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福克斯

英格兰火药阴谋成员之一

蓋伊·福克斯(英語:Guy Fawkes/ˈɡ ˈfɔːks/,1570年4月13日—1606年1月31日),有時稱為圭多·福克斯義大利語Guido Fawkes,於西班牙軍隊中使用),是英格蘭天主教會地方成員,策劃了1605年的「火藥陰謀」,但事敗身死。

火藥陰謀
蓋伊·福克斯
喬治·克魯克香克畫的蓋伊·福克斯像,發表在威廉·哈里森·安斯沃斯英語William Harrison Ainsworth於1840年出版的小說中
個人詳情
父母愛德華·福克斯(Edward Fawkes)
伊迪絲·福克斯(Edith Fawkes,娘家姓布萊克或傑克遜)
出生1570年4月13日(推測)
英格蘭 英格蘭王國北約克郡約克
別名吉多·福克斯(Guido Fawkes)
約翰·約翰遜(John Johnson)
職業士兵,副尉英語Alférez
罪行
身份引爆
策謀1604年5月20日
被捕1605年11月5日
動機英語Motive (law)火藥陰謀成員之一,意圖炸毀英格蘭國會大廈、刺殺國王詹姆斯六世議會兩院的成員
定罪英語Conviction嚴重叛國罪
刑罰絞刑掛拉分
死亡1606年1月31日(1606歲—01—31)(35歲)
英格蘭 英格蘭王國倫敦威斯敏斯特
死因英語Cause of death自殺

福克斯在約克出生並接受教育。他八歲喪父,其母再嫁給一位不遵奉國教英語Recusant羅馬天主教徒。福克斯改宗天主教,離開英格蘭前往歐洲大陸,參加了八十年戰爭,為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戰鬥,反對低地國家信仰歸正宗的荷蘭改革者。福克斯曾為英格蘭的一場天主教叛亂去往西班牙尋求支持,但沒有成功。後來他遇見了托馬斯·溫圖爾英語Robert and Thomas Wintour,兩人返英後溫圖爾介紹福克斯給羅伯特·卡特斯比英語Robert Catesby,卡特斯比計劃刺殺英王詹姆斯,恢復天主教君主在英格蘭的統治。計劃者租下英國上議院附近一地下室,福克斯也在此地穴英語undercroft中負責管理洞內儲放的火藥。但官方收到一封匿名信,並於11月5日清晨搜查了西敏宮,發現了在地下室守衛火藥的福克斯。接下來的幾日中他遭到審訊及折磨,最終崩潰。就在1月31日行刑之前,福克斯從絞刑台上跳下時摔斷脖子死亡,因此免受後續掛拉分之刑之痛苦。

福克斯後成為火藥陰謀的同義語,自1605年11月5日以來,英國人每年都會紀念政府瓦解了此項「陰謀」,稱此一日為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按照傳統,伴隨着煙火,人們會在篝火上焚燒人偶。[1][2]

早年生涯

童年

 
福克斯曾經受洗的聖邁克爾教堂

蓋伊·福克斯於1570年生於約克郡石門,在四個孩子中排行第二。他的父親愛德華·福克斯是約克宗教法庭的代理人和倡導者,母親是伊迪絲[a]。他的父母和祖父經常參加英格蘭國教的聖餐禮,他祖母艾倫·哈林頓是一名傑出商人的女兒,她父親曾在1536年擔任約克市長英語Lord Mayor of York[5]但福克斯母親家信仰羅馬天主教不服國教英語Recusancy。他的表親理查德·柯林是一名耶穌會修道士[6]「蓋伊」在英格蘭不是一個常見的名字,但曾因為當地的著名人物——來自斯蒂頓英語Steeton, West Yorkshire蓋伊·費爾法克斯英語Guy Fairfax爵士——而在約克風行一時[7]

福克斯出生的具體日期不詳,但他於4月16日在聖邁克爾教堂英語St. Michael le Belfrey教堂受洗。按照習俗一般嬰兒出生三天後受洗,由此推測他可能在4月13日出生。[6]1568年,伊迪絲生了一個女兒起名安妮。但次年11月,安妮在約七周大時早夭。伊迪絲在蓋伊之後還育有兩個孩子,安妮(生於1572年)及伊麗莎白(生於1575年),她們分別在1599年與1594年結婚。[7][8]

