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季捷里赫斯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俄語:Михаи́л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Ди́терихс;德語:Michael Dieterichs;1874年5月17日—1937年9月9日),俄羅斯帝國陸軍上將,在俄國內戰期間於西伯利亞的白軍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以保皇派與反猶太主義的主張聞名。迪捷里赫斯被認為是一位虔誠東正教徒,他在私人列車車廂中安置著大量聖像,他認為他正在參與一場對抗布爾什維克「異教徒」的聖戰。
米哈伊爾·季捷里赫斯 Михаил Дитерихс | |
---|---|
出生 | 1874年5月17日 俄羅斯帝國基輔省基輔 |
逝世 | 1937年9月9日 中華民國上海 | (63歲)
效命 | 俄羅斯帝國 |
軍種 | 俄羅斯帝國陸軍 俄國白軍 |
軍銜 | 陸軍上將 |
參與戰爭 | 日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國內戰 |
生平
早年
季捷里赫斯的家族遠祖是來自波希米亞的德意志人,後曾隨俄羅斯帝國陸軍在高加索地區任職,並與俄國貴族結親。迪捷里赫斯自帝國陸軍幼年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第二禁衛砲兵旅,稍長又進入聖彼得堡的尼古拉陸軍參謀學院深造,並於1900年畢業,轉至莫斯科軍區任職,於1903年時出任第3龍騎兵中隊的指揮官。
日俄戰爭到一次大戰
在日俄戰爭爆發時,季捷里赫斯被編入第17軍司令部擔任特務部隊指揮官,在1904年8月抵達滿洲前線,隨後投入遼陽、沙河、奉天等會戰;在戰爭結束後晉升為中校。戰後,季捷里赫斯又調至第7軍司令部、基輔軍區司令部,1910年時已升任上校參謀。1913年,迪捷里赫斯又升任參謀本部動員處處長。
一次大戰開始後,季捷里赫斯被指派到西南戰區,在阿列克謝·布魯西洛夫指揮的第3軍團擔任參謀長,1916年也參與了著名的布魯西洛夫攻勢。同年9月,季捷里赫斯出任俄羅斯遠征軍指揮官,率軍前往希臘的塞薩洛尼基,經由馬其頓支援塞爾維亞的作戰。
俄國革命與內戰
俄國二月革命後,季捷里赫斯被召回國內,在當年8月時被俄國臨時政府任命為戰爭部長,但他並未就職。11月3日,季捷里赫斯時升任為陸軍總參謀長,在4天後即爆發十月革命(儒略曆10月25日,與公曆相差13日),但他在混亂中成功逃離布爾什維克黨人的追捕,潛回基輔;隨後又在捷克軍團的邀請下前往西伯利亞,出任其參謀長,協助軍團在1918年5月揭竿而起,也成為伊爾庫茨克、赤塔、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武裝部隊的領袖。
11月,高爾察克命令迪捷里赫斯率部奪取烏法,但後者不斷的延遲行動,直到26日時才願意從命,但同時也辭去了在捷克軍團中的職務,終止了這段關係緊張的合作。在1919年上半,季捷里赫斯親自參與了沙皇一家遭到謀殺的調查,在他晚年流亡期間以此段經歷著作成書,題名為《烏拉爾的羅曼諾夫皇族成員謀殺案》(Убийство Царской семьи и членов Дома Романовых на Урале),並聲稱沙皇一家的死亡是一場「活人祭」。
1919年7月,季捷里赫斯接掌了亞歷山大·高爾察克在西伯利亞的軍隊,並計劃編組大批民兵部隊以支援白軍作戰,並保護俄國東正教教會免於布爾什維克之害。9月,季捷里赫斯在托博爾斯克成功擊退了紅軍,但這也是白軍最後的一次勝利。不久,季捷里赫斯便與高爾察克爆發爭執,在年底離開俄國,前往哈爾濱居住。
此後,季捷里赫斯仍繼續活躍於遠東各派白軍之間,並在1922年6月接管了濱海邊區臨時政府的軍政大權,開始重建軍隊與政府,如同彼得·弗蘭格爾之前在克里米亞所為。在強徵本地兵員之外,迪捷里赫斯更將他打造的軍隊視為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十字軍;此外他也期望前來干涉的日本軍隊暫緩撤出,但後者並未理會。同年7月23日,季捷里赫斯召開了俄國史上最後一次貴族議會,此次議會宣布擁立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出任俄國的最高統治者,並任命季捷里赫斯擔任邊海邊區臨時政府的統治者。10月,紅軍輕易地摧毀了臨時政府與季捷里赫斯的十字軍,迫使其殘部流亡至中國、朝鮮等地。
晚年
此後,季捷里赫斯繼續在中國的白俄僑民界中活動,並出任俄羅斯全軍聯盟遠東分會的首領。1937年9月9日,季捷里赫斯在上海病逝。
授勳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Blood Libel in Russ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0
- M. Dieterichs, "The Murder of the Tsar's Family"
- Biography in the Russi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zech order database. [2016-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