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祚(?—?),廣平郡人。南朝宋武將,官至山陽太守。程天祚亦擅長針灸之術,曾有《針經》六卷及《灸經》五卷傳世[1],但今已散佚。

生平

程天祚初為殿中將軍,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期間,程天祚調往彭城協助防守,而那時駐彭城的徐州刺史、武陵王劉駿宋文帝命派參軍劉泰之為帥,總領五軍進攻入侵汝陽的北魏永昌王拓跋仁,程天祚擔當泰之軍副隨同領一軍的垣謙之督戰。大軍最初乘其不備突襲成功,並一度追擊,但在退還汝陽休息時被汝陽的北魏守軍連同虎牢援軍攻撃,程天祚兵敗受傷,為魏軍所俘。魏太武帝欣賞天祚針灸之術,竟讓他長伴左右,甚至同車,並封他為南安公。不過,程天祚仍心向南方,在魏軍北撤時,不但勸父祖自南方北逃避禍的魯秀南歸,自己更乘魏太武帝酒醉不起時假稱受命督促後軍,並故意作出一些小處罰。因著皇帝的親信,魏人都不敢懷疑他,程天祚於是趁機南逃[2][3]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乘魏太武帝去世,派程天祚連同魯爽、魯秀兄弟率領四萬荊州兵配合東線蕭思話張永領軍的北伐,然最終因為東線進攻失敗而被逼撤軍[4]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父登位,武陵王劉駿起兵討伐,以柳元景為前鋒率先領軍進兵建康。柳元景進至建康要地新亭建壘,劉駿派時為龍驤將軍、行參軍的程天祚領兵協助元景,並在新亭東南據守高地。劉劭派兵來攻,乘着程天祚營壘未固而將之擊破,但因柳元景奮力作戰,更派兵協助程天祚收復據點,最終擊破了進攻的劉劭軍。最終劉駿亦取得勝利,殺劉劭即位,是為宋孝武帝[5]。孝建元年(454年)時豫州刺史魯爽聯同荊州刺史、南郡王劉義宣及江州刺史臧質等人起兵反抗宋孝武帝,時左軍將軍薛安都奉命進據歷陽,時程天祚為歷陽太守,曾參與擊斬魯爽部將楊胡與[6]

程天祚後任輔國將軍、山陽太守。泰始元年(465年),宋明帝在壽寂之等人殺宋前廢帝後登位,然而即位之初並未得全國大部分地方支持,各鎮紛紛支持在尋陽的晉安王劉子勛,這亦包括程天祚。泰始二年(466年),龍驤將軍劉道符進攻山陽,程天祚請降[7]

參考資料

  1. ^ 《隋書·經籍志三》
  2. ^ 《宋書·魯爽傳》:「先是,程天祚為虜所沒,燾引置左右,與秀相見,勸令歸降,秀納之。天祚,廣平人,為殿中將軍,有武力。元嘉二十七年,助戍彭城,會世祖遣將劉泰之輕軍襲虜於汝陽,天祚督戰,戰敗被創,為虜所獲。天祚妙善針術,燾深加愛賞,或與同輿,常不離於側,封為南安公。燾北還蕃,天祚因其沉醉,偽若受使督切後軍者,所至輕罰。天祚為燾所愛,群虜並畏之,莫敢問,因得逃歸,後為山陽太守。」
  3. ^ 《宋書·索虜傳》:「壽遣從弟永昌王庫仁真步騎萬餘,將所略六郡口,北屯汝陽。時世祖鎮彭城,太祖遣隊主吳香鑪乘驛敕世祖,遣千騎,齎三日糧襲之。世祖發百里內馬,得千五百匹。眾議舉別駕劉延孫為元帥,延孫辭不肯行,舉參軍劉泰之自代。世祖以問司馬王玄謨、長史張暢,暢等並贊成之。乃分為五軍,以泰之為元帥,與安北騎兵行參軍垣謙之、田曹行參軍臧肇之、集曹行參軍尹定、武陵國左常侍杜幼文五人,各領其一。謙之領泰之軍副殿中將軍程天祚督戰,至譙城,更簡閱人馬,得精騎千一百匹,直向汝陽。虜不意奇兵從北來,大營在汝陽北,去城三里許。泰之等至,虜都不覺,馳入襲之,殺三千餘人,燒其輜重。……虜眾一時奔散,因追之, 行已經日,人馬疲倦、引還汝南。城內有虜一幢,馬步可五百,登城望知泰之無後繼,又有別帥鉅鹿公餘嵩自虎牢至,因引出擊泰之,泰之軍未食,旦戰已疲勞,結陣未及定,垣謙之先退, 因是驚亂,棄仗奔走,行迷道趨溵水,水深岸高,人馬乘走水爭渡,泰之獨不去,曰:『喪敗如此,何面復還。』下馬坐地,為虜所殺。肇之溺水死,天祚為虜所執,謙之、定、幼文及將士免者九百餘人,馬至者四百匹。世祖降安北之號為鎮軍將軍,謨、延孫免官,暢免所領沛郡,謙之伏誅,定、幼文付尚方。」
  4. ^ 《宋書·魯爽傳》:「明年四月入朝,時燾已死,上更謀經略。五月,遣爽、秀、程天祚等率步騎並荊州軍甲士四萬,出許、洛。」
  5. ^ 《宋書·柳元景傳》:「元景潛至新亭,依山建壘,東西據險。世祖復遣龍驤將軍、行參軍程天祚率眾赴之。天祚又於東南據高丘,屯砦柵。……賊步將魯秀、王羅漢、劉簡之、騎將常伯與等及其士卒,皆殊死戰。劉簡之先攻西南,頻得燒草舫,略渡人。程天祚柴未立,亦為所摧。王羅漢等攻壘北門,賊艦亦至。元景水陸受敵,意氣彌強,麾下勇士悉遣出戰,左右唯留數人宣傳。分軍助程天祚,天祚還得固柴,因此破賊。」
  6. ^ 《宋書·薛安都傳》:「爽遣將鄭德玄戍大峴,德玄使前鋒楊胡與輕兵向歷陽,安都遣宗越及歷陽太守程天祚逆擊破之,斬胡與及其軍副。」
  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一》:「龍驤將軍劉道符攻山陽,程天祚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