1579年,蓋伊的父親在他八歲時去世,而他的母親幾年後嫁給一名北約克郡哈羅蓋特區斯科頓英語Scotton, Harrogate的羅馬天主教信徒迪奧尼斯·班布里奇。蓋伊改信天主教,可能受到班布里奇一家及斯科頓普爾林家族與珀西家族天主教傾向的影響,[9]以及在約克聖彼得學校英語St Peter's School, York就讀時受到的天主教的影響,聖彼得學校的主管由於不信仰國教而在在獄中呆了20年,這所學校的校長約翰·普爾林則來自布拉伯豪斯英語Blubberhouses的普爾林家族,是約克郡著名的信仰天主教的家族。凱瑟琳·普萊恩在她1915出版的《約克郡的普爾林家族》一書中指出,福克斯所接受到的天主教教育來自他繼父的哈林頓家族,哈林頓家族以培養牧師出名,其中一名牧師後來還在1592-1593年期間與福克斯一起去了法蘭德斯[10]。福克斯在聖彼得學校的同學包括約翰·懷特英語John and Christopher Wright以及他的兄弟克里斯托弗·懷特英語Christopher wright(二人後來都參與了火藥陰謀)、奧斯瓦爾德·泰斯蒙德英語Oswald Tesimond愛德華·奧高英語Edward Oldcorne羅伯特·米德爾頓英語Robert Middleton,米德爾頓後來成了牧師(於1601年被處死)。[11]

離開學校後福克斯在第一代蒙塔古子爵安東尼·布朗英語Anthony Browne, 1st Viscount Montagu門下做事,但子爵不太喜歡福克斯,很快就解僱了他。福克斯後來又為18歲繼承祖父爵位的第二代蒙塔古子爵安東尼·瑪麗亞·布朗英語Anthony-Maria Browne, 2nd Viscount Montagu門下做事。[12]有多處資料宣稱福克斯曾經結婚並育有一子,但缺乏同時代的證據[13][b]

軍事生涯

1591年10月,福克斯賣掉了繼承自父親的在克利夫頓英語Clifton, York的房產[c]。他來到歐洲大陸並為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戰鬥,在八十年戰爭中對抗新興的荷蘭共和國,以及於1595年至1598年的韋爾萬和平協定英語Peace of Vervins期間對抗法國。儘管英格蘭當時沒有參與侵占西班牙土地的行動,但英西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而且當時距1588年英格蘭海軍擊敗西班牙艦隊僅僅五年。福克斯跟隨威廉·斯坦利爵士英語William Stanley (Elizabethan)戰鬥,此人年約55歲,是一名英格蘭天主教徒兼退役指揮官,他在愛爾蘭組織了一支部隊,效力於萊斯特伯爵的荷蘭遠征軍。其在代芬特爾向西班牙投降前曾獲伊麗莎白一世高度重視,但他投降後其大部分軍隊都已轉而效忠西班牙。1596年,福克斯在加萊圍城英語Siege of Calais (1596)中表現出色當上了一名副尉英語Alférez。到1603年,福克斯已被推薦為上尉[4]同年福克斯前往西班牙為英格蘭的一次天主教起義尋求支持,使用了自己的意大利語名字吉多(Guido)。他在備忘錄中把詹姆斯一世形容為試圖「將天主教逐出英格蘭」的「異教徒」。福克斯譴責蘇格蘭,譴責最受國王寵愛的蘇格蘭貴族,他寫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兩個國家都難以和平相處」。[16]儘管費利佩三世禮貌地接待了福克斯,但卻不願提供任何支持[17]

