掃描器的《連線》報道說,大多數編輯「相當無辜」[7]。《連線》要求用戶提名「最無恥的維基百科編輯」[8]。從中產生了許多關於不同組織的新報道,其中包括半島電視台福克斯新聞頻道美國民主黨參議員羅伯特·伯德的助手和中央情報局編輯維基百科。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維基掃描器發現一些維基百科的編輯是使用迪堡公司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和梵蒂岡的計算機做的[9]。《泰晤士報》則報道,英國廣播公司自己的一個互聯網地址編輯了維基百科[10]。英國廣播公司在其部落格中承認了這個編輯,其中說:「一些例子的確不光彩。但是與這些不光彩相對的是許多許多沒有異議的編輯。在這些編輯中,英國廣播公司的人出於好意,添加了信息或者更改了細節。」[11]

美聯社報道說,山達基的計算機被用來刪除維基百科上關於山達基的批評。美聯社也承認它自己的計算機也被用來匿名編輯維基百科,不過它沒有說這些編輯的內容[12]。《紐約時報》在它關於維基掃描器的文章中也承認,它自己的計算機被用來編輯維基百科了[13]

加拿大CTV電視網報道說,華特迪士尼公司加拿大政府的計算機也編輯了維基百科[14]

2007年8月24日,澳大利亞印刷和電子媒體都頭版報道說,澳大利亞總理辦公室匿名編輯了維基百科來刪除有可能對政府不利的文章細節,通過維基掃描器發現的126個匿名編輯涉及有爭議的文章以及關於政府部長的文章[15][16]。政府首先說,總理約翰·霍華德沒有讓他的職員編輯維基百科[17];當天晚些時候又說,編輯者不是總理辦公室或者政府部門的人,而是一個使用同一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的人[18]。維基掃描器也確認澳大利亞國防部的職員做了5000多個編輯;澳大利亞國防部因此史無前例地下令,假如這些編輯有可能被誤認為國防部官方評論的話,禁止職員編輯維基百科[19][20]

2007年8月26日,《波士頓環球報》在一篇社論中稱維基百科是「事實的民主基礎」,並提到使用「維基掃描器」技術發現編輯維基百科的公司包括百事可樂沃爾瑪艾克森美孚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尤其關於後者「在2005年有人使用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內部的計算機重寫了一篇對該公司有益的描寫,稱『一群認為無法在短時間裡做決定和不喜歡高利率公司的老人領導該公司』。[21]」《獨立報》也報道說,發現了不同維基百科文章內出於各種利益的許多「檢查性介入」[22]

2007年12月18日《財富》提到,使用維基掃描器發現了:2007年它評比出的「101個商務苯事」中的第96個《華盛頓郵報》的一名志願者,被發現把一個參考資料的來源改為《郵報》競爭對手的擁有人;另外,《紐約時報》中有人在喬治·布什的文章中12次加入了「愚蠢」這個詞[23]

從2008年6月4日到5月27日,一個屬於加拿大工業部的IP地址編輯了其部長的文章,其中包括刪除他的關於版權法案的工作和其它兩項工作[24][25]

