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多祿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2月30日) |
聖白多祿,亦譯為聖白伯鐸、聖桑實(西班牙語:San Pedro Sans y Jordá;1680年9月22日—1747年5月26日)是18世紀到中國福建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他於西班牙塔拉戈納岀生,為羅馬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1732年到1747年間擔任天主教福建教區主教,1747年因傳播天主教而在福州被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10月1日將他封聖,為中華殉道聖人之一。
聖白多祿 San Pedro Sans y Jordá | |
---|---|
天主教福建宗座代牧區宗座代牧 | |
就任 | 1732年1月3日 |
卸任 | 1747年5月26日 |
聖秩 | |
晉鐸 | 於1704年9月24日晉鐸 |
晉牧 | 於1730年2月24日晉牧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西班牙塔拉戈納省多篤撒教區阿斯科鎮 | 1680年9月22日
逝世 | 1747年5月26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 | (66歲)
曾任職位 | 褔建宗座代牧區輔理宗座代牧(1728年1月29日-1732年1月3日) |
聖徒 | |
尊者 | 羅馬天主教會 |
聖人稱號 | 聖人 |
宣福 | 由教宗良十三世 於1893年5月14日 |
封聖 | 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於2000年10月1日 |
早年
1680年9月22日,白多祿於西班牙塔拉戈納省多篤撒教區的阿斯科鎮岀生。母親和孿生妹妹在他出生時俱亡,次日在本村教堂領洗,取名伯鐸·若瑟·安德肋。白多祿的舅父何彌額神父是萊里達教區的司鐸,白多祿幼年時就被其父託付給舅父進行教育。17歲時,白多祿進入萊里達城的多明我會修道院學習。1698年7月6日,18歲的白多祿發願後成為修士,並取了「殉道者伯鐸」的會名。6年後,他於1704年9月24日晉鐸。萊里達城在1707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受到攻擊,白多祿參與了救治傷員的工作。1709年,他被派往薩拉戈薩做教學工作並成為了當地聖母玫瑰會的指導司鐸。他於1712年秋天加入由多明我會玫瑰會省42名神父組成的傳教團,然後離開西班牙加的斯港先赴墨西哥,再由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出發前往菲律賓。經過全程11個月的旅行,他們到達馬尼拉。[1]
入閩傳教
當時,多明我會已經成為羅馬天主教在華傳教的主力。由於多明我會反對祭孔祭祖而導致了禮儀之爭及被清朝禁止傳教,很多傳教士遭羈押或驅逐;在這種背景下,白多祿還是決定到中國傳教。經過在菲律賓1年零8個月的等待後,白多祿與華雅敬神父於1715年6月22日一起由馬尼拉出發前往中國,6月29日到達廣東。白多祿為躲避口岸的官兵又轉往廈門登陸,但仍被中國士兵抓獲;不過由於負責的軍官不願追究,白多祿被釋放。隨後,他經泉州、興化一線北上,前往當時福建天主教的中心地區閩東福寧州福安縣傳教。這時他開始使用自己近音的漢語名字「白多祿」,來取代西班牙文名伯鐸·桑實。[1][2]
白多祿初到閩東便奔波於福安的各個鄉村間傳教,成立了聖多明我第三會。有600多當地的文人士紳皈依天主教和組織了公教仕紳協進會。這些在地方上頗具影響的人物大大幫助了白多祿的傳教行動,曾經有士兵進入鄉村民居內搜捕傳教士,結果當地信教的士紳到縣衙控告士兵擾民,還獲得勝訴。同時,白多祿在當地成立了聖母玫瑰會,勸教友勤念《玫瑰經》。此外,他還在穆陽建立了玫瑰聖母堂和在康家板(康厝)建立了天主聖三堂。在此期間,他逐漸適應並接受了中國的生活方式、學習了當地的文化風俗,爭取到許多教友的支持。在被選為福建傳教區的區會長之後,白多祿苦於傳教人手不夠,請馬尼拉會省加派傳教士赴閩;但從馬尼拉出發到澳門的4位西班牙籍傳教士被葡萄牙人所阻撓而無法進入中國境內,只得在一年後喬裝成漁民從廣州登陸再輾轉來福建。不久,華雅敬神父被調至福建任區會長,白多祿就南下到閩南地區傳教。[1]
禁教高峰時期