火藥陰謀

 
當時的雕刻作品,作者為克里斯平·范德帕斯英語Crispijn van de Passe,雕刻了參與火藥陰謀的13人中的8人。福克斯為右數第三個。

1604年,福克斯加入了由羅伯特·卡特斯比英語Robert Catesby領導的英格蘭天主教小隊,羅伯特·卡特斯比計劃暗殺信仰新教國王詹姆斯,由詹姆斯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第三順位繼承人——繼承王位[18][19]。據耶穌會牧師及福克斯在校時的一個朋友奧斯瓦爾德·泰斯蒙德英語Oswald Tesimond描述,福克斯「處事得體,舉止得當,不喜爭吵衝突……忠於朋友」。泰斯蒙德還稱福克斯是「一個精於戰事之人」,並稱福克斯由於對信仰虔誠、精通軍事,而贏得了火藥陰謀參與者們的好感[4]。作家安東妮亞·弗雷澤英語Antonia Fraser將福克斯描述為「一個高大健碩的男人,有一頭茂密的紅棕色頭髮,留著平滑的髭,紅棕色的茂密鬍子」,而且他還是「一個有行動力的人,既擅辯論,身體又不乏耐力,這是有些出乎他的對手們的意料的。」[6]

1604年5月20日,火藥陰謀的5名核心密謀者進行了第一次會面,地點在名為「鴨子與德雷克」的旅館,位於倫敦的上流社會出入之地河岸街。卡特斯比已經在前一次與托馬斯·溫圖爾及約翰·懷特的會面中提議「用火藥炸掉議會」從而殺死國王,同時消滅他的政府。溫圖爾一開始反對這個計劃,但後來卡特斯比說服了他,讓他前往歐洲大陸尋求援助。溫圖爾見了卡斯蒂利亞王國總管英語Constable of Castile、被流放的威爾士間諜休·歐文(Hugh Owen)[20],以及威廉·斯坦利爵士,然而斯坦利爵士表示無法從西班牙方面獲得支援。但歐文將溫圖爾介紹給了福克斯,福克斯當時已經離開英格蘭多年,因此在國內並不知名。溫圖爾與福克斯是同時期的軍人,均親身感受到西班牙人並不願提供幫助。溫圖爾告訴福克斯他們計劃「要是與西班牙和平相處無法帶來任何益處,就在英格蘭幹點什麼」[4],因此二人於1604年4月回到英國。[21]溫圖爾的計劃在卡特斯比的意料之中。儘管西班牙當局做出表示支持的姿態,溫圖爾還是擔心「事情不會成功」[d]

火藥陰謀的參與者之一托馬斯·帕西英語Thomas Percy在1604年6月晉升,得以接近約翰·懷利亞德(John Whynniard)在倫敦的宅邸,懷利亞德是負責保管國王服裝的官員。福克斯隨後也被安插進入這座宅邸當看管人,這時他開始用約翰·約翰遜(John Johnson)做假名,並假扮成帕西的侍從[23]。策劃者們於是租下了約翰·懷利亞德名下的一間房間,房間長期無人居住,比較髒亂,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存放火藥的理想場所[24]。福克斯稱一開始在這裡存放了20桶火藥,7月20日又添了16桶[25]。然而在7月28日由於瘟疫的緣故國會開幕大典推遲到了11月5日星期二[26]

當時的公訴機關(依據托馬斯·溫圖爾的供詞)[27]稱火藥陰謀的參與者們試圖從懷利亞德的宅邸挖一條地道通往國會。不過這也可能是政府捏造的故事,公訴機關沒有證據表明存在這樣一條地道,而且這個地道也不見蹤影。福克斯本人直到第五次審訊時才承認他們有此計劃,但即使到了那時他還無法明確指出地道的位置[28]。然而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麼直到1604年10月他們還在忙着從租來的房子下面挖地道通往國會上議院,聽到從上面傳來的聲響時,他們停了下來。福克斯被派出去調查,回來時帶來一個消息,租戶的寡婦正在清理附近的一個地下室,這個地下室就位於國會上議院的正下方[4][29]

海外

為了得到他國勢力的支持,福克斯於1605年5月遠赴海外,把策劃者們的計劃告訴了休·歐文[30]第一代索爾茲伯里伯爵羅伯特·塞西爾的文件裡記錄了福克斯的部分活動,索爾茲伯里伯爵有一個遍布歐洲的間諜網絡,其中威廉·特納(William Turner)船長可能是負責監視福克斯的間諜,儘管他提供給索爾茲伯里伯爵的訊息往往不過是入侵報告的模糊方案而並沒有任何關於火藥陰謀的信息,但他確實在4月21日發現泰斯蒙德將帶福克斯回英國。福克斯是著名的弗蘭芒僱傭兵,會被介紹給「卡特斯比先生」及「貴族的朋友,以及那些備好了戰馬與軍隊的人」[31]。然而特納的報告並未提到福克斯在英國用的假名約翰·約翰遜,他的報告直到11月才送到塞西爾手中,那時火藥陰謀早就已經被揭發了[4]

