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雕東亞傳統建築的一種裝飾藝術,尤其以民間建築最為花樣繁多。磚雕是在燒就的上直接雕刻,其最終圖案即可以是單塊磚,也可以由一定量的磚塊拼合而成。它與木雕石雕工藝合稱為「建築三雕」[1],在中國南北各地擁有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於朝鮮半島越南台灣蒙古等地也有當地風格的磚雕。

胡雪岩故居磚雕



歷史

磚雕源於東周瓦當空心磚以及漢朝畫像磚。畫像磚的紋飾圖案已十分精美,能夠充分發揮淺浮雕的特長,毫不遜色於同時代的畫像石。但由於它們並非雕刻成型,而是利用模具在濕潤的黏土坯體上捺壓成型,所以還不是磚雕。而考古發現過若干題記,是在已經燒結的磚塊上的刻劃而成,可以被視為是磚雕的前身。

磚雕於北宋時形成,早期實物資料多見於墓室,用於裝飾死者的地下居室。其後磚雕應用範圍不斷擴展,直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大量應用於民居、寺廟、書院、祠堂、牌坊,古敏芝等...

工藝與藝術特色

2020年6月24日 山西晉韻磚雕藝術博物館中磚雕匠師在工作

磚雕由磚雕匠師(俗稱:雕花匠)個人設計並製作完成。通常並無待售成品,而是根據客戶訂購要求即時製作,因此相互間區別很大,與地方文化和當地自然資源條件有密切聯繫。

工藝特色

準備階段

  • 制磚:中國磚雕最常使用專門燒制的青磚,均採用顆粒極為細膩的黏土為原料,有時還應用特殊的燒制工藝,務求成品質地勻淨、軟硬適中、不含氣孔。例如徽州磚雕用磚只採取新安江北岸最優質的黏土。製成磚塊還必須經過打磨才可以使用。有些地區採用其他陶土燒製成的磚塊,如台灣常見紅磚磚雕。
  • 打樣:把設計稿拓印在塗抹過石灰水的磚面上,或者在磚塊上直接畫稿,調整基本布局及比例。

實際操作

  • 打坯:用鑿子或刻刀粗略勾勒畫面的輪廓,分出基本層次。
  • 出細:運用多種工具,鏟、刻、挑等計劃相結合,刻畫細節。
  • 風乾:放置通風處陰乾,約需七到十四天。
  • 燒製:送入窯燒,約需兩天,最後將成品去除粉屑。

藝術特色

磚雕通常保留磚的本色,不另行染色。因此雕花匠需要刻出多個層面,利用光照產生的陰影加強藝術效果。明清是磚雕發展的高峰,匠師可以在厚度不及寸的方磚上可以透雕9個層面。而青磚以外的磚材由於材質關係,所雕出的層面不及青磚多。

流派

中國

北方磚雕

南方磚雕

台灣

台中的摘星山莊及磺溪書院等地,有著優秀的磚雕作品。而高雄大社一帶活動的張叫(1892年-1962年)是張德成的父親,除了是皮影戲藝師,也是磚雕、木雕與陶藝匠師,在當地曾有許多他的磚雕作品。[2]

朝鮮

越南

蒙古

注釋

  1. ^ 精美質樸的中國磚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8月3日。
  2. ^ 憨番伯-張叫. www.gi.ks.edu.tw. [2020-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