雍正皇帝於1723年(雍正元年)上台後,清政府加大了禁教的力度,嚴厲禁止天主教活動,並懸賞傳教士的人頭,[3]當時白多祿仍在漳州,只得隱居起來,晝伏夜出,在晚上去見教友。這種情形持續了6年。1724年,清政府下令將全國的傳教士都集中於廣州,最後驅逐到澳門,不許回中國傳教。福建的天主教堂被政府沒收充公,教徒也被勒令放棄信仰。這時,福建的華雅敬會長決定讓一部分傳教士去廣州,以迷惑官府,剩下的傳教士則留下並隱藏起來。如此,福安一帶的天主教仍然在地下秘密傳播,許多傳教士躲到寧德縣嵐口村,1726年時福安還有18座教堂,教徒超過一萬名。不久,聖座使者來到中國和清政府商談這次危機;儘管沒有解決問題,但局勢也緩和下來。1728年1月29日,白多祿被委任為福建宗座代牧區輔理宗座代牧。1729年冬,因為禁教局勢再度緊張,白多祿離開漳州府龍溪縣石碼鎮,到廣州避難。1730年2月24日,他在廣州被祝聖為主教。1732年1月3日,他又擔任福建宗座代牧區宗座代牧,同年8月,他隨同其他傳教士一起被驅逐到澳門。[2][4][5]
1735年,雍正帝去世,白多祿於是考慮重返福建。經過幾度嘗試,1738年6月,他和施方濟神父成功離開澳門,乘船潛回福建,經過1個月才返回福安,隱藏在信徒的家中秘密傳教,負責閩、浙、贛三省教務,並巡迴各縣堂口。此時的白多祿已經熟練掌握了閩東語,能夠流利的向各階層人士布道。[1]
殉教
1746年(乾隆十一年)四月,福寧知府董啟祚、福寧鎮臣李有用偵查出福安縣穆洋村一帶有傳教士活動,而且教徒還利用暗室、地窖、重牆複壁來隱匿傳教士,於是便報告福建巡撫周學健。周學健格外重視禁教事宜,立即派兵將費若望神父和十幾個教徒逮捕,並上奏乾隆帝,而乾隆帝則讚許逮捕教士教徒一事。於是周學健加大了搜捕力度,德方濟和施方濟神父於1746年6月28日被捕,白多祿於同年7月2日在穆陽被搜捕入獄。[3]經過多方審訊,周學健了解到福安的天主教傳播甚廣,城鎮鄉間從士紳到庶民,非天主教徒的竟然只占少數,這種情況讓他十分吃驚。於是周學健再次上奏關於福建天主教秘密傳播之事,並希望朝廷嚴加懲處。乾隆帝對此情況也十分震驚和重視,並在全國範圍內再次大規模禁教。這次在福安被逮捕的教徒多被治罪,而周學健特別按首犯責任追究白多祿。周學健於1746年9月12日專折上奏要求判處白多祿斬首,乾隆帝初批「未免言之過當,然照律定擬,自所應當」,而交由三法司複議後最終還是下詔處斬。白多祿經受獄中長期的折磨之後於1747年5月26日(乾隆十二年)在福州西門外被斬首,時年66歲。[1]他殉道後一年的1748年,另外四名先後被捕的西班牙神父施方濟、華雅敬、德方濟及費若望也被處決。[6]
影響和評價
清代中期時,政府認為白多祿所代表的天主教會居心叵測、擾亂中國的禮教、威脅政府統治,甚至認為教會用幻術使女性終身不思匹偶而成為修女,因而認定白多祿傳播異端,危害巨大。[6]而中國共產黨方面認為白多祿屬於「作為近代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工具的外國傳教士」一類的人物,並對梵蒂岡在2000年為包括白多祿在內的120名在中國殉教的天主教徒封聖這一行為表示強烈不滿。[7]但福建的天主教徒對白多祿評價甚高,在閩東有很多關於白多祿為善的軼事和白主教的聖跡,白多祿匿居的山洞也成為天主教徒的朝聖地。[8]教宗本篤十四世在1752年1月24日的樞機公開會議中高度表揚了包括白多祿在內的五位殉教的多明我會傳教士。1757年,天主教玫瑰會省開始派傳教士到福州府及福寧府,用了十年時間搜集白多祿等人的資料,證實他們有資格承當真福者。教宗良十三世於1893年5月14日將白多祿宣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10月1日將白多祿封聖,白多祿成為中華殉道聖人之一。[1][9]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鄭天祥,《流血記》,澳門慈幼印書館,1950
- ^ 2.0 2.1 福建省福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福安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 ^ 3.0 3.1 Pedro Sanz y Jordá, Sant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tholic.net
- ^ 白多祿[永久失效連結],天主教中華殉道聖人堂
- ^ 福建省寧德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寧德地區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 ^ 6.0 6.1 黃愛平,從清代檔案看雍正乾隆時期福建地區的傳教與禁教,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華文史網
- ^ 史岩,揭開所謂「聖人」的面目,《人民日報》(2000年10月03日第二版)
- ^ 繆增榮,充滿傳說的一方教會[失效連結],信德報(第268期)
- ^ 聖白多祿主教 Pedro Martir Sanz Jorda 1680-1747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12-03.,道明中華殉教聖人,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網站