福克斯返英的確切日期並不清楚,但大約於1605年8月末回到倫敦。福克斯返國後與溫圖爾發現存放在地下室的火藥已經都變質了,於是他們運進更多的火藥,還有用於掩藏火藥的木柴[32]。10月的一系列會議確定了福克斯在這次行動中的最後人物一一點燃引信後,渡過泰晤士河逃走。同時在米德蘭茲的起義會抓住伊麗莎白公主。人們並不贊成弒君行為,因此福克斯會出發前往歐洲大陸,他將在那向天主教庭說明,稱殺死國王及其隨從是自己的神聖職責[33]

事發

 
《火藥陰謀事發》,繪於1823年,作者為亭利·佩爾歷特·布里格斯(Henry Perronet Briggs)

有幾個火藥陰謀策劃者擔心這次行動會誤傷幾位出席國會開幕大典的天主教信徒[34]。10月26日夜,蒙蒂格爾勳爵英語Lord Monteagle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警告他離國會遠點兒,並稱「到時候會有大事發生,為了你的安全,好好呆在約威康蒂……因為這次的國會開幕大典上會有一次猛烈的爆炸。」[35]蒙蒂格爾的一個僕人告訴了策劃者們有人寫了這樣一封信,但知道這個消息之後,策劃者們仍然決定繼續執行計劃,儘管他們「清楚地意識到這是個圈套」[36]。然而蒙蒂格爾已經開始懷疑,並把這封信呈給了國王詹姆斯。國王命令托馬斯·列韋特英語Sir Thomas Knyvet搜查位於國會地下的地下室。托馬斯·列韋特於11月5日進行了搜查,福克斯前一天晚上來晚了,他帶了緩燃引信及手錶,這些都是帕西給的,帕西說「因為他得知道時間」[4]。午夜後不久,福克斯正要離開地下室時被捕。地下室里發現了藏在木柴與煤炭下的桶裝火藥[37]

拷打

福克斯稱自己名為約翰·約翰遜,一開始樞密室英語Privy chamber的幾名成員負責審訊,福克斯在審訊時顯得目中無人[38]。一名大人問他拿這麼多火藥做什麼,福克斯回答說他要「把你們這群蘇格蘭乞丐炸回老家。」[39]他稱自己是一名來自約克郡歷德戴爾(Netherdale)的天主教徒,36歲,父親名叫托馬斯,母親是伊迪絲·約翰遜。審訊官發現他身上有傷,他解釋是胸膜炎造成的。福克斯後來承認自己企圖炸毀國會上議院,並稱沒能實現計劃覺得很遺憾。國王詹姆士很欣賞福克斯的堅定,稱他有着「羅馬人一樣的決心」[40]

然而雖然詹姆士欣賞福克斯的決心但這並未阻止他於11月6日下令折磨「約翰·約翰遜」令其供出同謀者[41]。國王指示對福克斯的折磨一開始要輕,用手銬,但如果必要可以更重一點,用拉肢刑架英語Rack (torture):「一開始刑罰輕點兒,逐漸加重,到最後就用最厲害的手段」[38][42]。福克斯被移送到倫敦塔,國王列出了一系列要問「約翰遜」的問題,如「他到底是誰,因為我還沒聽說過有哪個人認識他的」、「他是什麼時候、在哪兒學會說法語的?」、「如果他是個信天主教的傢伙,那麼是誰讓他信這個教的?」[43]審訊福克斯的房間就是後來的蓋伊·福克斯室[44]