維基百科的反應

維基百科創辦人之一[26]吉米·威爾士對維基掃描器大加讚賞,說它為「維基百科提供了另一層透明度」,並說這個工具「非常好,我非常支持它。[12][27]」英國廣播公司引用一名匿名維基百科發言人讚賞它把透明度提高到「又一層」,說它防止「組織或個人用不應該的方法編輯文章」[9]。作為對加拿大工業部的編輯維基媒體基金會發言人傑·沃爾士說語言中立和避免利益衝突是維基百科的中心支柱,並說「沒有利益衝突的人應該編輯,在這次情況下,我們得說:假如這些編輯是使用加拿大政府的計算機……假如是工業部內的人做的話,那麼這理論上造成了利益衝突。[28]」威爾士考慮可以向匿名用戶提供一個警告:「假如有人點擊『編輯』的話,可能我們可以說:『嘿,謝謝您的編輯。我們看到您來自《紐約時報》。請記住這是一個公共信息。』……這可能可以使他們停下來思考。[13]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 Biuso, Emily. Wikiscanning. 紐約時報. 2007-12-09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當24歲的駭客Virgil Griffith聽說議會職員被發現更改維基百科來美化他們的上司,他想到還會有別的什麼類似的情況發生。 
  2. ^ John Borland. See Who's Editing Wikipedia - Diebold, the CIA, a Campaign(瞧瞧谁在编辑维基百科). Wired. 2007-08-14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0). 
  3. ^ 3.0 3.1 3.2 3.3 Virgil Griffith. WikiScanner FAQ. [200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30). 
  4. ^ WikiScanner FAQ
  5. ^ Did Vatican alter Wikipedia info on Adams?. Belfast Telegraph. 2007-08-16 [2009-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6. ^ 梵蒂岡圖書館規則[失效連結]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
  7. ^ See Who's Editing Wikipedia - Diebold, the CIA, a Campaign(瞧瞧谁在编辑维基百科). Wired blogs. 2007-08-14 [2007-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8. ^ Vote On the Most Shameful Wikipedia Spin Jobs. Wired blogs. 2007-08-13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9. ^ 9.0 9.1 Jonathan Fildes. Wikipedia 'shows CIA page edits'(中央情报局在维基百科上的编辑). 英國廣播公司. 2007-08-15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3). 
  10. ^ Rhys Blakely. Wal-Mart, CIA, ExxonMobil Changed Wikipedia Entries(沃尔马、中央情报局和艾克森美孚更改了维基百科条目). 泰晤士報. 2007-08-16 [200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11. ^ Pete Clifton. Wikipedia edits(维基百科编辑). 英國廣播公司. 2007-08-16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12. ^ 12.0 12.1 New online tool unmasks Wikipedia edits(新网上工具揭露维基百科的编辑). 美聯社. 2007-08-15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13. ^ 13.0 13.1 Katie Hafner. Seeing Corporate Fingerprints in Wikipedia Edits(观察公司在维基百科编辑中的指纹). 紐約時報. 2007-08-19 [2007-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14. ^ Government computers linked to Wikipedia edits(政府计算机连到维基百科编辑). CTV. 2007-08-16 [2007-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1). 
  15. ^ PM's staff edited Wikipedia(总理职员编辑维基百科). 《雪梨晨鋒報》. 2007-08-24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4). 
  16. ^ Government caught Wiki-watching(政府监视维基). 墨爾本: 《世紀報》. 2007-08-24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1). 
  17. ^ PM 'not behind Wikipedia edits'(总理不是维基百科编辑的幕后).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 2007-08-24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9). 
  18. ^ PM's Dept denies making Wikipedia changes(总理办公室否定更改维基百科).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 2007-08-24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8). 
  19. ^ PM's staff edit Wikipedia entries(总理职员编辑维基百科条目). The Advertiser. 2007-08-24 [200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9). 
  20. ^ Defence blocks staff's Wikipedia access(国防部封禁职员接触维基百科).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 2007-08-24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9). 
  21. ^ Behind the e-curtain(电子幕后). 波士頓環球報. 2007-08-26 [201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2. ^ Robert Verkaik. Wikipedia and the art of censorship(维基百科和检查艺术). 倫敦: 《獨立報》. 2007-08-18 [200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9). 
  23. ^ 《財富》. 101 Dumbest Moments in Business - 96. WikiScanner(101个商务苯事:96—维基扫描器). 《財富》. 2007-12-17 [2007-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24. ^ Nowak, Peter. Government buffing Prentice's Wikipedia entry. 加拿大: 加拿大廣播公司新聞. 2008-06-04 [2008-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5). 
  25. ^ Geist, Michael. Prentice's Staff Scrubbing Copyright Controversy From Wikipedia Entry. www.michaelgeist.ca. [2008-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9). 
  26. ^ Peter Meyers. Fact-Driven? Collegial? This Site Wants You(实事求是?合作性?这个网站需要你). 紐約時報. 2001-09-20 [200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9). 
  27. ^ Katherine Noyes. New Tool Outs Would-Be Wikipedia Tricksters(新工具出笼). TechNewsWorld. 2007-08-15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28. ^ Cheadle, Bruce. Rewrite war rages on Wikipedia over Prentice biography and copyright law. cnews.canoe.ca. [2008-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