 
福克斯的簽名,「Guido」簽於受刑不久後,這個簽名與後來的簽名相比字跡潦草且不清晰。

倫敦塔副塔長英語Lieutenant of the Tower of London威廉·韋德爵士英語Sir William Waad監督對福克斯的嚴刑折磨,獲得了福克斯的證詞[38],並在對福克斯搜身時,發現一封寫給福氏的信。令韋德副塔長感到驚訝的是,「約翰遜」此時仍保持沉默,沒有說出任何關於這次火藥陰謀及其策劃者的訊息[45]。11月6日晚,他與韋德有一場談話,韋德向索爾茲伯里報告稱「他(約翰遜)告訴我們,自他開始行動以來,他確實每天向上帝祈禱,希望自己成功實施這個計劃,這個計劃或將對天主教信仰的發展有所助益,也能拯救自己的靈魂。」根據韋德的說法,儘管他警告福克斯,自己將不停審問,直到「我挖出他頭腦中所有的秘密,找出所有同謀」為止,福克斯還是平靜地渡過了一個晚上[46]。但在第二天的某個時候,福克斯的泰然自若被打破了[47]

觀察者愛德華·荷比爵士(Sir Edward Hoby)稱「約翰遜自從關入倫敦塔以來一直說英語」。11月7日,福克斯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並供出參與這次刺殺國王計劃的共有五人。自11月8日起,福克斯開始供出這些同謀的名字,並說出他們計劃將伊麗莎白公主推上王位。11月9日,他的第三份供詞牽扯到法蘭西斯·特雷申姆英語Francis Tresham。1571年里多爾菲陰謀後,囚犯都要先說出自己的證詞,然後才能抄寫出來,再由囚犯簽字(如果囚犯還能簽字的話)[48]。儘管福克斯在拷問台上是否遭到嚴刑拷打這一點並不清楚,但他簽字時塗鴉似的筆跡證明他確實在審訊者手下遭受了痛苦[49]

判決與執行

 
1606年的一幅蝕刻版畫,描繪福克斯被處決的情形,作者為克拉斯·揚茲·維斯切爾(Claes Jansz Visscher)

1606年1月27日開始了對八名策劃者的審判。福克斯與其他七名同謀由同一艘駁船從倫敦塔押送至威斯敏斯特宮,此前他們被關押在濫刑專斷的星室法庭,在特製的絞刑台上示眾。上議院專員宣讀對策劃者們的控告時,國王及其近親也在一旁秘密觀看。福克斯的身份被認定為吉多·福克斯,不然就是「吉多·約翰遜」。他自辯無罪,儘管從被捕的那一刻起他就明顯接受了自己有罪[50]

從沒有人懷疑審判的結果。法官判定所有被告均有罪,首席法官約翰·波帕姆英語Sir John Popham爵士宣布被告犯有嚴重叛國罪[51],首席檢察官愛德華·科克爵士報告法庭稱所有被告將頭着地由馬匹拖行至死,他們將「以一種半天堂半世俗的方式被處死,因為哪種處死方式他們都配不上」。他們的生殖器將被切下並在他們眼前燒掉,他們的腸子和心臟都將被挖出,接着他們將被砍頭,他們屍體的各個部分將在眾人面前展示,「被飛鳥啄食」[52]。福克斯與特雷紳姆關於西班牙叛國及火藥陰謀的證詞被大聲宣讀。最後一個證據是福克斯與溫圖爾的談話,二人的囚室相鄰,顯然他們二人自認為談話是私密的,但其實有一個政府間諜竊聽他們的談話。允許交談的時候,福克斯解釋稱自己的無罪辯護忽略了起訴書提到的某些方面[53]

1606年1月31日,福克斯及其他三位策劃者(托馬斯·溫圖爾、安布羅斯·盧克伍德英語Ambrose Rookwood羅伯特·凱耶斯英語Robert Keyes)從倫敦塔由枝條編成的囚車拖至威斯敏斯特的舊宮庭院,就在他們試圖炸毀的議會大廳的對面[54]。福克斯及三位策劃者隨後遭到吊刑剖腹與斬首,然後四馬分屍。福克斯是最後一個受刑的,他請求國王及國家的原諒,不停地「劃十字,做徒勞的儀式」。福克斯由於受到折磨身體虛弱,他在絞刑吏的幫助下爬上通往絞索的梯子。可能是因為從梯子上跳下來主動求死,也可能是因為爬得太高而絞索設置不正確,福克斯直接因摔斷脖子而死去,從而避免了行刑後半段的痛苦折磨[38][55][56]。不過按照慣例[57]他的屍體還是被切成四塊,[58]分別送往「王國的四角」以此警告其他想要叛國的人[59]

後世影響

 
《蓋伊的遊行》,作於1864年

1605年11月5日,當局鼓勵倫敦人點起篝火,慶祝國王逃過暗殺,「但要時刻保證這一歡樂的證明不會帶來危險與混亂」[4]議會法令英語Observance of 5th November Act 1605規定每年11月5日為紀念「歡樂的叛國者判決日」,直到1859年該法令失效[60]。儘管福克斯只是13名策劃者之一,但他確實是令火藥陰謀失敗的人[61]

 
孩子們為福克斯之夜的慶祝活動做準備 (1954)

11月5日在英國也被稱為「蓋伊·福克斯之夜」、「蓋伊·福克斯日」、「陰謀之夜」[62]或「篝火之夜」,「篝火之夜」這個稱呼直接源自於人們在1605年11月5日的慶祝方式[63]。17世紀50年代以來,篝火之後都伴隨着煙火。1673年,王位繼承人約克公爵詹姆斯改信天主教,此後篝火之夜按慣例會焚燒肖像(往往是教皇的肖像),還有一些達官顯貴如保羅·克留格爾瑪格麗特·撒切爾等公眾惱怒的對象[60],他們的肖像也都在篝火之夜焚燒[64]。扮演「蓋伊」的通常是孩子,穿着舊衣服,拿着報紙,戴着面具[60]。在19世紀時,「蓋伊」指穿着打扮怪異的人,但在美式英語中,「蓋伊」沒有輕蔑的意涵,可以指任何一名男性[60][65]威廉·哈里森·安斯沃斯英語William Harrison Ainsworth於1841年出版的歷史浪漫小說《蓋伊福克斯;或火藥叛國陰謀》大體上以同情的眼光刻畫了蓋伊福克斯[66],把大眾對他的認知轉化為「可接受的小說人物」。隨後在兒童書籍、《蓋伊·福克斯的童年時代》之類的恐怖故事雜誌及1905年出版的《舊倫敦的陰謀》一書中蓋伊成為了「本質上的行動英雄」[67]。歷史學家路易斯·寇爾英語Lewis Call觀察到,蓋伊現在已經成為「現代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偶像」[e],他還寫道在20世紀末,蓋伊·福克斯的臉成為了「後現代無政府主義的潛在有力武器」,例如系列漫畫《V字仇殺隊》中對抗虛構法西斯政府的角色V所戴的面具[68]。蓋伊福克斯有時還被稱頌為「最後一個懷着正直想法走進國會的人」[69]

腳註

注釋

  1. ^ 不同來源對福克斯母親的娘家姓有不同說法,如布萊克(Blake[3]和傑克遜(Jackson[4]
  2. ^ 有現代來源稱福克斯於1590年同瑪麗亞(Maria)成婚,兒子托馬斯(Thomas)生於1591年2月6日[10],但這一說法無法從當代記載中證實[13]
  3. ^ 大部分來源給出的年份是1591年,但有一份給出1592年[14][15]
  4. ^ 費利佩三世於1604年8月和英國握手言和[22]
  5. ^ 後無政府主義

來源

  1. ^ 於波. 盖伊·福克斯之夜献礼:文学界的八个阴谋论. 中國日報網. 2014-11-19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6) (中文(中國大陸)). 
  2. ^ YOKA. 盖伊·福克斯之夜 神秘复古的英国花火节. 環球網. 2012-11-09 [2015-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6) (中文(中國大陸)). 
  3. ^ Guy Fawkes, The Gunpowder Plot Society, [19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3月18日)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Nicholls, Mark, Fawkes, Guy (bap. 1570, d. 1606),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May 2010], doi:10.1093/ref:odnb/9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0)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5. ^ "Fawkes, Guy" in The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Leslie Stephen,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21–1922).
  6. ^ 6.0 6.1 6.2 Fraser 2005,第84頁
  7. ^ 7.0 7.1 Sharpe 2005,第48頁
  8. ^ Fraser 2005,第86 (note)頁
  9. ^ Sharpe 2005,第49頁
  10. ^ 10.0 10.1 Herber, David, The Marriage of Guy Fawkes and Maria Pulleyn, The Gunpowder Plot Society Newsletter (1), The Gunpowder Plot Society, 1998-04 [16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17日) 
  11. ^ Fraser 2005,第84–85頁
  12. ^ Fraser 2005,第85–86頁
  13. ^ 13.0 13.1 Fraser 2005,第86頁
  14. ^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15. ^ Peter Beal,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Manuscript Terminology, 1450 to 2000, pp. 198–199
  16. ^ Fraser 2005,第89頁
  17. ^ Fraser 2005,第87–90頁
  18. ^ Northcote Parkinson 1976,第46頁
  19. ^ Fraser 2005,第140–142頁
  20. ^ Fraser 2005,第87頁
  21. ^ Fraser 2005,第117–119頁
  22. ^ Nicholls, Mark, Catesby, Robert (b. in or after 1572, d. 1605),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 May 2010], doi:10.1093/ref:odnb/4883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23. ^ Fraser 2005,第122–123頁
  24. ^ Fraser 2005,第144–145頁
  25. ^ Fraser 2005,第146–147頁
  26. ^ Fraser 2005,第159–162頁
  27. ^ Nicholls, Mark, Winter, Thomas (c. 1571–1606),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 November 2009], doi:10.1093/ref:odnb/297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28. ^ Fraser 2005,第133–134頁
  29. ^ Haynes 2005,第55–59頁
  30. ^ Bengsten 2005,第50頁
  31. ^ Fraser 2005,第150頁
  32. ^ Fraser 2005,第170頁
  33. ^ Fraser 2005,第178–179頁
  34. ^ Northcote Parkinson 1976,第62–63頁
  35. ^ Northcote Parkinson 1976,第68–69頁
  36. ^ Northcote Parkinson 1976,第72頁
  37. ^ Northcote Parkinson 1976,第73頁
  38. ^ 38.0 38.1 38.2 38.3 Northcote Parkinson 1976,第91–92頁
  39. ^ Cobbett 1857,第229頁.
  40. ^ Fraser 2005,第208–209頁
  41. ^ Fraser 2005,第211頁
  42. ^ Fraser 2005,第215頁
  43. ^ Fraser 2005,第212頁
  44. ^ Younghusband 2008,第46頁
  45. ^ Bengsten 2005,第58頁
  46. ^ Bengsten 2005,第59頁
  47. ^ Fraser 2005,第216–217頁
  48. ^ Bengsten 2005,第60頁
  49. ^ Fraser 2005,第215–216, 228–229頁
  50. ^ Fraser 2005,第263–266頁
  51. ^ Fraser 2005,第273頁
  52. ^ Fraser 2005,第266–269頁
  53. ^ Fraser 2005,第269–271頁
  54. ^ Haynes 2005,第115–116頁
  55. ^ Fraser 2005,第283頁
  56. ^ Sharpe 2005,第76–77頁
  57. ^ Thompson 2008,第102頁
  58. ^ Allen 1973,第37頁
  59. ^ Guy Fawkes, York Museums Trust, [16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4) 
  60. ^ 60.0 60.1 60.2 60.3 House of Commons Information Office, The Gunpowder Plot (PDF), parliament.uk at web.archive.org, September 2006 [15 February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5年2月15日) 
  61. ^ Fraser 2005,第349頁
  62. ^ Fox & Woolf 2002,第269頁
  63. ^ Fraser 2005,第351–352頁
  64. ^ Fraser 2005,第356頁
  65. ^ Merriam-Webster, The Merriam-Webster new book of word histories, Merriam-Webster: 208, 1991 [2015-07-06], ISBN 0-87779-60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 entry "guy"
  66. ^ Harrison Ainsworth, William, Guy Fawkes; or, The Gunpowder Treason, Nottingham Society, 1841 
  67. ^ Sharpe 2005,第128頁
  68. ^ Call, Lewis, A is for Anarchy, V is for Vendetta: Images of Guy Fawkes and the Creation of Postmodern Anarchism, Anarchist Studies, July 2008 [10 Nov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2)  – 透過HighBeam Research  
  69. ^ Sharpe 2005,第6頁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